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5715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试文档格式.docx

《考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试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试文档格式.docx

(1)采集末梢血应防止挤压

(2)尿培养:

用中段尿(3)厌氧菌培养、血气分析:

避免空气接触(4)粪隐血实验:

试验前禁食肉3天2.标本转送:

时间、温度、防污染等3.标本标签:

全面、准确、无误

八)当今实验诊断特点1.仪器的自动化2.试剂的多样化3.方法的标准化

血液常规检查:

包括: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临床应用

 

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

(4.0~5.5)×

1012/L

120~160g/L(12~16g/dl)

成年女性

(3.5~5.0)×

110~150g/L(11~15g/dl)

新生儿

(6.0~7.0)×

170~200g/L(17~20g/dl)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临床应用:

(1)生理变化1.年龄和性别:

新生儿处于生理性缺氧状态红细胞明显增高,但两周后就逐渐下降,男性儿童在6-7岁时最低,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上升,25-30岁达高峰.女性儿童也随着年龄增大红细胞增多,13-15岁时到最高值,而后因生理因素而逐渐下降,到21-35岁维持最低水平,以后又逐渐增高与男性水平相近。

2.精神因素:

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等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性增多。

3.剧烈的体力劳动:

因氧需要量增加造成相对缺氧引起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增加,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4.低气压:

因缺氧刺激红细胞可代偿性增加,如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红细胞均高于正常人。

5.怀孕中后期:

为适应胎盘血液循环的需要,孕妇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释.

(2)病理变化1.增多:

1)相对性增多:

血浆中水分丢失多见于脱水致使血液浓缩,如连续呕吐、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

2)继发性增多:

慢性肺心病,某些肿瘤等。

3)造血系统增殖性疾病:

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同时有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

2.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

病因及病理机制:

1.红细胞破坏过多2.红细胞丢失过多3.红细胞生成不足

贫血类型MCV(fl)MCH(pg)MVHC(%)

正常值80~9428~3232~38

正细胞性80~9428~3232~38

大细胞性>

94>

3232~38

单纯小细胞性<

80<

2832~38

小细胞低色素性<

28<

32

一、大细胞性贫血 :

如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和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大量增多时。

二、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属此类贫血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后贫血及慢性系统性疾病(慢性炎症、感染、尿毒症、肝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等。

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属于此类贫血者有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贫血的发病机理和形态学分类

发病机理分类

主要临床类型

形态学分类

造血不良

红细胞生成减少

1.多能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的损害

再生障碍性贫血

正常红细胞型

2.红系祖细胞/幼红细胞或红细胞生成素的免疫性破坏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3.骨髓被异常细胞或组织所侵润

骨髓病性贫血

4.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

巨幼细胞性贫血(叶酸或B12缺乏)

大红细胞型

5.红细胞生成素相对不足

慢性疾病(炎症性)贫血

小红细胞型

血红蛋白减少

1.正铁血红素合成障碍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铅中毒贫血

小红细胞、低色素型

2.珠蛋白合成障碍

海洋性贫血

白细胞计数成年4~10×

109/L新生儿 15~20×

109/L

白细胞分类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1%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3%~8%

中性粒细胞增多1.生理性增多:

胎儿、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上白细胞增多可达15×

10▼剧烈运动、严寒、暴热等刺激也可见白细胞增多2.反映性增多最常见于急性化脓菌感▼严重的组织损伤如严重的烧伤、较大手术后▼内脏(如肝、脾)破裂所致大出血▼急性中毒3.持续性增多肿瘤性或持续性白细胞增多如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某些感染:

见于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感染及病毒感染时▼某些血液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非白血性白血病▼慢性理化损伤:

长期接触电离幅射(如X射线等)或应用接触某些化学药物、有毒物质(如氯霉素及含有机磷的农药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

淋巴细胞增多1.生理性增多出生后一周的婴儿淋巴细胞可达50%以上,可持续到6~7岁,其后逐漱接近成人的数值2.病理性增多相对增多:

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绝对增多:

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如风疹、传单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和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之后▼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单核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

出生后二周的婴儿血中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儿童亦可较成入稍高病理性增多:

某些感染:

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均可见单核细胞增多.活动性结核:

如严重的浸润性肺结核、粟粒性结核等单核细咆百分率可明显增高,可达30%以上而使白细胞总数可达20×

109/L▼某些血液病:

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反映性增多过敏性疾患:

如支哮、血管神经性水肿、风疹、食物过敏、血清病等,可>

10%。

▼寄生虫病:

如钩虫、蛔虫感染等▼某些皮肤病:

湿疹、天疱疮、银屑病运动、严寒、暴热等▼某些传染病:

唯猩红热时嗜酸粒细胞增多(一般急性传染病血中嗜酸粒细胞均减少)肿瘤性或持续性增多某些恶性肿瘤:

尤其是淋巴系统的恶性疾患如何杰金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粒细胞可>

10%,并可见其幼稚型▼罕见的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其白血病性嗜酸粒细胞可达90%,出现较多的幼稚型,并可见形态学改变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常伴嗜碱粒细胞增多,可达10%或更多。

▼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嗜碱粒细胞异常增多,可达20%以上,多为幼稚型。

▼骨髓纤维化和某些转移癌时也可见嗜碱粒细胞增多。

留取尿常规标本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留取晨尿:

尿常规检查一般留取晨尿检测最为适宜。

晨尿是指早晨起床时第1次小便,相对较浓,尿中的有形成分要比白天稀释的尿液为多,比较容易发现尿液的异常,也可避免饮食、饮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2留取的尿液标本应在1小时内送检:

以免因酸碱度的变化影响尿中的有形成分,如红、白细胞的破坏或皱缩变形;

特别是做尿红细胞显微镜检查时,新鲜的尿液标本才符合要求。

3最好留取中段尿做尿常规检查:

以避免尿道口炎症、白带等物污染尿液影响检查结果。

留取中段尿的方法是在留小便时,先排掉前一段小便,留取中间的一段,最后一段小便也不排入。

4女患者月经期一般不宜留取小便送检:

以免经血混入小便,造成血尿的假象。

尿糖(U—Glu)正常参考值:

阴性.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垂体前叶机能亢进、嗜细胞瘤、胰腺炎、胰腺癌、严重肾功能不全等。

此外,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塞等,也可出现应激性糖尿;

过多食入高糖物后,也可产生一过性血糖升高,使尿糖阳性。

2、尿酮体(U-Ket)正常参考值:

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妊娠呕吐、子痫、腹泻、中毒、伤寒、麻疹、猩红热、肺炎、败血症、急性风湿热、急性粟粒性肺结、惊厥等。

此外,饥饿、分娩后摄入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等也可出现阳性。

3、尿胆原(URO或UBG)正常参考值:

弱阳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肝病等.阴性,见于梗阻性黄疽。

4.尿比重(SG)正常参考值:

1-5岁:

1.010-1.014.5-8岁:

1.010-1.019.8-14岁:

1.010-1.025

14岁以上至成人:

1.002-1.030.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高热、呕吐、腹泻及心力衰竭等。

降低:

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功衰竭及尿崩症等。

5.尿蛋白(R-PRO)正常参考值:

阳性:

见于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多发性骨髓瘤、肾移植术后等。

此外,药物,汞、铺等中毒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也可见阳性。

6、红细胞(U—BLO)正常参考值:

显微镜法:

阴性或<2个/HP。

仪器法: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或增多:

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肿瘤、急慢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癌、血友病等。

7、尿白细胞(U—LEU)正常参考值:

<5个/HP。

见于急‘吐肾炎、肾盂肾炎、膀肮炎、尿道炎、尿道结核等。

8.尿酸碱度(U—pH)正常参考值:

4.5—8.0,均值为6.5。

见于酸中毒、痛风、糖尿病、发烧、白血病等。

此外,—田氯化铵等药物时也可降低。

增高‘见于碱中毒、输血后、严重呕吐、膀肮炎等。

9、尿胆红素(U-BIL)正常参考值:

阳性,见于胆石症、胆道肿瘤、胆道蛔虫、胰头癌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和肝癌、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导致的肝细胞性黄疽。

10、尿亚硝酸盐(NIT)正常参考值:

阳性,见于膀肮炎、肾盂肾炎等

粪便取材要求1.标本新鲜,盛器要洁净,不得混有尿液,不可有消毒剂及污水,以免破坏有形成分,使病原菌死亡。

2.选取有病理意义的标本:

取含有粘液,脓血等病变成分处的粪便。

3.特殊标本,特殊项目特殊处理。

4.做化学法隐血试验,应于试验前3天禁食肉类,含动物血食物,禁服铁剂及维生素。

5.无自行排便而又必须检查者可经肛门指诊或采便管拭取标本,但灌肠或服油类泻剂的粪便不适于做检查.一般性状检查及其临床意义1.外观:

包括颜色与性状

(1)正常外观:

为黄色成形软便,婴儿可呈黄色或金黄色糊状。

(2)病理外观:

1)粘液便:

见于小肠炎症时,粘液均匀地混于粪便之中,大肠病变时由于粪便已逐渐成形,粘液不易与粪便混匀,来自直肠的粘液则附于粪便的表面。

脓性粘液见于各类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2)冻状便:

见于肠易激综合征,某些慢性菌痢患者。

3)鲜血便:

见于直肠息肉,结肠癌,肛裂及痔疮。

4)柏油样黑便:

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达50-75ML时可出现柏油样黑便)。

服用铁剂之后也可排黑便,但无光泽且隐血试验阴性。

5)稀糊状或水样:

见于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尤其是急性胃肠炎。

大量黄绿色稀汁样便并含有膜状物可见于伪膜性肠炎。

大量稀汁样便可见于艾滋病伴发肠道隐孢子虫感染。

洗肉水样便可见于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6)米泔样便:

见于霍乱,副霍乱。

7)白陶土样便:

主要见于阻塞性黄胆及钡餐造影术后。

8)干结便:

常见于习惯性便秘,老年排便无力时多见。

9)细条状便:

常提示存在直肠肿物。

2.寄生虫体:

蛔虫,蛲虫,绦虫等。

四.显微镜检查及其临床意义1.细胞检查1)白细胞:

肠炎时一般少于15个/HP,出现大量白细胞、成堆脓细胞或小吞噬细胞见于细菌性痢疾,出现嗜酸性粒细胞主要见于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寄生虫病。

2)红细胞:

见于细菌性痢疾(红细胞少于白细胞,多分散存在,形态正常)。

阿米巴痢疾(红细胞多于白细胞,多成堆存在,有残碎现象),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息肉,急性血吸虫病等。

3)巨噬细胞:

见于细菌性痢疾,直肠炎症。

4)肠粘膜上皮细胞:

见于结肠炎症,伪膜性肠炎。

5)肿瘤细胞:

见于乙状结肠癌,直肠癌患者的血性粪便。

.食物残渣1)淀粉颗粒:

增多见于腹泻患者,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时可大量出现,并常伴有较多脂肪小滴。

2)脂肪:

增多提示胰腺功能不全,见于急慢性胰腺炎,胰头癌,吸收不良综合症,小儿腹泻。

3)各种纤维:

消化不良。

.细菌与真菌1)细菌:

粪便中细菌多属正常菌群,在健康婴幼儿粪便中主要有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少量芽胞菌,葡萄球菌。

成人粪便中以大肠杆菌,厌氧菌和肠球菌为主要菌群,约占80%,产气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为过路菌,不超过10%,尚可有少量芽胞菌和酵母菌。

霍乱弧菌:

见于霍乱。

2)真菌:

常见的有:

(1)普通酵母菌:

见于菌群失调症患者。

(2)人体酵母菌:

为一种寄生于人体的真菌,一般无临床意义,大量出现时可致轻微腹泻。

(3)念珠菌:

如见到首先应排除污染。

常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放、化疗之后。

肠道菌群失调症:

正常粪便中菌量和菌谱与宿主间保持着生态平衡,正常粪便中球菌(革兰氏阳性)和杆菌(革兰氏阴性)的比例大致为1:

10若正常菌群突然消失或比例失调,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

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慢性消耗性疾病。

寄生虫卵,原虫1)寄生虫卵:

粪便中检查寄生虫卵是诊断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最常用的化验指标。

2)原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引起阿米巴痢疾,急性痢疾患者粪便中可见大滋养体,带虫者和慢性间歇型阿米巴痢疾粪便中常见小滋养体,包囊前期及包囊。

化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隐血定义:

指消化道出血量很少,肉眼不见血色,少量红细胞被消化分解,在显微镜下也未能发现红细胞的出血。

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阳性见于:

消化性溃疡(呈间断性阳性),药物性胃粘膜损伤,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胃癌,结肠癌等消化道肿瘤呈持续性阳性。

血气分析常用于判断机体是否存在酸碱平衡失调以及缺氧和缺氧程度等。

影响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有很多,注意以下几点将有助于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⑴改变吸入氧浓度或呼吸机条件后,要等20~30分钟再采血。

⑵若病人进行氧气吸入时,作血气测定应记录氧气流量。

机械通气病人按机器监测的氧流量计算;

普通氧疗病人鼻导管吸氧<

6L/min氧流量的估算方法:

FiO2=氧流量L/min×

4+0.21。

⑶注意防止血标本与空气接触,应处于隔绝空气的状态。

⑷标本放置时间:

采出的全血中有活性红细胞,其代谢仍在继续进行,O2不断地被消耗,CO2不断地产生。

按要求,采取的血标本应在30分钟内检测完毕,如30分钟内不能检测,应将标本置于冰水中保存,最多不超过2小时。

⑸患者的体温及血红蛋白浓度对结果有一定影响,故采血前应预先测定患者的体温及血红蛋白的浓度。

1)血液酸碱度(pH)表示血氢离子浓度,正常值7.35~7.45,平均7.4。

<

7.35为失代偿性酸中毒,>

7.4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

代偿性酸中毒或碱中毒时,pH均在7.35~7.45正常范围之内。

2)动脉血氧分压(Pa02)指血中物理溶解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

正常值80~100mmHg。

如Pa02<

60mmHg应考虑呼吸衰竭。

3)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02)指血中物理溶解C02分子所产生的压力,正常值35~45mmHg。

PaC02升高至60mmHg时,出现中枢兴奋症状;

升至80mmHg时出现嗜睡、谵妄或昏迷。

缓慢升高者,由于机体代偿,血pH可正常或稍低。

迅速升高者,则pH明显下降,当降至7.2以下时,严重影响循环和细胞代谢。

II型呼吸衰竭时,PaC02>

50mmHg。

4)剩余碱(BE)指PaC02为40mmHg,在38oC、血红蛋白100%氧合情况下,全血或红细胞外液滴定至pH7.4时所需酸或碱的量。

用酸滴定的量,BE以负值表示。

正常值-3~+3mmol/L,BE不受呼吸因素影响,用以反映血中碱量较正常人增多或减少的具体程度。

代谢性酸中毒时BE负值增大,代谢性碱中毒时,BE正值增大。

5)实际碳酸氢根(AB)与标准碳酸氢根(SB)AB指病人实际血浆中的HCO3-含量.SB是动脉血在37℃,PCO225.3Kpa,血氧饱和度为100%的条件下的碳酸氢根含量。

参考值:

AB:

21.4~27.3mmol/L;

SB:

21~25mmol/L.AB与SB均正常为酸碱内稳正常,AB与SB均低于正常,为代谢性酸中毒(未代偿)AB与SB均高于正常,为代谢性碱中毒(未代偿)AB>

SB为呼吸性酸中毒;

AB<

SB呼吸性碱中毒

有关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信息:

1.代谢性酸中毒:

糖尿病历史、肾衰竭、严重腹泻、缺氧、过度通气。

2.代谢性碱中毒:

呕吐、消化液引流、利尿治疗。

3.呼吸性酸中毒:

呼吸抑制、慢性肺部疾病、麻醉剂过量。

4.呼吸性碱中毒:

过度通气、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

血葡萄糖测定:

方法:

葡萄糖氧化酶法.参考值:

3.9~6.1mmol/L.高血糖:

糖尿病.低血糖:

胰岛素或降糖药物使用过多、肝严重损害、长期饥饿、胰岛β细胞增和肿瘤使胰岛素分泌过多。

葡萄糖耐量试检(OGTT)WHO标准:

试验前3日,每日食物中糖含量应不低于150g,且维持正常活动。

影响试验的药物应在3日前停用。

试验前病人应10~16小时不进食。

坐位取血后5分钟内饮入250ml含75g无水葡萄糖的糖水,以后每隔30分钟取血1次,共4次,历时2小时。

试验中不可进食、饮水。

于抽血同时,每隔1小时留取尿液作尿糖试验。

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中葡萄糖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的产物,即红血球的血红蛋白中糖基化部分,称为糖化血红蛋白。

正常参考值为5.89±

0.9%(4.99%~6.79%)。

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它在糖尿病监测中有很大的意义:

(1)与血糖值相平行。

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

(2)生成缓慢。

由于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抽血只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逐渐生成的,短暂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

反之亦然。

(3)一旦生成就不易分解。

糖化血红蛋白相当稳定,不易分解,所以它虽然不能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波动,却能很好地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采血前2个月之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4)较少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其在总血红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脂代谢检查:

1.总胆固醇(TC)参考值:

2.82~5.95mmol/L.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胆总管阻塞、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降低:

严重贫血、甲亢、严重营养不良。

2.甘油三酯测定(TG)参考值:

〈1.8mmo/L.增高:

冠心病、原发性高脂血症、肥胖病、肾病综合症、甲减、高脂饮食。

减低:

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肝功能严重损伤。

3.HDL-C与LDL-C.参考值:

0.8~1.8mmol/L(HDL-C);

1.3~4.9mmol/L(LDL-C)。

4.载脂蛋白A1和B100测定.参考值:

APOA1:

1.16±

0.15g/L,APOB100:

0.76±

0.15g/L,APOA1/APOB100:

1.3~2.5。

5.LP(a)的测定.参考值:

300mg/L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血液电解质分析:

1)血清钾测定:

钾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细胞外液钾盐含量较少。

血清钾浓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细胞内钾离子水平。

3.5~5.1mmol/L,增高: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溶血或组织损伤、糖尿病酸中毒、摄入过多。

减少:

摄入不足、失钾过多(严重呕吐、腹泻或胃肠减压)、体内钾分布异常(碱中毒、大量胰岛素应用)。

2)血清氯化物测定:

氯化物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食盐,经肾脏排出体外。

血浆中的氯化物主要是氯化钠。

96~106mmol/L增高:

高血钠症、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过量输入生理盐水等。

较常见,严重呕吐、腹泻、胃液、胰液或胆汁大量丢失,长期应用利尿剂等。

血清钠测定.人体钠来自食物中的盐,约95%经肾排出体外。

钠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

136~146mmol/L,血钠增高:

较少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严重脱水。

血钠减少:

胃肠道失钠(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