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9316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Word文件下载.docx

C.①②③

D.①③④

3.如果你要研究明朝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应查阅的主要文献是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梦溪笔谈》

D.《本草纲目》

4.四位同学分别用下面说法来简单描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状况,正确的是 

 

()

A.最早的发明来自于战国

B.孟子在享受到造纸术带来的方便后进行推广

C.受到西欧国家资产阶级的推崇

D.宋朝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发明了突火枪

5.下图中的历史人物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其远洋航行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他的航海活动

A.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B.促进了我国与欧美国家的经济交流

C.对非洲国家的财富进行了大肆掠夺

D.与所到的亚非各国发生了激烈冲突

6.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南水北调

C.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7.今天,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渤海之滨的东营市是山东省省辖地级市,国家规划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

该地在元朝时应属于()

A.中书省辖地

B.宣政院辖地

C.江浙行省

D.辽阳行省

8.郭沫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他赞誉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隐

9.明朝时有童谣“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此童谣赞颂的是

A.岳飞抗金

B.文天样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闭关锁国

10.科学全面地解读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

下面表格中的推论错误的是哪一项?

史实

推论

A、“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唐太宗

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

B、“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弛,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说明中国明代造船和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

C、“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

由此清政府采取了禁绝一切对外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D、“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之际已经逐渐走向消极衰落

A.A

B.B

C.C

D.D

11.科举制正是诞生于

A.隋朝隋文帝

B.隋朝隋炀帝

C.唐朝唐太宗

D.唐朝武则天

12.与康熙帝无关的历史史实是()。

A.设置台湾府

B.两次雅克萨之战

C.大兴文字狱

D.设军机处

13.“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A.造成“藩镇割据"

的局面

B.增强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C.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D.有利于武人受到尊重

14.每个历史名人都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自己的一生,以下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时珍一《天工开物》

B.苏轼一《三国演义》

C.曹雪芹一《红楼梦》

D.宋应星一《西游记》

15.如果你生活在两宋时期,下列可以做到的事情是()

①在江南地区可得到当地产的占城稻

②可以品尝到花生

③在江南地区种植大片棉花

④在四川地区经商时携带纸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于谦是明代的读书人,他寒窗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他必读的科目有

A.唐诗

B.宋词

C.四书五经

D.《伤寒杂病论》

17.下列措施与清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有关的是

A.废除丞相

B.大兴文字狱

C.执行削藩政策

D.设立军机处

18.“中国”在英文中为“CHINA”,它是借用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瓷器来命名的。

唐朝手工业者创制的闻名中外的瓷器珍品是

A.孩儿瓷枕

B.景泰蓝

C.冰裂纹瓷器

D.唐三彩

19.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

A.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B.兴修水利,对黄河、淮河、大运河的治理

C.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D.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

20.为纪念一位民族英雄,郭沫若撰写了的一幅挽联: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

驱逐荷虏,一代英雄”;

张学良创作了一首诗:

“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其实,他们称颂的是同一个历史人物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文天祥

二、综合题

21.[制度文明: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朝代

中央

地方

秦朝

皇帝握有至高无上的、統治全国的权力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郡县两級制,由皇帝任命行政、军事长官

汉朝

汉承秦制

实行“推恩令”,削弱渚侯国势力

唐朝

——

合并州县

元朝

中书省

为管理广袤的土地,元朝逐漸形成一套行省制度

明朝

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変化

三司分治

清朝

軍机处的設置, 

始于雍正年间

——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华文明史》

根据表格内容,結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指出秦朝中央政府的“監察官”是什么?

(2)唐太宗下令合并州县产生了什么作用?

元朝在地方設行中书省,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3)明朝中央政权机构的主要変化是什么?

(4)请概述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权力演变的規律

22.

(1)根据上图,说出我国唐朝、宋朝、元朝及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

(2)指出图一与图三文学形成的主要代表人物各一例。

23.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两国关系的发展集中体现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复杂多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开始,倭寇对中国沿海进行侵扰,从辽东、山东到广东漫长的海岸线上,岛寇倭夷,到处剽掠,沿海居民深受其害。

明初筑海上16城,籍民为兵,以防倭寇。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国门,结束了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中第三次失败是最为耻辱的,这次是败在近邻的手下……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材料四 

……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

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

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

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华民族独立生存的严重威胁已被消除。

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

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

《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五 

至于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并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

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为榜样。

只有认真清算过去,不再出尔反尔,才能走出僵局,开辟未来。

——外交部长王毅回答有关“如何走出中日关系僵局”问题时如是说

(1)针对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当时政府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

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说“其中第三次失败是最为耻辱的,这次是败在近邻的手下”,该邻国在经历了哪一改革之后强大起来并对外侵略扩张?

这次失败给中国带来怎样的耻辱?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抗战局面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4)材料四中,为什么视日本为“万恶的敌人”?

(以一例其侵华暴行来说明)材料中提到的“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指什么国际联盟?

社论认为抗战取得最后胜利意义是什么?

(不得摘抄原文)

(5)根据材料五分析,中日关系走出僵局的前提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