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3585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7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文档格式.docx

1.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2.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

3.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4.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5.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况的最实际的呼声

6.人的本质是人的阶级性

二、简述或论述题

1.简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与问题意识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体性原则?

4.论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的异同关系P3-5。

5.联系改革和建设的实际论述原则与现实的关系

6.结合改革的实践论述生产力标准与以人为本标准的统一性。

7.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8.试述马克思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9.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10.试论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代西方各种社会科学方法。

11.论“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4,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社会科学真理性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

2,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这些原则对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

3,如何坚持历史主义方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1,联系现实生活中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并说明基层调处干群之间、民商之间发生的矛盾时所要把握的关键要素。

2,联系自己的学科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

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社会各阶层的变化以及利益分配,分析一下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局限。

1,为什么说“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第五章P57-58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第五章P60-62

3,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为什么要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

第五章62-63

4,联系自己的学科实际,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第六章P66-67

5,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第六章P70-72

第一次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用人的实践活动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

首先,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人类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程度。

其次,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

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

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

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再次,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

实践活动高于理论活动,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解决。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只有立足于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主观和客观、思想和现实的统一。

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思?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这句话同样适应于社会科学。

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尔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

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

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统一我们的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首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

只有把社会的认识至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科学方法的可靠基础(即社会科学研究模式:

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

其次,实践的需要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反映人民的愿望。

最后,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蛇和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研究不会有真正的理论。

二是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即概括实践。

首先,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

其次,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

最后,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到底是深入群众。

三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首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

理论正确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

其次,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

最后,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破除迷信,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

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

4.如何理解从实践出发与“价值中立”的根本区别?

从实际出发不等于价值中立。

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核心,即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的原则。

这里的实际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客观事实既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价值中立论主张,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一旦选择了研究课题,就必须放弃任何价值观念,用“纯粹客观的态度”和“中立的原则”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但是,社会科学研究研究是一种社会行为,其中渗透着研究者的价值观念。

无论是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设计,研究资料的取舍等各个环节上,无不渗透着研究者的价值立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而,从实际出发的研究方法也处处体现价值,它不等于价值中立。

第二次思考题

3.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1)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

社会现象是由无数个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构成的,它既有客观事实性的一面,又蕴含着价值的维度,因而,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既需要作出事实认知,又需要给予价值评价。

(2)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评价,既要客观地把握社会自身包含的价值维度,从而具有科学的社会认知功能,又要体现研究者所属群体的价值取向,从而表现出特定的主体性和价值观。

如因价值尺度各异,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3)社会现象的“事实描述”,应当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调查所获得的材料,结合别人已有的调查材料,互相对照,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加以整理,最后作出描述和判断,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如格言:

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

(4)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通过对价值与事实的关系的认识,找到正确评价各种价值观的准绳,正确引领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把事实与价值、科学认知的真理性与价值评价的合理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客观地认识社会的性质和矛盾运动,正确地理解并把握人类自身的命运和使命。

4.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1)社会认知就是人们每日每时都在进行的一种活动,方法与途径为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2)观察指按照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及其变化,进行细致的考察、观测。

“一定的目的”即问题意识,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有意识地”,指围绕目的而形成的自觉的研究计划。

调查分实地调查和文献调查。

文献包括报纸、杂志、书籍记叙的相关资料,也包括有关部门发表的数据资料、档案材料,还包括一些事件当事人的回忆录、日记等等;

实地调查主要依靠调查者的经验观察。

(3)社会现象的“事实描述”或“事实判断”,应当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调查所获得的材料,结合别人已有的调查材料,互相对照,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加以整理,最后作出描述和判断。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目的都在于揭示社会事实的本来面目,而不应当附加任何外来成分。

如列宁所说,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

5.怎样理解作为社会评价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标准?

(1)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

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就是不断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

生产力本身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广度与深度。

从根本上说,人类历史就是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历史。

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发展等多种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受生产力的发展的制约,社会发展的多方面、多领域的发展终究是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和变更。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生产力标志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现实关系。

(2)生产力尺度是一种客体性尺度,立足于社会的客体方面、客体因素,力求把握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体现着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思想,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人们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评价应采取不同的标准,生产力只有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才能成为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物”的不断丰富与人的不断发展的统一。

历史活动的主体始终是人。

人类历史就是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发展的历史。

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手段。

(3)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的主体价值、主体地位及其权利人格等等都应受到尊重。

发展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

发展为了人民,就要把谋划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权益、文化利益、社会的权益。

2.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1)这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著名论断。

霍尔巴赫也持同样观点。

这个命题是爱尔维修等人对人的本性及其精神、观念的来源等一系列哲学观点所引出的必然的逻辑结论。

命题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的错误。

(2)命题含义:

人道德面貌的好坏和才智的高低,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

从感觉论,因而有其不变的活动法则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有永恒不变的自然本性,即自爱(自私、利己),使自爱本性在道德上趋向于善或恶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指社会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对人的精神、道德面貌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人的道德动机与目的和人的利益分不开的,而好的政治法律制度适应人的本性,奖励美德、惩治恶行,因此使人向善。

反之,就会使人向恶。

他们对教育概念的使用也是比较广泛的,既指政治法律制度等对人所施加的影响,也指学校教育的作用。

从才智是后天获得的唯物论观点,爱尔维修认为人的才智上的差别是由于不同教育的结果。

(3)这个命题所表达的思想不仅在当时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本身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在对环境的理解上、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他们尚未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

(1)存在主义代表萨特认为,人生充满烦恼、孤寂和绝望,这些痛苦不安的心理源于在人生的过程中,人要独立地面对他所遇到的人生问题,并独立地做出自我选择,而这种选择的结果他又必须自己负完全责任。

(2)鉴于这种自我选择的自主性,存在主义者对人的本质提出了根本看法,认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在萨特看来,这构成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全面的、绝对的自由。

人的自我超越潜力是无限的,在空间的发展上也是没有界限的。

(3)自我选择观是主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客观规律是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之自主,人之选择,人之自由,都不过是一种表象。

它们的本质都是物质的客观运动规律。

要看到和承认主观意识和自我选择的客观性,尽量地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自我选择并不像存在主义阐述得那样让人充满烦恼、孤寂和绝望。

存在主义对自我选择的认识是偏颇和空洞的,但它在极端地强调自我选择的自主性和自由性时,也给我们发挥主观因素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视角。

使我们可以将人类所能发挥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尽可能的主体主观因素发挥到极点。

(1)马克思说:

“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

”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2)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3)人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

环境对人的影响,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

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客观的环境条件没有成为主观的活动对象,那么,再好的客观环境条件,也不会对人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1)恩格斯《反杜林论》提出的一个关于客观世界与思想原则关系的哲学命题。

杜林以为作为“简单的”、“终极的”成份亦即“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那些”存在的形式的原则”乃是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这些原则或模式应当被运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应当去适应这些原则。

对此,恩格斯论道: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2)恩格斯认为,杜林所谓的“存在的形式的原则”或“模式”,实质上都是一些从思维而不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都是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并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诸客观现实的人类思维的或意识活动的产物。

(3)恩格斯通过批驳杜林的错误观点,唯物主义地科学地回答了物质与意识、客观世界与思想原则之间谁决定谁、谁适应谁、谁检验谁这样三个相互关联的关系问题,从而在根本上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并为以后明确提出并科学阐发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1)马克思提出问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及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

“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

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

”“因此,每个时代的谜语是容易找到的。

这些谜语都是该时代的迫切问题”。

理论的创新、与时俱进,只能通过解决新的现实问题来实现。

因此,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成为关键。

正确地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2)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各项热点问题。

辩证地看,既要看不利影响,也要看正面作用。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人类社会正是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来向前发展的,避免以唯心史观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透过有关道德、宗教、政治等等观念的东西,揭示出这些或那些阶级的利益关系。

(1)刘少奇提出,在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就是人的本性。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的人们是作为阶级的人而存在的。

人的社会本质,就由人的阶级地位来决定。

由于人们的阶级地位各有不同,人们的社会本质也各有不同,

(2)一定集团的人们,长期站在一定的阶级地位,即站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地位,以一定的方式,长期的生产着、生活着与斗争着,即产生他们的特殊生活样式、特殊的利益、特殊的要求、特殊的心理、思想、习惯、观点和气派,及其对其他集团人们与各种事物的特殊关系等等,而与其他集团的人们不同,或者相反。

这就形成了人们特殊的性格、特殊的阶级性。

(3)世界历史上只有共产党员及马克思主义者,才承认自己与一切人们及历史社会事物的党性与阶级性。

这也是由于无产阶级的特殊阶级地位,使得共产党员能够公开认识并宣布这个真理。

这个真理的公布,对于无产阶级并没有害处,而对于剥削阶级则是很严重的打击,因为这样就揭破了他们的黑幕,使他们更难于拥护他们少数人的利益。

(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2)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3)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3.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即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并在观念中能动地创造和建构起社会历史发展的未来理想图景,在真理认识、功能评价和审美追求的统一中把握人在社会认识中的自觉能动性,特别要着力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导,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4.论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的异同关系P3-5。

(1)从实际出发,还是从原则、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和唯心主义研究方法的本质区别。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先验论时指出: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

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

“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真正的原则产生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末尾,是它的结果。

(2)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立场,就必须做到观察的客观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来理解事物。

”。

客观事实既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6.结合改革的实践论述生产力标准与以人为本标准的统一性。

贯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

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准。

第二,主体型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纬度去观察社会客体;

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

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精神。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