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46837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2)把=3代入方程,得

左边=4(3+1)=-4

左边=右边

∴=3是原方程的解

练习:

已知x=2是方程2(x-3)+1=-2x+a的解,则a=____________.

例2:

求上页合作学习第(3)题2+0.3=5的解

∴=10

课内练习:

1、2

课堂小结: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及检验方法

作业:

作业本

板书设计

5.1一元一次方程

(一)知识回顾

例1、例2

(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知识与能力:

在理解等式的两个性质的基础上,尝试用检验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理解移项的概念,使全体学生初步掌握移项法则,并会用这一法则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使大部分学生掌握移项法则,并在一道题中多次运用这一法则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示变化的归纳,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探究移项法则。

经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践与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能力,不断增强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供适当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与合作。

了解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探索过程,掌握移项法则,熟练的运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

等式性质2的应用以及移项要变号的具体应用。

【教学准备】电脑、投影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提问:

1什么是方程?

与等式的关系?

2.什么是方程的解(根)?

解方程?

3.判断下列式子哪些是方程?

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4x=3x+50;

(2)2x=100;

(3)2×

3+5=11;

(4)2x+3;

(5)y2+7=8;

(6)z=0;

(7)3y+2=4;

(8)-x=4;

(9)-=-;

(10)3y+4y;

(11)ab=ba;

(12)x-=2(x+1)

4.说出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上述方程

(1)、

(2)?

观察下图(见教材合作学习):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分别观察上述两图,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从甲到乙再到丙的变化过程中,天平称盘上的物体质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相应的方程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2、你能用等式的性质说明上述各变化过程的正确性吗?

通过图例归纳,鼓励学生自己总结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归纳:

上述过程表明,求方程的解,可以运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变形成x=a(a为已知数)的形式。

(三)指导应用,深化理解

例1解方程:

(1)5x=50+4x;

(2)-x=4;

按课本讲解、板书。

(组织学生口头回答例题的解答,注意用检验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

上述解题过程应用等式的哪些性质?

如何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

问题2:

已出现哪一些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各步骤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3:

如何正确规范书写解方程的各个步骤?

哪些步骤可以省略不写?

例2:

解方程,并口算检验:

(1)8-2x=9-3x;

(2)-x=x+5

教师引导学生检验,完成解题过程.

随堂练习:

课本练习1(板演),2(先做在书本上再口答)

探究活动1:

(1)简要分析下列错解,写出正确答案:

解方程:

-x=-2x+6

把-2x移到左边,得-x-2x=6

合并同类项,得-3x=6

两边都除以-3,得x=-2

(2)由上题解得过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应怎样纠正?

(3)解方程:

3x=2x+7,试着把2x移到等式的左边,怎样移动?

这样移动的依据是什么?

它简化了解方程的哪一步?

由师生共同得出移项的概念:

一般地,把方程中的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移项时,通常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注意移项必须改变符号后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

例3解方程:

(1)5+2x=1;

(2)8-x=3x+2

画出移项路线图(见教材),说明移项和合并同类项在方程变形中经常用到,移项时应注意改变项的符号。

例4解方程

(1)3-(4x-3)=7;

(2)x-=2(x+1)(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说明:

对方程中一边或两边有括号时,一般应先去掉括号,在进行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变形求解。

课本5.2

(2)练习:

1(口答),2(板演)

探究活动:

(1)课本练习3;

(2)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已经学过的有几个步骤?

各个步骤的依据是什么?

(四)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问题:

通过本课的探讨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你认为有哪些方面的进步。

(让学生进行小结,经过学生个人回顾—同桌交流—给大家说说的过程,总结本节课的所做、所听、所感,让知识系统化、合理化。

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训练学生的归纳和表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归纳:

1.知识:

等式的两个性质,移项法则,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方法:

本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应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方法和移项法则。

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

3.体验:

感受生活中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存在与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探索与交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布置作业:

课本5.2

(1)节作业题的A组、B组和5.2

(2)节作业题的A组、B组

【板书设计】

银幕区

§

5.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知识回顾例4、例5

(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

(三)例题解析练习设计

5.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掌握诸如行程问题、等积变形、调配问题、利率问题、工程问题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能力目标:

1、会用图示法、列表法、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2、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掌握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是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法、图示支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是教学难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

T:

×

同学今年你几岁?

S1:

14岁。

我今年48岁,再经过几年你的年龄正好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再过二年。

你说说,为什么再过二年你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再过二年我16岁,您48岁,正好是三分之一。

他说得对吗?

S2:

不对,再过二年他年龄16岁,而您50岁了。

那你说要再过几年呢?

再过二年不对,再过三年,他17岁,您51岁,正好是。

S:

这里有一个怎样的基本数量关系?

人的年龄是同步增长的。

很好,用等式来表示是:

学生年龄=老师年龄

14+O=48+O

其中O代表再过几年

如果把O用字母x来表示,则可列出方程:

,这个方程是什么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

说明用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今天开始我们就是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

2002年亚运会上我国获得150枚金牌,比1994年亚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的2倍少38枚,问1994年亚运会我国获得几枚金牌?

1、哪个量是未知的?

2、你能象刚才老师一样,找出一个基本的等量关系吗?

2002年的金牌数=2×

1994年的金牌数少38枚

150 = 2 x - 38

3、方程的解是多少?

三、典例分析

例1:

5位教师和一群学生一起去公园,教师按全票的票价是每人7元,学生只收半价,如果买门票共花费206.50元,那么学生有多少人?

分析 题中涉及的数量有人数、票价、总价,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是:

人数×

票价=总票价;

学生的票价=×

教师的票价;

教师的总票价+学生的总票价=206.50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

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数量及其关系;

2、设元:

选择一个适当的未知数用字母表示(例如x);

3、列方程:

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

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验:

检查求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并写出答案。

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行驶,出发后经3时两人相遇。

已知在相遇时乙比甲多行了90千米,相遇后经1小时乙到达B地,问甲、乙行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分析 路程=速度×

时间

相遇前甲行驶的路程+90=相遇前乙行驶的路程

相遇后乙行驶的路程=相遇前甲行驶的路程

例3:

一标志性建筑的底面呈正方形,在其四周

3

x

铺上花岗石,形成一个宽为3米的正方形边框。

已知铺这个边框恰好用了192块边长为0.75米的正方形花岗石,问标志性建筑底面的边长是多少米?

阴影部分的面积=192块边长为0.75米的正方形花岗石的面积;

阴影部分可以分割成4个长为(x+3)米,宽为3米的长方形。

例4:

学校组织植树活动,已知在甲处植树的有23人,在乙处植树的有17人。

现调20人去支援,使在甲处植树的人数是乙处植树人数的2倍,应调往甲、乙两处各多少人?

用列表法分析题意:

甲处

乙处

原有人数

23

17

增加人数

20-x

现有人数

23+x

17+20-x

甲处人数=2×

乙处人数

例5:

甲每天生产某种零件80个,甲生产3天后,乙也加入生产同一种零件,再经过5天,两人共生产这种零件940个。

问乙每天生产这种零件多少个?

头3天甲生产零件的个数+后5天甲生产零件的个数+后5天乙生产零件的个数=940

例6:

小明把压岁钱按定期一年存入银行。

当时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年利率为1.98%,利息税的税率为20%,到期支取时,扣除利息税后小明实得本利扣为507.92元。

问小明存入银行的压岁钱有多少元?

本金×

利率=利息;

利息×

税率=利息税;

本金+利息-利息税=实得本利和

四、课堂练习:

分节布置

五、小结: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基本的数量关系

3、分析题意的几种基本方法

六、作业布置:

5.4 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了解问题解决的四个步骤

会初步按问题解决的四个基本步骤,对应用题进行审题,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数学模型,设定未知量,列方程,解方程,并进行检验、回顾与反思.。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方程的模型,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

按问题解决的四个基本步骤,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1的理解和回顾,例2的分析数量关系.

一新课的引入

举一个出门旅行的实例来引入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要出门旅行前要做些什么?

(老师问),学生讨论后,教师概括:

理解问题是指我们要明确出发地和目的地、两地之间的交通工具、时间、费用等等.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已知信息的分析,各种预想方案的比较,确定实施方案,也就是制定计划。

接下来当然就是执行计划-----旅游.在结束旅行回来后回顾过程,获取有益的经验,也就是回顾.但这四个步骤常常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所以解决问题的四个基本步骤:

理解问题,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回顾.

二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并理解P132上四个步骤的具体要求.

1.例一(见课本并展示课件)

理解问题

师:

我们可以按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来分析思考问题,使我们的思维有条不紊科学地进行。

然后仔细阅读例一的资费标准调整表后,考虑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涉及哪几个关键的量?

这些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生:

涉及通话时间、收费标准和话费三个量,他们的关系是:

通话时间×

收费标准=话费.

师:

在21:

00拨打一个电话,调整前的话费为3.40元,你能判定这个长话属于哪个时间段?

3.40×

0.04÷

6=510秒〈1时,说明属于20:

00~22:

00这个时间段内.

刚才这位同学从时间角度比较得出,还有其他判定方法吗?

可从话费角度考虑.如果在21:

00通话时间为1时,相应的话费就为0.04÷

(6×

3600)=24元 〉3.4元,说明这个通话时间不到1小时.

制定计划

现在知道了这个话费是在21:

00时间段,我们也应该想到对于同一个电话,无论调整前后收费标准怎样变化,但总有:

调整前通话时间=调整后通话时间.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用列方程求解.具体步骤如下:

设所求的话费为X→用X的代数式表示调整后的通话时间→列方程→解方程→检验

(强调解题格式与书写规范)

执行计划   设所求的话费X,根据题意,得

             3.40÷

   =X÷

   

解这个方程,得X=2.55(元)

答:

这个电话在调整后的话费为2.55元.

回顾    

做完了问题应该有个回顾,有利于我们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能举一反三,提高效率.

(1)检验结果,求解无误,结果符合实际.

(2)获取了有益的经验,说明求解过程中,“510秒小于1时”的检验是必需的,保证21:

00所打的电话再在20:

00的时间段内,这样还启发我们对问题条件做适当的修改后继续研究,展示下列各变题:

变题1.调整前的话费改为30元,那么“执行计划”应做何调整?

(教师简单分析,让学生上讲台板演)

简析:

从21:

00通话时间1时,相应话费为24元,那还有6元的话费应该在22:

00以后打的,打了(30-24)÷

(0.03÷

6)=1200(秒),则总通话时间为3600+1200=4800(秒),所列方程是

0.6X÷

0.03=4800,解得X=24.

刚才讲的都是已知调整前话费,求调整后的话费,再进一步可得节省的费用.反思一下,若已知节省的费用,能求出其余的量吗?

变题2.一个从19:

50分开始打的长话,在调整后话费节省了1.8元,那么这个电话在何时通话结束?

调整后的话费是多少?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归纳得出:

在18:

00~20:

00之间,话费降幅为(0.06÷

6)-(0.03÷

6)=0.005.从19:

50到20:

00这10分内可节省话费0.005×

10×

60=3(元)但1.8小于3,即通话不超过10分,只有

1.8×

(6÷

0.03)=360秒=6分.

若所设的未知数不变,则6X÷

0.03=360,解得X=1.8.即调整后的话费是1.8元,电话在19:

56通话结束.

变题3.若将变题2节省的话费改为5元,则在调整后的话费又是多少?

0.005×

60=3(元)

(5-3)÷

(0.01÷

6)=2100(秒)

所以共耗时10分+20分=30分,则所列方程应是6X÷

0.03=30×

60,解得X=9(元)

对一个问题应仔细分析题意,适当地改变已知条件,就可得到新的问题,同学们不妨自行编题,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题例.

2.例二(展示课件,详见课本)

第一步先“理解问题”(由学生回答):

已知的量有参加两个社的总人数,两个社都参加的人数以及参加每个社的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要求的是参加“书画社”的人数.

 第二步“制定计划”,不妨借助于几何图形,直观描述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由课本中的图,知左边圆的面积表示参加书画社的人数,右边圆的面积表示参加文学社的人数,那么公共部分的面积表示什么量?

只参加书画和只参加文学社的人数应该由哪块面积表示?

(由一个学生上黑板画图表示),指出思路;

思路1 参加书画人数+参加文学人数-两个社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思路2 只参加书画人数+只参加文学人数+两个社都参加人数=总人数

第三步“执行计划” 先设定未知数X,表示有关的未知量,然后请同学分别回答.

第四步“回顾”,让学生检验,无论哪种思路,解得的结果都符合题意,体现一题多解的思想方法.

3.课堂练习

课本P134的课内练习.(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巡回检查并指出:

本题是等积变形问题,让学生了解对于具体问题,当计算结果需取近似值时,不能都用四舍五入法,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本题考虑锻造时的损耗,为保证加工结果准确,必须留有加工余量,因此采用进一法.)

4.小结

本节课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首先要审题,分析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量已知,哪些量未知.再找到等量关系,制定计划,执行计划中应注意书写要规范,并养成做完题进行回顾,反思的好习惯.

三 布置作业

(1)课本P134的作业题A组都做,B组有能力的同学完成,C组课后探究思考.

(2)作业本①中此节内容.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