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四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2571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必修四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必修四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必修四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必修四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必修四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语文必修四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语文必修四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语文必修四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语文必修四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语文必修四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语文必修四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必修四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

《语文必修四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必修四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必修四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

A.苌弘化璧 

流言蜚语 

察言观色 

山清水秀 

白内瘴

B.前合后揠 

繁文缛节 

走头无路 

如火如荼 

黄粱梦

C.心无旁骛 

委曲求全 

声名鹊起 

贻笑大方 

挖墙脚

D.略见一班 

珠连壁合 

变本加厉 

首屈一指 

暴冷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B.关于《品三国》,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反复品读,就会发现其意味深长。

C.智能电视的推出颠覆了人们心中电视机只是用来看节目的传统观念,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电视上网进行一系列的社交、娱乐活动。

D.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4、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B.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5、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首诗作打破常规,独出心裁,用奇特的想象写出这看似无理的痴语,而这出人意表的言语,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B.大家都很喜欢和老周交往,因为这人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C.这所大学的活动室里,各种器材应该尽有,真是汗牛充栋。

D.易中天飞扬的神采,得益于什么呢?

得益于他的“狡猾”,得益于他的妙语连珠。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_____,终至孤单。

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

②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证券监管机构的某些强制执行_____,亟需加以规范。

③朋友是一把伞,_____不能遏制狂风恶浪,_____也能撑起一方晴空,让你备感真诚和友谊的难能可贵。

A.疏离 

权限 

虽然/但

B.疏离 

权利 

即使/可

C.疏远 

D.疏远 

二、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

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

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

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

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

明俞彦《爱园词话》云:

“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者。

”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

及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

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

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

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

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

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

王国维曾就此论道: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

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

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

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

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

”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前者写恋人细雨温柔,缠绵诽恻;

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

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

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

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中。

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节选自赵伯陶《宋词的文化品格》)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词的双重文化品格是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其音乐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B.词又称“长短句”,是就它由古近体诗的整齐句式演变为参差错落的句式而言的。

C.词作者在填词时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而对于词的内容却较少顾忌。

D.词在咏史言志时,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表现情感更丰富、更深刻。

8.下列关于“宋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的特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即倚声填词。

B.词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即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

C.词不仅长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并且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D.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语言要通俗,不宜晦涩艰深,而要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9.下面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C.“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答吕翌山人书

韩愈

愈白:

惠书责以不能如信陵执辔者。

夫信陵,战国公子,欲以取士声势倾天下而然耳。

如仆者,自度若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以吾子始自山出,有朴茂之美意,恐未砻磨以世事。

又自周后文弊,百子为书,各自名家,乱圣人之宗,后生习传,杂而不贯,故设问以观吾子。

其已成熟乎,将以为友也;

其未成熟乎,将以讲去其非而趋是耳。

不如六国公子有市于道者也。

方今天下入仕,惟以进士、明经及及卿大夫之世耳。

其人率皆习熟时俗,工于语言,识形势,善候人主意。

故天下靡靡,日入于衰坏,恐不复振起。

务欲进足下趋死不顾利害去就之人于朝,以争救之耳;

非谓当今公卿间无足下辈文学知识也。

不得以信陵比。

然足下衣破衣,系麻鞋,率然叩吾门;

吾待足下,虽未尽宾主之道,不可谓无意者。

足下行天下,得此于人益寡。

乃遂能责不足于我,此真诚仆所汲汲求者。

议虽未中节,其不肯阿曲以事人灼灼明矣。

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听仆之所为,少安无躁。

愈顿首。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自周后文弊 

弊:

衰坏

B.各自名 

名:

作动词用,即“称”意思

C.工于语言 

工:

擅长

D.将以讲去其非而趋是耳 

是:

这样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吾子始自山出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①其已成熟乎 

②其孰能讥之乎

C.①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 

②泉涓涓而始流

D.①乃遂能责不足于我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度若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自我衡量如果世上没有孔子,就不应当有学生排列眼前,意为没有资格招收学生教授学业。

B.不如六国公子有市于道者也:

我不能像六国时候那些贵族公子们那样把道义进行交易买卖,作者把自己与六国公子相比,强调自己交友收徒的目的在于传习圣人之道。

C.议虽未中节,其不肯阿曲以事人者灼灼明矣:

吕翌的议论虽然不够恰当,然而能够指责自己的缺失,已可证明不是阿意曲从之流。

为此,作者才打算善待他、举荐他。

D.务欲进足下趋死不顾利害去就之人于朝,以争救之耳:

我想要极力引进您这样能够无所畏惧、不顾个人得失和仁途进退的人到朝廷上去,来进行斗争和补救时弊罢了。

由此可见,作者十分欣赏那些拥有正直独立人格的人,希望他们能够改变官场钻营吹拍、随风靡倒的风气,来稳定时局。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写给吕翌山人的一封回信。

山人,处在山野之人,指隐士。

唐朝不做官的知识分子自称山人的甚多。

然而这位吕翌山人想来还是渴望进入仕途的。

从这封信中看,吕翌曾经去拜见过韩愈,当是有所干求的。

B.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是以乐于提携后进、团结同道著名的,曾和不少人建立师生关系。

本文最后作者说要吕翌安心等待,意为准备好好地接待他、举荐他,更可见这种光明磊落的风度。

C.文中就吕翌的不正确看法进行深刻的分析,对腐败的社会风气了严厉的批判,大力地标举了正直独立的人格。

辞正义严而语气婉转恳切,反复抑扬而气势充沛。

D.文中对官场“善候人主意”虽然痛心疾首,但还是可见作者在屡经直言遭祸之后,锐气豪情大大衰减、大不如前。

1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信陵,战国公子,欲以取士声势倾天下而然耳。

(2)非谓当今公卿间是无足下辈文学知识也。

(三)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注]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历靖康之难。

绍兴八年(1135)五月,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

15、“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

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6、.“闲登小阁看新晴”,有人将“看”改为“弄”,你认为哪个字更为妥帖?

(四)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7、

(1)、《望海潮》(柳永)词中的写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与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霖铃》中的“,。

”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3)、《定风波》(苏轼)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的冷意;

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

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4)、《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词中用快要西沉的夕阳比喻南宋国势衰颓,声声哀鸣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表达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词讲究借鉴;

温庭筠词有“梧桐树,三更雨”句,李清照《声声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意近之。

(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孙权时期的旧迹已被岁月洗涤净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城市上空的鸡鸣

墨村

(1)任老贵身穿睡衣再一次走向了阳台,极度的兴奋已让他一夜未眠。

夜的清凉抚摸着任老贵绷紧的神经,他支棱着一双耳朵,努力捕捉夜空里即将出现的蛛丝马迹。

这个秘密,是他们之间的约定,他不能失约。

他要在第一时间迎接那一刻的到来。

(2)夜还黑,风还凉,任老贵手扶栏杆,打量着这个已生活了几十年,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女儿移民美国后,老伴也去世了,偌大的房间里只剩下他一个孤老头子,他愈发怀念儿时乡下的日子。

(3)乡下老家有鸡鸣犬吠,有绿油油的庄稼、清冽的河水,他的父老乡亲们活在那片泥土上,死后,又葬在那片泥土下。

可城市没有,城市只有浮躁的车流人流。

城市迎合人的身体,生活舒适,却死无葬身之地,死了,烧了,灰飞烟灭,小小的骨灰盒,被随便摆放在一个清冷的地方,像货架上等待出售的货物一样。

一想到这些,恐惧就像潮水一样席卷了任老贵,使他喘不上气来。

任老贵辞退保姆,只身回到了老家。

老家已没有什么亲人,只有一个当了村支书的远房侄孙接纳了任老贵。

侄孙一家待他很好,任老贵却感到陌生,只住了一夜,就坚持要走。

(4)整个村子,原始散漫的房屋踪迹皆无,清一色的两层红砖白顶小洋楼,一座座一排排整齐划一,像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一样。

弯曲随意的村中土路,被宽阔的水泥路取而代之,笔直得像一把利剑,穿村而过,生生把村子劈成了两半。

村子里,不见一只鸡,也不见一只鸭,还有大腹便便的猪,窜来窜去的狗。

一打听,竟是全被赶到村外集体圈养了。

怎么可以这样呢?

没有了鸡鸣,还能是农村么?

任老贵表示着自己的愤慨。

侄孙笑了,现代化新农村的标准之一就是要人畜分居哩。

(5)任老贵听不到他想听的鸡鸣犬吠。

整个村子,白天,满耳朵只有人声;

夜晚,只有电视声。

任老贵的精神几近崩溃,他身心疲惫地回到了城市,把侄孙送给他的两只芦花大公鸡,虔心敬意地养在了阳台上。

每天天不亮,那此起彼伏雄壮高亢的鸡鸣声把任老贵带到了人间天堂。

(6)可任老贵怎么也想不到,鸡鸣声打扰了邻居们的清梦,鸡粪味熏歪了邻居们的嘴脸。

邻居们怨声载道横眉冷对。

更要命的是,那天他忘了关鸡笼门,解放了的两只芦花大公鸡,飞到了楼下的草坪里,又刨又叨,草坪上一片狼藉。

得意忘形的两只芦花大公鸡,还轮番攻击了一位手里拿着零食的小孩,把孩子的奶奶吓得哇哇大叫。

邻居们把任老贵和他的鸡告到了小区物业管理处。

物业管理负责人警告任老贵,咱是全市模范小区,曾三令五申严禁养鸡养鸭!

今天你要不把它们处理掉,后果自负!

(7)任老贵嘴上答应着,趁夜深人静,却将两只芦花大公鸡转移到了楼顶。

任老贵蹲在鸡笼前,鸡啊,听话啊,你们可不能再顽皮了,这儿安全,我每隔两天,会在半夜里给你们送来水和食物。

放心吧,这里是12楼楼顶,平时没人上来,明天一早你们该怎么唱就怎么唱吧。

(8)任老贵手扶窗栏,活动了几下酸困的双腿。

突然,高空中传来了“喔喔喔”的鸡鸣声。

随着一唱一和嘹亮的鸡鸣,整个城市醒来了。

那蹦跳的音符,像极了乡下老家绿草尖儿上随风摇晃的露珠儿。

任老贵闭上了双眼,激动地流下了两行热泪。

(9)“哪里还有鸡叫?

天哪,让领导发现了,咱这月的工资就全完了!

哦,它在那儿,鸡叫声在楼顶上!

快抓住它!

”一个粗暴的声音高叫着。

任老贵浑身一个激灵。

他跌跌撞撞地冲入电梯,12楼到了,他气喘吁吁地顺着嵌入墙体的钢筋竖梯,爬上了楼顶。

(10)任老贵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楼顶上冒出了一胖一瘦两个保安,胖保安正在疯狂地踩踏着已塌了架的鸡笼,一只芦花大公鸡已死于非命,鲜血把鸡笼都染红了。

而瘦保安,像一条猎狗,拼命追逐着另一只嘎嘎惊叫疲于奔命的公鸡。

(11)鸡毛纷飞。

任老贵笨拙地阻挡着,他想救回自己的鸡。

无路可逃的大公鸡飞上了楼顶半米多高的护栏。

瘦保安临门一脚,大公鸡一声惨叫,头朝下脚朝上,像一支离弦之箭,向楼下飞去!

(12)“我的鸡呀!

”任老贵大叫一声,飞身向前。

救鸡心切的他来不及刹住奔跑的速度,在一胖一瘦两个保安的惊呼声中,整个身子便飞离了护栏。

坠落的过程中,任老贵忽然感到一阵轻松,身子像一根鸡毛,在空中飘起来,飘起来了。

飘飞的过程中任老贵又听到了雄壮高亢的鸡鸣声。

任老贵幸福地笑了。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和()

A.小说开头作者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任老贵对乡村鸡鸣的迫切渴望,生动地表现了他对对城市生活的厌倦,田园生活的向往。

B.任老贵获得侄孙相赠的两只公鸡,小区却不让养鸡,只得偷养在楼顶,最终公鸡打鸣招致了物管抓鸡,任老贵像一片鸡毛落下楼,作者这样构思是为了表达对任老贵做法的批判。

C.小说第(8)段画线处对鸡鸣的描述和任老贵的感受,作者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任老贵对故乡清新温暖的田园生活的眷恋神往。

D.小说中侄孙的笑、小区住户的厌恶其实都很合理,不合理的是保安的粗暴、任老贵的思想早已跟不上时代的节拍,这正是作者批判的重点。

E.小说记叙了主人公任老贵因两只公鸡而丧命的故事,行文以叙述为主,但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对人性中正常的需求的吞噬。

19、请赏析小说第

(1)段画线语句在文中的妙处。

20、小说中有多处对比,分别是什么?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21、关于小说中任老贵最后的结局,有人认为揭示了社会的弊病。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六)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甲乙两人比赛,看谁先走完一段100米的钢索。

比赛要求他们每人嘴里叼着一根木头,木头上点着一根香,在一炷香的时间里,谁先走完全程,谁就是胜利者。

最终甲获得了胜利。

甲走完全程,一炷香还未燃过半,乙走到80%,香就烧完了。

原因是乙总想着胜利,气喘吁吁,呼吸之间,把香火烧旺了。

要求:

(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2)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