我国季风气候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7435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季风气候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季风气候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季风气候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季风气候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季风气候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我国季风气候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我国季风气候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我国季风气候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我国季风气候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我国季风气候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我国季风气候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季风气候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国季风气候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季风气候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季风气候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和植被

湿润区

>

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南大部、东北的东北部

气候湿润,森林

半湿润区

400-800mm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气候较湿润,草原和森林

雨热同期

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

夏季,我国各地得到的太阳光热多,且受夏季风影响,带来充沛的降水

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

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纬度差异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地形复杂多样

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对比:

季节

分布特点

形成原因

冬季1月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

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

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

②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可与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对比)

夏季7月

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

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原因:

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

②沙漠广布,吸热快;

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温度带划分对比: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

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

温度带

范围

≧1000℃积温

作物熟制

热带

琼全部和台南部、粤南部(雷州半岛)、滇南部(西双版纳)

>8000℃

一年三熟,我国热带作物和热带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亚热带

秦淮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以东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

稻麦两熟或双季稻。

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

我国水稻、油菜及亚热带水果、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即鲁全部和陕、晋、冀大部分和南疆

34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我国冬小表、玉米、谷子及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等)的主产区。

中温带

吉全部和黑、辽、内蒙古大部,北疆

1600-3400℃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谷子、高粱

寒温带

黑、内蒙古的最北部

<1600℃

生长期较短的早熟作物为主:

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高原气候区

青海、西藏大部和四川西部

<2000℃

青稞等

降水分布与时间对比: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名称

空间分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

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

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

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

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

降水少,雨季短;

南方:

降水多,雨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

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我国降水界限的划分:

1.800mm年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

是我国主要的水田作业区,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

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

2.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

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也是我国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

3.200mm年等降水量线:

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

此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

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多为荒漠地区,除有灌溉水源的绿洲以外,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十分荒凉。

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

1.锋面雨带的形成:

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

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2.锋面雨带的移动:

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

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

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

(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中国干湿情况分布图:

我国气候分布图:

我国季风走向示意图: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及防治方法: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季节

成因

特点

防治措施

梅雨

江淮地区

春末夏初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水多;

出现“空梅”天气——干旱

降水多时——排水;

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春旱

华北

3-5月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没有到达(或受单一冷气流影响),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蓄水量大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引水灌溉

夏涝

华北、南方地区

6-8月

春季风来得迟,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口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春季出现强低温和雨雪天气

地膜覆盖等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

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

风沙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热带气旋等

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形成洪涝,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现防洪保险等

干旱

华北、西北

冬春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