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4246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6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docx

回马镇集体备课3上5单元定稿

年级

3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

学校

回马中心校

主备

教师

高丽

参与教师

教学

内容

17、孔子拜师(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抓住事件的要素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生字词的认读及书写。

难点:

前后鼻韵(迎、等;品)笔画指导(尘、迎、等、境、授)

教学

准备

师:

搜集孔子、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生:

阅读课后有关孔子的介绍;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主备教师意见

动态修正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

师强调“拜”的书写,学生书空。

2.借助“拜”的字理帮助学生识记“拜”,并理解“拜”的意思。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拜师的意思。

(拜师就是你让学问深的人做你的老师,让他把知识传授给你。

4.教师质疑:

孔子拜谁为师?

(指名反馈,板书:

孔子拜师老子)

5.组织学生借助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这两个人。

6.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问,教师归纳问题。

(D孔子为什么拜师?

(2)孔子怎么拜师?

(3)结果怎样?

7.教师小结:

同学,课文讲的就是孔子向老子拜师的故事。

你们问的

“孔子为什么拜师?

”“孔子怎么拜师?

”“结果怎样?

”,就是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自读课文,概述内容

1.教师导读:

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自读课文。

(D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风餐露宿风尘仆仆日夜兼程渊博

(3)思考问题:

孔子为什么拜师?

孔子怎么拜师,结果怎样?

2,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

3.教师板书生字,检查学生认读的情况。

教师强调要点。

字音:

“仆”是第二声;“授”是翘舌音;“闷”是多音字,在本课读

“mèn”;迎 yíng等děng品pǐn。

字形:

“迎”不要多一点;“境”注意和“镜”区别;“尘”第一笔是竖;“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授”右边是“受”。

4,出示词语“风餐露宿”“风尘仆仆”“日夜兼程”“渊博”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5.指名联系上下文,说说以上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风餐露宿:

风里吃饭,露天睡觉。

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主备教师意见

动态修正

风尘仆仆:

风尘:

指行旅,含有辛苦之意;仆仆:

行路劳累的样子。

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

日夜兼程:

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赶路。

渊博:

精深而广博,形容知识广且深,博学多才。

6.分别指名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孔子为什么拜师?

起因:

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孔子怎么拜师?

经过:

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到洛阳拜老子为师。

结果怎样?

结果:

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老子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孔子。

7.指导学生抓住故事的六要素,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孔子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学识不够渊博,于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到洛阳拜老子为师,老子则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孔子。

三、品读第一自然段,体悟孔子的谦虚好学

1,师导读:

“孔子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学识不够渊博”

这是故事的起因。

这在课文第几自然段?

(第1自然段)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2.引导学生理解“远近闻名”“渊博”。

3.指名反馈:

读了这一自然段,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板书“谦虚好学)

谦虚好学:

“已经”“远近闻名”了,仍然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还要远离家乡去拜师。

4.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读好第1自然段,流露出对孔子谦虚好学的敬仰。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年轻时候的孔子学识渊博,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但他仍觉得自己学识不够,因此走上了去洛阳拜老子为师之路。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

起因经过结果

年级

3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

学校

回马中心校

主备

教师

高丽

参与教师

教学

内容

17、孔子拜师(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继续学习,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和结果,体会孔子的艰辛、诚恳、有礼等以及老子的诲人不倦。

2.能用字义串联法或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体会孔子行程的艰难,意志的坚强。

3.总结全文,激发学生对孔子和老子的敬仰,激励学生向老子和孔子学习。

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体会拜师的艰辛。

难点:

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

准备

 

 

 

主备教师意见

动态修正

一、复习,导入新授

1.听写:

风餐路宿日夜兼程

2.教师导:

同学们发现了吗?

这三个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描写孔子到洛阳拜老子为师途中的情形。

二、抓关键词,想象体悟艰辛

1.板书“风尘仆仆”,学生读,教师强调“仆”的读音和书写。

2.师引导:

“风尘仆仆”在文中是老子所见。

他见到了一个“风尘仆仆”的孔子。

展开你的想象,说一说当时站在老子眼前的风尘仆仆的孔子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自由说。

3,教师小结:

是啊,通过同学们的描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衣衫褴褛、头发蓬乱、面色惨白、身影疲倦的孔子。

为什么呢?

(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关语段。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4,用字义串联法,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意思。

(板书: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餐:

吃饭露:

是露天、野外宿:

睡觉

风餐露宿:

在风里吃饭,在地上睡觉。

日夜兼程:

白天晚上都在赶路。

5.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曲阜和洛阳有多远吗?

相距上千里,一走几个月。

而这几个月来,孔子——(生: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多辛苦啊!

师:

在这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雨中赶路的孔子……(学生自由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烈日下赶路的孔子;抹黑赶路的孔子;赤脚趟河的孔子……

师:

这一路上,孔子还会遇到哪些苦难呢?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地说一说)

6.教师小结:

是啊,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干里,孔子就这样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走了几个月。

来,读出孔子的艰辛。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读出孔子的艰辛。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7.师:

再读这句话,想象着孔子跋山涉水的种种画面,你心中又有何感想呢?

(敬佩、感动、太了不起了、为了求学不畏艰险……)

8.教师小结:

是的,让我们带着对孔子的崇敬之情读一读这句话。

三、再现情境,体会谦逊有礼

1.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师:

孔子就这样走啊走啊,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此时,老子已经在洛阳城外迎候孔子。

(板书:

迎候)

2,指名说说“迎候”的意思。

3.教师: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资料展示,我们知道老子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却到城外来迎候三十岁的孔子。

你体会到了什么?

(老子很有礼貌、老子很谦逊……)

4.教师小结:

孔子和老字不但学识渊博值得我们学习。

在他们的身上还闪烁着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他们的身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我们一起来再现一下他们当时见面的情境。

5.分角色朗读,再现情境。

6.指名反馈:

透过孔子和老子的言行,你们感受到了他们身上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或是你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谦逊有礼、教学相长、学无止境)

追问: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例如:

“上前行礼”“再次行礼”……

重点语句品读

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2)师: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学无止境”。

(板书“学无止境”)

(3)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学无止境”的具体事例。

7.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人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四、想象画面,感悟优秀品质

1.学生齐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2,师:

同学们,孔子拜师后,每天是——(学生:

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则是——(学生:

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孔子)

(板书:

毫无保留)

3.引导学生想象:

孔子是怎样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板书:

不离左右随时请教)

4,教师小结:

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孔子求学的态度,那就是——谦虚好学;用一个词来形容老子毫无保留的教授,那就是——诲人不倦。

(板书:

诲人不倦)

五、课堂总结

正因为孔子如此谦虚好学,老子如此诲人不倦,他们受到了世人的敬重。

大家敬佩他们的学识,敬重他们的品行。

希望同学们能够向孔子和老子学习,做一个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人。

 

 

 

主备教师意见

动态修正

 

  

年级

3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

学校

回马中心校

主备

教师

高丽

参与教师

教学

内容

18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

难点

字音:

“逐”“丈”“创”是翘舌音,“滋”是平舌音。

字形:

“滋”和“润”的书写要强调。

特别是“润”的“王”字上面不能多一点。

教学

准备

学生:

搜集、阅读神话故事。

 

 

 

主备教师意见

动态修正

一、兴趣盎然说神话,简单揭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神话传说?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板书神话故事的题目。

盘古开天地

女娲补天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这四个神话故事的题目有什么共同点?

3,教师小结:

这些题目都是以“谁干什么”呈现的,也就是故事的题目就是对故事的主要内容的简练概括。

4,教师把其它神话题目擦去,简明地揭题:

“盘古开天地”既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题目,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们一起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质疑:

同学们,虽然题目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如果你是一个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的人,你会有哪些疑惑呢?

学生:

盘古为什么要去开天地?

学生:

盘古是怎么去开天地?

.

学生:

盘古开天地前,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

二、自主通读神话,初感神奇

1.教师导读:

为什么要去开天地?

怎么开天地?

结果怎样?

这正是一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阅读课文,找找故事的起囚、经过和结果,并完成如下要求:

(板书:

盘古)

(1)结合生宇表,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或是借助工具书,理解“混沌”。

(3〉画出文中如“隆隆的雷声”这样的词语。

 

 

 

主备教师意见

动态修正

2.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板书生字词,指名读一读。

再齐读。

(2)教师强调要点。

字音:

“逐”“丈”“创”是翘舌音,“滋”是平舌音。

字形:

“滋”和“润”的书写要强调。

特别是“润”的“王”字上面不能多一点。

(3)出示词语“混沌”,学生读一读,教师强调“混”的读音。

(4)指名说一说“混沌”的意思。

(模糊一团的景象)

(5)指名说一说如“隆隆的雷声”这样的词语,教师总结,学生读一读。

4.理清条理。

(1)教师导:

故事有它的发展顺序,有起因、经过、结果。

你们都找出来了吗?

(2)学生反馈,教师引导。

故事的起因:

很久以前,宇宙混沌一片,周围—片漆黑。

(板书:

混沌漆黑)

故事的经过:

盘古抡起斧头猛劈,天和地分开后,他用自己的头顶着天,用自己的脚蹬着地,累倒后,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板书:

抡劈顶蹬倒变化)

故事的结果:

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板书:

美丽)

三、抓住要素,复述故事

1,引导学生结合归纳出来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故事。

2.小组自由交流。

3.小组派代表,集体交流。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脉络,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复述这个故事。

  

年级

3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

学校

回马中心校

主备

教师

高丽

参与教师

教学

内容

18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抓关键词,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以及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

2.总结全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积累好词佳句,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盘古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

准备

 

 

 

主备教师意见

动态修正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

黑暗下降四肢肌肤辽阔血液滋润创造

2.练习: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的雷声()的宇宙

()的大地()的江河

()的花草树木()的雨露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4.教师导读:

同学们,原本混沌一片的宇宙经盘古一猛劈,加上头顶脚蹬就分开了。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的身体发生了神奇的变化,他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成了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继续来了

解这个神奇的故事。

二、情境研读品神话,感悟神奇

1,创设情境,体验神奇。

(1)(混沌的宇宙中一声巨响),

师:

听,这是盘古抡起神奇的大斧头猛劈宇宙的声音。

想,漆黑的宇宙发生了什么变化?

(2教师指名反馈。

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3)教师导读:

的确太神奇了,斧头一劈,宇宙竟发生了这样神奇的变化!

我们来读这一神奇的变化。

(学生有感情地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情节变化的神奇。

(4)教师:

同学们,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这一自然段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了三组反义词,一组近义词。

请大家自读这句话,把它们圈出来。

轻——重,清——浊,上升——下降,以及“渐渐、缓缓、慢慢”。

(5)读中积累。

2.音乐渲染,读中感悟。

(1)教师播放音乐渲染氛围,音乐的背景图为课文插图。

师引导:

同学们,盘古就是这样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

—个月过去了,盘古就这样——

生:

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

一年过去了,盘古这这样——

 

 

 

主备教师意见

动态修正

生:

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

又一年过去了,盘古这这样——

生:

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

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

生:

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2)音乐情境中,教师分别走到孩子的身边,逐个深情地问:

盘古怎么了?

(学生:

累得倒了下去。

(3)师追问:

盘古为了什么累得倒下了?

(学生:

把天和地分开。

盘古为了谁累得倒下了?

(学生:

为了人类。

(4)教师小结:

同学们,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的形象一次次浮现在我们眼前,而这个巨人不知过了多少年后,还是为了人类倒下了。

你感悟到了什么?

或是想对盘古说什么?

3.教师小结:

盘古为了人类,就这样“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不知过了多少年,他累得倒下了。

这是一个无私奉献的盘古。

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

第3自然段。

三、大胆想象编神话,创造神奇

1.教师导读:

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累得倒下了,故事发生了更神奇的变化。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象一下画面。

2师生合作读句子:

(师)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

他的双眼变成了();

他的四肢,变成了();

他的肌肤,变成了();

他的血液,变成了();

他的汗毛,变成了();

他的汗水,变成了();

……

3.引导学生观察这段文字的表达特点:

仔细观察这段文字,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4.教师小结:

是的,这是一个排比句,而且这段话中有不少如“隆隆的雷声”这样的词语,值得我们积累。

5.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在读中体会情感。

让学生大胆想象:

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他的(),变成了();

他的(),变成了();

他的(),变成了()。

6,引导质疑:

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是盘古身体变化的?

(当然不是)

7.教师小结:

显然不是,这些都是古时候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现象时的一种大胆而丰富的想象。

8.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课堂总结

1.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教师:

盘古开天地前后,宇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混沌——美丽)

3.教师总结:

同学们,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我们感受不到他的气息,但是风在云在;他的双眼不在,但是人类从此有了光明;他的血液不在,但江河在奔腾……他把自己的一

切都奉献给了人类!

4.拓展阅读:

同学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大胆而丰富,他们为我们留下许多美丽而神奇的神话传说,它们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璀璨的一部分。

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搜集神话故事,读一读,你一定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年级

3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

学校

回马中心校

主备

教师

高丽

参与教师

教学

内容

19赵州桥(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本字新词。

积累“设计”等词语。

2.理清文章的条理。

了解赵州桥的基本知识,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以及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

难点

字音:

“智”、“设”是翘舌音,“参”是平舌音。

“爪”是多音字,在文中读“zhǎo”。

字形:

“县”不能多一横;区别“坚”和”竖”。

教学

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中国桥梁的相关知识。

 

 

 

主备教师意见

动态修正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形状的桥啊?

(抽生答)唔,同学们见识还真不少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一座著名的桥——赵州桥,看看它有什么特别的。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州”,齐读课题。

3,教师激趣导读:

同学们课前搜集了相关资料,对中国建桥史以及赵州桥都有所了解。

正如课文所说:

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走近赵州桥,了解赵州桥。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说说课文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思考:

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2,板书生字,检查学生认读的情况。

字音:

“智”、“设”是翘舌音,“参”是平舌音。

“爪”是多音字,在文中读“zhǎo”。

字形:

“县”不能多一横;区别“坚”和”竖”。

指导书写“毁”字。

 

3.在文中画出下列词语,读中积累。

设计精美智慧砌成桥墩创举坚固横跨

4.指名分段读课文,并指名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读段落一,了解赵州桥基本信息

1,教师导读:

同学们,正如作者结尾所述,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我们一起来了解工下这座桥的基本信息。

2.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圈画基本信息。

3,指名反馈:

你们从这个自然段中,了解了哪些有关赵州桥的基本信息?

(学生反馈,教师归纳。

位置:

河北省赵县的汶河上

又称:

安济桥

设计者:

隋唐石匠李春

 

 

 

主备教师意见

动态修正

历史:

一千四百多年

四、细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主要内容。

  1.轻声朗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在理解各自然段的基础上,完成填空:

  

(1)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2)赵州桥既(非常雄伟),又(十分坚固)。

  (3)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4)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四、朗读课文,质疑,解决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五、课堂练习。

  读一读课后第一题,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些问题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一、快乐认识新朋友。

héngkuà yíchǎn  chuàngjǔ  jiǎnqīng  lìshǐ lángān  jiéshěng  túàn

(     )(     )  (      )(      ) (     ) (     ) (     )   (    )

二、比一比,组词语。

  拦(     )  历(     ) 部(     ) 设(     )  瓜(     )  具(     )

  栏(     )  厉(     ) 陪(     ) 没(     )  爪(     )  县(     )

三、填上恰当的词。

(     )的石桥  (     )的桥洞   (     )的遗产   (     )的河面

(     )的图案  (     )的水花

  

年级

3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

学校

回马中心校

主备

教师

高丽

参与教师

教学

内容

19赵州桥(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品读关键语句,展开想象,体会赵州桥的美观。

'

2.学习作者列数字等表达方法,积累关联词。

3.总结全文,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赞叹之情。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第3自然段,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

准备

 

 

 

主备教师意见

动态修正

一、导言。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赵州桥》(板书课题)。

提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习方法。

  1.学习第1自然段(齐读)。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请根据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