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习题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40509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阳楼记习题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岳阳楼记习题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岳阳楼记习题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岳阳楼记习题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阳楼记习题Word格式.doc

《岳阳楼记习题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阳楼记习题Word格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阳楼记习题Word格式.doc

“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洞庭湖本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易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并领会到洞庭湖气吞山河的壮阔景象,形成一副生动的画面。

5、藤子京被贬仍积极治理政事,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的人生经历对你有何启示?

说明他是一个有古仁人之心,以天下为己任,不以自己得失为己任的君子。

启示: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做人做事应先人后己,先国后家,以国事为重,忧国忧民。

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的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是什么?

7、他们与古仁人之心的区别是什么?

不同点:

形式上一悲一喜相同点:

本质上是为了自己

与古仁人的区别在于悲喜的愿因不同,“二者”视为自己,“古仁人”是为君为民。

8、世人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岳阳楼却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

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原因何在?

《岳阳楼记》道出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心声,即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9、“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三句有何作用?

写出藤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10、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成“连”,把“吞”改成“接”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构成了一副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11、文章的第二段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处还有什么作用?

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或为写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铺垫)

1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第三、四段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

因为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

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

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

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先忧后乐”的一段正论。

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不仅使文章思路中断,而且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1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故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居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和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故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古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文中提到的“古仁人”指什么?

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怎样才能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的旷达胸襟。

“古仁人之心”本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文中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虽然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但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矿达胸襟仍有现实意义。

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难免会遭遇挫折,经历坎坷,受到诱惑,只有摒弃私心,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豁达进取,才能战胜自己,笑到最后,笑得最好。

15、“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指什么?

指古仁人,暗含藤子京。

16、请写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共同之处。

他们是因物而喜,因己而悲,受自然风景好坏的影响,都没有跳出自我的小圈子。

17、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为”,并进行对比,表现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自然引出中心论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8、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以物喜,以己悲。

1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它表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

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心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20、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对联。

洞庭中华水,岳阳天下楼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与天下而忧

气蒸云梦泽,波旱岳阳楼

2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源于孟子的“忧以天下,乐以天下”。

他的观点是针对仕途进退的原则,即针对如何为朝廷尽忠这一角度提出来的,故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然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仍具有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宽广,指向高远,意志坚强,豁达进取,在学习生活中继承并发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努力学习,拼搏进取,为民造福,为国家的建设奉献出一片微薄之力。

22、结合作者生平,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作者出身贫寒,为官后严于律己,唯以人民疾苦唯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田千亩,死后无余产;

在朝廷上敢于直言进谏,被欧阳修喻为“立朝有本末”,虽屡遭贬滴却全不在意,这种精神值得称道。

作者提出的这一观点是针对仕途进退的原则,即针对如何为朝廷尽忠这一角度提出来的,故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然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仍具有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23、谈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它表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心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作者提出的这一观点是针对仕途进退的原则,即针对如何为朝廷尽忠这一角度提出来的,故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然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仍具有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24、根据本文内容自创一副对联。

(1)乐以天下胸怀广忧因苍生气度宏

(2)藤子京重修岳阳楼,自托胸臆

范仲淹再绘洞庭湖,抒发抱负

25、纵观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心忧天下。

26、文中有三个设问句,请分别说说他们的作用。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过渡承转,引出下文迁客的悲喜之情。

何哉?

提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然则何时而乐耶?

引出全文的中心句。

2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28、四段景物描写,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的?

同时写天空和湖面,三段为“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四段为“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同时写暮夜声音,三段为“虎啸猿啼”,四段为“渔歌互答”。

这样一对比,秋景更萧然,春景更明媚。

29、“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

“悲”是因为洞庭景象苍茫、阴晦、凄凉吗?

“喜”是因为景色晴明美好吗?

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则“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都不是,悲是哀己身处境,喜是暂时望却己身荣辱。

30、“馋”“讥”“宠”“辱”分别是指什么说的?

为什么遭贬谪的人对这些如此敏感,并因此而或喜或悲?

“馋”“讥”指朝中异党的排挤弹劾,“宠”“辱”分别指朝廷所给的荣耀,因为他们都是以一己利益为重。

31、作者从那两个角度解释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他们最可贵之处是什么?

忧和乐。

不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以天下为己任。

32、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举例说明。

骈散结合。

例如文中首段叙事则需要散句,写“大观”起结均用散句,而中间写景则用骈句:

湖上阴晴之景,所用骈句最多,语言也高度凝练,结尾又全用散句,全文骈散结合,节奏不断变化,读来声调铿锵。

33、孟子说“大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你以为孟子的观点和范仲淹有何不同?

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范仲淹写此文时,正处贬官在外,可以如孟子所说:

独善其身,落得清闲快乐,而他却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因而范仲淹的理想更积极、更可贵。

34、你知道那是吟咏岳阳楼的著名诗篇,至少写出两句。

(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35、“谪”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子京的处境,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概,为后文抒情设伏。

36、第一段写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并重修岳阳楼,特意强调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有什么目的?

一是交代作记的缘由;

二是规劝好友滕子京能像古仁人一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大胸襟。

38、第二段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他们找出来说明他们的关系或作用。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做伏笔。

“迁客骚人,多会如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继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轮的基础。

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39、第二段从那几个角度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象?

突出了他怎样的特点?

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的景象。

空间上,突出洞庭湖的广大;

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的多变。

40、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

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持否定态度。

41、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42、第五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抒发作者的政治抱负;

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43、文中描写的“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

联系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

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

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绝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

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情达意,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44、范仲淹是一位故圣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有一种超脱的济世情怀。

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国,像范仲淹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至少列举两位。

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为百姓考虑,屈原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时候,几十年仍手持汉朝旌节。

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抱负。

明朝顾炎武忧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

孙中山为了让中华民族摆脱封建王朝的统治,奔走呼号,呕心沥血,英年早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