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2844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 

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翻:

义同“反”。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

标题中“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

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行秋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但是描写的对象不同,【甲】诗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而【乙】诗则描写了秋天的四种景象,分别是秋蝉、秋柳、________、秋叶。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但是诗人的心境是不同的,请简要分析。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1)“夜半鸟惊栖”与《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营造的意境相同,请体会其妙处。

(2)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说说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诗的颈联“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10.诗词阅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________,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截,歌以咏志。

(1)诗中“竦峙”的意思是________

(2)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东临石”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地点。

“水何澹滄”两句,动静相村,写出了大海的全景。

“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11.古诗阅读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

本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哪些具体景物?

(2)“游人不管春将老”,有的版本将“老”字写作“尽”字,两字虽意思相近,但“老”字效果却更好。

为什么?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感官)描写夜雪的?

请作具体分析。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________”字为线索,以“________”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15.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济上作

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1)诗歌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强烈的时空对比。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钟山①即事②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③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①钟山:

山名。

②即事:

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

③相对:

对着山。

(1)诗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2)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诗中既是诗人实写眼前景物,又具有比喻义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2)“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天净沙·

秋思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蝠怎样的景象?

(2)“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意与“断肠人”的愁情是否一致?

请简要分析一下。

(3)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①,杖藜②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①短篷:

有篷的小船。

②杖藜(lí

):

用藜做成的拐杖。

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2)“杖藜扶我过桥东”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0.古诗鉴赏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

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

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1)淡白;

清明

(2)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解析:

(1)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

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因此,本首诗写梨花的词语有:

“淡白”“清明”。

(2)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更增添悲凉的气氛。

因此,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故答案为:

⑴淡白;

⑵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即可完成此题。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对语句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要从语句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2.答案:

(1)忽放;

独立

(2)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明自己无意功名,与梅意气相投的情感。

(1)“忽放”写出了作者对冰雪过后梅花突然绽放的惊讶和喜悦之情。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写的是傍晚时梅花独自立在天地之间,说它的开放能开辟出一片春天。

这里“独立”是拟人的修辞,赋予了梅花以人的品格,写出了梅花如人一样傲然独立,高大伟岸,形象传神。

(2)“野客”指的是诗人自己,“如逢世外人”意思是诗人遇见梅,仿佛遇见了世外高人,突出了梅花的高尚脱俗,一种对梅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诗人在这里借赞美梅花表现了自己无意功名利禄,与世无争的情怀。

故答案为:

⑴忽放;

独立;

⑵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明自己无意功名,与梅意气相投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3.答案:

(1)深秋晚景图

(2)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1)“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副悲凉,凄凉,人生充满失意的画面上。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所以可概括为“深秋晚景图”。

(2)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断肠”二字为诗眼。

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⑴深秋晚景图

⑵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述。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⑵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4.答案:

(1)杨花,子规

(2)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1)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

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⑴杨花,子规;

⑵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5.答案:

(1)愁

(2)B

(1)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因此,作者对友人的感情就是表达惋惜与同情之意的一个“愁”字。

(2)B.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故选B。

⑴愁;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感情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通读全诗。

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6.答案:

(1)偶;

城阙

(2)示例1:

我赞同。

能在京城与故人像在江南一样聚会,却令人怀疑是梦中相逢。

由此可见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

示例2:

我不赞同。

今日的相逢,恍如往日的聚会,疑在梦中。

一个“疑”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信非信的惊喜之情。

示例3:

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思乡之切。

示例4:

漂泊在外的人但愿长醉不醒,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钟声,因为酒配之后,钟声响起,就意味着分别,初时的欢愉又将变成长久的苦楚,更添伤感之情。

(1)此诗正写于作者江南入幕期间结果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于江南某旅店之中,偶然遇见离别多年的同乡旧识,不觉满怀惊喜;

但是相逢苦短,天亮又将分别,却不知下一次相会将在何时何地,这引起了诗人的满腹惆怅。

偶集:

偶然与同乡聚会。

城阙(què

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

标题中“偶”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城阙”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的时间、地点。

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

颔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难得。

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

“还作”和“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的凄苦心情。

这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的感情。

颈联和尾联伤别离。

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的景象。

这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

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

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含义深刻,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

故友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

尾联二句,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

这二句中的“长”和“畏”二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

“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

据此理解作答,赞同与不赞同均可。

⑴偶;

城阙;

⑵示例1:

由此可见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

一个“疑”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信非信的惊喜之情;

示例3:

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思乡之切;

示例4: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7.答案:

(1)晴空一鹤;

秋水

(2)

【甲】诗表现了作者在厄运面前绝不低头、奋发向上的乐观豪迈的心境;

【乙】诗体现了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宁静悠闲的心境。

(1)根据“晴空一鹤排云上”可知刘禹锡在诗中描写的景物是冲天而上的一鹤;

“小溪清水平如镜”可知徐玑在诗中描写的景物是秋水。

(2)《秋词》古人的悲秋,作者颂秋,秋天“一鹤凌云”,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从而表明作者心志: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

《行秋》一诗中纯然一派秋景,秋蝉鸣叫,秋柳披拂,秋水如镜,秋叶轻扬,构成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闲静安逸的心态。

⑴晴空一鹤;

⑵【甲】诗表现了作者在厄运面前绝不低头、奋发向上的乐观豪迈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时要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考生要对诗歌进行比较的阅读,结合诗句中的意象、理清诗人的情感。

8.答案:

(1)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2)全诗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1)“夜半鸟惊栖”意思是被惊动的鸟儿不时鸣叫一声。

“月出惊山鸟”中的一“惊”,打破了夜的静谧,都是通过写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

运用的是以动衬静的写法。

(2)山中明月皎皎如白日,夜风寒凉夹霜吹动静寂的竹叶。

深夜的鸟突然自树上惊起栖落,窗台前的人独自入眠。

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⑴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⑵全诗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创造的意境,结合语艳的特点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解答时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结合相关的资料如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写作风格等进行理解。

9.答案:

D

本诗体裁:

五言律诗。

故选D。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10.答案:

(1)高高耸立

(2)D

(1)考查对诗句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

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语境中解读。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竦峙:

高高耸立。

竦:

通“耸”,高。

(2)“‘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

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所以“真实景象”错。

故选D。

⑴高高耸立;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11.答案:

(1)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杨花”比喻漂泊无定所;

“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这两种景物的选择契合诗歌的氛围,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

赏析格式一般为:

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⑴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⑵拟人。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

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

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

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12.答案:

(1)红树、青山、夕阳、绿草、落花。

(2)“老”字比“尽”字更传神。

“老”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当人来写,更能现出怜惜之意,从而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老”还有时光、青春流逝的意味。

(1)这首诗写到的景物有“红树、青山、斜阳、绿草、亭子、落花”几外意象,勾勒出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老去,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

(2)本题解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上下文来分析。

答题格式:

分析原词在文中的含义+分析表达效果;

再分析换词后的表达效果;

就可以得出结论。

本题解答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