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4572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多眠好睡(此证大约有四.少阴狐惑.风温及小柴胡证.)

夜不得眠(此证大约有六.具在歌中)

心下悸动(伤寒脉结代.心下悸动者.炙甘草汤主之.)

腹中雷鸣(仲景云.寒气相搏.则为雷鸣.心下痞硬.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者.生姜泻心汤证.)

下利溏垢(寒则鸣溏.热则垢腻.)

潮热不常(仲景云.潮热者实也.大抵潮热有三证.具在歌中.)

寒热往来(此证有三.一者中风证.小柴胡汤.二者热入血室证.刺期门.三者状如温疟.黄龙汤证.)

身体肿满(风湿证.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

郁冒不仁(仲景云.寒则为厥.郁冒不仁.)

额上脉陷(衄家不可发汗.发汗则额上脉陷.脉紧急.直视不得.不得眠.胡绢切.目摇也.)

身重难转(风湿有搏.桂枝.加白术证.三阳合病.白虎加人参.柴胡加牡蛎龙骨证.)

鼻中衄血(阳明病.口燥.但欲嗽水不咽者.必衄.衄家不可发汗.宜小干地黄汤.)

手背冷汗(宋迪云.额上手背有冷汗者.除毒也.)

下利脓血(仲景云.少阴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吐逆不止(吐有冷热二证.有胃热吐者.有胃冷吐者.)

面垢背寒(中.则面垢背寒.)

腹胀满闷(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五物汤.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又云.不转失气而下之.必腹满.)

咳嗽涎盛(或上焦有热.或水停心下皆嗽.)

头疼恶心(头疼恶心.身不疼痛者.食积也.身疼痛者.伤寒也.)

干噫食臭(胃中不利.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者.生姜泻心汤.无水者食积也.)

身痒如虫行(阳明病.当汗而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之状.为其久虚故也.)

鼻鸣干呕(太阳中风证.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阳明合病.鼻鸣干呕者.葛根汤主之.)

洒淅憎寒(仲景云.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腰脊疼痛(仲景云.一二日太阳受病.则头项痛.腰脊强.)

腹胁时痛(仲景云.伤寒五六日.中风.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者.小柴胡证.又腹中痛.小建中汤.胁下痛.十枣汤.)

浑身壮热(仲景云.阳明受病.则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又太阳中风与伤寒皆发热.)

以上七十二证.或必死.或可治.浅深虽不同.要之对证用药.斯过半矣.

善用药者,当用其长而避其短。

疗效来自明确的辨证和精当的用药。

(朱良春)

一、外感病证药

1、一枝黄花:

辛苦、凉。

清热解毒、疏风达表(凉而能散)。

是外感热病及感染性疾病初起较为理想的一味药物。

疏风清热效在于桑菊、银翘之上。

治风热流感。

2、苍耳子:

通督升阳,解项背挛急:

苍耳子加葛根。

祛风解毒,透窍发汗,治风热流感:

苍耳子加一枝黄花。

一味苍耳子疗湿盛濡泄。

风药治泄,风能胜湿。

3、僵蚕、蝉衣:

清热毒、化湿浊。

两药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

可拔邪外出,发散诸热。

合用有抗病毒之功,可广泛用于病毒性感冒、腮腺炎、乙肝等病。

僵蚕:

主要功效有三

散风泄热:

为时行温病之要药。

(1)疗风热痰火之喉痹咽肿、风疹搔痒、结核瘰疬。

与玄参、大贝伍用,对喉风、痄腮、瘰疬有佳效。

(2)升降散对风热型荨麻疹有佳效。

(3)伍用蝉衣治风热型伤风感冒。

(4)对风热壅遏而痘疹不能透达者,最能表而达之。

(5)表里和解丹治疗多种热病初起而见有表里证者。

(6)治风热哮喘。

解毒定惊:

疗小儿惊痫夜啼。

解热定痉丸:

僵蚕、全蝎、飞朱砂、轻粉、青蒿虫。

化痰软坚:

化顽痰,治痼疾痰瘀,善消息肉(加乌梅)。

研粉吞服,可降血糖。

蝉衣:

体气轻虚而性微凉,擅解外感风热,并有定惊解痉作用,为温病初起之要药。

“轻清灵透,为治血病圣药”。

“阴中之清阳即达,裹缬(xie)之秽浊自消”。

主疗一切风热之证。

4、牛蒡子:

“外透其毒,内泄其热”,辛散苦降,而能宣散肺胃之痰热;

性滑利,而善通大便。

风热痰浊阻于上焦而肠腑不通者,最宜。

(咽痒咳嗽、咳痰不爽-滑痰)

此品坚硬,不炒则药性不发,宜炒香捣碎使用。

润肺利肺,降肺气之逆而治咳嗽。

体滑通便而治痢。

“自大便以泄寒火之凝结”。

5、柴胡:

能升能降。

(根升梢降,这是药物效用的一般规律。

小量(3-10)则升,大量(20-30)则降。

“于顽土中疏理滞气”,肝气郁结,用于便下不爽,或有便意而不能排出者。

使用眼目:

舌上白苔垢腻。

(章次公:

柴胡具解热、祛瘀、泄下三大作用。

 

6、鱼腥草:

清热解毒:

肺痈要药。

病毒性肺炎。

利尿消肿:

治湿热带下,伍用土茯苓。

二、心脑病证药

7、附子

8、桂枝

9、黄芪配磁石:

温补镇摄治失眠。

(交泰丸,燮xie理阴阳,交通心肾治失眠。

10、延胡索配徐长卿:

治顽固性失眠。

11、小麦:

益气润燥、宁神除烦:

甘麦大枣汤,重用小麦30-60。

补心气而敛汗。

缓急镇咳:

阵咳、痉咳,咳而心痛。

小麦苗治黄疸。

12、太子参配合欢皮:

调肝解郁,畅通心脉。

13、石菖蒲:

涤痰开窍。

“石菖蒲舒心气,畅心脉,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

“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

祛热宣窍法:

治痰热神昏,至宝丹加犀角、连翘、川贝、石菖蒲。

菖阳泻心汤:

治痰浊蒙蔽、神识昏迷、胸膈痞塞。

菖蒲、黄芩、半夏、黄连、紫苏、厚朴、竹茹、枇杷叶、芦根。

孔圣枕头中丹:

龟板、龙骨、远志、菖蒲。

安神益智、宁心化痰治健忘。

定志小丸《千金方》:

人参、茯苓、菖蒲、远志。

治心气不足而兼痰浊者。

14、夏枯草:

宁志安眠:

夏枯草伍半夏(可再伍用交泰丸)。

止血宁络:

“夏枯草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对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之出血有明显疗效。

清肝火、散郁结:

治痰核瘰疬。

三、肺系病证药

15、北细辛:

降逆止咳:

纳于小青龙汤方中一助麻桂解表;

一助姜夏化饮;

一伍五味子酸敛,一开一合调肺之宣降。

利水消肿:

温少阴之经而行水气。

宣痹止痛:

并治头痛、牙痛。

治实火口疮:

黄连3份、细辛1份。

味辛走窜,通阳散结。

16、葎草:

清热除蒸,退虚热。

散结化瘀,治肺结核之低热。

大剂量使用驱逐停潴于胸胁之饮邪。

利水泄热,疗热淋。

17、葶苈子:

泄肺除饮而定喘。

18、紫菀:

祛痰止咳药。

利尿:

紫菀配黄连、甘草治血尿、尿道涩痛。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为痰火所壅,则治节不行,水道不通。

通大便:

肺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利,大肠失于传导。

凡清金润肺、消痰降气药,皆具通利二便之功。

19、白芥子:

搜剔停痰伏饮,治渗出性胸膜炎。

消痰结,治结节病。

搜剔痰结,疗痹症。

20、白芨:

性黏而敛。

收敛而止肺胃出血。

治放化疗后恶心呕吐。

治咳嗽咯血。

21、射干:

治痰热型梅核气。

(小柴胡合升降散合小陷胸汤化裁)

治支气管炎咳嗽-射干麻黄汤。

四、胃肠病证药

22、苦参:

苦参治痢疾有卓效,苦参配木香(3:

1)。

肠伤寒菌检阳性,用苦参香连丸(苦参木香黄连)。

治快速型心律失常及异位搏动。

需要大剂量15-20。

治湿疹功效显著。

治外阴瘙痒(滴虫性阴道炎)。

治湿热火动之梦遗。

治泌尿系感染。

治乳糜尿。

清心除烦治失眠。

23、生栀子:

治胰腺炎有特效。

24、人参、五灵脂:

同用效佳而无弊。

(萎缩性胃炎从瘀治)。

25、甘松:

温中醒脾、解郁安神。

26、黄芪配莪术:

益气活血、化瘀生新。

(治疗消化系统属气虚瘀阻之器质性病变)

27、苍术:

升清气,除癖pi囊(胃下垂)。

湿证圣药,泄水开郁。

苍术配玄参,降血糖。

28、白头翁:

苦泄宣通治热毒痢疾。

清热燥湿、升散郁火疗肝经湿热之带下。

29、蒲公英:

清胃消瘀疗胃脘瘀热疼痛。

小建中汤加蒲公英治胃溃疡)

消痈散结而解郁,擅治乳痈。

排脓治痢。

清肝达郁治肝经郁热。

30、莱菔子:

下气消痰。

31、马齿苋xian:

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治菌痢、肠炎、热淋、带下、乳痈等。

鲜马齿苋、鲜蒲公英:

二鲜汤。

用量宜大。

32、生大黄:

利胆消石、延缓衰老、定乱至治。

33、八月札:

理气通淋。

五、肝系病证药

34、桑寄生:

祛风湿、补肝肾,治痿、痹。

(桑枝多用于四肢、桑寄生多用于腰腿)

安胎:

寿胎丸。

降血压:

宜重用。

治冠心病。

通调血脉。

治病毒性疾患。

35、生槐角:

止痔疮出血。

清利湿热,胃气虚者也可用。

凉肝定风,入肝经血分。

(川楝子入肝经气分)

36、鲤鱼:

消水、安胎。

37、生麦芽:

消食(面食)

治小儿吐奶。

回乳:

炒麦芽120g。

疏肝解郁。

38、庵-子配楮chu实子:

消鼓胀腹水。

39、女贞子:

降压减肥、清热蠲痹、扶正升白、润肠通便。

40、藏红花:

活血利胆,0.5-1g泡茶饮,治肝硬化长期残留小黄疸。

六、肾系病证药

41、萆薢:

治风湿痹痛、湿热痿证、带下。

祛浊分清,治尿浊、泌尿系感染。

(萆薢分清饮:

萆薢、益智仁、石菖蒲、乌药)

42、黄芪配地龙:

(补阳还五汤简化方)

益气开瘀、利尿消肿、降低血压,治慢性肾炎。

43、刘寄奴:

治瘀阻溺癃。

(黄芪配刘寄奴益气化瘀利尿)

44、白槿花:

泄化下焦瘀浊。

45、路蜂房:

疗带下清稀、阳痿、久咳(止咳化痰)。

46、仙灵脾:

燮理阴阳、补肾壮阳。

47、楮实子:

利水而不伤阴(补阴妙品)

48、地榆:

30-60g。

外敷治疗烧烫伤的著名单方。

护膜治胃,消化性溃疡、出血。

抗痨散结,治肺痨、瘰疬。

蠲痹清热。

清利通淋。

49、肉苁蓉:

甘温平补。

七、痹证药

50、马钱子

开胃进食。

宣痹止痛。

振颓疗瘫。

行瘀疗伤。

51、天南星:

用量10-60。

透骨走络、涤痰化瘀、善止骨痛。

52、威灵仙:

治痛风30g(威灵仙、土茯苓、萆薢)

走窜通利治湿热黄疸、胆囊炎、胆石症。

治骨刺。

利气道、蠲痰积治哮喘。

治肢体麻木。

止呃逆(威灵仙、白芨、蜂蜜)。

治淋巴结肿大、乳腺炎、腮腺炎。

53、豨莶草:

解毒活血。

治类风湿关节炎(豨莶草100、当归30)

治黄疸型肝炎(豨莶草、刘寄奴)。

54、土茯苓:

治湿浊头痛、痛风。

大剂量:

60-120。

55、片姜黄配海桐皮:

行气活血、通络定痛。

姜黄横行肢节,行气活血,蠲痹通络,是治疗肩臂痹痛之要药。

海桐皮止痛、消肿、散瘀。

56、木瓜:

酸收而宣通。

57、葛根:

升清降浊疗泄利(寒热虚实皆宜)

解痉通脉治骨痹。

升举元气疗消渴。

58、川乌、草乌:

生用治痹效佳。

搜风定痛,以生草乌力锐效捷。

草乌:

《神农本草经》“除寒湿痹”、《别录》主“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药性论》“其气锋锐,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而直达病所”、《本草述》“寒湿之所结聚,顽痰死血,非是不足以开道路,令流气破积之药得以奏绩”。

59、羌活:

走窜、走表,祛风寒、化湿、通利关节,善治上肢及头面诸疾。

羌活发散力强,善走气分,疗头面、上肢风寒湿邪。

独活发散力弱,善走血分,疗下肢痹痛。

羌活、白芷,风以胜湿,治湿胜泄泻。

60、穿山龙:

治顽痹。

治慢性肾炎。

治顽固性咳嗽。

治胸痹。

61、石斛:

治痹。

62、肿节风:

清热解毒、祛风散瘀疗痹症。

小剂量(15)扶正,大剂量(30)散结化瘀。

八、痛证药

63、白附子(小白附子),黄花乌头的块根:

性燥而升,乃风药中之阳草,引药势上行,故善治面瘫、头风、破伤风。

散头面风痛要药-牵正散、三生丸、玉真散。

治病毒性心肌炎引发的室性期前收缩。

治三叉神经痛。

治银屑病。

64、路路通:

性通利,行气活血、利水消肿。

65、台乌药:

治胸腹胀满、气逆疼痛。

上入脾肺,下通膀胱与肾。

-治肾、输尿管结石绞痛-台乌药30、金钱草90。

治浑身胀痛-香附散(香附、台乌药)

治肾虚尿频-缩泉丸,又治肺寒清涕。

久治不愈之胃脘痛:

台乌药加百合。

肾积水:

台乌药、泽泻。

肝硬化腹水:

台乌药30、制鳖甲30。

66、六轴子:

苦温有毒。

长于定痛,治痹症剧痛。

镇咳,五子定咳汤:

六轴子、天竹子、苏子、黄荆子、车前子。

(久咳痰少)

67、白芷:

善治头痛,以前额、眉棱骨为主者。

顽固性偏头痛、腰麻、硬膜外麻后头痛用30g。

通治诸痛。

消囊散肿:

关节积液、卵巢囊肿,重用30克。

治鼻渊、乳腺炎。

九、血证药

69、油松节:

疏风通络、疏利关节,治关节拘挛疼痛。

提高免疫力,松节30、红枣7枚。

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稀者。

消除慢性肾炎蛋白尿,松节30、黄芪60(久用、渐加量)

升高红白细胞、血小板:

松节30、鸡血藤30、牛角腮30、仙鹤草30、补骨脂15。

宁神安眠。

70、鬼箭羽:

治阴虚型糖尿病。

30g。

治湿热夹瘀痹症。

71、五灵脂:

与蒲黄相伍(失笑散),治恶露不行、脘胁刺痛、死血腹痛甚验。

“五灵脂能人血分以行营气,能降浊气而和阴阳,它的多种作用即可据此引伸和参悟。

章次公先生曾创制“灵丑散”(五灵脂、黑丑等份为末,每服3~6克),对痢疾、泄泻初起,胃肠积滞未消者,屡奏佳效,是为善用五灵脂者。

凡痰瘀交阻、宿食不消、浊气胰塞,而致腹痛撑胀,此药悉可选用,往往可奏浊气下趋,阴阳调和,胀消痛定之效。

朱老还以之治疗肺胀(肺气肿),取得佳效。

本病多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由于肺脏膨胀,先贤根据症状推理而定名为“肺胀”,是十分确切的;

同时在治疗上有“皱肺法”,创制“皱肺丸”治疗本病,具有良效。

《百一选方》、《圣济总录》、《世医得效方》、《普济方》均载有皱肺丸,治久嗽、喘咳、痰红,其中《普济方》之皱肺丸,明确指出:

“治咳嗽肺胀,动则短气”,是完全符合肺气肿的证治的。

该丸由五灵脂60克,柏子仁15克,胡桃8枚(去壳)组成,共研成膏,滴水为丸,如小豆大,甘草汤过口,每服15粒,1日2次。

有祛瘀化痰、敛肺纳肾之功,对肺气肿之轻者有较好的疗效。

72、夜交藤:

催眠止痒

在诸多安神药中,以夜交藤催眠作用最佳。

盖阳入阴则寐,夜交藤入心肝二经血分,功擅引阳入阴故也。

此品善于养血,故用于血虚所致的,最为适宜。

因其性平和,其他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亦可作为佐使药用之。

唯其用量宜大,少则不效。

朱老处方一般恒用30克,重症失眠则用至60克,每每应手。

夜交藤又有活血、通经、止痒之功。

《从新》谓其“行,通血脉”,《本草纲目》谓其主治“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

上常以之老人身痒,盖高年阴血多虚,血虚生风故痒,夜交藤有养血活血之功,洵为当选之佳品。

内服常配生地、红花、徐长卿、银花藤、丹皮等。

沐浴时用夜交藤200克煎汤擦身,其效尤佳。

73、黄明胶:

止血养血、消瘀散痈

黄明胶为黄牛皮所熬之胶,又称牛胶、水胶、明胶。

《千金方》用干胶(即黄明胶)为末,酒和之,温服,治虚劳尿精;

《》用其久咳不愈,吐血咯血;

《肘后方》则用以治疗妊娠下血不止。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谓其“治吐血、衄血、下血、血淋、妊妇胎动血下”。

《本草汇言》更说它是“止诸般失血之药”,“与阿胶仿佛通用,但其性平补”,更“宜于虚热者”。

《医林纂要》亦谓黄明胶“补肺清金,滋阴养血”。

黄明胶还有一些特殊功用,则为阿胶所不及者:

①治风湿疼痛:

黄明胶烊化,人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白芷、冰片、赤芍末、姜汁适量,搅拌至匀,作膏药贴痛处。

也可只用黄明胶、姜汁二味作膏药用,1日1换。

对疼痛、麻木均有较好疗效。

②治跌打损伤:

用黄明胶焙烤后研末,温黄酒送下,成人每次服12克,1日2次。

③治疮疖初起:

用黄明胶烊化,和入食醋,敷于患处,疮疖初起,即可消散。

如此观之,黄明胶又有活血散痈之功矣。

74、仙鹤草:

能行能止

仙鹤草为止血要药,常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及妇产科崩漏、月经过多等出血性疾患。

此药止中有行,兼擅活血之长。

仙鹤草昧苦辛而涩,涩则能止,辛则能行,是以止涩中寓宣通之意。

考诸文献,《百草镜》中有本品“下血活血”、治“跌仆吐血”的记载,《生草药性备要》谓其“理跌打伤,止血,散疮毒”,均可为证。

《百草镜》治乳痈初起,即用仙鹤草30克酒煎,并云“初起者消,成脓者溃”。

《闽东本草》用仙鹤草治痈疽结毒,亦可证本品之活血作用。

盖乳痈与痈疽结毒,皆因邪毒结聚、气血壅遏所效,设其无活血之功。

何能消之溃之?

因此,本品不得以收涩止血视之,止血而不留瘀,瘀血去则新血生,故为血证要药焉。

仙鹤草别名脱力草,江浙民间,用此品治脱力劳伤有效,足证其有强壮之功。

单用本品,治疗气血虚弱之眩晕,有一定效果,即从其强壮作用引伸而来,朱老常以仙鹤草配黄芪、大枣为基本方,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其效颇佳。

曾治一气虚紫癜患者,用仙鹤草、黄芪各30克,大枣15枚,服20剂而紫癜即消失。

证属阴虚者则去黄芪,酌加生地、白芍、杞子、龟板、旱莲草,疗效历历可稽。

治慢性痢疾与结肠炎又拟有“仙桔汤”(仙鹤草15~30克,桔梗6克,乌梅炭、广木香、甘草各4.5克,白槿花、炒白术、白芍各9.克,炒槟榔1.2克)。

方中仙鹤草,取其活血排脓、止泻之功,故用之多验。

仙鹤草尚有强心作用,叶橘泉先生著《现代实用中药》一书,曾提及之。

75、牛角腮

76、水牛角

十、气血水病证药

77、泽泻:

利大小便、轻身减肥

其用量若大于30克(汤剂),亦可通大便。

重用泽泻单纯性肥胖、高胆固醇血症、脂肪肝、及原发性症。

对高脂血症及单纯性肥胖、脂肪肝曾拟一方,名“降脂减肥汤”(制苍术、黄芪、泽泻、淫羊藿、苡仁、冬瓜皮、冬瓜仁、干荷叶、草决明、丹参、半夏、山楂、枳壳)水煎服,或改作丸剂亦可。

善治美尼尔氏病眩晕泽泻50g。

78、牵牛子泻水逐痰,消积通便

牵牛子,又名丑牛、二丑(黑、白丑),其性苦寒沉降,用治喘满肿胀、食滞痰结、二便不利属于实证者,有良效。

(1)肺炎:

痰热壅肺,胸高气促,面赤,痰鸣,鼻煽,便闭。

指纹色紫,舌红,苔黄。

朱老常用牵牛子配大黄、黄芩、桑白皮、连翘、鱼腥草、僵蚕、瓜蒌等,服后大便畅通(约泻下3~4次),喘促痰鸣即平。

盖牵牛子苦寒滑利、逐痰泻水之功甚著,合大黄、黄芩等.清热解毒,化痰通腑,用之得当,往往可收“一剂知,二剂已”之效。

(2)水肿腹水:

牵牛子既善利大便,又能利小便。

其作用较大戟、芫花、甘遂略弱,但相对副作用亦较轻,较之寻常利水药如五皮饮以及茯苓、泽泻、猪苓、木通为强。

所以张子和说:

“病水之人,如长川泛溢,非杯杓可取。

”《儒门事亲》禹功散(黑牵牛头末、茴香、姜汁)、导水丸(大黄、黑牵牛、黄芩、滑石)、神芎丸(即导水丸加黄连、薄荷、川芎),三方皆用牵牛,是真识牵牛者也。

以上三方,皆朱老赏用之方(上述肺炎案牵牛配大黄、黄芩即取导水丸意),用于胸水、腹水、水肿体实、病实者,屡奏佳效。

(3)便秘腹胀:

牵牛子气味雄烈,有破气散壅、通利三焦的作用,故亦常用于积滞、腹胀腹痛、便闭或泻下不爽之症。

章次公先生曾拟“灵丑散”一方(黑牵牛、五灵脂等分研末,每服3~6克,日2次),朱老用之多年,其效甚佳。

此方亦用于痢疾少腹胀硬或坠痛,排便不爽,常以牵牛子、五灵脂与大黄、槟榔、薤白、白槿花、苦参、石榴皮、川楝子、香连丸等相伍而用。

(4)老年癃闭:

老年癃闭,多由前列腺肥大引起,其症排尿困难、涓滴难下,甚至小便闭塞不通,小腹胀满,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