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法示例实验部分doc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1789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法示例实验部分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法示例实验部分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法示例实验部分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法示例实验部分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法示例实验部分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法示例实验部分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法示例实验部分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法示例实验部分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法示例实验部分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法示例实验部分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法示例实验部分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法示例实验部分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法示例实验部分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法示例实验部分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法示例实验部分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法示例实验部分docWord文档格式.docx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法示例实验部分doc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法示例实验部分doc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法示例实验部分docWord文档格式.docx

(考试中出示的材料在外形上是极难区分各器官的)

例3.将10ml酵母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值,结果如表1所示,请分析回答:

图1酵母菌的数量和pH值

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

1

1 210

4.8

2

 

820

5.4

3

3.7

4

1 000

5.0

(1)推测表中样品的取值先后顺序为。

(2)对酵母菌而言,100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个。

(3)若第5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个/mm3。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本题旨在考查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

酵母菌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出芽生殖能迅速地繁殖后代,在培养液营养物质充分的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菌体数目迅速增加,若间隔不同时间等量均匀取样,则会出现取样越早,菌体数越少。

当菌体数目增加到接近环境负荷量(1210/mm3×

103÷

10ml=121×

106个/ml)时,菌体间种内斗争加剧,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pH值减小,部分酵母菌因营养物质缺乏而死亡。

因此,间隔一个较长时间后,第5次均匀取样时,菌体数量会最少。

(1)取样的先后顺序为2、4、1、3

(2)1.21×

107(3)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pH值减少,部分酵母菌因生存空间、营养物质的缺乏而死亡或解体。

二、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过程的最简单方法是()

A.徒手切片法

B.压片法

C.涂片法

D.滑行切片法

2.一个传递细胞用目镜10×

,物质40×

的倍数观察,细胞的放大倍数是多少?

()

A.50倍

B.400倍

C.500倍

D.4倍

3.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常用的染料是()

A.碘-碘化钾溶液

B.中性红溶液

C.醋酸洋红染液

D.固绿染液

4.观察蚕豆茎的横切面(徒手切片法),看到茎的四角处有()

A.石细胞

B.纤维

C.厚角组织

D.厚壁组织

5.用显微化学方法鉴定植物细胞中的贮藏物质时,可观察到脂肪遇到下列何种溶液时,会呈现桔红色?

A.碘化钾

B.苏丹Ⅲ

C.间苯三酚盐酸溶液

D.亚甲基蓝溶液

6.洋葱鳞茎肉质下表皮细胞常呈紫红色,是因为含花青素的缘故,花青素贮藏在细胞的下列哪种结构中?

A.细胞基质

B.细胞壁

C.液泡

D.质体

7.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小物体,若被观察的物体通过显微镜放大了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

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8.观察植物细胞胞间连丝的材料通常是()

A.厚壁细胞

B.薄壁细胞

C.厚角细胞

D.导管或筛管

9.为了使观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流动更加清楚,实验中通常采取的措施是()

A.加碘液染色

B.加30%的蔗糖溶液

C.加一滴温水

D.加1%的龙胆紫染色

10.用徒手切片法观察马铃薯块茎的横切面,发现其横切面中占绝大部分的是()

A.外韧皮部

B.内韧皮部

C.木质部

D.髓部

11.用显微镜观察一张永久切片,其物像特点是:

外层为表皮,有角质层,有限维管束散生于没有皮层和髓分化的基本组织中,试判断该装片应为()

A.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构造

B.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

C.裸子植物茎的初生构造

D.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

12.用质壁分离法测定植物细胞渗透势的实验中,我们常用洋葱鳞片叶为材料,这主要是因为

A.细胞排列很整齐

B.液泡中含有花青素

C.细胞中不含叶绿素

D.表皮细胞容易撕取

13.用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后,作纸层析分析(以滤纸作固定相,四氯化碳为流动相),层析的结果是叶绿体的四种色素在滤纸上从原点按近→远的方向呈顺序排列,该顺序为()

A.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

B.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

C.叶绿素b、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

D.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

14.若用溶液培养的方法来鉴定植物需要什么元素或不需要什么元素时:

(1)实验中使用的化学试剂应该是()

A.特级纯

B.分析纯

C.化学纯

D.一般试剂

(2)实验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容器是()

A.玻璃缸

B.瓷缸

C.金属缸

D.不锈钢缸

(3)实验中提供的水应该是()

A.重蒸水

B.蒸馏水

C.沉淀后的自来水

D.池塘水

15.将两株同样健壮的植物进行如图2所示的处理,假设两株植物溶液以上部分大小完全相同,实验过程中则会出现()

A.两植株蒸腾速率和离子吸收速率都相等

B.两植株蒸腾速率和离子吸收速率都不同

C.两植株的蒸腾速率相同,而离子吸收速率不同

D.两植株的蒸腾速率不同,离子的吸收速率相同

图2

16.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要看清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变化,选择显微镜目镜和物镜搭配最合理的一组是()

A.目镜(5×

)、物镜(40×

,N·

A 0.65)

B.目镜(16×

C.目镜(16×

)、物镜(10×

A 0.25)

D.目镜(10×

17.用徒手切片法观察黄豆芽根的横切片,若要看清楚凯氏点、原生木质部、后生木质部的位置,选用下列哪一类染料作为染色剂较为合适?

A.间苯三酚、盐酸饱和溶液

B.I2-KI溶液

C.0.01%的亚甲基蓝溶液

D.1%的龙胆紫溶液

18.使用下列哪种仪器可以获得三维图像?

A.扫描电子显微镜

B.透射电子显微镜

C.荧光显微镜

D.光学显微镜

(二)填图题

指出图3~图17中横线所示的结构名称:

图4担子菌外部结构

图8变形虫结构图

图9河蚌外形图

图11根横切面的局部示部分初生结构

图12小麦胚的纵切面图

图13成熟苹果的横切面

 

图14水稻茎横切面

图15水稻小穗的组成

图16花药的横切面结构

图17胚珠和成熟胚囊

(三)简答题

1.写出下列药品在植物学实验中的一般用途:

(1)FAA(含福尔马林、冰醋酸、70%酒精):

(2)铬酸-硝酸水溶液:

(3)改良苯酚品红液:

(4)番红染液:

2.将下列药品与所鉴定的物质或结构用线条连接起来:

碘-碘化钾溶液

苏丹Ⅳ酒精溶液

铁矾苏木精溶液

番红溶液

细胞核

木质化的细胞壁

液泡

蛋白质

淀粉

脂肪

栓质

3.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玻片标本,已知物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和目镜(5×

)测微尺在O点处重合时,物镜测微尺的80格与目镜测微尺的55格处刚好重叠在一条线上。

则目镜测微尺一格的实际长度为μm。

若用此目镜测微尺测量某种植物细胞的大小时,量得其长为7个小格,那么该细胞的实际长度是μm。

4.现提供以下实验条件:

显微镜、革兰氏染液及用具、血球计数板、托盘天平、烧杯、试管、玻棒、计数器、血盖片、吸水纸、擦镜纸、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香柏油、二甲苯。

请进行下列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1)有成型颗粒样品A,请设计一个实验来判断:

1)该样品可能含有何种生物细胞?

2)该成型颗粒样品A中生物细胞的含量为多少?

(单位:

个/g)

3)若该成型颗粒全由生物细胞组成,试求出每个细胞的平均重量?

(要求写出实验过程、测定的数据、计算公式及计算结果等)

(2)试管内盛有某菌液C,请对其进行革兰氏染色,写出染色结果,并判断该细菌为何种形态,绘出其形态图。

(提示:

成型颗粒样品A为市售干酵母粉;

菌液C为一种大肠杆菌菌液)

5.现有两组装片均无标签,请根据最突出的特征加以区分:

(1)木耳装片和银耳装片(其上均有担子)

(2)曲霉装片和青霉装片(其上均有分生孢子梗)

6.有两张无标签的切片标本,请根据以下观察,指出这两张切片分别属于哪类植物?

何种器官?

切片1:

横切面圆形,维管束排成1轮,木质部、韧皮部相对排列,具束中形成层,具髓,初生木质部为内始式,次生韧皮部有纤维、筛管、伴胞。

切片2:

横切面圆形,木质部、韧皮部相对排列,维管束呈星散分布,具维管束鞘,无形成层,无明显的髓与皮层。

切片1为;

切片2为。

7.以下是对淡水池塘中一种生物显微观察的结果记录,请根据所给出的特征分析该种生物属于什么门?

观察到的特征:

(1)多细胞丝状体,不分枝;

细胞呈蓝绿色;

无明显的细胞核和叶绿体;

(2)用I2-KI溶液染色,细胞呈褐红色。

该植物属于门。

8.对下列五种植物:

珍珠梅(蔷薇科)、油菜(十字花科)、向日葵筒状花(菊科)、葱(百合科)、小麦(禾本科)的花进行解剖,写出它们的花序类型、对称方式、花程式、花图式,并判断它们是虫媒花还是风媒花。

9.在实验台上提供体视镜、显微镜、双面刀片、单面刀片、载玻片、盖玻片、番红染液、吸水纸、擦镜纸等实验条件,并提供有下列四种植物的叶:

A.龙舌兰;

B.狗牙根;

C.大麦;

D.莎草。

通过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这四种植物中,属于C3植物的是;

属于C4植物的是;

属于CAM植物的是;

耐旱性极强的是,耐旱性较强的是,这五种植物中,的最高净光合率较高,的最高净光合率中等,的最高净光合率较低。

(2)判断材料A~D各属于C3或C4植物或CAM植物的依据是什么?

A:

B:

C:

D:

 

10.实验桌上的大培养皿内和泡沫板上摆放有编了号的10种节肢动物,它们分别是1号:

食蚜蝇;

2号:

鼠妇;

3号:

负蝗;

4号:

钳蝎;

5号:

芫菁;

6号:

蛱蝶;

7号:

人虱;

8号:

缘蝽;

9号:

跳蚤;

10号:

熊蜂。

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内容:

(1)用扩大镜或实体镜仔细观察标本,将不是昆虫的标本分出,并写出这些标本的编号、名称和分类地位(所属纲)。

(2)仔细观察昆虫分目的主要特征,按编号顺序分别写出标本名称、触角、口器、翅和足的特点及变态的类型。

(3)利用上述昆虫可利用的特点,编制一成虫分目检索表(二歧式)。

11.解剖胡蜂成虫,并完成以下实验内容:

(1)制作一气管装片给教师确认。

(2)是否看到胃盲囊和马氏管,并对此进行适当描述。

(3)绘出胡蜂消化系统简图,并注明各部分结构名称。

12.为验证植物的某一生理活动中发生的某种变化,实验者设计实验装置如图18。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装置可验证植物的何种生理活动的何种变化?

(2)如果将透明玻璃依次换用蓝紫色、橙色、绿色的透明玻璃片,分别测定瓶内溶液酸碱性变化,预计应发生怎样的变化?

(pH值由高到低比较)

(3)装置中将无色玻璃瓶用遮光纸包严的原因是什么?

(4)叶片的上表皮气孔较少,下表皮气孔较多,实验时应怎样放置?

参考答案

1.B2.B3.C4.C5.B6.C7.D8.A9.C10.B11.B

12.B13.D14.

(1)B

(2)B(3)B15.C16.B17.A18.A

图3:

1.鞭毛2.伸缩泡3.眼点4.细胞核5.载色体6.蛋白核

图4:

1.菌盖2.菌褶3.菌环4.菌柄5.菌托

图5:

1.担孢子2.担子3.子实层4.子实层基5.菌肉

图6:

A.雄配子枝纵切面1.精子器2.隔丝3.叶B.雌配子枝纵切面3.叶4.颈卵器

图7:

1.同化组织2.气孔3.气室4.贮藏组织5.鳞片6.假根

图8:

1.伪足2.伸缩泡3.食物泡4.细胞核

图9:

1.斧足2.壳顶3.韧带4.出水管5.入水管

图10:

1.表皮2、3.皮层4.内皮层5.中柱鞘6.原生木质部7.后生木质部8.初生韧皮部

图11:

1.皮层2.内皮层3.凯氏带4.中柱鞘5.初生韧皮部6.初生木质部

图12:

1.果皮和种皮的愈合层2.糊粉层3.淀粉贮藏细胞4.盾片5.胚芽鞘6.幼叶7.胚芽生长点8.胚轴9.外胚叶10.胚根11.胚根鞘

图13:

1.萼片维管束2.花瓣维管束3.种子4.果皮5.花筒部分6.心皮中央维管束7.子房室8.心皮侧生维管束

图14:

1.伴胞2.筛管3.韧皮部4.孔纹导管(后生木质部)5.环纹导管(原生木质部)6.薄壁细胞7.气腔8.木质部9.维管束鞘10.基本组织

图15:

1.小穗梗2.颖片3.退化花的外稃4.内稃5.浆片(鳞被)6.外稃7.雌蕊8.雄蕊

图16:

1.维管束2.表皮3.纤维层4.花粉粒5.花粉囊6.花药的裂口7.药隔

图17:

1.外珠被2.内珠被3.珠孔4.合点5.珠心6.反足细胞7.极核8.成熟胚囊9.卵细胞和助细胞(卵器)10.珠柄11.胎座

1.

(1)对实验材料进行固定和保存

(2)适于对导管、管胞、纤维等木质化的组织进行解离(3)观察植物细胞染色体时较理想的染色剂(4)为一种碱性染料,可将木质化、栓质化和角质化的细胞壁及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和染色体染成红色

3.4.5μm101.5μm4.

(1)实验提供的样品A为市售干酵母粉。

先将成型颗粒样品A在托盘天平上称出一定量,再用无菌水溶解、稀释并定容(用容量瓶)为某一定量的菌液,然后用革兰氏染色法鉴别该菌的类型,并在显微镜下识别该菌的形态(球形或椭球形、体积较大,有成形的细胞核等),再根据革兰氏染色结果为阳性反应,可以判断该样品很可能是含酵母菌。

通过显微测量,用血球计数板测定样品A的含量(个/g),并通过换算再求出每个细胞的重量(g/个)。

(2)材料C通过革兰氏染液染色后呈阴性反应(菌体染成红色),再在油镜下观察其形态为一杆状(无成形核),故为革兰氏阴性菌,再绘出其细胞形态图

5.

(1)根据担子的分隔性况来鉴别:

木耳担子为横隔担子,银耳担子为纵隔担子。

(2)根据分生孢子梗的情况来鉴别:

曲霉的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球状,其表面布满了放射状的小梗,青霉的分生孢子梗数次分枝,呈扫帚状

6.切片1为双子叶植物茎;

切片2为单子叶植物茎

7.蓝藻门

8.珍珠梅:

总状花序,辐射对称,*K(5)C5A∞G5∶5,虫媒花;

油菜:

总状花序,辐射对称,*K2+2C2+2A2+4G(2∶1),虫媒花;

向日葵:

头状花序,辐射对称,*K5C(5)G(2∶1),虫媒花;

葱:

伞形花序,辐射对称,*P3+3A3+3G(3∶3),虫媒花;

小麦:

复穗状花序,两侧对称,↑P3A3G(2∶1),风媒花

9.

(1)C3:

大麦;

C4:

狗牙根;

CAM:

龙舌兰;

莎草;

(大麦)。

(2)A:

叶片维管束无“花环状”结构,只有一种类型的叶绿体。

B:

叶片维管束有“花环状”结构,有两种类型的叶绿体:

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有基粒;

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无基粒。

C:

D:

叶片维管束无“花环状”结构,只有一种类型的叶绿体

10.

(1)编号2(鼠妇):

甲壳纲;

编号4(钳蝎):

蛛形纲

(2)编号1(食蚜蝇):

触角具芒状,舐吸式口器,前翅膜质,后翅特化为平衡棒,步行足,完全变态;

编号3(负蝗):

触角丝状,咀嚼式口器,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后足为跳跃足;

渐变态;

编号5(芫菁):

触角丝状,咀嚼式口器,前翅角质,无翅脉,后翅膜质,步行足,完全变态;

编号6(蛱蝶):

触角球杆状,虹吸式口器,前后翅均为膜质,翅上密被鳞片,步行足,完全变态;

编号7(人虱):

触角丝状,刺吸式口器,无翅,攀援足,渐变态;

编号8(缘蝽):

触角丝状,刺吸式口器,前翅基部革质,端部膜质,后翅膜质,步行足,渐变态;

编号9(跳蚤):

特殊,触角第三节称为棒节,刺吸式口器无翅,后足为跳跃足,完全变态;

编号10(熊蜂):

触角膝状,咀嚼式口器,前、后翅均为膜质,步行足,完全变态

(3)二歧检索表如下:

1.无翅或翅不明显……

(2)

有两对或一对翅……(3)

2.体侧扁(左右扁),具跳跃足……蚤目(跳蚤)

体平扁,具攀援足……虱目(人虱)

3.有一对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双翅目(食蚜蝇)

有二对翅……(4)

4.前、后翅质地不同,前翅革质或角质,后翅膜质……(5)

前、后翅质地相同,均为膜质……(7)

5.前翅基部革质,端部为膜质,刺吸式口器……半翅目(缘蝽)

前翅所有部分质地相同,咀嚼式口器……(6)

6.前翅革质,翅脉明显,后足为跳跃足……直翅目(负蝗)

前翅角质,无翅脉,后足为步行足……鞘翅目(芫菁)

7.翅上密被鳞片,虹吸式口器……鳞翅目(蛱蝶)

翅透明、无鳞片,咀嚼式口器……膜翅目(熊蜂)

11.

(1)观察时不要将横纹肌误作气管

(2)注意胡蜂的食道与中胸一样(3)无胃盲囊,有马氏管

12.

(1)可验证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引起的CO2浓度变化

(2)无色>蓝紫色>橙色>绿色

(3)防止光线从瓶壁射入,影响测定效果

(4)上表皮向着光源

中学综合学科网整理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