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2688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改善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小组工作计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父母关系方面。

第一,对自己的孩子使用暴力。

对于孩子的施暴行为在法律的层面上有所改善,但风俗中基本上还是肯定这一行为。

所以,不难看出对于孩子施暴还是一个比较基本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很多孩子还是不得不在残酷的暴力施加下度过童年,比如最近网络上曝光了很多虐童事件。

事实上,孩子还是需要理解和认同的,也许这样简单粗暴的方法看起来很简单。

但这样做会引发很多问题。

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亲情疏离。

其次这种殴打会引发了孩子的仇恨心理。

这对孩子的一生都会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毁灭性质的。

包括一些犯罪或者自杀都于童年的经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二,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存在所谓的“代沟”。

父母孩子整天一起生活,可以对话,可以见面,但是心灵的距离却真实的存在。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代沟,实际上也不能完全算代沟,其中有很多原因。

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问题。

第一,因为从小受到了来自家长的过度保护;

这造成他们的身体和心理承受力薄弱,处理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差。

第二,由于幼儿年龄小、生长发育不完善、活泼好动好模仿、好奇心强,但又缺乏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更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在心理健康方面。

孩子的成长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对儿童的心理教育是很重要的。

而孩子都需要一个美好的童年,儿童处于心理发育不成熟阶段,一些微乎其微的事都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阴影。

在学会感恩方面。

现在每个家庭大多一个孩子,几代人都把关爱完全的倾注在了孩子身上,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给他提供最好的机会,可以说父母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就是想为孩子创造一个完美的环境。

现在很多孩子把父母辛辛苦苦为他们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应当。

要学会感恩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很重要。

要让他们感谢父母为他们的付出,这样他才会珍惜把握在他自己手中的一切,不会去任意践踏。

也可以通过感恩,让她学会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周围关心帮助的他们的人。

有颗感恩的心,才能让儿童的成长更加健康。

这个小组在第一次活动之后通过游戏的方式让组员们彼此认识,消除陌生感,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小组活动做准备,同时加深组员间的沟通。

然后有了第一的破冰游戏之后组员们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沟通,于是我们安排的第二次活动时从组员的情感认知角度出发,主题是感恩父母,引导组员共同讨论以后将如何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跟着是第三次活动,主题是如何学会安全用网。

现如今是一个网络十分发达的社会,人们处处都离不开网络,作为00年代的组员来说对网络更是不陌生,因此学会如何抵制诱惑控制自己是十分重要的。

在最后一次活动中主要是让组员们分享一些自己感受,说说自己在整个小组活动中收获到了什么,其实这也是小组成员和小组领导者双向沟通的机会。

此外,使用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可以帮助面对类似问题或者是有共同需要的组员,得以建立一个支持的网络,从组员间的互相支持中,得到更大的信心,从而使作为祖国花朵的组员们在阳光下健康的成长。

而且,通过此次的小组活动,也是组员将相互学习的一个良好的机会,从被人的身上学习到其长处而为自己所用。

这样,既能达到小组的成立之初的目的又能使小组成员在一个愉悦和谐的氛围下进行。

理论架构

社会支持网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

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

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需求层次理论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

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

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

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改变,逐渐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小组工作中,每位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他们会真实地表现自我、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这样组员就能够充分分享利用这个资源,从而形成适应性行为,最终在心理层面达到一定的改变,提升自己的兴趣,并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

工作人员还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对组员的积极行为和态度及时给予正面的称赞和评价,使该行为或态度得到满足,加强日后继续出现的可能。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都不免存在交换利弊等。

同样,

在小组互动时,每个人都会选择一种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方式,在人类关系中就一直存在一种交换的关系,人们的付出就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得到。

所以工作者要使每一位组员认识到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明确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组员的积极性。

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

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互动小组模式理论

互动小组模式理论,小组的目标在于小组成员的交互影响,共同活动,分享情感。

这一模式强调人与人的交互反应关系,强调成员的互相帮助,强调个人必须从群体生活中学习。

小组互动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自我与发展健康的人格。

小组成员相互依赖并分担相互帮助的责任,有助于满足小组成员娱乐、交往与感情交流的需要,也有助于面临共同问题的人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心理支持,学习正确的态度与行为,从而缓解个人的危机和问题,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分享责任与小组经验。

小组工作者是案主与小组或小组与机构间的居间协调人,他利用机构内外的资源,促进小组成员的互动及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镜中自我理论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

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发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

我们根据镜子里的这些形象是否符合我们的愿望而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的心情。

同样,通过他人这面镜子,也就是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我们看到自己的风度、行为、性格等是否合适,是否需要修正。

我们对他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关于这一形象评价的想象以及某种自我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自我认识。

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

小组工作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可以帮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和评价,建立更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指出,小组是一个有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的社会系统。

这些成员是小组系统的一部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这个小组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运行时,试图保持一定的秩序和稳定的平衡。

小组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小组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组员的决定都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活动。

工作者以各种小组活动将组员团结在一起,保证小组目标的实现。

在小组活动时,工作人员要尽力将组员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努力培养组员之间的凝聚力,特别是注意在小组活动中的互动,让组员与组员、组员与工作者之间的关系融洽,保证小组目标的实现。

社工必须通过增强系统的开放强度并且有时会利用其他系统影响小组。

小组的成功有赖于小组成员互相适应或互相配合的程度、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们维持小组的凝聚力、他们对小组目标的认同和实现这个目标的信念。

人际互动理论

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

人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

互动是一个过程,是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组成的。

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的领域,它在结构上更强调角色互动。

人际需要理论

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

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满足他们的人际需要。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在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评价过程中习得的。

同时,该理论重视榜样的作用和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有赖于榜样的作用。

人的行为不仅受外界行为结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自我引发的行为结果的影响,即自我调节的影响。

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设立目标、自我评价,从而引发动机功能来调节行为的。

人格发展理论

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段论,3-5岁年龄段的孩子处于学龄初期,是主动对内疚的冲突阶段。

在这一时期如果儿童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儿童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儿童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儿童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

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儿童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

心理社会理论

心理社会理论的观点,在婴儿期,如果父母给予婴儿适当的照顾、关心和爱抚,则婴儿与父母产生真挚的感情,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并进而发展起对他人信任的人格;

相反,如果父母疏于照顾,甚至对婴儿时有虐待行为,那么婴儿会怀疑周围的世界。

因此,这个阶段个体的发展任务就是建立信任感。

发展理论发展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人有潜力做到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实现;

能够意识到他人的价值、评价他人,并与他人形成互动;

能够意识到小组的情景,评估小组的情景,并在小组中采取行动。

发展理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提升。

透过小组鼓励组员参与,表达自己并找出小组组员共同的兴趣目标,在小组组员间形成协助关系,以促进小组组员和小组的共同成长。

小组组员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

社会工作者扮演着支持者的角色,即在小组中鼓励、支持、帮助小组成员选择和完成小组的特定任务,从而实现整体目标。

协助组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成小组成员团结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指出学习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能;

学习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强调学习者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

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化的过程是完全统一的。

学习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体性,帮助人们认识到他们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并最终帮助人人们实现其潜能。

人本主义者强调在学习中应重点帮助人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内容,创设能促进学习的良好的心理氛围,保证人们在充满满足感.安全感的情境中通过安排合适的学习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的价值、意义,使学习者成为充分发展的人。

目标及目的

目标:

解决组员在学习、网络、亲情、自我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目的:

1.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会安全上网减少上网时间,增强体育锻炼时间;

3.学会感恩父母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

4.增强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

5.协助建立互助友爱的同学情谊。

服务对象

资格:

社区的在上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小学生

特点:

希望得到解决自身在学习、网络、亲情、自我保护等方面遇到问题的组员。

小组特征

1.性质:

发展成长小组

2.节数:

四节

3.日期:

4月28日;

5月5日;

5月8日;

5月12日

4.时间:

下午1.30-2.30

5.地点:

待定

6.人数:

招募方法

1.在社区内张贴海报

2.在社区内发放宣传单

3.或者亲自上门邀请组员参加社区的小组活动

4.若人数不够,亲自致电招募对象并邀请其参加

篇二:

青少年小组工作计划书(共8篇)

篇一: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成长小组计划书

小组策划书

“青少年成长”小组

一、背景资料

小组主题:

“放飞青春梦想,自由自在成长”

小组对象:

13—16岁的青少年学生(六年级——高一学生)

二、设计理念:

1、问题界定:

儿童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面影响,在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例如:

青少年心理发育不健全、人格缺失、青少年犯罪、青少年吸毒等等。

“少年强则中国强”,一个国家的未来的前途肩负在年轻一代人的肩上,所以合理的引导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让他们能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培养和塑造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极其必要的。

另外13—16岁的青少年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特点是叛逆且极易受到朋辈的影响。

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如今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建立健康的朋辈互助小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需求评估:

青春期是一个敏感期,青少年的身体和思想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时期的个体更多的接受着来自学校和同辈群体的影响。

对于13—16岁的青少年来说,进入埃里克森所定义的统一的角色与混乱阶段,他们在尝试回答这样的问题,即我是谁、我在社会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自我意识便逐渐清晰。

个体自主选择的价值观和目标决定了其持久的同一性,青少年期消极的价值观对其一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

如果能有人给予正确的引导,提供适当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和稳定的角色。

另外他们正处于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的升学时期。

由于村中的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都比较低,基本是初中以下,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多为责骂型,更容易导致孩子的叛逆。

同辈群体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和适合他们心理适应和发展的小环境,与青春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契合,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学校和家庭的影响。

进入初高中后,青少年的同伴群体开始由主要是同村的小孩转变为各种各样的同学,年纪的增长,家庭学校所能管理的范围有限,很难有效的指导孩子的成长。

此时期的青少年渴望被认同,在同伴群体中从事脱离成人控制的独立性活动,群体内的价值取向对青少年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很多青少年都是由于交到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受到反主流文化、反社会的群体价值观影响,从而一步步走上错误的道路。

因此对村中青少年开展“放飞青春梦想,自由自在成长”的主题活动,帮

助其在有趣的小组活动中树立个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积极的群体价值取向,帮助建立健康的互助朋辈支持网络十分必要。

3、问题的成因:

(1)社区原因:

所在村名是**村,是一个依山傍水的自然村落,归属。

落约有两百户人家,到我们那一代止,如今多为独生子女。

如今村民的生活渐渐富裕,家家都建成了新房,开始从原来密集型的房屋建设转为散落的建筑,新建的房屋都不约而同的有个巨大的围墙和一扇巨大的铁门,家庭与家庭的交流频率降低,孩子互相串门的机会少了,社区的人际关系不如之前密切。

从小学升初中

后,原本在一起玩的同村伙伴开始习惯自己一个人躲在家里看电视,同村落的同伴群体影响降低,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发展。

(2)家庭原因:

家庭是一个人最先接触的环境,父母担任着教育孩子的重

要角色,但是由于农村的家长教育水平都比较低下,教育方式有欠妥当,不能很好地扮演孩子的人格教育角色。

另外由于如今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宠溺加上没有血缘上的亲密同伴,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

(3)学校原因:

村落的孩子大多是在同一所公立学校读书,此学校的升学

率十分低下,各色学生混杂。

另外初高中的义务教育模式使得学校和老师更注重的不出事就好,更在意的是卷面上的成绩而不是青少年的人格成长,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缺乏很好地引导,学习环境也十分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4)个人原因:

此年龄段的孩子多叛逆,有自己的想法,极易受到同辈群

体的影响。

4、问题导致的后果:

青少年是世界观的萌芽时期,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此时期的同辈

影响又尤为巨大。

若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将出现许多问题,影响社区安全和社会稳定,如:

青少年心理发育不健全、人格缺失、青少年犯罪、青少年吸毒等等。

5、理论基础: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

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些需求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服务对象在“拍卖我的人生环节”的侧重选择,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赋权原则:

强调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利,挖掘和激发案主潜能

的过程、介入方式和实践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让案主充分行使相关权利以调动其积极性,达到增强案主参与意识的效果。

(3)镜中自我理论:

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

在本次活动中,案主通过从同伴处获得的赞美与肯定,从而增强信心,以自己的优势来达到他们的期望和目标。

(4)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榜样的作用,强调个人对行为的自我调节,主张建立

较高的自信心。

社工可通过树立榜样或者让案主明白榜样的意义,相信案主的学习能力,及时的通过奖励肯定案主好的行为和细微的改变,对于案主的偏差行为给予惩罚,从而使案主更好地学习。

6、可行性分析:

对于参与者来说,村中的青少年在假期的时间比较多,内心也极其渴望有

伙伴一起玩,参与热情会比较高;

另外村中的大学生比较少,如果有人主持他们会非常乐意,家长的支持度高;

对于村委方面,由于活动所需经费基本为零,所以能得到村委大力支持。

三、小组性质及活动介绍

1、小组名称:

2、小组形式:

培训小组

3、举行时间:

2012年7月14日——2012年7月28日

4、小组时间:

每周6下午15:

30—17:

00,共3场小组活动

5、小组地点:

**村活动广场旁的大榕树下

6、小组对象:

7、小组规模:

10人—15人

四、小组目标

通过3次的小组活动,帮助青少年在有趣的小组活动中肯定自身优点,树立个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积极的群体价值取向,帮助建立健康的互助朋辈支持网络。

五、具体目标

1、通过青少年成长小组提升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让青少年获得朋辈的

支持,建立起自身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2、通过成长小组使青少年肯定自我优点,提升自我认知、识别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他们懂得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适应环境和主观选择的双重性,让他们

能通过主观选择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

使他们真正的能够发现自我的需求和价值取向。

六、组员的招募

组员主要是所在村落的13-16岁的青少年也可以是邻村的青少年,通过和村长的交流利用广播通知,自愿参加的方式。

七、小组的活动阶段

第一次小组活动

活动时间:

2012年7月14日星期六,15:

30---17:

00

活动地点:

活动主题:

“团队融合”

第二次小组活动

2012年7月21日星期六,15:

“朋辈互助,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第三次小组活动

2012年7月28日星期六,15:

00---17:

“我的人生我做主”

八、小组日程表

1、准备阶段:

2012年7月8日—2010年

7月13日整体策划、需求评估、方案设计、宣传招募对象、寻找志愿者

2、实施阶段:

2012年7月14日—2012年7月28日

小组实施每周六一次,每次1个半小时到2个小时、

3、结束阶段:

2012年7月28日—2012年7月30日

评估小组活动的效果

九.预计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十、评估方法

1.运用观察法评估,领导者或助手通过观察组员3次活动的前后对比,看

组员的参与度

2.从出席率及参与,投入程度作评估。

3.透过与组员的对具体实施过程的分析和评论,结论的总结和上传工作,来知道他们对小组的感受及意见。

篇二:

“快乐旅程”青少年小组活动计划书

“快乐旅程”青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