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9428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蒙特梭利教师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四、具有训练有素的教师作保证。

要想成为蒙氏教师必须在专门机构取得合格证书方可取得资格

蒙台梭利儿童观

——发现“童年的秘密”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由生理和心理两个胚胎构成的,即儿童不仅是一个肉体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蒙台梭利称之为“精神胚胎”。

儿童的精神深深地隐藏着,并不立即表现出来,他通过身体接收到外界环境中的信息并将其储存到自身的精神体内,经过适宜的信息刺激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

这种内在的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的,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师和父母要仔细地观察和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

去发现儿童身体、精神、智力与个性自然发展的秘密。

——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说,人并不只在大学里才发展,而是在出生之时就已经开始了心智的成长。

在生命的头三年中,其发展的程度最为可观。

每个孩子都有自发的学习潜力,幼儿尽管缺乏经验,但他们所拥有的最丰富的潜力能使他自己适应外部世界,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力,积极地从外部世界获取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并且有一定选择的进行吸收,成为他心理的一部分,称为有吸收力的心理。

“吸收性心智”是一种内在的助力。

蒙台梭利认为,大人在面对一项新的事物时,可以借助经验来学习,而孩子从黑暗的母体中来到这个世界并没有带来任何经

验。

但是,孩子随时都有吸收新知识的欲望,并且有一种内在的特殊力量来帮助

他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成长所需要的事物。

“吸收心智”这种内在助力会驱使儿童“潜意识”地从外界环境中吸收各种印象,就如同照相机的感光底片一样将外界的印象全部摄入,然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就是从无到有不停地探索、快速积累、储蓄。

而这种潜意识的吸收到三岁以后,则发展为有意识的吸收。

儿童在

“吸收性心智”驱动下学习,速度十分惊人,为以后的智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育则要注意充分发挥儿童三岁前的这种功能。

——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儿童不同阶段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当一个心理个性阶段结束时,另一个阶段随之而来,“成长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从出生到成年,其成长期大体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出生到三岁,这是无意识的成长与吸收阶段。

情绪与智力发展的内在结构则由“敏感期”与“吸收性心智”等功能来完成。

这一阶段幼儿表现出无穷的精力与兴趣。

第二阶段:

三岁到六岁阶段,幼儿逐渐有意识地吸收各种知识,是个性形成期阶段。

儿童在内心逐渐形成秩序与服从的观念,并且发展出现实世界的模型,为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

六岁到九岁阶段,儿童已可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知识与艺术上的技能,发展自己的生活文化和能力。

第四阶段:

九岁到十二岁阶段,孩子已准备好以开放的心灵去吸收

世界的各种知识,此时,他们会拼命地吸收环境中的一切事物。

不同的是他们能自主性的学习,而且不在受限于身旁环境的范围,他们的触角可以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碰到的机会将会影响他们一生对智能方面的兴趣。

第五阶段:

从十二岁到十八岁阶段,这是深入发展兴趣的阶段,此

时的青少年身处巨大变化的时期,对事物和事情有了自己的理解,将选择日后自己一生的努力方向。

——儿童具有自然发展的生命力

蒙台梭利认为,从胎儿出生一直到生命结束的全过程,生命是自然而然发展的。

所有儿童都具有自我成长发展的生命力。

这种成长不是随意的,而是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充满着秩序和规律,是一种自然法则。

她形象地比喻老母鸡生下蛋之后,它能做的也只是供给蛋温暖。

至于蛋壳里的胚胎如何变

成小鸡就得靠蛋壳内的小生命自己去一步步长大和破壳而出的行动来完成了。

母鸡无论如何的着急也控制不了蛋壳里的小生命的成长。

蒙台梭利从观察中发现,人的生命发展,来自于自己的内部力量,是由自己的不断活动来完成的,而这种自我活动是具有预定计划的。

如人类受精卵开始成胎,此时就含有了“未来成为人”的这一预定计划,按着预定计划自然

定下的步骤,产生了自我实现的活动,通过不断的自我活动,就完成了伟大的生命。

如幼儿逐步成长的过程就证明了这一理论:

一个月抬下腭;

两个月挺胸;

三个月翻身、伸手够物;

四个月支撑坐立;

五个月抓玩具;

六个月坐童椅抓垂下物;

七个月独立坐;

八个月初步会爬、扶着能站;

九个月自抓家具能站立;

十个月熟练爬行;

十一个月扶着手走;

十二个月拉着物体走;

十三个月牵着手上楼梯;

十四个月自己站立;

十五个月自己独立走路;

以上说明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自然规律,儿童的发展更是

要按照预定计划一步一步进行的,这一计划的实现要靠“自我实现过程”来完成。

那么儿童的“自我实现过程”要靠什么来推动呢?

要依靠儿童内在的需要。

从儿童教育上来说,为了驱使儿童内在需要的满足,就必须注意给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就像“老母鸡给小鸡提供温度”一样,促使其生命自然地成长与发展。

——儿童具有敏感期

荷兰生物学家德费里从动物身上发现了敏感期,蒙台梭利受到很大的启发。

她经过反复观察、了解、实验、研究,发现儿童也有敏感期。

她说:

“敏感期系指一个生物刚生下来,还在成长的时候,所获得的一种特别的感觉

力。

”在敏感期间,儿童受到一些不可抗拒的内在力量的推动,刺激他对周围环境不同物体产生兴趣。

实际上,这种内在的力量就是对环境的爱。

并不是一种情绪上的刺激,而是一种知性的欲望或爱,促使儿童去看、去听、去发展。

蒙台

梭利说:

“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

在这一时期,他们能轻松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着活力和激情。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儿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它使儿童内部产生一种活泼的冲动,

并产生强烈的欲望,进行惊人的行为以完成该时期发展的使命。

儿童在敏感期期间的学习使他能在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出对他的成长适合的必要条件。

敏感期如同一道内在放射的光芒或是一组供给能量的电池,促使儿童对某些事物(事情)敏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对其他事物漠不关心。

因而当某种特定的敏感性在儿童身上发生时就像是一道光线只照在某些物体上,而不会照到其他物体上,这种被照射到的物体就成为儿童的整个世界。

此时在儿童内部有一种能运用这些物体来帮助其成长的独特潜能,使儿童充满活力与狂热,凡事容易,每一个努力都是能力的增进,直到另一崭新的功能或动作突然以爆发性的威力出现为止。

蒙台梭利认为,敏感期的出现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机,成人应追随幼儿的成长来认识孩子的关键时期何时出现,以及进一步抓住这“金不换”的机会,适时地顺着敏感期的引导充分发挥潜能。

如果错过了敏感期这宝贵的时机再设法去弥补就为时已晚,这就意味着儿童可能会变得无助且笨拙,还将丧失克服困难的能力。

——儿童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适应环境”是儿童具备的基本能力。

蒙台梭利说:

“我们的教育方法是由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所确定的。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学认为环境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把它作为整个体系的中心。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重点是环境教育。

之所以确定为环境教育是

因为蒙台梭利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具有适应环境的本能,如果不能适应,人的基本能力便无从发展或可能消失,严重的甚至导致不能生存。

蒙台梭利举例说,1920年印度发现的两个女狼孩,一个两岁,一个八岁,由于从小离开人类生活

环境,同狼生活在一起,她们养成了与狼一样的生活习惯,口不会吸吮,两手不

会抓东西,连声音也发生了变化,夜晚常常不睡觉,不会站着走路。

这两个小孩虽具有人类遗传的本质,但是因为从小不在人类的环境中生活,所以一切生活方式都不能适应人类环境,也就不能发展出人类的特征。

1998年7月10日的《北京青年报》上登载了这样一篇实事报道,题目是《花季少女成笼中呆鸟——少女翟泽莉十年未出屋》。

报道说,翟泽

莉小时候同正常儿童一样,上幼儿园,能说会跳,会讲故事、做游戏,惹人喜爱。

七岁后因家庭生活困难,小莉的父母不准她读书,整日把她反锁在家里,不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年之久。

当记者见到小莉时,她身体瘦弱,发育停滞,语言退化,

害怕见人,其智力和身体都如一个儿童。

见到记者只知道一个劲儿地叫“老师”,还忙着吃糖,别的什么也不会说。

记者问她话,她已经不会交流。

十七岁的少女

完全成了一个废人。

只会叫“老师”,是她在幼儿园时留下的记忆。

因此推论,智能的成长除了先天年龄的限制而呈一定的发展规律外,环境的好坏是促使智能成长快速或者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能给儿童一个非常丰富也能提供学习刺激的环境,儿童在这个环境中就会迅速地适应。

2001年4月,中央电视台介绍了弱智青年乐队指挥舟舟的故事。

舟舟是一个弱智青年,当时的实际年龄是二十三岁,而智力只有三岁。

他之所以能够成功、自如、潇洒地指挥大型乐队演出,显现他特殊的才能,是因为他父亲在艺术剧院工作,专业是大提琴演奏,因为舟舟是个弱智孩子,剧院破例让他出入,使他得以从小在艺术氛围环境中长大,对音乐有特殊的敏感,智慧趋向得到了开启。

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主宰一个人耳聪目明的最大关键,对一个人的影响远比遗传重要,它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前景。

在儿童教育上,后天

环境的影响能够弥补个人先天的不足,诱发内在的潜能,使人性导向正常化的发展。

——儿童在“工作”中成长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阶段是一个形成、创造与建构的时期,唯有透过工作才能逐渐形成各种运作的能力,而成为‘人’。

蒙台梭利教育原理,事实上就是以儿童工作为其核心所形成的教育体系。

工作人性理论是蒙台梭利教学的中心思想,也是她最伟大的贡献。

蒙台梭利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由认知而来,认知则经由感官与外

界环境的互动积累而来。

而手正是感官最敏锐的触角,也是与环境互动最频繁的媒介,所以人们称手是人类的“第二个大脑”。

蒙台梭利还认为,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

养儿童认真负责、准确求实和耐心秩序的行为习惯,只有透过“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蒙台梭利所说的“工作”,是指儿童在“儿童之家”里成人为其

准备好的环境中用双手做事进行自我训练,在其中儿童的表现是喜爱工作胜于游戏;

会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与追求;

要求独立做事,排斥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

要求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

要求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确定工作时间。

蒙台梭利将这种能帮助儿童生命及智能成长的学习称为“工作”,以区别于一般人所称的儿童游戏,因为游戏大多是无目的的玩耍,而工作则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建构活动。

同时,儿童的工作与成人的工作在意义上和目的上都是不同的。

成人工作的目的是为满足生活需要维持生命,即为生活而工作。

儿童工作的目的却是“为工作而生活”,即逐步地发展自己、完成自我。

儿童之所以喜欢工作,主要是因为内在

需要所引起的,当他们专心地做完自己所选择的工作后,都表现得非常愉快、平静而轻松。

这种内在需要能够引起儿童的兴趣,使其不断地工作,激发儿童心智的发展。

通过“工作”除了能帮助儿童的智力发展,对儿童人格正常化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影响。

一个正常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是专心、独立、秩序。

但是如果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不良环境就会出现偏差的人格发展,比如任性、依赖、

自卑等。

这些偏差的出现是因为孩子在从事心智工作来建构自我时,成人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得到满足所致,也正是因为缺乏成人的正确引

导,造成孩子的精神漫无目的地徘徊游荡,产生种种偏差行为。

但是这些现象是可以通过工作来矫正的。

一旦儿童专心于他有兴趣的事物而投入工作时,偏差和不良的行为就会自然消失。

孩子可以从无秩序变为有秩序,从被动变为主动,由依赖变为独立。

所以蒙台梭利认为,在教育的引导下,孩子的正常化表现——专心、纪律、合群等都会出现;

而任性、失序、胆怯、懒惰等偏差行为也能借此除

去。

蒙台梭利说:

“工作是人类的本能与人性的特征”。

如果人们有工作,无论工作的环境如何,待遇高低,都能在其中获得充实,获取满足感,并能解决衣食的问题。

相反假若不工作,人便会感到生活寂寞、无聊,还会胡思乱想,甚至于悲观、恐惧,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由此可见,工作对于人类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儿童来说,需要在成人为其预备好的环境中工作,通过工作训练手眼协调,做事聚精会神,体会“独立”的滋味,有秩序的完成一项工作,使人格、智能和体能同时得到协调发展。

这个动作的最初推力代表幼儿自我进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蒙特梭利认为'

儿童是

一个发育这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

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

期。

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

在这个连续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在蒙特梭利看来,幼儿身体内含有生气勃勃的冲动力。

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不断发展。

一是主导本能,这种本能对于处在生命初创时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甚至决定物种的生存。

二是工作本能,这是人的基本特征。

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在进行创造,使他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

它既能使人类更新,又能完善人类的环境。

在心理方面,幼儿心理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又有隐藏的特点。

蒙特梭利认为,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

因为每一婴儿都有一种创制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一个精神世界,所以,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

每个幼儿的精神也各不相同没,各有自己的创造性的精神。

在蒙特梭利看来,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

“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

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而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

1.秩序的敏感期从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现一直持续到四岁。

这是幼儿

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的本身。

2.细节的敏感期幼儿在2-3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细节上。

这表明幼儿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儿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

3.协调性敏感期这是在幼儿发展中最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

幼儿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会走路,并逐渐取得平衡和获得稳健的步伐。

应该在2到3岁时出现。

4.触觉敏感期幼儿会朝着外界的物体伸出小手。

入外部世界之中。

这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的心灵。

5.语言的敏感期2个月左右幼儿就开始吸收语言,他所获得的语

言是他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

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

在蒙特梭利看来,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之一。

蒙特梭利强调指出,应该注意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生理的发展之间的密切的关系。

她说:

“如果心理的压抑会影响新陈代谢,并因此降低了一个人的活力的话,那可以肯定,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富有刺激的一种心理体验能够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并因而促进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1、班上同学的年龄横跨三年,不分年级

2、学习自动自发,儿童选择教具

3、幼儿可以长时间专心工作,很少被干扰

或打断

4、在工作中能自我矫正错误,并向同伴学习,教师仅起启导作用

5、儿童可以靠自己去发现

6、儿童自定学习的进度

7、在老师设计的环境中,以儿童为中心,得以自由运用心智,无限发挥潜能

8、老师是观察者及引导者

9、儿童以若干时段有始有终地完成“活动周

期”

10、只提供适时的帮助,极少干预

11、开放式的教学情境,让幼儿自由活动,不受阻挠和拘束

12、强调比较认知方面的学习

13、安静是基于自己的选择,以及对他人

的尊重

14、示范教具的使用,有特定目的,且步

骤有次序性

1、全班同一年龄,分年级

2、由老师带领,老师决定课程内容

3、幼儿受到铃声与成人打断

4、教师矫正幼儿的错误,勉强幼儿模

仿学习

5、老师指导学生

6、老师决定学习的进度

7、幼儿在老师特定的课程中,以老师为中心,被迫进行集体教学

8、老师是焦点所在,并独揽所有影响

9、[活动周期]由授课教师来决定

10、干预频繁

11、绝大部分时间被限制在课桌椅上

12、强调社会发展,延续读、写第三项学科技巧的学习

13、强制性的安静

14、教具有多种使用方法,而且使用前并无示范说明

15、基于被要求工作而工作

15、工作是出自对于工作本身的喜乐以及

自我发现的意识

16、鼓励互助

17、强调真实、具体

18、物品有固定摆放位置、秩序感

19、儿童自备学习的动机

20、透过可自我更正的教具进行自我教育

21、认同敏感期的观念

22、多种感官教具,用以开发特定技巧

23、在小团体中,依照个人学习的意愿和

速度自由地成长

24、环境本身提供纪律的训练

16、向老师求助

17、强调抽象

18、随意摆放,用完也不一定需要放

回原位

19、老师提供学习动机

20、利用奖惩作为诱因

21、所有儿童视同如一

22、玩无特定技巧为目的教具

23、以班为团体在同一时间内学习相同

的课程

24、老师提供纪律训练

蒙特梭利教育传统幼儿教育

混龄同班制

1.

(0-3)(3-6)

同年龄同

依据自我的个别发展引发学习

2.

动机

藉由老师的推动引发学习

利用教具自我订

3.

由教师来纠正错

儿童藉由操作教具达成自己学习的

4.

效果

由教师讲课方式来

学习

个别学习(视需要,有时是团体学

5.

习)

团体学

教师扮演观察者,指导者的

6.

角色

教师是教室的中心拥有支配的影

响力

儿童的活动可以反复不断的

7.

进行

儿童的活动需在预计时间内

完成

教师极少阻止,中断儿童进行中的

8.

活动

儿童进行中的活动常因教师阻止

而中断

无固定座位,在教室中可自由移动和

9.

作业

由教师安排固定座位并决定学习

时间

10.

十分重视知性的学习

忽略读写计算‥比较重视社之发展

11.因顾及不妨碍他人及自动自发会11.被强迫所产生的

保持静安静

12.

为达成特定目的,有阶段性的是用教具

并无预定的指导与方法

作业本身及所发现的事件中特别

13.感觉兴

趣和喜悦的部分当做作业的内容

13.

硬性规定作业

14.

从环境中取得纪律与规律

藉由教师指挥秩序

15.

儿童之间会彼此互动

儿童大多求助于教师

16.

儿童可自由选择教具操作

教师决定一切课程与教材

17.

儿童可依自己的进度学习

教师决定儿童的学习进度

18.

儿童以自己的能力发现解答

教师将答案或批注交给幼儿

19.具体性的强19.抽象性的强

调调

为了培养秩序感,将教具放在固教具不必放在固定场所,学习后

20.定场

所,学习后必须归位

20.也不必

归位

21.

现实志向的游戏操作

重视抽象空想的游戏

22.

儿童可以自由的引发制造学习刺激

由教师给予的学习制

23.

从环境中学习,以儿童为中心学习刺激

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刺激

藉由操作教具自我订正错误,达

24.到我

教育的效果

以赏罚为引起学习动机之

24

手段

25.

幼儿敏感期之认识

整体化的看待全体儿童

26.为了使特定的知能得以发挥,使用许多

26.

在特定的技能发展上使用毫无相关的玩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