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一数学的小论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4112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初一数学的小论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初一数学的小论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初一数学的小论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初一数学的小论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初一数学的小论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关于初一数学的小论文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初一数学的小论文Word格式.docx

《关于初一数学的小论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初一数学的小论文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初一数学的小论文Word格式.docx

如果你有N种类型的袜子,你必须取出N+1只,才能确保有一双完全一样。

  说完拿袜子,让我们讨论一下燃烧绳子的方法。

一根绳子,从一端开始燃烧,烧完需要1小时。

现在你需要在不看表的情况下,仅借助这根绳子和一盒火柴测量出半小时的时间。

你可能认为这很容易,你只要在绳子中间做个标记,然后测量出这根绳子燃烧完一半所用的时间就行了。

然而不幸的是,这根绳子并不均匀,有些地方比较粗,有些地方却很细,因此这根绳子不同地方的燃烧率不同。

也许其中一半绳子燃烧完仅需5分钟,而另一半燃烧完却需要55分钟。

面对这种情况,似乎想利用上面的绳子准确测出30分钟时间根本不可能,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大家可以利用一种创新方法解决上述问题,这种方法是同时从绳子两头点火。

绳子燃烧完所用的时间一定是30分钟。

  同样类似的问题还有火车相向而行问题。

两列火车沿相同轨道相向而行,每列火车的时速都是50英里。

两车相距100英里时,一只苍蝇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从火车A开始向火车B方向飞行。

它与火车B相遇后,马上掉头向火车A飞行,如此反复,直到两列火车相撞在一起,把这只苍蝇压得粉碎。

苍蝇在被压碎前一共飞行了多远?

我们知道两车相距100英里,每列车的时速都是50英里。

这说明每列车行驶50英里,即一小时后两车相撞。

在火车出发到相撞的这一小时,苍蝇一直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飞行,因此在两车相撞时,苍蝇飞行了60英里。

不管苍蝇是沿直线飞行,还是沿“Z”形线路飞行,或者在空中翻滚着飞行,其结果都一样。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投掷过硬币。

可是,你知道吗,掷硬币并非最公平的。

人们认为这种方法对当事人双方都很公平。

因为他们认为钱币落下后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都一样,都是50%。

但是有趣的是,这种非常受欢迎的想法并不正确。

首先,虽然硬币落地时立在地上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其次,即使我们排除了这种很小的可能性,测试结果也显示,如果你按常规方法抛硬币,即用大拇指轻弹,开始抛时硬币朝上的一面在落地时仍朝上的可能性大约是51%。

之所以会发生上述情况,是因为在用大拇指轻弹时,有些时候钱币不会发生翻转,它只会像一个颤抖的飞碟那样上升,然后下降。

如果下次你要选择,你应该先看一看哪面朝上,这样你猜对的概率要高一些。

但是如果那个人是握起钱币,又把拳头调了一个个儿,那么,你就应该选择与开始时相反的一面。

  总之,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藏着数学的奥妙,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

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

“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

”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

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

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

  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

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

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

我想了想,得出结论:

要用3分钟:

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

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

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

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

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

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

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说抽屉原理,“任意367个人中,必有生日相同的人。

”“从任意5双手套中任取6只,其中至少有2只恰为一双手套。

”“从数1,2,...,10中任取6个数,其中至少有2个数为奇偶性不同。

”......

  大家都会认为上面所述结论是正确的。

这些结论是依据什么原理得出的呢?

这个原理叫做抽屉原理。

它的内容可以用形象的语言表述为:

  “把m个东西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m&

gt;

n),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东西。

  在上面的第一个结论中,由于一年最多有366天,因此在367人中至少有2人出生在同月同日。

这相当于把367个东西放入366个抽屉,至少有2个东西在同一抽屉里。

在第二个结论中,不妨想象将5双手套分别编号,即号码为1,2,...,5的手套各有两只,同号的两只是一双。

任取6只手套,它们的编号至多有5种,因此其中至少有两只的号码相同。

这相当于把6个东西放入5个抽屉,至少有2个东西在同一抽屉里。

  抽屉原理的一种更一般的表述为:

  “把多于kn个东西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k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k+1个东西。

  利用上述原理容易证明:

“任意7个整数中,至少有3个数的两两之差是3的倍数。

”因为任一整数除以3时余数只有0、1、2三种可能,所以7个整数中至少有3个数除以3所得余数相同,即它们两两之差是3的倍数。

  如果问题所讨论的对象有无限多个,抽屉原理还有另一种表述:

  “把无限多个东西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n是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无限多个东西。

  抽屉原理的内容简明朴素,易于接受,它在数学问题中有重要的作用。

许多有关存在性的证明都可用它来解决。

  1958年6/7月号的《美国数学月刊》上有这样一道题目:

  “证明在任意6个人的集会上,或者有3个人以前彼此相识,或者有三个人以前彼此不相识。

  这个问题可以用如下方法简单明了地证出:

  在平面上用6个点A、B、C、D、E、F分别代表参加集会的任意6个人。

如果两人以前彼此认识,那么就在代表他们的两点间连成一条红线;

否则连一条蓝线。

考虑A点与其余各点间的5条连线AB,AC,...,AF,它们的颜色不超过2种。

根据抽屉原理可知其中至少有3条连线同色,不妨设AB,AC,AD同为红色。

如果BC,BD,CD3条连线中有一条(不妨设为BC)也为红色,那么三角形ABC即一个红色三角形,A、B、C代表的3个人以前彼此相

  识:

如果BC、BD、CD3条连线全为蓝色,那么三角形BCD即一个蓝色三角形,B、C、D代表的3个人以前彼此不相识。

不论哪种情形发生,都符合问题的结论。

  六人集会问题是组合数学中著名的拉姆塞定理的一个最简单的特例,这个简单问题的证明思想可用来得出另外一些深入的结论。

这些结论构成了组合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拉姆塞理论。

从六人集会问题的证明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抽屉原理的应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说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形式是kx+b=0(k,b为常数,且k≠0)。

一元一次方程属于整式方程,即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一元指方程仅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指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

我们将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这里a是未知数的系数,b是常数,x的次数是1。

ax=b

  1,当a≠0,b=0时,方程有唯一解,x=0;

  2,当a≠0,b≠0时,方程有唯一解,x=b/a。

  3,当a=0,b=0时,方程有无数解

  4,当a=0,b≠0时,方程无解

  例:

(3x+1)/2-2=(3x-2)/10-(2x+3)/5

  5(3x+1)-10×

2=(3x-2)-2(2x+3)

  15x+5-20=3x-2-4x-6

  15x-3x+4x=-2-6-5+20

  合并同类项!

  16x=7

  x=7/16

  示例:

小明把压岁钱按定期一年存入银行。

当时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年利率为1.98%,利息税的税率为20%。

到期支取时,扣除利息税后小明实得本利和为507.92元。

问小明存入银行的压岁钱有多少元?

解:

设小明存入银行的压岁钱有x元,则到期支取时,利息为1.98%x元,应缴利息税为

  1.98%x×

20%=0.00396x元,

  x+0.0198x-0.00396x=507.92

  1.01584x=507.92

  ∴x=500

  答:

小明存入银行的压岁钱有500元。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有统计图:

第五次人口普查。

  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数学的高峰上的人,都是发自内心喜欢数学的。

记住,站在峰脚的人是望不到峰顶的。

  初一数学小论文篇二:

  “对我来说什么都可以变成数学。

”数学家笛卡儿曾这样说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到数学。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的身影无处不在。

  初一年级的几何是较复杂的一种题目,随常常搞得脑袋一团浆糊,但当解开一题的喜悦感也是无法形容的。

全等三角形的解题方法算是简单的,但同解其他几何图形一样,也需要认真的读题目,用所给的条件延伸出另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条件用来解题。

  全等三角形的解题方法很简单,用于普通三角形的有4种,分别是靠两个三角形的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或边边边的相等而全等。

当然,三角形中也有特例,比如直角三角形,他拥有一种他自己的解题方法——“HL”。

“H”是指直角三角形的斜边,“L”是指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

如此,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直角三角形也不是只可以用那一种方法,用于不同三角形的方法也可以用于直角三角形的。

那让我们先来热个身吧,先来看下边一道题:

(此图为自作)

  如图,已知AC丄BC,AD丄BD,AD=BC,CE丄AB,DF丄AB,垂足分别是E、F。

证明:

CE=DF.

  题目中已经告诉我们两个垂直条件,AC丄BC,BD丄AD,所以△ACB与△BDA为直角三角形。

再仔细看看图就能发现这两个Rt△有一条公共边AB,再加上已知条件AD=BC,就可以证全等了:

在Rt△ACB与Rt△BDA中

  AD=BC

  AB=BA

  所以Rt△ACB≌Rt△BDA(HL)

  因为题目所让我们求的是CE=DF,为了求证这个就必须求△ACE全等于△DFB,首先题目告诉我们了,CE丄AB,DF丄AB,,所以这又是两个直角三角。

上面我们已经证明了一个全等,就可以利用上面全等的条件了,因为Rt△ACB≌Rt△BDA,所以AC=BD.又因为AB=BA,且EF为公共边,所以AE=FB,这样就又可以用HL来求这两个图形的全等了:

在Rt△ACE与在Rt△BDF中

  CA=DB

  AE=FB

  所以Rt△ACE≌Rt△BDF(HL)

  所以CE=D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就这样,一道全等的几何体就完成了。

其实只要认认真真的读题,将几何的基本概念掌握清楚,还是可以很容易就做出来的,可以在做题目的时候,在图上标标画画,这样更有助于理解。

遇到很长的题目也不要害怕一字一字的慢慢读,不要着急,静下心来,利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懂得变通,灵活一些,你会发现数学还是很有趣的!

[关于初一数学的小论文]相关文章:

1.初一数学的小论文

2.关于数学的小论文3篇

3.关于数学的小论文

4.关于数学的优秀小论文

5.有关数学的小论文

6.有关数学的小论文作文

7.高中数学的小论文

8.有关数学的小论文精选

9.关于数学的小论文范例

10.关于数学的小论文精彩范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