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7447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

A.钟山“一江两岸”景色宜人,沿江两岸高楼鳞次栉比,你不会想到前些年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B.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肆无忌惮的掠夺我国的财富和资源,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

C.不是你俩还有谁!

这班上就数你们最爱造谣生事,搬弄是非。

D.漫步于黄姚古镇,我们用相机去捕风捉影,记录这里的古风古韵。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犯罪手段,公民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

B.漫步于风光旖旎的贺州市大钟山公园,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C.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的思考,也取决于作品本身的深度。

D.《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将诗词文化带到人们生活中,有利于更多人走进、了解、研究古诗词。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过分草率的决定,可能会给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会产生悔不当初的愧疚。

②所以选择既要把握好时机,又要仔细慎重。

③人生在世有很多的时候需要选择,但是选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何去何从常常会让我们犹豫不决。

④除此之外,就是在决策的时候,不要一味地依赖别人的意见,他人并不知道你真实的处境,

无法设身处地从你的角度出发来选择。

⑤过分地彷徨,可能会坐失良机,让机会从面前溜走,造成“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感叹。

A.③①⑤②④ 

 

B.③⑤①②④ 

C.①⑤③②④ 

D.③⑤①④②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庄子》属于道家经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B.《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关雎》《蒹葭》都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

C.“乐府”是指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旧诗体,如《木兰诗》。

D.有些古文,其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体裁。

如《陋室铭》、《醉翁亭记》、《出师表》、《捕蛇者说》等题目中的“铭”、“记”、“表”、“说”,都表明了该文的文体。

二、现代文阅读

(一)(每小题2分,共6分)

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

李浩燃

①“海星被摸死!

模型巨蜥的脚趾也被摸断了!

”最近一则微信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表明,开馆不足一个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陷入了喜忧参半的处境。

博物馆受公众热捧令人欣喜,但观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文明行为,又引人忧虑。

②事实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网上持续热议的文明话题的一个新注脚。

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到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路培国”们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没有绝迹;

向空服人员泼面、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种种劣行仍然在各种场合上演。

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一些地方出现的当街暴打妇孺现象,更引来群情激愤。

③无论是出境旅游的不良行为被媒体打“差评”,还是公路上的违章驾驶、危险飙车等,许多不文明现象,可说是腰包“鼓起来”、生活“阔起来”后遭遇的社会发展新课题。

搭乘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时代快车,许多人逐步远离了物质匮乏的窘迫,又浑然不觉地陷入了另一种窘境。

“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

”充满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一些人“脑袋”轻于“口袋”、灵魂跟不上身体的尴尬状态。

如果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④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汇,“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公约数的重要平台。

应当看到,文明不仅仅需要被唤醒,更应在制度设计层面体现软硬结合、标本兼治。

日前,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近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

大闹亚航、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等不文明事件的四个当事人被列入“黑名单”,便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惩恶扬善、久久为功,以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方能防止“破窗效应”,变压力为动力,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⑤看得见的硬伤容易修复,看不见的短板却难补齐。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自然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不应一味批评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更当以每一次问题暴露为契机,优化管理方式、加强机制构建,真正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文明建设,依靠“制度文明”稳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断推高全社会的文明水位。

⑥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

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

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

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

从这个意义出发,知行合一,做一个更加文明的公民,其实也是在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过一种更值得过的生活。

⑦一位西班牙作家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

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明为阳光的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尊重。

7.下面是对选文中心论点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

B.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

C.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D.做一个更加文明的公民。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最后一段西班牙作家的话,强调了文明是公民交际中必须具备的素养。

B.文章第⑤段加点的词语,呼应紧密,即对公民有宽容的心态,又从制度建设的高度指出了提高公民素养的路径。

C.“看得见的硬伤容易修复,看不见的短板却难补齐。

”这里的“短板”指的是公民素养的严重缺失。

D.为了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国家旅游局制定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有了这个管理办法,就能从根本上杜绝游客种种不文明行为现象。

9.下列是对文章论证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举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引发思考,提出论题。

B.通过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从制度建设、公民个体要求诸方面提出提高公民素养的措施。

C.文章第④⑦段运用了事实论据的论证方式,使论证过程严密而又有说服力。

D.照应前文,总结提出“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的中心论点。

三、古诗文阅读(17分)

(一)文言文阅读(13分,10—12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丰乐亭记》)

【注】①[此]指滁州。

②[掇]拾取,采取。

③[上]皇上。

④[刺史]代称知州。

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

梗塞,不顺)

B.夫不能以游堕事(堕:

坏,耽误)

C.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意思)

D.乐其地僻而事简(乐:

喜欢)

1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B)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掇幽芳而荫乔木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A.甲文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由近及远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山水画面。

B.滁人生太平之世,享山川风俗之美,安丰年之乐,这是“丰乐亭”得名的缘由。

C.甲乙两篇游记散文,均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D.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体现了作者“与民共乐”的高尚情怀。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6分)

13.把Ⅰ卷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分)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14.甲乙两文同为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作者仕途受挫,犹能心系百姓,造福一方。

你从其生活态度中获得了什么教益?

请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3分)

(二)古诗鉴赏(4分)

15.按要求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四、诗文默写(10分)

16.按要求天空。

(每空1分,共10分)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2)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

(赵翼《论诗》)

(3)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4)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最能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期盼亲人团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托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7)雪是纯洁的,正像我们人类纯洁的心灵一样。

古诗中有不少含“雪”的句子,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

五、综合性学习。

(10分)

17.名著阅读。

从《水浒传》中任选一个人物,概述与其相关的某一件故事情节。

人物:

(1分)

故事情节:

(2分)

18.请根据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7分)

为了积极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爱教育,某中学九年级一班开展了劳动实践课,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以下是四位同学的劳动心得,请概括劳动实践课让同学们获得了哪些收获。

甲同学:

这次劳动我分到了在花草中捡拾垃圾的岗位。

在平时看似干净的绿化带中有许多垃圾,捡得手生疼。

通过这次劳动,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在学校打扫的清洁工人们平日是多么的辛苦。

我们平日不经意间乱丢的垃圾会让别人这么辛苦。

所以从今天起,我们要管住自己的手,我们要珍惜清洁工人的劳动成果,让校园因为我们的举手投足变得更加清洁、美好。

乙同学:

这次整理书屋的劳动使我有了强烈的团队协作意识。

以前每次在班里轮到做清洁时总是各扫门前雪,每一次做清洁都要花很长时间,还做得非常不干净。

而今天整理书屋时,我们小组的四个同学在小组长的分配指挥下,很快将书屋整理得井井有条。

看着整齐的书屋,我们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丙同学:

我和四个同学负责拾捡校园里的饮料瓶。

原本觉得很丢人很无趣,但我们的组长让我们进行比赛,看谁拾到的瓶子最多。

一下子我们就来了兴致。

一节课,我就捡了30个饮料瓶获得了小组第一名。

原来劳动也如此有乐趣,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觉得一节课的辛苦是非常值得的!

丁同学:

在食堂为清洁阿姨收拾整理餐具时,发现了餐盘里有许多剩饭剩菜。

一碗面,大概吃了有一半儿,剩下的一半儿就扔在了餐桌上。

而这一碗米饭,可能就吃了几口,剩下了约三分之二,这可真是浪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勤俭不是吃苦,而是对资源的珍视。

概括:

(2)当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劳动实践课时,小明同学却想留在教室。

他对同桌说:

“打扫卫生是清洁工的工作,不关我的事。

我的任务是学习。

”如果你是小明的同桌,你会怎样劝告他?

(3)为了培养同学们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学校准备征集关于“热爱劳动,参与劳动”的宣传标贴在学校。

作为龙中的一员,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吧!

六、现代文阅读

(二)(15分)

①每一个夜晚的来临,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

②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直响。

因此尽管母亲非常的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

有时候母亲也会站在父亲身后大声的嗔怪:

平时让你干点事,你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的,一听到儿子回来你跑的比兔子都快!

父亲此时总是呵呵的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

③门在开启的瞬间,我照例能听到两声一高一低苍老而亲切的问候,随后老两口就像勤务员似的一人给我推自行车,一人帮我拿包,让我尽享领导般的待遇。

就这样,父母一前一后紧紧相随的身影,或重或轻的脚步声,或高或低的问候声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④后来为我开门的只有父亲一个人了,因为母亲病了,她已经彻底失去了与父亲竞争的能力,腿脚已不太灵便的她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坐在床头迎接我的归来,目送我的离去,而我也很难听到母亲那风风火火细碎而轻柔的脚步声了。

⑤母亲久治不愈的病带走了父亲很大一部分活力,他的脚步声不再像重锤般的有力而变得有些迟缓了。

除了他亲切的问候,温和的眼神未变,父亲脸上的皱纹已增加了很多,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很多……

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父母对我的依恋似乎更浓更深了。

有时晚上加班回家迟一些,父亲便携着孱弱的母亲在街口翘首以盼、望眼欲穿的看着儿子来时的路……大老远我就能看到昏黄的路灯下站着两个互相搀扶着的老人雕塑般静静的、久久的凝视着远方,他们灰白的头发不时被风吹起,来回飞舞……我知道那是父母在等我回家。

⑦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究竟等了我多久,但我肯定想像得出从家到街口,他们已经进进出出很多遍了。

很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

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进大门我发现门口忽然多了一把椅子,起初我很奇怪,不知道椅子放在这里究竟有何用?

后来我知道了椅子是父亲放在这里的,是他专门坐在这里等着为我开门的。

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耳朵都有些发沉,母亲怕我敲门时他们听不到,便建议父亲在门口放一把椅子,快到我回来的时间,父亲便坐在这儿等着我的敲门声……

⑨再后来,我结婚了,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起来,但是放在门口的那把椅子却始终未动,我曾经几次想把椅子搬走都被母亲拦下了,母亲说:

椅子就别动了,你爸爸已经习惯坐在那儿了!

不知怎的,我的心猛然动了一下,我知道父亲的习惯是因为我养成的。

⑩如今我在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工作和生活,一年之中回家的次数已是屈指可数,然而家门口的那把椅子居然还在……真的,我现在忽然很想哭,很想家,很想我的爸爸妈妈,我想回去看看他们。

作为一名游子,虽然漂泊在外,沧海桑田已是平常事。

但我又是多么的幸福,只要我的父母还在,在我身后始终会有一座温馨的港湾随时迎候我这叶小舟的归航……

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0.结合具体语境,试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每小题2分,共4分)

①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

②很可惜,那时侯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

21.赏析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

22.通读全文想一想,文章以“回家的敲门声”为题有何好处?

23.联系现实生活,请简要谈谈你读了本文后获得的启示。

七、作文。

(50分)

24.下面两题,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题一:

“晒”已经成为十分流行的网络用语,“晒”就是一起分享。

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情谊;

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

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同学们,你想“晒”点儿什么呢?

请以:

“晒出我的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二:

请以“值得珍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

(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4)字数不少于600字;

(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一、积累与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