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4790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Word下载.docx

《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Word下载.docx

——生态环境脆弱,新的灾害风险增大。

四川地处西南山区,地形地貌悬殊,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复杂多变,原生环境脆弱,地质、气象、旱洪及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是全国自然灾害最重的省份之一,加之极端强降雨过程及地震灾害频发,导致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高发频发,灾情重、损失大。

受历史和自然条件所限,全省绝大部分城镇、半数以上的人口仍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危害大、险情重,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规模及范围加大,引发新灾害的风险增大,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超负荷,部分建筑达不到设防标准,城市管理仍比较薄弱,造成城市对自然灾害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并不断出现新的特点。

广大农村,尤其是盆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滞后,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农业及其他自然资源为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不少农村人口因灾致贫或因灾返贫、重复受灾等问题突出,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薄弱。

——综合防灾减灾基础依然薄弱。

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减灾救灾能力基础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现有救灾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重救灾、轻减灾的倾向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防灾减灾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不足,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欠缺,科技投入的系统性和持续性需加强,现代化专业监测预警技术应用有待大力提升。

防灾减灾人才、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短缺,人才结构需要优化,应急队伍资源共享有待提高。

应急装备及救灾物资储备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不足。

——防灾减灾意识与防灾减灾形式需求差距仍较大。

各级政府防灾减灾意识亟需增强,城乡社区减灾工作模式尚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急需健全,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还较薄弱,识灾、避灾、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相对欠缺,进一步提升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公共服务意识、增强公众参与防灾减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为还很艰巨。

四川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

特别是经历“5·

12”汶川特大地震和“4·

20”芦山强烈地震的重大考验,全省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基本理顺,由各级人民政府、专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军队、武警部队以及社会公众构成的应急救援工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遍增强,自救互救能力有了较大提升,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呈现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通过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以及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胜利完成,全省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为防灾减灾救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为快速救灾救援提供了便利条件。

以西部交通枢纽建设工程及“村村通”工程为支撑,构建了通向灾区的多通道快速救灾救援通道。

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建设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为我省加快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各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和减灾中心的建设与完善,为灾后快速救援救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科学技术发展为防灾减灾提供了强有力手段。

无线通信、卫星应用、无人机、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高新技术及设备装备的应用,为防灾减灾应急响应和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十三五”时期是四川防灾减灾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战略时期,要立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加速推进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全面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保障国家、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尊重自然规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防减并重、综合防治,依靠科技进步,依法防灾减灾,切实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和实效,为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节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防灾减灾的根本,以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工作重点,坚持预防为主、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规范有序的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各项工作。

预防为主,综合减灾。

以科学评估为依据,以项目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能力建设为保障,加强调查评价、群防群测、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等综合防范,坚持防灾、抗灾和救灾相结合,协同推进自然灾害防治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

依法应对,科学减灾。

通过制定、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进一步健全应急抢险指挥及防灾减灾法律体系,依法依规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促进我省防灾减灾事业快速发展。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专家支持,合力减灾。

坚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防灾减灾。

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建防灾减灾救灾资金投入地方财政分担机制。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遵循客观规律,遵照法律法规,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区域战略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逐步推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

第三节规划目标

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降低灾害风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健全。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以内。

——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在土地利用、资源开发、能源供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城乡建设和扶贫开发等规划中体现防灾减灾的要求。

——摸清自然灾害发育、分布、威胁情况及重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情况,建设综合减灾救灾大数据体系,编制灾害频发易发区县级以上行政单元自然灾害风险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统计核查和信息共享及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建成省-市-县-乡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积极开展自然灾害政策性农房保险,提高参保率。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基本建成,地质灾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显著减轻,因灾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降低,全社会地质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通过完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御体系,进一步提升洪旱灾害应对能力,有效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建设动态备灾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城市地下管线隐患点数据库,开展高精度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测制与更新,丰富防灾减灾地理信息资源,进一步提升应急测绘保障能力。

——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明显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粮食生产安全等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大力发展应急产业,建立高危行业、重点领域的防震减灾装备和应急救援器材配备标准,开展安全技术与安全产品使用的宣传与演示推广,培育应急产业市场需求,促进安全监控、安全避险、灾害防控、应急救援等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发展。

——各级各类防灾减灾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建设得到稳步提升。

每个自然村至少1名灾害信息员。

加大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防灾减灾知识在大中小学生及公众中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防灾减灾科技和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第三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制机制

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完善地方层面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强各级减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统筹协调职能,强化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联动,力争到2020年形成统一指挥、综合协调、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形成资源统筹、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的运行机制。

以国家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为标准,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度,形成法律齐备、标准规范、制度坚强的防灾减灾救灾法治体系。

第二节加强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加强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灾害早期识别和立体监测能力。

加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城市内涝风险预警、风险信息共享与发布能力,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公众覆盖率。

开展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不断更新全省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

健全灾害风险管理的标准、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体系。

加强灾害综合研究,建立灾害风险综合评价制度,推进省、市、县、乡(社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面向重大工程、重点区域(城镇)开发等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工作。

第三节加强防御工程建设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地质灾害治理、防汛抗洪、避让搬迁安置等地质、气象、地震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提高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

加强包括应急避难(险)场所在内的基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加强城市和重点工程活断层探测,严格落实建设工程防灾减灾设防标准,提高城乡建(构)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的灾害防御性能。

推动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提升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

第四节加快应急产业(安全产业)发展

加强安全专用技术和产品开发与服务模式创新,整合应急救援科技优势资源,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应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借助企业和高校等相关部门,推动安全管理“产、学、研”一体化,提高应急产业创新能力。

重点推动应急产业企业在监测预警、预防防护、救援处置、应急服务等防灾救灾领域进行产品创新与升级发展,在地震预警、去污机器人、石油储存安全防护系统、多种作业环境的专用救援挖掘机、救援保护装置系统、移动起重设备等方面进行大力发展。

在应急救援服务专业化、防灾救援社会化、应急服务专业化等方面进行大力发掘和支持。

推进同类装备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逐步建立完善减灾救灾产品安全技术标准。

第五节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开展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估,更新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风险图。

探索建立多灾种、多层次评估模型,开发分别适用农村和城市社区、城镇、都市群等不同层次、不同灾种的风险预测和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指标体系,形成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评估模型体系。

加强信息获取手段,提高信息处理与分析水平,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水平,丰富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动态备灾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城市地下管线隐患点数据库,开展高精度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测制与更新,构建综合减灾救灾大数据体系,建立自然灾害风险与损失评估业务系统。

加强基层救灾应急装备建设,重点配备应急通讯保障设备和高精度灾情信息获取装备。

完善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统筹建设乡村级救灾物资储备点,建成省-市-县-乡(社区)四级协调联动救灾物资信息管理平台,提升物资储备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应急处置和救灾保障能力建设。

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动员能力建设。

建立规范合理的灾害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探索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推进保险业参与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全面推进自然灾害政策性农房保险,提高参保率。

第六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才战略实施,扩充队伍总量,优化队伍结构,完善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形成以防灾减灾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防灾减灾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队伍。

加强防灾减灾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救灾抢险等专业人才培养,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和急需紧缺型人才培养。

加强减灾委专家委专家库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专家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参谋咨询作用。

鼓励发展社会组织抢险救灾队伍,推进防灾减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灾害监测员、信息员队伍建设,确保每个灾害隐患点有1名监测员,每个城乡基层社区至少1名灾害信息员。

第七节加强防灾减灾文化建设

强化各级政府的防灾减灾责任意识,推进防灾减灾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专家智力支撑优势,大力开展面向全社会的灾害防治宣传培训。

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充分发挥省级防灾减灾科普教育馆功能,为公众免费提供体验式、参与式的防灾减灾知识文化服务,组织开展应急疏散和自救互救演练,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技能,提升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建立防灾减灾数字图书馆,搭建防灾减灾文化公共宣传教育网络平台。

重视合作交流机构和平台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与周边及国内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防灾减灾救灾领域交流与合作,推动我省自然灾害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

第四章重大工程建设

第一节地质灾害治理

全面推进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群测群防与监测预警、治理(搬迁)工程以及应急体系建设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各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专栏1:

地质灾害防治重大工程

1.调查评价工程:

开展重点防治区县域1:

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开展县域地质灾害年度动态巡查、排查。

2.监测预警工程:

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专职监测网络建设,对排查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点落实监测责任人及监测员;

开展市(州)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及隐患点动态管理系统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县域实时无线远程传输监测预警指挥平台建设。

3.防治工程:

对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且有搬迁意愿的分散农户采取避让搬迁安置;

对地质灾害集中发育的典型小流域、重点城镇试点部署综合整治工程;

对威胁县城、集镇、学校、居民聚居区等人口密集区的地质灾害隐患开展工程整治;

对防治措施简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排危除险。

4.应急体系建设工程:

大力推进省、市、县三级地质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支撑能力;

统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应急避险演练、应急避险场所建设,提升群众防灾识灾避险能力;

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综合研究,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支撑能力。

第二节防汛抗旱

健全防汛抗旱指挥调度体系,进一步加强城镇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提升主要江河和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防洪能力,继续推进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加大病险水库整治力度,完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增强重点区域和城乡抗旱能力,有效减轻全省洪旱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专栏2:

防汛抗旱重大工程

1.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

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和新增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发挥工程效益。

2.主要江河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

加快渠江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库工程建设,增强对洪水的调控能力。

继续实施“六江一干”主要江河、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防御洪水能力,改善河流生态环境。

3.山洪灾害防治。

继续推进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的实施,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补充完善监测和预警系统平台,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及山洪灾害应急保障系统建设等非工程措施。

加强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

4、防汛抗旱能力建设。

编制重点城市洪水风险图和重要流域洪水调度方案,逐步建立流域联合防洪调度机制。

加强防汛物资储备和队伍建设,构建省市县3级防汛物资储备体系和覆盖全省的防汛物资储备网络。

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基层体系,建设水库联合调度体系和防汛抗旱决策支撑体系。

建设完善水文基础设施,提高水文站网测报信息化水平,提升水资源监测能力。

5、抗旱水源工程建设。

以干旱易发区、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等为重点,建设一批小型水库、引提水工程、抗旱应急备用井,提高抗旱能力。

第三节气象灾害防御

完善灾害性天气监测站网建设和重点地区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与应对能力。

专栏3:

气象灾害防御重大工程

1.完善气象观测站网。

组建区域气象观测站骨干站网,在关键区域监测盲区补充建设自动气象站;

优化完善探空站网,在探空资料稀疏区、暴雨多发区域、水汽主要输送通道等区域建设风廓线雷达等观测站,加强自动探空系统建设。

优化完善全省天气雷达观测站网,在雷达站间探测盲区、地形复杂区域布设X波段多普勒双偏振天气雷达,升级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

2.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建设。

选取一批县开展地质灾害预警示范点建设,选取一批社区开展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示范区标准化建设,选取一批乡镇开展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试点建设。

3.建设大数据云平台、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决策辅助云平台。

开展气象灾害精细化普查详查并建立数据库,建设基于大数据架构的信息共享与开放的基础支撑性平台,完善四川省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建成四川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决策辅助云平台系统,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在公共气象服务领域的导向作用。

4.建设气象灾害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通过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产品集约化平台、气象信息制作发布一体化平台、新技术影视气象服务系统、多部门灾害信息一体化发布平台,拓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和覆盖面,实现一键式发布预警信息。

5.加强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气象保障能力建设。

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估、农业气象服务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特色农业气象观测站、牧业与设施农业气象观测站、四川省乡村游信息服务网、四川省农产品溯源服务平台、四川省农产品网商撮合平台建设。

6.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建设云物理飞机探测平台、车载移动雷达探测网、布设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雨滴谱仪、雾滴谱、X波段多普勒双偏振天气雷达等。

更新地面作业装备,建设地面作业前端系统、标准化作业点、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示范区以及广汉基地飞机停机库。

建设人影综合处理分析与作业指挥系统(CPAS)、效果评估系统、空域申报系统、弹药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以及人影业务专用承载平台。

第四节防震减灾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健全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布设,提升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提高地震监测预警水平与应急救援能力,重点提升以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地震监测预报、城镇地震灾害风险防御、地震应急救援响应与处置等为主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专栏4:

防震减灾重大工程

1.建设四川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新建有关技术系统,新建与改建基准站250个,新建基本站331个、一般站877个。

2.构建川滇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基础支撑平台。

优化综合物理场观测,推进四川诱发地震重点实验室建设,实施预测预报能力建设和实验场平台建设。

3.开展防震减灾基础服务体系建设。

实施活断层探测、诱发地震监测、防震减灾信息服务工程建设。

4、建设地震灾害风险防御与应急处置一体化工程。

实施全省城镇地震灾害风险防御工程、地震科普教育与应急救援培训能力建设。

第五节测绘保障

加强应急测绘保障。

开展备灾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城市地下管线隐患点数据库建设,组织灾区现场影像获取等应急测绘,开展灾情监测和空间分析,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深度应用。

提升应急测绘保障能力,为常态化减灾和灾害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和紧急救援等提供测绘保障服务。

专栏5:

测绘保障重大工程

1.备灾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

开展针对地震、地质灾害、洪涝灾害等多灾种叠加的重点防范区域优于0.2米高分辨率航空影像获取,主要针对地震灾害易发地区:

龙门山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

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

龙门山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攀西地区、川西高原;

洪涝灾害频发区:

安宁河、鲜水河、渠江流域,提取承灾体专题信息,建立备灾地理信息数据库并每年定期更新。

继续开展高精度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测制与更新。

2.城市地下管线隐患点数据库建设。

监测城市生命线,构建智慧地下空间。

开展城市燃气管网、排水管网以及长距离油气干线隐患排查,摸清地下管线结构性隐患和危险源分布,建立城市地下管线隐患点数据库并每年定期更新,为城市地下管线隐患整治、日常监管和应急处置提供基础保障,切实提升城市灾害监测和地下空间安全管理能力。

3.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

实施国家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项目,组建国家航空应急测绘保障成都基地和国家应急测绘保障第三分队。

开展灾情地理信息快速获取、处理、分析与服务装备能力建设。

加快北斗导航、无人机、遥感等新技术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深度应用,充分发挥防灾减灾与应急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重点开展灾害监测预警、灾情空间分析、应急信息大数据挖掘应用等技术研究。

做好灾情侦查、灾害调查、灾后重建等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支撑。

第六节应急(安全)产业

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应急生产先进技术和装备的优势特色企业,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应急救援与减灾防灾产品品牌。

扶持和鼓励个人安全防护与救灾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先进、高效、实用的安全材料和安全技术,重点发展在防灾救灾领域的安全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行业,重点突破七大领域关键技术,大力推进科技引领产业的战略。

推进安全技术转化平台建设。

专栏6:

应急产业重大工程

1.建立应急产业技术联盟和应急产业专项资金、产业发展基金。

2.根据成都、德阳、绵阳、广元、泸州等地应急产业特色,打造多类型、多层次、优势显著的应急行业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

3.构建防灾救灾装备物质信息交互平台与安全监控管理信息系统的对接,建立安全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与防灾减灾物质需求单位的信息互通平台。

第七节综合减灾

推进综合减灾救灾大数据体系建设,开展自然灾害风险与损失评估。

加强遥感技术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应用能力建设,完善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功能,提升基层防灾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