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4860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2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

之间的地带。

  特点:

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

布斯基纳法索境内的稀疏大草原

冻原(tundra)

欧亚大陆和北美北部边缘地区,包括寒温带和温带的山地与高原。

特点:

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温凉短暂,最暖月平均气温不超过14℃。

年降水200~300mm

②水域生态系统

  湿地(wetland)

大部分地区

  种类:

沼泽、泥炭地、河流、湖泊、红树林、水库、池塘、沿海滩涂、深度小于6m的浅海[18]。

  生态价值:

可作为生活、工农业用水的水源;

补充地下水;

水禽的栖息地,鱼类的育肥场所。

  海洋(sea)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生物群落受光照、温度、盐度、等非生物因素影响较大。

  生物:

浮游生物,大型藻类,鱼,海生哺乳动物,其他无脊椎动物。

生态系统的类型比较:

③、森林、草原、海洋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比较

类型

森林

生态系统

草原

海洋

湿地生态系统

分布

特点

湿润或较

湿润地区

干旱地区,

降雨量很少

整个海洋

沼泽地、泥炭地、河流、湖泊、红树林、沿海滩涂及低于6m的浅海水域

物种

繁多

较多

主要

动物

营树栖和攀缘生活,如犀鸟、避役、树蛙、松鼠、貂等。

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特性,两栖类和水生动物少见

水生动物,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到个体最大的鲸。

水禽、鱼类,如丹顶鹤、天鹅及各种淡水鱼类。

植物

高大乔木

草本

微小浮游植物

芦苇

群落

结构

复杂

较复杂

种群和群落动态

长期相对稳定

常剧烈变化

周期性变化

限制因素

水,其次为温度和阳光

阳光、温度、盐度

主要效益

人类资源库;

改善生态环境;

生物圈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体。

提供大量的肉、奶和毛皮;

调节气候,防风固沙。

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和水循环;

调节全球气候;

提供各种丰富资源。

生活和工农业用水的直接来源;

多雨或河流多水时可蓄积,调节流量和控制洪水,干旱时可释放储存的水补充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缓解旱情;

消除污染;

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

保护措施

退耕还林,合理采伐,防虫防火

防止过度放牧,防虫防鼠

防止过度捕捞及环境污染

加入“湿地公约”、建立重要湿地。

⑵、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有一些十分鲜明的特点:

动植物种类稀少,人的作用十分明显,对自然生态系统存在依赖和干扰。

人工生态系统也可以看成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农垦地区

农作物为主,昆虫,鸟类,杂草,被废弃后,农田生态系统将发生次生演替,成为自然生态系统。

  城市(city)

世界各地

除人工生态系统的共同特点外,城市生态系统以化石燃料为直接的能量来源,开放度高

三、生态功能

⑴、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

⑵、营养关系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捕食、寄生等关系构成的相互联系被称作食物链;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就形成了食物网。

食物链(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重要形式,其中,生产者被成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被成为第二营养级,以此类推。

由于能量有限,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

⑶、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

这里的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基础元素:

碳、氮、硫、磷,以及以DDT为代表的,能长时间稳定存在的有毒物质;

这里的生态系统也并非家门口的一个小水池,而是整个生物圈,其原因是气态循环和水体循环具有全球性,一个例子是2008年5月,科学家曾在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内检测到了脂溶性的农药DDT,[19]这些DDT就是通过全球性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从遥远的文明社会进入企鹅体内的。

⑷、有害物质循环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生态系统排放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会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并通过富集作用积累在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上(最顶端的生物往往是人)。

生物的富集作用指的是:

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有毒有害物质的生物富集曾引起包括水俣病、痛痛病在内的多起生态公害事件。

三、生态文明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生活俭朴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文明发展的“悖论”--在文明中困惑

一、文明发展的历程

1.红色的“洞穴文明”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

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

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

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

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

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

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问题:

人类的栖息地:

洞穴--人口极度短缺

人类的核心资源:

劳动工具,资源体系简单

人类对环境的感受:

崇拜、恐惧

人类的发展:

消极适应环境,极不具有持

续能力

颜色符号:

红色,代表茹毛饮血、刀耕火种

经济类型:

人力型经济

2.黄色的“大陆文明”--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占据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了近两千年,发展高度达到了世界领先,从神权体制到君权体制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建立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与繁荣发达的农业文明,从四大发明,元朝中国的疆域等等可以看出。

它的呈现出王朝更替的发展特点,平均一个王朝大概可以维持200-300年的时间,虽然有些王朝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是最终每一个王朝都无法逃过灭亡的命运,这是为何?

每一个王朝都想维持自己的生存,努力的镇压农民起义,但是最终还是面临灭亡的命运,难道都是因为末代的君主的荒淫无度,没有管理好国家造成的?

就像封神版中商朝的君主的种种恶劣行为,导致了他最终要被完美道德化身的周文王所取代?

从历史上看,并不是每一个末代之君都道德败坏。

相反,往往是开国之君更加的残暴,而末代君王因为没有经历过推翻前一朝的战乱,没有经历过残酷的战争,所以往往没有开国之君那个残暴,那么的杀人如麻。

明显,用末代君王道德败坏来解析朝代的更替是不充分的,其背后应该还有更加深刻的原因,下面从生产的角度来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此阶段主要是指现代印刷术发明前的一段时间,即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19世纪初)之间的时期。

早期信息组织的形式起源于两河流域档案库及档案目录,其活动可追溯到人类早期系统的文字记录—档案文献的生产、积累与利用、农业文明时期信息组织工作的主要活动是书目工作,这是一种对现有著述或文献特征进行识别、选择、著录与排序的系列工作。

农业文明时期信息组织的主要特点

  ⑴以手工编纂书目的信息组织形式为主流。

  ⑵信息组织活动以个人或统治集团个体劳动为主。

虽然偶尔也存在简单的协作关系,但未形成一种长期固定的专门机构。

  ⑶信息组织着眼于文献的收藏管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管理一定范围内的文献,并非着眼于文献检索与利用。

  ⑷信息组织的主要对象是图书和档案文献。

  ⑸信息排序多采用分门别类的方式,国外偶尔采用主题方式揭示和排序。

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及分类揭示与排序的手段对后来信息组织的影响十分深刻。

问题

大陆--人口短缺

土地

土地崇拜并开始产生征服欲

消极适应环境,具有低水平的可持续性

黄色,代表土地与农业

3.蓝色的“海洋文明”--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是指工业社会文明亦即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的第二次浪潮文明,它贯穿着劳动方式最优化、劳动分工精细化、劳动节奏同步化、劳动组织集中化、生产规模化和经济集权化等六大基本原则。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

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

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

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的作用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大陆--人口数量激增开始

向海洋进发

矿产,健全的自然资源体系

极强的征服欲

大肆破坏环境,不可持续性

蓝色,代表海洋与工业

资源型经济

二、旧文明发展的代价

1.人口激增与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因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解决改善,也就是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可见。

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最直接的。

2.资源枯竭与资源问题

3.环境恶化与环境问题

4.发展衰落与发展问题

三、呼唤新文明

1.新文明是生态文明

人口数量适度

资源高度集约化利用

人与环境关系和谐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新文明是空间文明

人类从争夺大陆、海洋转向争夺空间

空间技术将极大减轻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空间观念正在转变人类的生存思维

3.新文明是信息文明

信息化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

信息化改变人类文明进程

信息化改变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步伐

四、新旧文明下的问题对比

2.向新文明转变--对问题的全面解决

倡导新生活方式、倡导新生存哲学

贯彻科学发展观,协调解决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

解决问题的根本点在于人类对环境的重视和了解,即将环境视作是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基本空间。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述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定义:

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特征

•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能量在流动中巨大损失,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不会超过5-6个

•动态系统

3.目前有关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

(1)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

(2)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研究

(3)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恢复及其修复研究

(4)全球性生态问题的研究

(5)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生物环境: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环境:

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foodchain):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2、食物网(foodweb):

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食物链类型

捕食食物链

碎屑食物链

寄生食物链

食物网

•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又常常为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食物链交错起来,多条食物链相联,形成了食物网

四、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

•营养级:

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

•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100%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

•各营养级同化率也不是100%,总有一部分排泄出去

•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活动,消耗一部分热量

•能流在通过各营养级时会急剧减少,食物链就不可能太长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超过六级

生态金字塔

•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能量和个体数量单位来表示

–能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态效率:

在一个营养级内,同化作用的能量和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关系,即能量输出和输入之间的比率。

从能量流动来讲,生态效率就是次一营养级的生产力与前一营养级的生产力的比率。

这一比率大约只有10%,也称这10%定律或林德曼(Linderman)定律。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源

•太阳辐射能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最主要来源

•辅助能

–辅助能分为自然辅助能(如如潮汐作用、风力作用、降水和蒸发作用)和人工辅助能(如施肥、灌溉等)

–辅助只可以促进辐射能的转化

二、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

•能量以日光形式进入生态系统,以植物物质形式贮存起来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通过生态系统,以动物、植物物质中的化学潜能形式贮存在系统中,或作为产品输出,离开生态系统,或经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有机体呼吸释放的热能自系统中丢失

三、能量是单向性和逐级减少

•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是单一方向的

•从太阳辐射能到被生产者固定,再经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过程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于环境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生物与非生物二者的参与,同时也包含一些地质与地理作用在內,因此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小循环:

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二、水循环

三、碳循环

四、磷的循环

五、硫的循环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就能在一定的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而不发生大的变化。

二、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因:

1、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来自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抵抗力稳定性

概念: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意义: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生态阈值:

生态系统受外界干扰后,自动调节的极限。

生态危机:

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

2、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

1、原理: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2、措施

(1)保持与提高生物的数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2)保护草本、苔藓、地衣等耐性强,繁殖快的小植物和各种小型动物,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3)保护和建设多种不同类型的局部生态系统,形成互补生态。

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稳定性。

第二章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类型

第一节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一、影响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

•影响生态系统分布的主要因素

–水热条件:

水分和温度

•水热条件变化的主导因素

–纬度主导温度条件,形成纬向地带性

–经度主导水分条件,形成经向地带性

–海拔影响温度和水分,形成垂直地带性

二、水平地带性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方向从高到低的有规律分布

–纬向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

(1)纬向地带性

(2)经向地带性

三、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温度、降水随海拔变化

第二节森林生态系统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概述

2、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物种繁多、结构复杂,是个巨大的基因库

•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高、系统的稳定性好

•生产力高、现存量大,对环境影响大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

3、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

造氧功能:

1公顷阔叶林吸收二氧化碳1t/d,放出氧气0.73吨,全球森林每年大约能将550亿t二氧化碳转变为木材,同时放出4亿t氧气。

维持良好的生物多样性,是良好的生物遗传资源库

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巨大的物质与能源库

森林为人类全方位地提供各种资源

•森林具有综合的环境效益:

调节气候(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和提高降水量,反射阳光降低空气温度等);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防风固沙,降低风速减轻自然灾害;

美化环境,吸尘降噪,净化空气与水源保护动植物及其它生物等等。

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rainforest)

(一)环境特征:

赤道南北纬5~10度以内的热带气候地区(热带辐合带)。

高温高湿

(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结构

1、种类组成:

种类丰富多样,植物多木本,高大乔木为主。

2、动物:

种类繁多,特化普遍,丰富度极高,大多数为树栖或攀爬型。

3、热带雨林群落外貌结构:

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种群密度长期处于稳定。

据不完全统计,热带雨林拥有全球40~75%的物种[17]。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热带雨林

(三)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

1、环境支持 

2、资源供给

(四)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分布

(五)人类的影响和破坏

▪森工采伐 

▪种植园建立 

▪刀耕火种 

▪过度采集 

▪环境污染

三、常绿阔叶林

1.气候特点

2.森林特点

四、落叶阔叶林

定义:

温带半湿润或湿润夏雨地区,由冬季落叶的阔叶乔木组成的森林群落。

落叶阔叶林deciduousbroad-leafforest温带、暖温带地区地带性的森林类型。

因其冬季落叶、夏季葱绿,又称夏绿林。

我国的落叶阔叶林类型很多,根据优势种的生活习性和所要求的生境条件的特点,可分成三大类型:

典型落叶阔叶林、山地杨桦林和河岸落叶阔叶林。

2.森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