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9995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N--66.5°

N)、热带(23.5°

N--23.5°

S)、南温带(23.5°

S--66.5°

S)、南寒带(66.5°

S--90°

S)

  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

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

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

--30°

;

中纬:

30°

--60°

高纬:

60°

--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

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

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

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

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

两极地区(寒带气候);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

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特点:

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

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

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

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

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

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

主要分布地区:

中国、东南亚等

  英语: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区:

  ○3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4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5基督教——教堂;

伊斯兰教——清真寺;

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五、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

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10.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生物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

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

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

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

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

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

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

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

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

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

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

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

支持、保护

细胞膜:

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

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

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

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

动物细胞的结构)

控制物质的进出

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

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

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

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

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

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

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

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

根、茎、叶;

生殖器官:

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

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

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

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

①有些可食用;

②有些可供药;

③有些可供观赏;

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

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

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5、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

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9、藻类的经济意义:

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10、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

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

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11、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2、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

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3、运输途径

导管:

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

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4、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

5、气孔的结构:

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

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

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

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

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

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

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

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

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

用碘液染色

结论:

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

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意义: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5、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义:

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

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第五章绿色植物是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

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

合理密植。

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131)

5、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3、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4、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5、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己的目标。

历史

1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时间: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地点:

云南元谋县。

(长江流域)

2、北京人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黄河流域)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时间:

距今约六千多年。

地点:

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

水稻和蔬菜。

(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

2、半坡人时间:

距今约五六千年。

陕西西安市半坡村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三、神奇的远古传说

1、华夏族的形成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后来发展成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前身。

2、炎帝:

号神农氏,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

“尝百草”,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

3、黄帝——人文初祖(后人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

)有许多发明创造:

做兵器,造车、船、宫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

4、尧舜禹:

相传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

当时采用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禅让的依据:

有德有才)

尧:

节俭、朴素、爱民。

舜:

吃苦耐劳,孝顺父母。

禹:

治水有功。

考点2: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一、夏朝

1、建立: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

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二、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政治:

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三、西周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大败商军。

灭商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经济制度:

分封制,土地国有制。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四、东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