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1514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中国宫殿建筑之美文档格式.docx

三大殿区的东边设文华殿,西设武英殿,横向排列。

内廷区域以皇帝、皇后居住的乾清、坤宁宫为中心,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皇子居住的乾东、西五所,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太上皇居住的宁寿宫,形成多座院落的组合。

另有花园、戏台、藏书楼等文化娱乐、宗教活动等设施。

内廷建筑布局严谨、封闭,建筑形式多样,装饰华丽,体现了皇家建筑的豪华而规整的风格。

紫禁城外朝、内廷分布示意图

(三)礼在紫禁城建筑中的体现。

礼是人们一切行为的规范,历代帝王均尊崇礼教。

礼在建筑中的体现就是建筑的等级制度。

都城的规划中最重要的是选择中的方位。

礼认为中为最尊贵的方位,“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吕氏春秋·

慎势篇》言“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周礼》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择中立宫就成为历代帝王规划都城时所遵循的原则。

紫禁城是北京城的中心。

《周礼》有“三朝五门”的记载。

三朝为外朝、治朝、燕朝;

五门为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

紫禁城与“三朝五门”相对应的是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也有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之说)。

《周礼》有“前朝后寝”、“六宫六寝”的记载。

与此相应,紫禁城划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内廷有东西六宫。

《周礼》有“惟王建国,辨方正位”的记载,“国”指国都,“辨方”即以君面南臣面北为礼。

紫禁城里前三殿、后三宫以及各宫院的主体建筑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

单体建筑也同样受礼的制约和影响。

三大殿庭院中共有二十六座建筑,大致分为九个等级:

第一等太和殿

第二等保和殿、太和门

第三等中和殿

第四等三大殿庭院四角设置的祟楼

第五等体仁阁、弘义阁

第六等三大殿庭院中九座殿宇式大门

第七等三大殿庭院中的太和殿南庑,保和殿东西庑,中左、右门相邻的小厢房

第八等体仁阁、弘义阁南值房

第九等左、右翼门

下面解析前朝这组等级严整的宫廷建筑:

1.太和殿。

太和殿自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成保存至今已有310年。

太和殿作为中国宫殿建筑的代表,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规模最大,建筑形制、装饰与陈设等级最高的殿宇。

太和殿在明清时期是皇帝举行大朝会的场所,“每岁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国家有大庆典,则御殿受贺”,皇帝登极、命将出师也多在此殿举行。

太和殿

太和殿是“九五之尊”的大殿,其形制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均采用最高等级的做法。

面阔九间,在建筑高度自庭院地平到正脊上皮,高35.05米,符合“以高为贵”的说法。

屋顶是重檐庑殿顶,其檐角脊饰除按照清琉璃瓦的规定,檐角走兽九件,还破格增加了“行什”的脊饰。

“行什”在《清式营造则例》中称之为猴。

“行什”位于屋顶上,身有双翼,很似传说中的雷公或雷震子,取消灾免祸,用于防雷的涵义。

因排行第十,故称“行什”。

真人领先,行什殿后,属于“走九”的最高一级,是古建筑屋顶的孤例。

太和殿脊兽

太和殿的斗栱也是明清斗栱的最高形制--溜金斗栱,在清代建筑中属一种特殊的斗栱:

下檐为单翘重昂七跴斗栱,上檐为单翘三昂九跴斗栱。

太和殿的外檐别具特色。

正面七间和背面中三间满装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朝会大典时,前后檐的十间大槅扇全部敞开,使殿庭之间形成既有区分又融为一体的气氛。

该殿门窗上,边挺和抹头的纵横搭接处,除用榫卯结合外,并加钉铜制鎏金的角叶,角叶上镌刻云龙,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它既是木材交接处的加固构件,又富有装饰艺术,称为金扉、金琐窗。

前檐的尽间和梢间安装四抹菱花窗,龟背锦琉璃槛墙。

其他,如殿内藻井、坐龙天花、金龙和玺彩画、三层汉白玉石须弥座形式的台基以及台基周围的龙凤纹饰望柱等等,也都是最高等级的装饰形制。

太和殿广场御路两侧嵌有石质仪仗墩也与众不同。

三大殿三台下层须弥座双层上下枋

2.保和殿、太和门

太和门与保和殿比太和殿略低一级。

保和殿采用减柱造的做法,面阔九间,殿内减柱为四间。

斗栱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跴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跴斗栱。

建筑高度(从庭院地平到屋脊)29.5米,比太和殿低5.55米,屋顶为重檐歇山顶,比太和殿略低一级。

清代殿试在这里举行。

太和门由于是外朝正门,形制与保和殿略同,重檐歇山顶,突出了太和殿的最高形制。

《周礼·

冬官·

考工记》很重视门阿之制,即宫门屋脊的高度。

太和门台基是单层汉白玉须弥座,高3.44米,高台上环以白石栏杆,云龙望柱头。

门前青铜狮子一对,高4.36米,体现出朝门的气魄。

太和门

3.中和殿。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明初始建始时称华盖殿。

《晋书·

天文志》载:

“大帝上九星曰华盖,所以覆蔽大帝之座也。

”华盖殿布置在奉天殿之后就是根据星辰位置而定的。

明嘉靖四十一年,改华盖殿为中极殿,清顺治二年定名为中和殿。

  为了避免三座大殿的雷同,中和殿采取了亭式做法。

根据《大戴礼记》所述的明堂轮廓,做成正方形平面,殿身纵横各三间,这就是所谓的“明堂九室”。

周围设回廊,屋顶用四角攒尖顶,顶上安装铜质镌花鎏金圆宝顶。

四面不砌墙,满设门窗,以利采光,以附“向明而治”之意。

中和殿四面明间都装槅扇,惟南面为了配合太和殿的需要,满装槅扇,但只在明间安装帘架,以体现“明堂九室而有八牖,宫室之饰,圆者像天,方者则地也。

明堂者,上圆下方”的理论。

中和殿

4.崇楼。

中国古代宫廷建筑讲究“四隅之制”。

“四隅之制”是《周礼·

考工记》中高等级建筑的一种作法,后为帝王之家使用。

古代称四隅为“地维”或“四维”,即“东南巽,东北艮,西南坤,西北乾”,其理论依据是“天圆地方,天有九柱支持,地有四维系缀”。

古代建筑运用四隅的形制不多见。

据记载,唐代大明宫麟德殿、北宋东京汴梁宫城、宋代山西汾阴后土庙是有角楼的。

现存的山东泰安岱庙、北京紫禁城有角楼。

紫禁城不仅城隅有角楼,在外朝三大殿院四角的还设有祟楼,其建筑形制很高。

崇楼屋顶为重檐歇山式,装修为三交六椀菱花窗,在勘查其隐蔽部位时还发现,该建筑在早期为龙草和玺彩画。

5.体仁阁、弘义阁。

体仁阁、弘义阁是太和殿的两厢,始建时称文楼、武楼,嘉靖四十一年更名文昭阁、武成阁,清顺治二年称体仁阁、弘义阁。

该阁为青砖台基,用二十四气望柱,御路雕饰云纹,装修为直棂窗,彩画为龙草和玺(与崇楼一致)。

由于它是太和殿的两厢,在形体上与太和殿既要有主从,又不能相差太大,因此做成楼阁形式:

中腰设腰檐,出平座,屋顶为单檐庑殿顶。

这种做法既增加了两阁的建筑高度,又不越制,其高度达到23.8米,比太和殿低11.5米,相当于太和殿高度的68%,两阁高度与庭院宽度之比为12%,达到了庭院宽阔,两厢又不渺小的效果。

弘义阁

九种依次递减的建筑形制,不仅符合君臣、上下之礼,而且还取得多样统一的艺术效果。

从中可见“礼”紫禁城建筑总体设计思想的理论基础。

建筑布局、规划思想、装饰艺术等因素与“礼”是形和神的关系。

所谓取其形易,得其神难,建筑也是这个道理。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结构

中国宫殿建筑由台基、柱框与墙身、屋顶三大部分组成。

(一)台基。

高度--台基的高度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的制约。

《礼记》中记载:

“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太和殿的台基高八米,是目前宫殿建筑台基最高的一处。

材料--所用材料取决于建筑的等级,石为上,砖为下。

装饰--台基的装饰很丰富,以须弥座形式为最高等级。

台基周围的栏板望柱,其花纹、装饰等受等级的制约。

乾清宫单层汉白玉石须弥座

(二)柱框与墙身。

以木结构为主体的柱梁构架贯穿中国宫殿建筑的始终。

木结构主体中,梁柱最重要,墙是辅助性的,起分隔室内外的作用,因此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墙倒房不塌”。

梁架结构非常复杂,各时代的作法和尺寸也有一定的差别。

木结构梁架有三种基本形式:

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

古代建筑的木构架结构我们俗称为骨架或木骨。

木构架的内容比较复杂,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有“侧脚”与“生起”两个概念。

建房首先要立柱。

柱脚高出地平的做法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早期埋在土里,柱洞下端放础石。

殷墟遗址中的台基上面有露出原地平的础石,河姆渡发掘的柱子已有管脚榫,解决了柱子的稳定。

大木结点最初采用绑架结合的方法,很难严紧固定。

采用榫卯结合的方法,逐步解决了构架的稳定问题。

为了解决直榫容易脱榫的问题,运用力学原理,让立柱向内微倾,我们称侧脚;

把平放的额枋做成向屋角微翘,我们称生起。

通过侧脚与生起,屋顶的荷重产生了向心的水平分力,把柱子与阑额的榫卯挤压严实,增加了构架的稳定性。

宋元以前建筑的侧脚与升起非常明显,厚重、沉稳,更具艺术性。

山西五台李家庄的南禅寺大殿建于唐代建宗三年

由于柱子承受屋顶的全部荷重,所以墙壁和门窗部分可以灵活布置在两柱之间,或为柱间的间隔物。

一般的房屋正立面的部位装满门窗,两侧与背面则砌墙。

宫殿明间多用槅扇,每扇的边挺与抹头间钉着铜面叶,增加了金碧辉煌的气氛。

为了挂帘子,居住的房屋中间两扇槅扇之外,另装帘架,次间与梢间多做槛墙与槛窗。

墙体还有斗栱。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构件,它是柱、梁之间的一个过渡层,相当于载重汽车上的钢板弹簧弓,将屋盖的荷载传递到立柱。

明代神武门斗栱

斗栱的种类非常多,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九层),高67.3米,全塔所用斗栱60余种。

太和殿的斗栱种类也很多,如溜金斗栱、转角斗栱、柱头斗栱、平身科斗栱、品字科斗栱等等。

各时代斗栱的形式不同,产生的艺术效果也不同。

(三)屋顶。

梁架结构的变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屋顶形式。

屋顶的基本的形式有:

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攒尖顶又四角、六角、八角、圆形等等。

屋顶是三大部分中变化最大、最有特色的部分。

屋顶形式示意图

考工记》云“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使屋顶排水流速快而远,是屋顶形成圜和曲线的主要原因之一,如翼轻展的曲线美也随之形成。

屋檐的出挑使屋顶还具有纳光与遮阳的功能。

北京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夏季为76°

,冬季为27°

据此设计檐的尺度,“柱高一丈,出檐三尺”;

或采用柱高的1/3的惯用做法,把屋顶脊步做成42°

的陡坡,而把飞檐做成19°

20ˊ的缓坡,形成圜和的曲线,恰好使北房在冬至前后阳光满室,夏至前后屋檐遮荫。

此外,墙壁和屋顶很厚,导热系数低,使得房间冬暖夏凉。

屋檐尺度与纳光遮阳关系示意图

宫殿建筑多以庑殿顶、歇山顶为主,其中太和殿重檐庑殿顶的等级最高。

歇山顶略低于庑殿顶,在紫禁城建筑中使用最多。

一座院落中正殿、后殿的屋顶都不一样,有主从之分。

屋顶形式最丰富的是宫廷花园建筑。

宫殿建筑的屋顶,无论从建筑的功能要求、建筑轮廓还是造型艺术出发,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丰富而又有秩序的美感。

太和殿重檐庑殿顶(四阿顶、五脊殿)

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屋顶以琉璃瓦为主,多为单一色彩,有黄色、绿色、蓝色、黑色等。

多色彩的屋顶即各种剪边形式,如储放典籍的文渊阁用黑琉璃瓦绿剪边,御花园的浮碧亭等则是绿琉璃瓦黄剪边,体现了尊贵富丽的皇家气派。

(四)台基、柱框与墙身与屋顶的关系。

台基是一座房屋的基础,需要坚实稳固,在立面上所展现的都是平直的线条,四平八稳,无一点浮躁轻飘之感。

前三殿的三台,各层自下而上的逐层缩进,既无呆板之感,也实现了稳中求变的艺术效果。

柱框部分要支撑沉重的屋顶,屋顶的重力通过竖立的柱子传送到平稳的台基上,这就是所谓的“立木顶千金”。

柱框与屋顶之间雀替、斗栱所产生的曲线和椽头形成的圆点过渡,形成了三层连绵不断的圆和的曲线。

以太和门外连檐通脊的东西庑房为例,无论远观近看,其雀替所形成的曲线美,是一般建筑所不能比拟的。

紫禁城古建筑屋顶多为曲线,厚重的屋顶因此显得轻盈、舒展。

平稳的基座、直立的柱框和曲线的屋顶,构成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美。

台基、柱框与墙身、屋顶这三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知道了这三大部分的要点和变化关系,就抓住了宫殿建筑的最基本的要素,这也是认识古建筑的一种方法。

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美。

建筑的结构功能与建筑艺术

在古建筑中,建筑的功能始终是处在第一位的。

在满足了特定功能之后,艺术效果则是使用的又一需要,即追求建筑之美。

紫禁城宫殿建筑构架既坚固,又工整精致,极富艺术魅力。

各时期的宫廷建筑都有自己特点,明清两代建筑法式区别特征不大,这就要求对其细微变化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建筑法式可以从屋面装饰(吻、兽、琉璃)、霸王拳、雀替、绦环板、装修、琉璃装饰、栏杆、彩画、藻井、天花等方面分析。

(一)屋面装饰(吻、兽、琉璃)。

紫禁城内的宫殿楼阁、亭榭轩馆,多为琉璃瓦顶,宫殿区大部分饰以黄色,花园等处用各色琉璃装饰。

屋面之上装有吻兽、吻锁、帽钉,檐头有沟头、滴水,皆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所处环境和等级差别来确定。

富于变化的色彩和装饰,为建筑外观做了美的点缀。

大吻是安放在正脊两端的琉璃构件。

屋顶的前后坡交汇接缝处易进雨水,于是在这里压脊,称之为正脊。

在正脊的两端与戗脊相接处装有龙形的琉璃构件,清代称之为吻,也叫龙吻。

龙吻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汉代画像砖上正脊的两端已经微微向上翘起,有的屋脊之上可以看到形似凤凰的图案,体态轻盈而美丽,汉代以后逐步变化成鱼尾形态。

唐以后鸱尾装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鱼尾变成了鱼吻,回过头来紧咬正吻不放。

正吻经过了鱼形--鱼龙形--龙形的变化之后,遂成为紫禁城宫殿巅顶上的龙吻。

从鱼吻到龙吻经过唐宋辽金元长期的变化过程,所以这一时期龙吻的造型多种多样,纹饰复杂,非常具有装饰性。

汉代画像砖上形似凤凰的图案

  明清时期,出现在宫殿建筑上的吻均为龙纹,龙吻口吞大脊,面视前方,形象凶猛生动,它象征的是降雨灭火。

体积大的吻,重量多在1吨以上,多为拼接而成。

太和殿大吻为十三拼,高3.4米,重达4.3吨,它是现存古建筑中拼数最多、体积最大、体量最重的大吻。

西夏、唐代、宋辽吻

檐角走兽数按照建筑等级选取,以奇数三、五、七、九排列,最多为九个。

太和殿的檐角除九个走兽外,还增加了一个貌似猴形、仿佛雷公的饰件,因为排在第十位,我们称它为“行什”。

“行什”装饰是古建筑屋顶装饰的孤例。

脊兽

(二)霸王拳。

宫殿建筑的纵横阑额在转角处进入柱卯中,以榫卯卡牢柱头。

唐代用半榫,两个纵横双向的水平分力,都是向阑额的挤压力,使柱枋结点的榫卯减少脱榫之弊。

南禅寺的阑额直入柱卯,毫无牵挂,只靠柱子侧脚的挤压力。

唐代以后为了加强转角构件的稳定性,阑额转角榫做成螳螂头式的,可以箍住柱头,因称为箍头榫。

箍头榫示意图

明清时期,又将箍头榫头略施加工,形成了美妙的艺术装饰,因其形而称之为霸王拳。

养性门霸王拳(清乾隆)

(三)雀替。

雀替位于出廊建筑的额枋与柱头交接处,自柱内伸出承托上部的枕木,起到减小枋的净跨度并加固构架的作用。

雀替

雀替自宋代开始出现时,仅见于室内,至元代已经有了今天雀替的雏形。

各时代的雀替的区别主要在蝉肚和托头(卷头、蚂蚱头)上。

历代雀替细部变化示意图

雀替安装在柱的两侧,整体形成了一种曲线轮廊,使建筑的外立面飘逸、轻快。

自明代开始把雀替做成许多半圆形的曲线轮廊,中间施以卷草纹,更加优美。

保和殿东庑修前后(有无雀替)比较

(四)装修。

紫禁城宫殿建筑装修的选料考究,类型多样,华贵富丽,精美绝伦。

装修分外檐装修、内檐装修。

外檐装修是露在建筑物外面的门窗部分,起分隔室内外以避风雨的作用。

外檐装修种类很多,视建筑的等级和使用功能相应配置。

最高等级的纹式,有三交六椀菱花隔心、三交逑纹六椀菱花隔扇和双交四椀菱花隔心等。

太和殿外檐的门窗均为三交六椀菱花隔心,门窗下部是浑金流云团龙及翻草岔角裙板,铜鎏金看叶和角叶,称之为金扉金琐窗,辉映出皇家气派。

内廷后妃生活区和花园等处的外檐装修,较外朝更趋于实用,大琉璃框的门窗,可开可关的支摘窗,使室内采光效果大大加强。

特别是窗饰的花纹,步步锦、灯笼框、冰裂纹、竹纹等丰富了建筑的装饰艺术,而钱纹、盘肠、卍字纹,回纹等又将人们的美好企盼寓于其中。

钟粹门内的垂花屏门

内檐装修是建筑物内部划分空间组合的装置。

宫殿建筑的内檐装修,工精料实,类型也多样,所用大都是紫檀、花梨、红木等上等材料,雕饰极为精美。

紫禁城内廷后妃寝宫的内檐装修,为了居住的方便,冬用槅扇,夏用花罩,随时而换,随用而添。

几腿罩、落地罩、花罩、栏杆罩等,应有尽有,在虚实相间之中,取得了似分似合的意趣。

雕刻考究是宫殿建筑内檐装修的特点,雕刻多层立体花样,极为精致。

隔扇门的隔心灯笼框最多,框心或安玻璃、糊双面纱,或绘花卉、题字,简洁素雅。

乾隆时期建成的宁寿宫花园,室内的隔扇所饰嵌玉、嵌螺甸、嵌景泰蓝、竹丝镶嵌等工艺多达数十种,更是精美绝伦。

长春宫西次间

(五)彩画。

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装饰形式之一。

彩画的底层有一层油灰地仗,用于木构件的防腐防虫。

在保护木结构的基础上,着上鲜艳夺目的彩绘,将功能和审美统于一身。

故宫建筑上的彩画以金、青、绿等为主色,加强了檐下阴影部分的对比。

龙凤图案是它的主要题材。

黄琉璃瓦的屋顶,深红色的墙面和柱子,洁白的基座,配以屋檐下的彩画,色彩和谐,层次鲜明,使宫殿建筑群更加辉煌壮丽。

宫殿建筑彩画主要分为三类:

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和玺彩画是古建筑中彩画等级最高的一种,由枋心、藻头、箍头三部分组成。

枋心位于构件(梁枋)之中,占构件的三分之一,内多绘龙、凤等图案,且大面积用金,因此最为亮丽辉煌。

枋心与藻头之间有Σ形括线相隔,为识别和玺彩画最显著的标志。

故宫建筑和玺彩画中因枋心图案的不同,又有金龙和玺、双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等。

紫禁城中轴线上各殿座及其他宫的主要殿座多绘以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示意图

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多用于较次要的宫殿、配殿、门及庑房等建筑。

旋子彩画藻头图案的中心有花心(旋眼),花心的外圈环以两层或三层重叠的花瓣,最外绕以一圈涡状的花纹,称做旋子。

旋花以一整两坡(一整团旋花、两枚半个旋花)为基本构图。

随着梁枋、檩枋和大小额枋的长短高低,画面旋花可以有不同的组合。

旋子彩画示意图

旋子彩画枋心有龙锦枋心、一字枋心、空枋心、花锦枋心等,纹饰视藻头旋花类型而定。

按各个部位用金的多寡和颜色搭配的不同,旋子彩画分为浑金旋子彩画、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大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雄黄玉9种,采用某种类型视建筑的等级而定。

苏式彩画多绘于宫廷花园中的亭台楼阁。

苏式彩画的画面枋心主要有两种式样:

一是将檩、垫、枋三部分的枋心彩绘成半圆形,称搭袱子,又称包袱;

二是采用狭长形枋心。

包袱的轮廓线由浅及深的逐层退晕。

藻头部分绘各种像形的集锦式的画面,外加卡子作括线。

苏式彩画示意图

苏式彩画在紫禁城园林建筑中广泛采用,其中尤以乾隆花园中建筑的苏式彩画最为精美。

苏式彩画比和玺、旋子彩画布局灵活,画面所用题材广泛,更适于居住生活区域的建筑,因此清代晚期,在慈禧太后居住过的储秀宫、翊坤宫也绘了这类彩画。

还有乾隆花园倦勤斋内装点戏台环境的海漫式彩画,此外,天花、藻井、斗栱也要饰以彩绘。

紫禁城建筑虽然始建于明代,但现存的彩画大部分是清代所绘,留存下来的锺粹宫、长春宫、储秀宫、南薰殿、澄瑞亭等几处明代彩画,已是凤毛麟角。

(六)藻井、天花。

藻井早期多见于寺庙建筑,如佛殿、佛塔,在室内的天花板上做出藻井,可使殿堂的空间高敞,易于放置佛像。

藻井在紫禁城宫殿建筑内一般用在与皇帝有关的殿堂、花园建筑中,它是皇权的体现。

藻井的结构一般为外方形,向内逐层变化成圆形穹隆顶,中心雕饰有蟠龙。

故宫中的太和殿、养心殿、斋宫、皇极殿、钦安殿、交泰殿,御花园内的千秋亭和浮碧亭,乾隆花园的符望阁等,都是带有藻井的建筑,或威严庄重,或尊贵华美,是宫殿建筑艺术的杰作。

浮碧亭藻井

“天花”一词始称于清代,此前历代有多个称谓,据宋《营造法式》记载,天花“……其名有三,一曰平机,二曰平撩,三曰平棊,俗谓之平起;

其以方椽施素板者,谓之平闇”。

室内设置天花是出于隔尘、调节室内温度。

天花板上的彩绘极富装饰性,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花的作法大致可以分为井口天花、软天花两类。

井口天花用支条纵横相交,分割成若干方块,也叫井口,方块上覆盖木板,称天花板。

天花板的中心圆光部位绘龙、凤、花卉等各种图案,底色多用蓝色或绿色。

软天花是用木条钉成篦子或秫秸杆做架子,在上糊数层纸或布,或先在纸上画出支条、天花板和各种图案的彩画,再糊到顶棚上,也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太和殿内天花

天花上的彩绘纹饰与建筑所处的位置和用途紧密相关,如前三殿、后三宫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又是帝后使用的殿堂,天花即用金龙或龙凤纹图案。

后妃居住的宫殿及园林建筑中的天花彩画,则采用百花、祥鹤等既活泼又有生气的题材。

雨花阁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处藏传佛教佛堂,其天花板上绘佛教“六字真言”,支条十字相交处绘佛教法器铃、杵,与室内的佛像、供器、唐卡相呼应,宗教色彩浓厚。

坤宁宫龙凤纹天花

乾隆花园倦勤斋西侧室内海漫式天花上彩绘藤萝,与木雕竹纹小戏台、竹饰题材的壁画及周围的竹篱笆连成一片,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座美丽的室内花园。

而乐寿堂、古华轩、碧螺亭木质雕刻的天花更为富丽典雅,是天花中的佳作。

中华民族千年不断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宫殿建筑,从全局到细部,其宏伟壮丽、富丽豪华所构成的美,今天仍为世人所惊叹。

586年后的今天,紫禁城宫殿依然以其和谐壮丽,与我们一起共度中华盛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