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7448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4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下学期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区别的意义

***3.具有语言能力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人类语言的特点。

人类语言与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

原理的理解及其具体运用。

4.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语言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语言。

***5.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关系:

相互依存;

但是,语言与思维的功能不同、规律不同、范畴不同。

语言与思维相互关系的原理的运用。

(二)第二部分语言的结构

甲、语音

1.元音和辅音的概念以及它们最本质区别

**2.元音的发音要领及舌面元音舌位图元音的发音特征辅音的发音特征

3.音质音位的构成要素:

音质非音质音位的构成要素:

音高、音强和音长

4音位变体及其条件

5.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的语流音变现象[重点:

同化和异化]

乙、语法

1.语法和语法单位:

语素、词、短语、句子

2.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主要的语法手段

3.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

名词、代词的语法范畴;

动词的语法范畴(**动词的主要语法范畴(时、体)是重点);

形容词、副词的语法范畴。

***4.主要的语法分析方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

直接成分分析法、变换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

***5.隐形语法关系的分析

丙、语义

1.词义的性质

2.原生义和派生义的区别和关系注意原生义和本义的区别注意派生义有广义(与本义相对待,包括直接派生义和间接派生义)和狭义的含义(与原生义相对待,只包括间接派生义)

**3.词义的关系:

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和包含关系(上下义关系和组成关系)

4.句义对词义的制约作用

***5.歧义的类型歧义的分析

**6.预设的两种含义以及预设和句义的关系

丁、语用

***1.合作原则的含义及其准则的具体含义

***2.合作原则的违反与会话含义的产生

***3.语用推导式的分析:

(1)论域;

(2)前提(包括情境前提和常识性前提);

(3)结论

戊、文字

1.文字在语言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3.文字改革的原理:

文字改革的必要性、文字改革的可能性、文字改革的意义、文字改革的主要方式。

文字改革原理的运用。

第三部分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1.语言的形态分类和谱系分类:

特别注意汉语、壮语、藏语、英语、越南语的类属。

屈折语与黏着语的区别。

注意亲属语言和语言联盟的区别。

2.语言的起源:

神授说;

人创说;

进化说。

3.语言变异及其类型:

4.语言的分化:

注意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区别

5.语言的统一:

注意共同语的形成以及基础方言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6.语音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条件性、时间性和地域性。

**7.词义演变的途径

**8.新词产生的途径

**9.语言接触的主要表现:

(1)语言成分的借用:

外来语的形式;

(2)语言同化:

语言同化过程中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因素的作用;

语言同化的过程(注意双语现象);

(3)语言接触的特殊现象:

皮钦语和混合语:

两者的关系

三、基本技能

(一)分析能力

***1.元音和辅音的语音特征的分析

***2.采用国际音标给汉语的词语注音

***3.分析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的合成词的结构关系

***4.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现代汉语的短语和句子

***5.歧义和隐性语法关系的分析

***6.语用推导式的归纳

***7.会话含义产生过程的分析

(二)综合应用能力

运用语言学的有关原理综合分析某些语言学观点、某些语言现象或某些引人注目的词语。

语言学的原理有限,但是,它们的运用却是多方面的。

这里仅仅提供一部分重点内容,考试不限于以下范围。

***1.关于语言的自然属性和人类语言特点的原理分析“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的观点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区别

***2.运用语言的任意性的原理:

(1)分析荀子“约定俗成”理论,包括原理的理解问题;

(2)分析“打扫卫生”“恢复疲劳”之类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语言与思维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类的现实问题

***4.运用文字构造的原理分析汉字的文字体系性质:

表意体系文字的观点和意音文字的观点。

***5.运用文字的基本原理、语言和文字相互关系的原理以及文字改革的原理论述汉字改革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分析历史上或新中国的一些重大的语言政策问题:

(1)秦始皇命令李斯统一文字,将简化的文字小篆推行全国,实现“书同文”。

***

(2)新中国两次汉字简化的得失的评价;

***(3)2009年人大代表关于“恢复繁体字”的议案和海峡两岸“书同文”问题的探讨;

(4)《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5)《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的制订和执行;

 

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1.语言: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基础(物质外壳)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

2.言语:

言语是语言的运用,即人们凭借语音、语汇、语法规则等作为工具交流思想感情。

这个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可以称为言语行为或言语活动;

而言语活动的成果即句子或话语等,可以称为言语作品。

3.组合关系:

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称为符号的组合关系。

符号的组合关系是有条件的。

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

例如:

“红”“花”这两个符号可以形成“红花”“花红”两种结构关系和性质不同的组合。

4.聚合关系:

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

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在符号组合的链条“红花”中,可以跟“红”形成聚合关系的语言符号还有“蓝、白、紫、大、小、好、香”等,能够跟“花”构成聚合关系的语言符号有“光、线、旗、衣服、脸蛋、房子、眼睛”等。

5.归并:

又叫做“同一”。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经常要判断所说的话、所用的词语是不是同一个东西,这实际上就存在一个归并的过程。

归并就是判断话语中多次出现的类似单位是不是同一个单位的过程。

归并是在人们使用语言、研究语言中经常进行的,任何单位都要在不同的说话人、上下文中重复出现。

但在复现的时候,这个单位在语音或者语义会方面总会出现一些对交际来说是次要的特殊的变化。

因此,听话人必须学会去掉或有意忽略这些肥本质的差异,才能判断在不同场合运用的是不是同一个单位。

6.语言机制:

语言机制就是语言在人类交际过程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即语言在人类交际中起作用的方式。

语言机制主要有预设机制、排除机制、补偿机制、多余机制、类推机制、对称机制、经济机制等等。

7.音素:

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一个音节,如果按音色的不同去进一步划分,就会得到一个个最小的各有特色的单位,这就是音素。

例如,“爸”(ba)从音色的角度可以划分出“b”和“a”两个不同的音素。

8.音位:

能够起到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凡是处于对立关系中而又能区别词的意义的音素必定分属于几个不同的音位。

9.音位变体:

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被看成是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

我们称之为音位变体。

10.语流音变:

在一连串的语流中,音素之间、音节之间、声调之间会互相影响,以致产生音变现象,这种音变,叫做语流音变。

普通话常见的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减音、增音、换位等几种。

11.短语:

短语是由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上能够搭配组合起来的没有句调的语言单位,又叫词组。

它是大于词而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

简单的短语可以充当复杂短语的句法成分,短语加上句调可以成为句子。

12.语法手段:

语法意义通过语法形式体现出来。

变化和组合规则中表现的形式可以归纳为若干类型,这就是语法手段。

语法手段是表达一定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

提供语法形式的手段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形态变化、内部曲折、重叠、语调、零形态。

13.语法范畴:

每种变化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词形变化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类就是语法范畴。

形态是词的变化形式的聚合,语法范畴是意义的聚合。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

14.词义:

词义是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即词的内容。

词义可以分为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两种,语言意义又包括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语汇意义又可分为概念意义(通俗意义专门意义)和附加意义。

15.义素: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所以又叫词的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

16.預設:

预设又称为前提、先设和前设,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它是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

17.双语现象:

双语或多语现象也叫双(多)重语制,是个人或言语集团在正式的场合使用两种(或几种)语言的现象。

产生双(多)语现象的途径很多。

双语现象有时是语言同化的先导或过渡阶段。

18.语言同化:

语言同化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民族的同化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用的交际工具,其他语言则因不再使用而逐渐消亡,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汉语在历史上曾和不少民族的语言发生过接触结果有的少数民族语言被汉语同化了。

例如,两汉以后鲜卑族被汉族同化了,鲜卑语也被汉语同化了。

19.亲属语言:

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

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和对应关系。

语系、语族、语支都是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建立的,叫亲属语言。

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20.语言联盟:

是指同一地区或毗邻地区同行的数种没有亲属关系或亲属关系比较疏远的语言,由于长期接触、相互影响而获得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许多相似的特征。

1.语言研究的三点共识:

(一)语言和言语的含义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基础(物质外壳)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自然属性。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这是语言的社会属性。

语言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发挥作用。

  言语是语言的运用,人们凭借语音、语汇、语法规则等作为工具交流思想感情,这个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可以称为言语行为或言语活动;

言语可以理解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或这个过程产生的结果。

(二)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1.语言和言语相互依存

 语言和言语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一方面,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人们通过言语认识语言,没有言语就谈不上语言;

同样,没有语言,人们说话就没有表达的工具,没有语言就无所谓言语。

所以,索绪尔说:

要言语为人所理解,并产生它的一切效果,必须有语言;

但要使语言能够成立,也必须有言语。

将语言和言语加以区别,并不割裂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2.语言和言语有明显的区别

(1)语言单位的意义是一般的、抽象的、概括的,而言语单位是语言单位的特殊的、具体的体现。

例如,语言单位的“笔”和言语单位的“笔”就有着很大的区别。

(2)语言单位的现成性和言语单位的生成性。

语言单位是指音位、语素、词、固定短语以及语言单位的组合规则、聚合规则等。

它们以现成的形式构成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不必临时去创造语言单位,而只是运用现成的材料和规则去组词造句。

言语单位是指自由短语、句子和句群等等,它们是人们运用语言时临时组合、创造出来的,是言语活动的结果,因此,言语单位不是现成的,它们具有生生成性。

 (3)语言单位的有限性和言语单位的无限性。

任何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单位是都是有限的。

音位、语素、词、固定短语以及语言单位的组合规则、聚合规则等都是有限的。

例如,汉语中的声母、韵母、音节、词都是有限的。

这些有限的语言单位经过语法的组合,可以构成无限的自由短语、句子和句群等言语单位,所以,言语单位是无限的。

 (4)语言的潜存性和言语的表现性。

对言语来说,语言具有潜存性;

对语言来说,言语具有表现性。

语言存在于何处?

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这是语言通过言语活动的外化表现。

从人与语言的关系来说,语言通过言语活动存在于社会成员的大脑中。

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潜存着一套相对完整的语言符号系统,它是通过长期的言语活动而储存起来的,是后天习得的。

人们在交际时,通过神经和发音器官,从潜存的语言系统中选词造句,外化为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

 (5)语言的逻辑可能性和言语的语境制约性。

从理论上说,语言的约定俗成的组词造句的各种规则可以表达任何思想,包括虚幻的、荒诞的思想。

符合“主-谓-宾”的句子“书在弹琴”“窗户吃了一块蛋糕”。

但是,这种句子一般不会出现,除非在童话故事中才有这种句子。

这里存在着一个言语的语境制约性问题。

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受到语境的制约和惯用的限制。

符合语言规则的句子并不一定适合一定的语境。

Isyourbodygood?

(你身体好吗?

-英语中没有这种说法)Howareyou?

-英语的习惯说法)

 (三)区分语言和言语的意义

 1.明确地理解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将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有助于认清语言的客观存在,明确语言研究的方向,使我们更明确地理解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把语言当作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来研究。

正因为语言存在与言语之中,所以语言研究就得从个人的言语入手;

正因为个人的言语并不等于整个语言,研究语言要研究尽可能多的言语,从中探索出语言的内在规律。

 2.为建立言语学奠定基础:

将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为建立言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促使我们努力开展对言语的研究。

 3.有助于改进语言教学方法:

将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有助于改进语言教学方法,提高语言素养和言语水平。

一方面,要加强对语言这一工具的掌握,提高语言能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言语活动,提高言语水平。

(一)两个条件:

掌握语言必须同时具有:

(1)发达的发音器官;

(2)发达的大脑。

也就是说,掌握语言既需要有灵活的发音器官,又要有发达的大脑,必须同时具有发育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和灵活发音能力相结合,表现为人类的语言能力。

只有人类才有掌握语言的能力。

(二)人类语言的特点:

1.功能开放:

动物“语言”所能传递的信息固定有限,是封闭的系统。

与之相反,人类语言是开放的系统,能够传递的信息无限地丰富。

现实中的万事万物,不拘范围,不论题材,语言都能谈论对于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语言总是能够随时提供恰当的表达。

其他动物只能对现场发生的事情作出反应,人类可以用语言回顾过去,设想未来,探讨深奥的哲理,抒发丰富的感情。

除了理性的思想之外,人们还要在说话中表示出自己的身份、态度、情绪、目的,使得说出的话切合情景,恰如其分。

所以同一番意思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语言也有充分的弹性,提供各种选择。

功能的开放性要求语言能够造出无穷的句子。

这么多的句子当然无法一一学习,但是语言能够使人们在需要的时候创造出从未有人说过的话,让别人一听就明白。

人类语言的功能开放到无所不能表达的程度,这是动物的“语言”根本无法相比的。

2.构造灵巧:

开放的功能要求语言有高度的运转能力,这要靠语言本身的构造来保证。

人类语言具有远非动物“语言”所能企及的合理、灵巧的构造。

这种构造,总的说来像“两节火箭”,如下图:

语音语素→词→句子

它由两层组成,一是语音层(的左侧),一是符号层(的右侧)。

语音层包括语言选用的几十个音。

音的排列组合,构成一批音的“容器”,供“包装”意义之用。

意义是人的认识成果,它就像无定形的液体,必须纳入音的容器,才具有可被感知的形式,固定成一个个离散的单位。

音义结合,构成符号,语言的构造就在这里从语音层进入符号层。

符号层又分语素、词、句子三级。

语素是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在汉语里如“马”)。

在一种语言里通常有几千个语素。

语素数目还太少,不敷表达的需要。

扩大的办法是把语素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词,如“马车”“牛奶”(能够单独使用的语素如“水”,同时也是词)。

一种语言里的词通常有几万个到几十万个。

语言中的大多数词(即实词)只能指称事物,表示不出完整的意思。

所以词还是供说话用的材料。

语言里的建筑物是句子。

它的数量无限地多,都是词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而成的。

语言就这样用少数单位有规则地组成许多单位,逐级翻番,从几十个音一跃而能构成无数的句子。

语言的构造非常灵巧,所以运转的效率极高。

这么灵巧的构造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

主要靠三个要素:

任意性;

层级性;

离散性。

3.语言的习得性:

动物“语言”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学习。

人类的语言都要经过传授才能习得。

除了前面所说的功能和构造方面的特点以外,习得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语言”的第三方面的特点。

关于幼儿学话的机理,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提出过不同的假说:

模仿说;

天赋说;

认知说。

(三)人类的语言和所谓动物的“语言”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类的语言和所谓动物的“语言”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差别:

1.单位是否具有明晰性。

人类说出来的话是由界限清晰的单位按照交际的需要和语言的规则组合而成的句子。

动物的语言是用囫囵一团的叫喊或者舞蹈动作表示一个固定的意义,不能分析出单位,也谈不上单位的组合。

2.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是否具有任意性。

人类使用的语言符号,语音和意义之间具有任意性的联系,它是由人类社会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联系来的。

动物有表示暴怒、恐怖、警告等新信息的叫喊,是一种本能,谈不上音义结合的任意性。

长臂猿的叫喊、蜜蜂的舞蹈虽然有一定的任意性,但局限于一个内容,不能和人类语言的任意性同日而语。

3.是否具有结构的层级性。

人类语言是一种两层的结构装置:

音位层和符号层。

符号层又分若干个级:

音位语素→词→句子。

动物的“语言”不能分解成单位,谈不上有结构,更不用说有结构的二层性。

4.是否具有开放性。

人类语言的结构层级性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语言的开放性或创造性(生成性),人们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通过替换和组合造出无限的句子。

动物的“语言”是一种封闭的系统,它所能传递的信息是固定的,是受刺激限定的。

它们的交际方式及其所表示的意义可以一一列举。

5.是否具有传授性。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是掌握什么语言,则是后天学会的。

动物的“语言”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学习。

动物的“语言”是一种本能。

其它动物的交际模式是先天带来的,而人类的语言是后天学会的。

6.是否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人类能用语言说古道今,表达深邃的哲理。

人类语言的这种特点说明信息的传递不受当时当地环境的限制。

其他动物的交际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只能传递某种信息,既不能回顾过去,也不能设想未来。

(二)为什么说语言系统和语言能力是人类所独有的?

1.其他高等动物也具备一定的智力,但是根本不能与人类相比。

黑猩猩的智力较高,但是,它不具有发达的发音器官。

人类祖先的智力和黑猩猩不会有本质的差别,但是,人类在长期的发展中把感觉、分析、记忆等各种智力结合成为一体而发挥作用,而语言的使用又促进了人类智力的发展。

其他动物的各种智力是分散的,没有结合成为系统,因此,它们的智力越来越落后于人类。

2.其他动物大都不具有灵活的发音能力。

语言所需要的灵活清晰的发音能力,决不是笨嘴拙舌、只会“哞哞”“咩咩(miē)”“咪咪”“汪汪”叫的动物所具备的。

鹦鹉虽然伶牙俐齿,却长着一个鸟类的脑袋,只会模仿人类说话的行为,但不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因而不能理解人类话语的含义,更不能形成各种抽象的意义。

因此,鹦鹉也不能具有语言能力。

总之,掌握语言必须同时具有发达的发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既需要有灵活的发音器官,又要有发达的大脑。

语言能力是人类和动物无法逾越的鸿沟。

其他动物,不管是会模仿人说话的鹦鹉,还是智力跟人类接近的黑猩猩,都不能具有语言能力。

4.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一)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重要的思维工具。

思维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是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二)语言与思维具有统一性。

一方面,语言离不开思维。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人类发达的发音器官,能够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但是,如果没有发达的大脑,就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意义。

只有通过大脑的反映活动形成意义,语音才有表达的内容,语音才能成为语言的物质外壳。

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是构成语言的必要条件,语言离不开思维。

另一方面,思维也离不开语言。

思维的过程需要借助语言。

概念用词语来表达,判断以句子为表现形式,推理涉及相关的一组句子。

形象思维虽然不用语言,但是,如果要把思维的内容表达出来,必须通过语言。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

人们认识了某种客观事物之后,就得把认识成果(意义)和语音结合起来,储存起来。

语音和意义结合为语言符号,语言起着巩固认识成果的作用。

认识活动的成果得到一定的语言表达之后,人们就能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不必从头做起。

(三)语言与思维的区别

(1)语言和思维功能不同。

思维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重要的思维工具。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使人们之间能够相互交际,交流思想。

思维和客观现实的关系是一种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两者之间有必然联系。

语言对客观现实来说,只是它们的代表,是它们的符号,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2)语言和思维规律不同。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它是人类所共有的,因此思维规律具有全人类性。

语言是一定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因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语言。

语言具有民族性。

(3)语言和思维范畴不同。

抽象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