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4247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Word文档格式.docx

这些信用票据的行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禁榷专卖品领域能够共利发展,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营的禁榷物品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补给军需、增加收入的目标。

便钱、见钱公据和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等信用工具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这些代表入纳现钱价值的信用票据到指定的地区和入纳地兑取现钱。

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清结。

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后来在信用票据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纸币,它们的行用,弥补了货币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使商品经济得到了扩张。

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行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答案】A

【解析】A项原文第二段说“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也提及“典当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也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并未说其他信用形式也是产生于宋代。

B项参见原文第二段“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C项参见原文第二段“质属动产担保,它的设立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D项参见原文第二段“从其实际效果看,解决了军需、赈济了贫民、加强了流通、满足了财政,更重要的一点,它向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发起了冲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答案】B

【解析】B项“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错误,见原文第三段“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或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涌现出诸如茶引、盐引……等大量新型纸质信用工具”,可见民间也发行了一些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A项综合原文第一、三段的表述,“宋代,……特别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以及“宋代社会陆续涌现出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大量新型纸质信用工具”,可知其符合原文。

C项原文第三段有相关表述“这些信用票据的行用……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禁榷专卖品领域能够共利发展,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营的禁榷物品中分得一份利益……”。

D现见原文第三段原文“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宋代社会陆续涌现出诸如茶引、盐引……等大量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

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

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捎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答案】D

【解析】A项见原文第二段。

B项见原文第二段“典当……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典权存续期间典权人不向出典人支付租金,出典人也不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C项见原文第三段“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清结。

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后来在信用票据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纸币”,“后来……逐步发展为纸币”,说明当时还未发展为纸币。

D项“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过于绝对,原文表述为“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行用……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从此可见不是所有的信用工具都起到积极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

"

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

金兵分四翼噪而前,京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

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

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

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

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

孙傅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解析】注意抓住名词、代词、语气词,特别注意年号、官职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

不能指其他儿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

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

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

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解析】批评的对象不仅仅是“崇、观年间的法度”,还应包括“熙、丰年间的法度”,所以孙傅才会要求恢复“有利于百姓”的祖宗法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5分)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5分)

【答案】

(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译出大意给2分,“帝”、“苟”、“死”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译出大意给2分,“吾索”、“面责”、“庶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翻译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和“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从命题者的思考角度入手,关注句子中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固定结构等文言现象,突破重点,才能获得高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

当时蔡脩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早点做些更改,否则一定失败。

蔡脩不听。

升任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期,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修船,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

孙傅说:

“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中国没有丝毫好处。

”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他在蕲州安置。

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议论虽然偶然与苏轼相同,但没有他意,以职论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了。

许翰也被罢贬,靖康元年(1126),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

上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他,孙傅说:

“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间法度有利于奸臣。

”当时认为是名言。

十一月,授任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督战。

金兵分从四面鼓噪而攻,郭京军败退,掉进护龙河,护龙河被尸体填满,城门急忙关闭了。

当天,金兵攻进城里。

靖康二年(1127)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任命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

钦宗十多天还不回来,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乞请放回钦宗。

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

“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

秘密谋划把他藏在民间,另外找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囚犯,把他们的头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

“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

于是太子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献过来。

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

”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

“我是太子的师傅,应当与太子同生死。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孙傅于是跟从太子出城。

守城门的金兵说:

“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预?

”孙傅说:

“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的师傅,应当死从。

”当晚,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召他前去。

第二年二月,死在北方金人朝廷。

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赠谥号为忠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答案】8.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

开头的“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答出描写是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9.第一问(3分):

表现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3分):

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诗歌前两联借“闻说”他人之语,想象北庭“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的朔北风光,越是极写北庭环境之寒冷艰苦,越能凸显自己戍边卫国、勤王立业的豪情壮志,颈联以“白草”“青山”两种典型景致写途中所见,尾联则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起到了升华主题、提升格调的作用。

两道考题前者要求考生对比常见的景物描写角度,发现该诗间接描写的特点,从而认识到想象力在古代诗歌艺术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后者虽然问的是最后一句的情感,其实就是结合最后一句谈谈全诗的情感。

那么结合题目、作者生平、主要风格,还有最后一句,可以看出岑参把保家卫国、完成王命和同家人团聚孰轻孰重分的非常清楚,虽然思乡思人,但依旧以国家大事为重,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作家风格】

岑参的诗歌,以边塞诗最有价值。

他的边塞诗所以具有较高成就,主要由于他怀抱为国安边的壮志,有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还由于他“用心良苦”(《唐才子传》),努力下过艺术上的提炼功夫。

自天宝八载冬至至至德二载春,岑参两度出塞,他的那些最出色的诗篇,多写于这个期间第一次出塞是天宝八载冬至十载春赴安西,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僚属;

第二次出塞是天宝十三载夏秋间至至德二载春在北庭,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僚属。

诗人首次出塞,由于不习惯边地的荒凉景象与艰苦生活,加上感到在塞外也和在长安一样“寂寞不得意”(《安西馆中思长安》),所以情绪不十分高昂,曾写过较多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思想情绪的作品。

第二次出塞时情况有所不同。

首先,使人已经历过边塞生活的磨练;

其次,这时的主帅封常清,原是诗人在安西幕府任职时的同僚,从岑参献给他的若干诗歌看来,他们彼此的关系是谐和的。

因此这次出塞,诗人的情绪比较开朗和昂扬,他那些豪气横溢的七言歌行,都创作于这个期间。

戎马风尘的战斗生活,大大开拓了岑参的诗境。

他出塞期间的作品,有的抒发为国安边的豪情壮志,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有的歌颂边防将士的英雄气概,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得激昂高亢、气势雄壮,能给人以鼓舞力量;

有的描绘祖国边疆的奇异风光,如写火山、热海、雪海、沙漠、白草等景物,不仅为过去的诗歌所未曾写过,也为“古今传记所不载”(宋·

许顗《彦周诗话》)。

诗人还常常于写景寄寓豪情壮志,倾注自己热爱边疆的深厚感情,请看茫茫的沙漠、无边的积雪在诗人笔下是何等壮丽奇伟: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有的反映边地的生活和风习,如《玉门关盖将军歌》描写了边将生活的奢华,《赵将军歌》、《胡歌》等描写“蕃王”和汉将共同娱乐,关系融洽,《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等描写了边疆优美的音乐和舞蹈,等等。

此外,还有不少怀乡诗,如《逢入京使》、《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_》、《忆长安曲二章寄庞氵隺》等,感情真挚动人,都是值得一读的佳篇。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一(4)题。

(25分)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

“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

“出啥事啦?

三孬说:

“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

“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

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

“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

“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

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

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

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

“钱呢?

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

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

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

“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

“你有完没完?

不就六百块钱吗?

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

转跟,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

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

“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

“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

“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

“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

“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信中写道: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

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

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遣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

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

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亊,还鼓动她到医脘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