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0720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文档格式.docx

于是,我便自然地展开了新课的教学。

在这里,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使学生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

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

1、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

心理实验证明:

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

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

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

低年级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

开小小运动会、打数学扑克、评选优秀邮递员、猫捉老鼠、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开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

为了使游戏更有趣味性,教师可制作一些小动物头饰,做游戏时,让学生戴在头上,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高年级主要是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一种情境。

例如,在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学大奖赛上,新疆的一位老师在讲“认识人民币”时,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小小玩具店”。

教师将5件小动物玩具剪纸贴在黑板上,宣布每件玩具的价钱和购买要求(钱要不多不少),教师做售货员,学生为顾客,进行购买活动。

这一游戏,把认识与使用人民币紧密结合起来,购买活动热烈有趣,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在教学“数的整除 

”时,有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在下课铃快要响的时候,老师没有给学生按部就班地布置作业,而是从容地对全班50多名学生一边出示写有2的卡片,一边说“请学号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先走。

”学生走了一些。

接着又出示卡片0.5,让学号是0.5的倍数的同学走,有几名学生站起来欲走,后来又坐下了。

这是教师追问:

为什么大家都不走呢?

让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理由。

教师再出示卡片3、5,让学号是3或5的倍数的学生走。

最后还剩下学号是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的学生。

此时,教师不再出示卡片,而是问学生,老师出示哪一个数,大家都可以走?

学生们略加思考,异口同声地说“1”,于是剩下的学生在铃声中欢天喜地地离开教室。

新颖有趣的“动脑筋离课堂”的设计,巩固了知识,检查了效果,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由此可见,教学、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人总是有感情的。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待,教师为孩子创造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孩于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活

活——即教学方法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

1、教学方法灵活。

可以说,改革教学方法,是改革课堂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具体手段。

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个方面。

但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方法多重视教的方法,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学法的研究和指导,割裂了教学方法中教与学的统一性,导致了教学活动的不协调,以致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由重教转向重学,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提高品行。

教师将不再是现成知识的灌输者,而应发挥教学咨询者。

教师的教法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并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

  同时,教学中还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优化组合。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随着系统论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用系统论方法来研究教学方法,就可以把现代教学方法本身当作一个有机系统,由多种教学方法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成;

而每种方法又作为一个要素,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有机配合,发挥出整体效能。

这种多样化和重整体结构的教学方法应受到重视,值得我们认真地探索与研究。

  

具体来讲,就是来讲,就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综合运用。

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一堂课安排几个较学层次,教师要心中有数,教学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做到环环紧扣,后一个层次应在前一个层次的基础上引申发展。

一堂课应该有高潮,这个高潮可以在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性的知识时出现,也可以在找到新的、简洁的解题方法时出现,总之,应努力创设这个情境,这也是一节课的最高坡度。

2、把教材用活

新大纲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基本理念中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根据各学段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上述这些新理念将促使我们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屏弃那些制约学生发展的不利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课堂上充当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减少烦琐的讲解,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为此,教学中如何呈现教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成了当前广大一线教师关注的新课题。

那么应如何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呢?

1、教材内容生活化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数学化的过程。

他认为数学必须连接现实,必须贴近孩子,必须与社会相联系,要体现人的价值。

他没有把数学简单地看作被传递的对象,而是认为数学是一种人类活动。

按照它的观点,数学教育的重点不是让学习者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处理数学,而是让他们在一种积极的活动中,一种数学化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这个“数学化”的过程必须是由学习者自己主动完成的,而不是任何外界强加的。

现实数学教育的出发点是将情境性问题作为学生自己再创造数学的依托。

及与以上认识,将情境性问题和真实生活情境有机结合结合起来,便成了我们跨越非形式知识和形式数学知识间鸿沟的方法。

因此,在确定新知的呈现方式时,要注意从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

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活生生的,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有关统计知识的教学,为了把统计作为一个过程来教,可组织学生在早晨7:

20——7:

50这半个小时内,对学生的到校情况进行统计。

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些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整理,如男生和女生,不同年级,在不同时段进入学校的人数。

再对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选用适当的统计图表来说明问题。

也可以播放一段大桥上各种车辆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统计。

同样,计算教学也要重视创设现实情境,而不要纯粹地从计算到计算,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去猜测一个月(31天)大约有多少小时?

学生可能会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猜测,可能学生会猜出不同的结果,学生猜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问:

我们怎样通过实验,初步探索出教材呈现的几种方式。

2、静态知识动态化

教材是大纲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

教材上的知识是“死”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

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

换言之,当教材(教学内容)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前,他只处于知识的储备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

具体每部分知识该怎样教,教材上并没有很明确的告诉我们,只有当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教学法的再加工以后,教材才能变成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信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知识的动态性。

该理论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区别教材的主次、轻重,处理好教材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即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然学生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教学第五册“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在简单复习过有关的知识后,教师点明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紧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制片,自己量出求它的周长所需要的数据。

学生们用尺子量了起来,有这样量的,有那样量的,量法各不一样。

教师巡视后,故意惊奇地问:

“为什么有的同学只量了两条边?

”绝大部分同学回答:

“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

”少数量四条边的同学不好意思地看了看老师,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订正过数据后,教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结果部分同学列出了6+4+6+4=20(厘米)的算式,大多数同学列出了6×

2+4×

2=20(厘米)的算式,少数同学列出了(6+4)×

2=20(厘米)的算式。

最后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比较,掌握了大家认为较好的解答方法。

这样教学,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探究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真实地经历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3、学习方式个性化

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引而不发——引导学生学。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是由浅入深,有易到难,螺旋上升,循序渐进。

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学。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因其思路、解题方法和已学过的分数应用题基本相同,所以教学时,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想出解题方法,教师根本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去讲解。

(2)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运用迁移规律——诱导学生学。

所谓学习迁移,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或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有影响。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习迁移就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前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而后一个知识点又是前一个知识点的延伸和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照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诱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第七册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例3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再复习了乘数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和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之后,为了突出知识“新”的部分,“314×

35”的百位上添上一个“2”,便成了例3“314×

235”。

因课本在例3的编排上已经出现了前两部分积,所以我便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处理百位上的“2”与被除数314相乘。

启发学生想:

用乘数百位上的2去乘。

表示什么意思?

乘得的积的末位应写在哪里?

让学生从前两部分积的写法和算理中,类推出第三部分积的写法和算理。

这样,学生便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既学到了新知识,又 

领悟到了一种学习方法。

(3)新旧知识有间接联系的组织比较——辅导学生学。

比较是辨认事物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地、恰当的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

在学习“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及时组织学生把此类应用题与以前学过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加以比较,通过比较 

使学生弄清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和相应的除法应用题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看到了两类应用题在解题思路上的明显区别,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4)学生难以理解或不易接受的,组织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

为了体现“做数学”的过程,对于一些稍难一点的内容,可以适当创设机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组织了如下操作:

课前每个学生都用硬纸做6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上课时4个人一组进行操作。

首先每四个摆成一排,接着又摆成三排,再用同样的方法摆两层,每操作一次都引导学生观察:

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是多少?

所组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从而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学生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学

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小组交流与合作便是当前常用的一种。

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

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可采取小组合作这种形式。

首先,让学生在老师提供的材料中,用小正方形在长方形中进行拼摆,并在表中写出长、宽、面积各是多少。

可当学生面对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而手中只有2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时,产生了疑问:

“不够摆怎么办?

”在小组探讨时,每个学生各抒己见,积极动手大胆尝试拼摆,在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和互相启发中,同学们终于明白:

只要沿着长边摆8个,宽边摆6个,就可以推算出它一共可以摆48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因此它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

从而为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组织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选择好讨论的内容。

一般地说,在新知探求过程中,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的疑点处,都可以组织相应的小组讨论。

二是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

讨论缘于教学的需要,讨论的次数也应视需要而定。

在一节课里,可以是一次、两次甚至于三次。

当然,如果不需要讨论的话,即使是一次,那也是多余的。

三是要确定好讨论的规模。

小组讨论的规模可大可小,两三人乃至五六人均可,应视内容而定。

在小组讨论前,也可先组织同座(两人)议论,作为“预热”,激发潜在的学习兴趣,再转入小组讨论。

四是在课堂讨论时要逐渐训练学生三方面的技能:

(1)听的技能。

首先,要培养小学生专心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能专心、听老师的讲话,而且要认真地听课堂上每个同学的发言。

其次,要听出别人意见的要点,也就是要培养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

最后,要听后能作出思考,也就是对别人所说的话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2)说的技能。

首先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

其次,在要求学生说话时要让别人听得见,而且条理要清楚,要说完整话;

第三,要求说话要简练,要有重点。

学生的说话能力及个性都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说话要在以鼓励为原则下,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3)交往的技能。

在交往中,首先要尊重人,讲文明礼貌,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

其次,既要善于认识自己的情感,并能调控自己的情感状态,又要善于觉察别人的情感,以使彼此间的交往更加有效;

第三,要加强交往中具体技能的训练,比如,别人说话时,自己应如何注视对方;

在恰当的地方,打断别人的话,陈述自己的观点;

自己说话时又如何让别人有插话的机会等。

几点体会:

1、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提

(1)敢于认识教材的“先天不足”,主动驾驭教材。

教材不是完美无缺的。

油的课时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详尽的学习材料,也不能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有的教材滞后于教育的发展,教材本身侧重于数学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侧重于数学技能的训练,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其呈现的是一个知识的静态结果,而没有体现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

所以,对于这样的教材,教师绝不能照搬照套,不要被它所提供的材料和组织程度束缚住手脚,而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主动驾驭教材,合理调整教材。

(2)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

一方面,教师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进行教学法加工;

另一方面,师生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己编制教材。

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已。

2、运用正确的策略,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关键。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教学的对象——学生。

可以这么说,脱离具体的教学对象,就无最佳的教学设计可言。

学习者在对特定的学科内容进行学习前,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以及有关的能力、态度等,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重要因素。

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虽然教学顺序在教材中已经有了安排,但是教材中设计的顺序是基本的,不可能很具体。

教学时,教师还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作更精细的考虑。

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那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

(2)客观分析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好的教材在呈现课时教学内容时,已经注意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是新的知识有序列、有层次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教材对整个教学过程也已作了大体的设计,其过程隐含着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中有意识地提炼出隐含着的思想方法,是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熏陶。

当然,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旧知识中孕育着新知识,新知识又是原有知识的扩展。

每一节课的新内容都不会是全新的或是独立的。

教师要善于理清知识间的联系,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的容量、密度和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往往需要重组教材。

(3)联系学生实际,充实教学内容。

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知识和一些应用题,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

但是,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而,教师要联系实际,善于就地取材,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用途,增强应用意识。

(4)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参与组织、选择教学内容的机会。

能自主学习,主动摄取知识,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表现。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提供、自己选择,甚至自己创造学习材料。

(5)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知识的获得和反复的操练,贯穿始终的还有数学思想方法。

因此,教师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教学内容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3、把学生教活。

首先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我在湖北武汉学习时从网上看到的一个资料。

教育,别把学生越教越笨 

有一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它难倒了许多人,这个问题最通俗却又最发人深省……这就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奠宙在"

21世纪创新教育论坛"

上所讲述的一个问题--"

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几岁?

"

,在法国,有64%的学生得出答案:

75-32=43岁,其实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而学生之所以这么回答,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

一位美国教育家因此评论说,这就是学校把学生越教越笨的典型事例。

而在中国的小学和初中测验,竟有超过90%的学生得出这个答案,甚至在某重点中学的高三,仍然有学生得出43岁的答案。

由此,张教授在论坛上大力呼吁,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他强调:

创造应该从问题开始。

李政道曾说,我们中国的传统是做"

学问"

,你们为什么老是做"

学答"

意思是现在的学校,成天要学生回答试卷里的题目,即"

做学答"

,然而学习是从"

发问"

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

别把学生越教越笨"

的呼吁赢得一片赞同的声音,一位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教授则进一步扩展了张教授的发言。

这位阿其姆博尔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