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3535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城雨污分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9、《给水排水设计基本术语标准》(CBJ125-89);

10、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

11、现场踏勘、调研情况;

12、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13、其他类似项目参考资料。

六、项目概况

(一)项目建设内容

对西城部分雨污混排住宅小区及市政管网进行改造。

(二)项目总投资

5000.00万元。

(三)筹资方式

全部使用油地筹集的城市建设改造专项资金。

(四)可行性研究的结论

西城雨污分排改造工程的实施能够彻底截断河道污染源,改善城区居住环境,有效遏制环境污染,能够有益补充我市因水资源短缺造成的河道景观用水不足,提高雨水利用效率,有效提高市政雨水管道的排水能力,减少暴雨造成的局部积水现象,充分发挥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效益,提高污水收集率、集中处理和处理质量,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本项目总投资5000.00万元,全部使用油地筹集的城市建设改造专项资金。

项目建成后,能够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建设本项目的投资是可行的。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

(一)东营市概况

东营市是为适应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和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于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山东省省辖市,也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

下辖东营、河口两区和广饶、垦利、利津三县,总人口183.97万人。

胜利油田、济南军区生产基地、中国石油大学也坐落在这里。

东营市系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入海口城市。

丰水年黄河可携带10亿吨泥沙入海,可造陆3万亩左右,百年来在河、海、陆相互作用下共同塑造了一个具有独特地形地貌、生物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

这里地处北纬38度上下,气候适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阳光充足。

全年平均气温12.30℃,年均降水量530.00mm,全年日照时数2590~183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123~130千卡/cm2。

近代黄河三角洲前缘有地球暖温带地区最年轻的实地生态系统。

东营又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的地区之一。

全市土地总面积1208万亩,人均占有量占山东省第一,有百万亩以上荒碱地尚待开发利用。

这里发展农业的成本较高,而发展工商业的潜力巨大。

这里的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及其下游产业的原料产品,海洋初级产品和农产品,以及地热、盐卤等资源均十分富集,完全可以就地转化加工。

这里工业生产要素成本低,土地及水、电、厂房、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在沿海开放城市中都处于最低价位。

这些均为发展资源密集型、科技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商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东营市是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河流域经济带的交汇点,山东半岛经济区与京津唐经济区的结合部,东北与中原两大经济区的衔接通道;

是我国经济由东往西发展、由南向北推移的重要枢纽,对外开放和对内辐射的整体相应强劲。

这里已形成了陆海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2008年末全市等级公路通车里程7525.00km,其中干线公路里程863.00km。

农村等级公路通车里程6762.50km,其中县、乡道及专用公路里程3247.70km,村道里程为3514.80km;

水、电设施完备,供水供电能力充足;

通讯网络先进快捷,被列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全市的宽带城域网;

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加快。

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51家,新增27家,其中国家级19家,新增6家。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11.25亿元,增长48.90%。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8.70%,比年初提高3.10个百分点。

全市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新增4家;

省级研究推广中心5家。

科技创业园区实现新突破。

全市科技创业中心共6家,其中国家级大学园1家,国家级创业中心3家,省级创业中心4家;

孵化面积达33.70万m2,在孵企业239家,吸引科技创业人员1561名。

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入。

全市企业与高校院所新建科研机构9家,17家企业与高校院所新建长期合作关系,引进高新技术项目43个,征集企业技术难题47项,聘用人才90名。

优良的投资环境已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声誉,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近年来全市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地方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幅保持在15%以上,地方工业增加值每两年翻一番。

2008年全市实现国内总值2052.62亿元,同上年相比增长13.70%,全市的人均GDP102741元,正在快速逼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411932万美元,同比增长55.30%,位居全省前十位。

其中出口197233万美元,同比增长40.30%;

实际利用外资17961万美元,同比增长15.00%。

可以说,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的地位和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日益突出。

(二)东营市西城改造

西城是东营的“老”城区,该区是在胜利油田矿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世纪60年代初,在黄河三角洲的地层深处,一个大油田终于被不屈不挠的石油勘探者们发现了。

从此,山东的“北大荒”沸腾了,各路石油大军从四面八方、全国各地纷纷涌来,一个个矿区新城镇先后出现在辽阔的黄河三角洲平原上。

这其中一颗最大的明星,就是油田勘探开发的指挥中心——胜利油田基地(东营)。

至80年代初,胜利油田基地已发展成为了一个方圆近20km2、拥有10余万人口、各行各业较为齐全的矿区新城。

现在,西城建成区已发展到66平方公里、人口30多万的规模,原有的基础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对西城的部分区域进行改造。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排水系统中,“雨污合流”有几大缺点:

一是雨水和污水全部截流之后,河内无水,枯水期干涸,这种情况在老城区屡见不鲜;

二是雨水和污水全部送到污水处理厂,大大提高了处理量和处理成本;

三是每逢暴雨,雨污合流使得管道水量超过管径容量,地下管网容不下了,就产生顶托现象,水涌出地面,造成老城区水浸街;

四是为了缓解水浸街,每逢暴雨相关部门又不得不打开河两边截污管的拍门井“泄洪”,让雨水和污水一起直排河流,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致使中心城区水环境质量下降。

而“雨污分流”就是在原来雨水污水合流的管道之外,另建一套专门收集污水的管道系统,将生活污水和地表雨水分开,使两者分别进入不同的排水系统。

其中雨水系统直接排入河流;

污水则送到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近年来,截流式雨污合流制排水体系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截流不彻底、雨季时截流系统漫溢等,造成河道、湖泊水质受到影响,出现黑臭现象,破坏了水景观。

雨污分流改造事关城市环境的长期发展,是一项民心工程。

通过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建立完善的雨水排水系统和污水排放收集系统,能够避免污水直排入河流,削减水体污染负荷,明显改善城市水体质量。

实施雨污分流可彻底截断河道污染源,改善城区居住环境,有效遏制环境污染;

能够有益补充我市因水资源短缺造成的河道景观用水不足,提高雨水利用效率;

雨、污各行其道,能够有效提高市政雨水管道的排水能力,减少暴雨造成的局部积水现象;

能够充分发挥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效益,提高污水收集率、集中处理和处理质量,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因此,对西城部分雨污混排住宅小区及市政管网进行改造,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章自然环境条件

西城雨污分排改造工程位于东营市西城,对西城部分雨污处理混排住宅及市政管网进行改造。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东营市境内流入渤海。

东营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6°

55′~38°

10′,东经118°

07′~119°

10′。

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

南北最大纵距123km,东西最大横距74km,总面积7923km2。

一、气候

东营市属我国东部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基本气候特征是冬寒夏热,四季分明。

春季干旱多风,早春冷暖无常,常有倒春寒出现,晚春回暖迅速,常发生春旱;

夏季,炎热多雨,温高湿大,有时受台风侵袭;

秋季,气温下降,雨水骤减,天高气爽;

冬季,天气干冷,寒风频吹,雨雪稀少,多刮北风、西北风。

因地处平原,境内气候南北差异不很明显。

全年和夏季主导风向为南偏东风;

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历年平均气温12.80℃,1月为全年最冷月,平均气温为-2.80℃,7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6.70℃。

春季升温迅速,秋季降温幅度大。

气温年较差为29.50℃,比同纬度内陆偏小;

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6~7月间,极端为41.90℃;

极端最低气温多出现在1~2月间,极端为-23.30℃。

绝对湿度各月份分布特点与气温相同,高温月份绝对湿度大,低温月份绝对湿度小;

历年平均绝对湿度为12.00百帕,最大平均绝对湿度出现在7月,平均值为26.90百帕,最小平均绝对湿度出现在1月,平均值为3.10百帕。

相对湿度,夏季受东南季风控制,相对湿度8月出现最大值,平均为80%,春季气候干燥,相对湿度4月最小,平均为55%,全年平均65%。

历年平均降水量597.90mm,历年最大年降水量883.90mm(1970年),历年最小年降水量302.10mm(1965年),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为97.92mm。

夏季降水量最多,占全年的68.8%。

历年最大积雪深度17.00cm,土壤最大冻结深度64.00cm。

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926.00mm。

季节分布是春大冬小,最大出现在5月,平均为310.30mm,最小出现在1月,平均为46.30mm。

二、地形地貌

东营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沿黄河走向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西南部最高高程为28m,东北部最低高程1m,自然比降为1/8000~1/12000;

西部最高高程为11m,东部最低高程1m,自然比降为1/7000。

黄河穿境而过,背河方向近河高、远河低,自然比降为1/7000,河滩地高于背河地2~4m,形成“地上悬河”。

项目区主要地形表现为微斜平地。

全市微地貌有5种类型:

1、古河滩高地,占全市总面积的4.15%,主要分布于黄河决口扇面上游。

2、河滩高地,占全市总面积的3.58%,主要分布于黄河河道至大堤之间。

3、微斜平地,占全市总面积的54.54%,是岗、洼过渡地带。

4、浅平洼地,占全市总面积的10.68%,小清河以南主要分布于古河滩高地之间,小清河以北主要分布于微斜平地之中、缓岗之间和黄河故道低洼处。

5、海滩地,占全市总面积的27.05%,与海岸线平行呈带状分布。

三、水文

(一)地表水

东营市境内地表水系比较单一,河流主要为客水,黄河是东营市最为重要的民用和工业水源,也既是东营市的最重要水源。

东营市境内年平均水资源量5.32亿m3,其中:

地表水资源量为4.47亿m3,占该区域水资源总量的99.70%,构成水资源的主体。

黄河东营段上起滨州界,自西南向东北贯穿东营市全境,在垦利县东北部注入渤海,全长138km。

黄河水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含沙量大。

年均径流量358.00亿m3,最大973.10亿m3(1964年),最小18.80亿m3(1997年);

最大流量为10400m3/s(1958年7月),最小流量为断流干河;

年均输沙量8.36亿吨,最大21.00亿吨(1958年),最小0.15亿吨(1997年)。

90年代以来黄河年径流量减少,经常出现断流。

1999年后,黄河水利委员会加大对沿黄地区引水的管理力度,断流现象趋缓,2000~2009年实现不断流。

全市除黄河外共有骨干排水河道30条。

以黄河为分界线,黄河以南属淮河流域,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阳河、泥河子、预备河,支脉河及其支流小河子、武家大沟、广蒲河、五干排;

广利河及其支流溢洪河、东营河、老广蒲河、五六干合排、六干排;

永丰河及其支流三排沟,张镇河、小岛河等20条河流;

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有潮河及其支流褚官河、太平河,马新河,沾利河,草桥沟,草桥沟东干流,挑河,神仙沟及其支流新卫东河10条河流。

(二)地下水

东营市内河床相冲积层巨厚,具有一定的贮水能力,但因受海水的侵入影响,地下水质矿化度较高。

据有关部门物探表明,该东营市大部无浅层淡水资源,个别地段偶有淡水,水量甚微,多属非资源性淡水。

地下淡水资源为0.85亿m3,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以南地区,其北为咸水区。

深层淡水埋深约500m以上,近海滩地淡水埋深可达2800m。

由于境内地势平坦,地表坡降小,使地下潜水的水平运动受到迟滞,其运动方式以蒸发为主;

受区域大气降水和地表河流的影响,潜水埋深变化十分活跃。

项目区地下水就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并受地表灌溉水的影响,水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地下水位随年内降水量的大小而呈现出升降变化,变化幅度一般约为1m。

由于受地形和海水的双重影响,其地下水含盐量较高,且排泄不畅,地下水水平运移缓慢。

因此,在项目设计与施工时应注意地下水对工程地基的侵蚀性。

(三)海域

东营市海岸线北起顺江沟河口,南至淄脉沟口,全长350.34km,约占山东省海岸线的1/9。

“0”m至岸线滩涂面积1019.00km2;

-10m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4800.00km2。

沿岸海底较为平坦,浅海底质泥质粉砂占77.80%,沙质粉砂占22.20%。

海水透明度为32~55cm。

海水温度、盐度受大陆气候和黄河径流的影响较大。

冬季沿岸有3个月冰期,海水流冰范围为5~10海里,盐度在30.00‰左右;

春季海水温度为12℃~20℃,盐度多为22.00‰~31.00‰;

夏季海水温度为24℃~28℃,盐度为21.00‰~30.00‰;

黄河入海口附近常年存在低温低盐水舌。

东营海域为半封闭型,大部岸段的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每日2次,每日出现的高低潮差一般为0.20~2.00m,大潮多发生于3~4月和7~11月,潮位最高超过5.00m。

易发生风暴潮灾,近百年来发生潮位高于3.50m的风暴潮灾7次。

近海在黄河及其它河流作用下,含盐度低,含氧量高,有机质多,饵料丰富,适宜多种鱼虾类索饵、繁殖、洄游。

四、土壤和植被

东营市国土范围大部分属于近代黄河三角洲,西部属于古代黄河三角洲和近代黄河三角洲的叠压部分,最东部属于现代三角洲。

成陆年代及地下水矿化度均由西部向东部递减速。

土壤以粉土为主,由于该区域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下盐分易升至地表,易导致土壤盐渍化。

黄河三角洲的陆地面积每年以32.40km2的速度增长,在适宜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其植物资源不断地由陆地向海岸方向发展,各类植物群落呈阶梯演替状态,项目区属于较高阶的植物种群。

五、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60-2001),项目区的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由于项目区属于黄河下游冲击平原,地面持力层越过了地质活动剧烈地带,地应力较小,近年本地区来无震情和地质带来的灾害情况。

项目区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0g。

地震动反应周期为0.55s。

六、资源

项目区所处的东营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不同类型的油气田67个,石油总资源量达75亿吨。

项目区地下还蕴藏着丰富的盐矿和卤水资源,地下盐矿床面积600km2,具备年产600万吨原盐生产能力,卤水储量约74亿m3,且含有丰富的碘、溴、锂等经济价值高的化学元素,为盐化工的发展可提供重要的原料。

东营市海岸线全长350km,滩涂总面积1200km2,滨海湿洼地面积107km2,浅海总面积4800km2,适合发展水产业和养殖业。

同时还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北部为以黄河入海口为代表的融广袤、古朴、新奇、野趣于一体的湿地景观,项目区所在的中西部为以现代城市与城郊农业等为主体的人文景观,南部为以古齐文化为代表的人文和现代农业景观。

第四章工程地质与地基处理

项目区位于黄河三角洲的西南部,沉积地层主要由第四纪新近沉积土和一般沉积土组成,以含水量大,结构性强,各向异性和成层性为其主要特点。

由于排水工程是否能长久维持其稳固性多与基础问题有关,同时基础工程费用与工程的总造价比例视其复杂程度和设计施工的合理程度可以变动于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之间,因此要使项目建设达到优质标准,准确地提供地质资料与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尤为重要。

一、活动性断裂与地震

(一)区域地震地质背景

华北平原地震区是我国主要的地震活动区之一,区内地质构造复杂。

主要的活动断裂带包括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北北东——北东向河北平原断裂带以及北西西向燕山渤海断裂带。

受断裂构造控制,区内发育有一系列断陷和隆起。

由西向东为冀中、临清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埕宁隆起、济阳坳陷、渤海坳陷以及鲁西隆起。

这些断裂带和断陷隆起的差异构造运动是造成本区地震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们控制了区内的地震活动,表现出在构造运动活动强烈的断裂带内以及断陷与隆起的边缘地区,地震发生时显示出成带性。

东营市处于郯庐断裂带、河北平原断裂带和燕山渤海断裂带三面包围的中间地带,其所在的济阳坳陷是一个新构造运动相对稳定的区域。

项目所处地区属济阳坳陷,东营坳区,在济阳坳陷内部,虽发育有一系列次级断裂和受断裂控制的凸起与坳陷,但这些构造的活动性一般较弱,对地震的控制作用也不明显。

历史上,济阳坳陷内部记载有仅2次4级地震和一次5级地震。

由此可见,项目区的地震危险,主要来自邻区的地震构造带内强震活动的影响。

(二)区域主要活动断裂带的特征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深大断裂带,也是本区域周边最主要的活动断裂带,经过黄河三角洲东部,是一条对三角洲地区地震危险性影响重要的断裂带。

该断裂带南起湖北广济,向北经安徽的庐江、嘉山、江苏的宿迁、新沂、山东的郯城、安丘、穿过渤海和下辽河平原,一直延伸到东北的吉林和黑龙江省。

在我国境内长达2400km,总体走向为北北走向。

断裂带主要由几条平行的主干断裂及分支断裂构成。

其中,主干断裂形成很早,经历了多期活动,控制着断裂带两侧的构造演化。

在新构造运运时期,断裂仍表现出强烈的活动性。

次级断裂主要包括山东地区的上五井北东向断裂,辽东半岛的金州在断裂以及与主干断裂斜交的一系列北西西向断裂等。

北西——北西西向断裂常切割北东向断裂。

表现出了强烈的活动性。

渤海和山东的沂沐断裂的现代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十分强烈,强震活动主要分布在渤海中部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活动断裂的交汇区域以及北北东向沂沐断裂带与北西向活动断裂的交汇区。

(三)历史地震与地震烈度

据历史记载:

自公元692年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内有感地震54次,其中在黄河三角洲发生的地震14次,遭受烈度七度影响已达三次,分别为:

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8.5级地震;

1888年6月13日渤海7.5级地震;

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这三次大地震的综合等震线为:

黄河三角洲范围内河口区四扣乡——垦利镇——东营区永安乡以东影响烈度为七度,以西、以南为六度。

区内未来地震危险性主要来自于郯城——渤海,燕山——渤海两地震带,特别是郯城——渤海地震带中的渤海海域段,它是两地震带的交汇区。

参考《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及《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2008),圈定的六度烈度区较前述三次历史大地震实际影响烈度区稍大。

在本工程施工建设中,为保障交通安全,可按《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给定的七度地震烈度进行设防。

二、土体工程地质分类及工程地质特征

项目所在地区属于黄河三角洲平原,基岩埋深在数百米以下,表层均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鉴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地基持力层一般均在25m以上,一般中高层建筑物持力层一般在25m以上的特点,下面仅以0~25m的土体为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土体的岩性与结构特征

1、土体岩性分类

东营市内0~25m深度内的地层多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其沉积环境受到黄河和海洋的影响,形成了以细颗粒为主的地层。

所表现出的岩性以粉土最为广泛,其次为粉质黏土、粉砂、黏土,局部有细砂。

项目区土体表现出的岩性为粉质黏土、粉土和细砂。

(1)粉质黏土:

褐黄色,黄褐色,软塑,局部流塑,土质不均,夹有薄层黏土,层厚1.00~2.90m,层底标高3.65~5.30m,基本承载力б0=100kpa,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Ⅱ级普通土。

(2)粉土:

褐黄色,黄褐色,稍密~中密,饱和,局部潮湿,层厚2.30~4.70m,层底标高0.60~2.20m,基本承载力б0=100kpa,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Ⅱ级普通土。

(3)粉质黏土:

深灰色,软塑~流塑,土质不均,层厚约6.20m,层底标高约-0.40m,基本承载力б0=100kpa,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Ⅱ级普通土。

(4)细砂:

灰色,中密,饱和层厚约1.20m,层底标高约-5.20m,基本承载力б0=200kpa,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Ⅰ级松土。

(5)粉质黏土:

灰色,软塑,该层最大揭示厚度1.80m,分布于标高-5.20m之下,基本承载力б0=120kpa,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Ⅱ级普通土。

其中项目规划区岩性以粉土为主,松散,饱和,在含盐量较高的地方易板结,具透水性,垂向渗透系数0.53m/d。

2、土体结构特点

东营市内土地结构无单层结构,多为多层结构(多层结构是指一定深度内由3层或3层以上的地层构成),这是沉积环境所决定的,该地区已濒渤海,河流的最下游段河道游荡较频繁,古地貌特点反复变化,携带泥、砂的水动力特点也随之变化,因此,项目区内亦无巨厚的单层岩性沉积。

(二)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东营市0~25m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具有如下主要规律:

1、古代黄河三角洲部分,由于成陆时间长,固结过程久远,因而其物理力学性质总体上好于近代和现代黄河三角洲。

2、无论是古黄河三角洲区还是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区,各类岩性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显示出一个较明显的规律,即从地表向下随深度的增加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以较好—较差—好发生变化。

一般较差的深度段在5~10m和10~15m。

这一变化规律也与区内的沉积环境相吻合,力学指标较差的深度段为1855年黄河改道以前沉积的冲湖积相和冲海积相为主的地层。

(三)天然地基土承载力

东营市境内的基土承载力在不同位置、不同层位均表现有较大变化,从小于80kpa~大于300kpa天然地基持力层的承载力是表征区内工程地质条件的一个主要因素。

承载力的确定主要依据规范中提供的方法,并结合当地工程建筑经验。

项目区的地基承载力范围为80kpa~100kpa,一般建筑物可直接采用天然地基,本项目涉及建设工程地基稍做处理可作为持力层。

(四)土壤盐碱化问题

项目区标高2~4m,地表以下2m以内属弱~中氯盐渍土,而表层(0.05m)盐分集中。

盐渍土地区的含盐状况一方面决定于蒸发强度,另一方面决定于降雨淋盐、排盐的强度,春秋两个季节有助于土壤盐份积累,而雨季地表盐分随水下移使土壤处于脱盐过程,季节不同,含盐量不同,排水条件不同,含盐量亦不同。

盐渍土盐分改变将改变土体结构和构造,从而影响其他性质,如塑性、透水性、压缩性和强度,从而影响工程的稳定性。

三、工程地质条件和建筑适宜性

本项目工程地质条件及建筑适宜性,详情见表4-1项目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建筑适宜性表。

表4-1项目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