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1365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第四章.docx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四章

4.1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能描绘晶体熔化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善于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树立规范实验、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2、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描绘晶体熔化图像;据图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小学常识中已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请回忆是哪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这些状态是一成不变的吗?

(学生回答:

不)那这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呢?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逐步进行探究。

二、学习新课:

1、固体的熔化。

(1)概念与问题。

师:

你们见过水结成冰和冰化为水的现象吗?

(预)

生1:

见过。

冬天,北方的河面会结成冰。

春天,河面的冰会化为水。

生2:

冬天的夜晚,地面上的积水会结成冰。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冰会融化为水。

生3:

将水放入冰箱里后,水会结成冰。

将冰取出冰箱后,冰会融化成水。

师:

这些事例说明什么?

(预)

生1:

物质既可以由液态变成固态,也可以由固态变成液态。

生2: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温度有关。

师:

你能用以上结论分析课本图4—1所示的火山喷发的现象吗?

(预)

生:

岩石在高温下可以成为液态,而当温度降低时则变成了固态。

师: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

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下面我们用实验进行探究一下。

(2)实验与思考。

①器材及实验装置介绍。

准备两套课本图4—2实验装置,分别安放在讲台左右两端。

一套做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另一套做松香熔化实验。

注意介绍器材的使用方法。

分另请两组学生(每组4人),上台实验,并对学生进行分工(报时、搅拌、读数、记录),其它同学注意观察。

②注意:

实验中要分工协作;当硫代硫酸钠粉末开始熔化时,要及时搅拌;仔细观察温度与物质的变化情况。

③按课本要求进行实验。

观察并思考:

观察对硫代硫酸钠及松香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变化;观察不同温度下它们的状态;观察熔化时它们的状态及温度;记录实验中的数据;思考硫代硫酸钠和松香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

(3)作图并分析。

①根据实验数据,学生在方格坐标纸上描点、连线、完成图像。

指明坐标轴上的两面三刀个轴的指向圾示时间和温度,硫代硫酸钠从35,松香从60开始计时,温度坐标上每小格代表2,时间“0”表示时间的起点,在加热过程中,每一时刻都有一个对应的温度,在图像上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

②图像分析

(4)比较与交流。

参与实验的学生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并与全班学生交流,比较硫代硫酸钠与松香熔化时的异同点。

(5)归纳与应用。

①通过实验对比、图像分析,得出结论。

固体分类:

晶体:

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做晶体(如硫代硫酸钠)和非晶体:

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非晶体(如松香)。

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非晶体没有熔点。

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处于固、液体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③读“几种晶体的熔点表”,体会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记住硫代硫酸钠和冰的熔点,知道常见金属中钨的熔点最高。

④知识应用及反馈:

a、讨论“真金不怕火炼”是否十分准确?

爱迪生为什么选钨丝做电灯的灯丝?

B、做课本第125页练习1、2、3

2、物质的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通过熔化的规律和图像,推出物质凝固的规律和图像,达到对知识的迁移。

①物质凝固时都要放热。

②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三、总结:

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吸热。

晶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放热。

规律:

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凝固时要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四、作业:

完成《作业本》与《同步练习》(4.1)

4.2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对两种方式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2、明确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和实质,掌握沸点概念,掌握液化放热现象,明确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能列举液化现象及液化在实际中应用的事例。

会紧密联系生活经验,分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重点难点:

1、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2、沸腾实验观察

课前准备:

酒精水温度计烧杯酒精灯铁架台乙醚注射器药棉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故事:

有一次,小王用铝壶在煤炉上烧开水。

他先将铝壶盛满水放在燃烧正旺的煤炉上。

后来一位同许叫小王到外面去踢足球,小王马上跟着去了。

小王题的很高兴。

突然想起,自己家在烧开水,就马上回来了,回到家一看,惊呆了,发现铝壶已经变形了,铝壶里的水也没有了,他百思不地其解,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同学们,你能帮小王同学解释这一现象吗?

激发学生兴趣

讨论、回答

举例:

(1)炎热的夏天,在地上洒些水,不一会水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2)这一杯水,不管在冬天还是夏天,过了几天都会减少。

再看:

在黑板上用酒精擦出一片液迹,问:

酒精哪里去了?

从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反之,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或凝结。

刚才的例子和实验都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的汽化现象。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蒸发?

通过晒衣服的例子提出影响蒸发的因素。

(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实验器材:

两块相同的磨砂玻璃片、火柴、酒精、药棉、水、滴官

提出问题:

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对这个问题,你们提出哪些猜测和假设呢?

实验验证并课件演示

不同的液体,蒸发快慢一样吗?

在黑板上分别用药棉沾水和酒精画一个等大的圆,观察哪个先蒸发?

蒸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时我们要增大或加快蒸发,有时又要减少或减缓蒸发。

如:

干手器、喷灌、滴灌等等

你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思考

学生观察、分析,作出回答:

液态变为气态

讨论、回答

举例

猜测:

1、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蒸发越快。

2、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上方空气流动有关?

液体上方空气流动越快,则液体蒸发越快。

3、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

观察、得出结论:

液体蒸发快慢还跟液体性质有关。

本节课题探究引入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那么液体蒸发要吸热还是放热?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蒸发吸热还是放热?

实验:

1、将2支温度计置于空气中,读数是

2、其中一支温度计插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读数是,从酒精中取出后,读数怎样变化?

最低的温度是

与另一支比较

3、取一小团药棉,用酒精浸润,将它展成薄薄的一片,然后将他包裹在温度计玻璃炮的外面,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当你用练习本对着问低级玻璃泡不断扇风时,你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而当练习本对着另一支温度计玻璃泡扇时读数有什么变化?

你的结论:

(课件演示)

人从游泳池里爬上来被风一吹会感到特别的冷,穿着被雨淋湿了的衣服站在风中容易着凉,这是为什么?

阅读:

人能利用汗液的蒸发调空体温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学生分析,回答

对以上结论,学生设计实验上台演示检验

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

用两支温度计做对比实验:

讨论

再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现象

深入探究: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师提问:

今天解决了哪些问题?

这节课有哪些新的认识?

又有哪些与原来的认识观点中不一样的一些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变得更明白了?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上节内容复习

引入,介绍另一汽化现象-------沸腾学生回忆,举例

学生分组实验:

水的沸腾现象

让学生观察:

水未沸腾时温度的变化及现象?

水开始沸腾时温度的变化及现象?

并让学生总结沸腾的特点:

A、一定温度下进行

B、内部表面同时进行

C、沸腾吸热

采用与熔点表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

A、熔点是物质的特性,沸点也是物质的特性

B、明确沸点与气压有关系

C、记住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D、会判断具体温度时液体的状态

蒸发与沸腾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列表归纳

认真观察现象,及时记录数据:

A、沸腾前,水的温度的变化?

水中气泡如何变化?

B、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水的温度的变化情况?

水中气泡如何变化?

C、沸腾后,停止加热,水是否继续沸腾?

学生对比总结并发言

学生练习:

—170℃时氧处于什么状态?

等等

沸点知识应用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在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

沸点表:

介绍冷冻疗法

总结提高,

以玻璃上的液化现象,雾,露的形成引入

演示水的液化实验,引导观察:

玻璃片上的现象?

用手摸玻璃片,感受实验前后玻璃片的温度变化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演示:

乙醚液化实验

介绍生活中实例

思考:

电冰箱工作背面与侧面的冷热情况?

总结:

液化放热

教师引导汽化是液化的逆过程,以此对比熔化和凝固的知识来得出结论

学生结合生活,

小结

深入探究

(书本上)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对液化放热的认识

讨论

教师提问:

今天解决了哪些问题?

这节课有哪些新的认识?

又有哪些与原来的认识观点中不一样的一些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变得更明白了?

学生小结提高小结

书本练习

布置作业

 

4.2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能比较两种方式的相同和不同。

2、借助实验分析液体的蒸发的三个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次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

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4、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液体沸腾的图像,并叙述沸腾的特点。

5、理解沸点的概念,能说出一ATM下水的沸点,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际中的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的两种方法和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放热,及液化的应用。

重点难点:

1、影响液体蒸发速度的三个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2、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课前准备:

大量的相关实验和多媒体素材

教学过程:

【引入】用“酒精棉花”在黑板上写“汽化”两字。

举例:

P125之后问,黑板上的字怎么不见了?

——变成气态了

——>>>汽化的概念: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一、汽化的两种形式

1、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讨论】液体蒸发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各种生活中的实例来得出。

(1)液体的温度越高

(2)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的表面空气流动越快

补充实例说明,人们利用蒸发快慢三个因素来加快或减慢蒸发。

【例】农民在收割后,把谷放在通风的操场上太阳底下摊开来晒,然后隔段时间会把谷去翻翻,这里面用到了哪些原理?

还有:

水在火炉上烘水倒在盆中比装在杯中没的快

酒精擦上,用嘴吹……,书上P126的三个例子。

然后插上水,哪个感觉更凉快?

(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分别用水和酒精写蒸发两个字)

得出结论:

酒精蒸发的快,不同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不一样。

刚才我们感觉到擦上酒精后手感觉凉凉的,能说明什么呢?

液体蒸发要吸热,下面就通过实验来证明。

【实验】P127酒精蒸发实验。

可以观察到温度先下降(蒸发吸热),后上升(蒸发完了,回到室温),让学生说明原因。

补充:

干温度计,用书扇,温度不降

湿温度计,用书扇,温度下降说明水蒸发时降温所致。

综合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和液体蒸发吸热的原理,结合生活蒸发给我们的好处和坏处。

【例】风吹蒸发快,洗完澡,冷,电风扇夏天吹,凉爽。

狗吐色头,增大接触面积,加快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蒸发来加快散热。

【小结】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蒸发要吸热。

2、沸腾

【实验】P128(从温水开始加热,节省时间)

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1、沸腾前,水温升高,沸腾时,水温不变,同时有大量蒸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气泡破裂开来放出蒸气。

(这里让学生描述时越详细越生动越好)

2、归纳:

(都可从实验现象中通过提示让学生归纳出来)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低于这个温度,液体吸热升温,不沸腾;在这个温度,沸腾,但不升温。

(2)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3)液体沸腾时,虽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3、沸点的概念及几种液体的沸点:

(1)注意:

都是在一标准大气压(atm)下的

(2)水的沸点,1ATM下,100℃,其他物质见P128的表

4、低沸点物质的用途:

冷冻治疗。

(原理见P129)

【讨论】蒸发和沸腾(汽化的两种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蒸发沸腾

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并且都要吸热

不同点1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2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3比较缓慢1同时发生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

2只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

3剧烈汽化

影响

因素1液体温度高低

2液体表面积大小

3液体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液体表面气压大小会影响沸点的高低

二、液化

【引入】P129朝桌子或窗户嗬气,可以看见上面有小水珠出现。

天气冷的话朝空气中吐气,可以看到“白气”,白气其实是小水珠,水蒸气看不见的。

【实验】水蒸气液化。

1、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温【实验】

(2)加压(压缩气体的体积)【乙醚液化实验】

日常应用:

气体打火机,液化石油气等

2、液化放热:

水蒸气冒出上方,放手感觉烫。

冰箱后面会发热等。

阅读研究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和卫星的温控技术,P131。

3、“白气”问题P131讨论

(1)靠近壶嘴一段温度还是比较高,不会明显液化。

(2)水蒸气变成水珠液化要放热,所以,要更烫。

【小结】汽化(吸热)

液态-――――--气态

液化(放热)

汽化方式:

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沸腾(沸点的概念)

液化方法:

降温和压缩气体

三、课后练习

 

4.3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能说出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凝华时要放出热量,能用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

2、能用物态变化的观点说明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

重点难点:

1、升华、凝华的概念及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课前准备:

课见、演示器材。

教学过程:

【引入】复习回顾:

固态——液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关系。

提问:

物质能否直接从固态和气态之间转化呢?

一、升华与凝华

【实验】碘升华,凝华实验

注意:

这里用碘升华的实验仪来做,做实验的时候,为了让上端冷却下来的效果好一点,可以在上面稍微放点水,但一定要主要不要流下来,不然爆炸很可怕的。

得出:

升华:

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

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请举例说明——

请学生回答:

熔化、汽化时的吸热情况和凝固、液化时的放热情况,引出升华需要吸热(如用干冰升华吸热,冷藏食品)

凝华需要放热(

举例:

发黑的灯泡。

二、云、雨、雪、雾、露、霜

——地球上的水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

云、雨、雾、露——水液化

雪——水凝固

霜——水凝华

【读图活动】P135,描述降水形成的过程,同时推测其他云、雨、雪、雾、露、霜形成的过程。

雾天需要注意的问题。

【讨论】P136

课堂练习

三、物质的三态变化

图见书上一章小结里面

做题目时先要确定是从什么态到什么态,然后再进行分析。

 

4.4物质的构成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散现象。

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重点难点:

分子间存在空隙。

扩散现象。

课件、演示器材

教学过程:

一、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引入一:

提出物态变化中的许多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学习物质构成。

引入二:

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

甘蔗汁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说明甘蔗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呢?

学生实验:

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

让学生一步步考虑,最后根据水变甜的事实,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物质的微观世界。

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的概念——可以采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如:

⑴一杯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亿亿年。

⑵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象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⑶2500万个水分子排列起来才只有1厘米长,而同样数目的乒乓球挨个排列起来有750千米长,相当于北京到南京的直线距离。

二、分子之间有空隙

两个演示实验:

(前一个是主实验,后一个是辅助实验)

做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时:

用有刻度的小试管。

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总体积减少,其实跟两种颗粒之间存在着空隙有关,又跟两种颗粒的大小不同有关,所以应选用颗粒大小差异较大的,实验效果就较明显。

当然模拟实验只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某个道理,它与所要说明的道理之间并不存在着简单的因果关系。

我们不能认为,因为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所以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空隙,只能说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现象相类似,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两者混合时,由于分子填补了这些空隙,所以总体积就会减少。

讨论:

四人小组讨论,每一组上报讨论结果,并要列举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还是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

教师归纳。

三、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中

气体的扩散实验:

打开香水瓶盖,让学生闻气味。

使学生认识到气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这个实验简单易做,而且直观性和形象性强。

也可改为在教室里喷洒空气清新剂或点燃卫生香,让学生闻气味。

什么叫扩散?

进行气体扩散的微观解释,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液体的扩散实验:

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实验。

应当用注射器将红墨水注入水的底部,然后让学生观察红墨水向周围散开的现象。

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可以在开始上课时将红墨水注入水中。

两杯水,一杯用冷水,一杯用热水,让学生发现红墨水在两杯水中散开的快慢跟温度的高低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扩散是由分子的运动引起的。

扩散现象也能在固体中发生。

教师介绍金和铅的扩散实验。

让学生举例固体扩散的实例。

教师总结。

固体的扩散在制造金属零件和现代电子基本元件晶体管的制造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

钢件的表面渗碳法,从而提高钢件的硬度;渗铝法,从而提高钢件的耐热性;在晶体管中渗入微量的杂质,从而控制半导体性质。

讨论:

比较气体、液体、固体中扩散的快慢。

扩散现象除了能说明分子的运动之外,还能说明什么?

四、物态变化现象的微观解释

蒸发现象的微观本质和沸腾现象的微观本质两幅图片

思考:

你还能利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其他物态变化的现象吗?

思考题是为了把所学的分子运动论微观知识全面去解释其他物态变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思考完后,可让学生抢答的方式解释物态变化的实际。

 

探究:

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课前准备:

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一只(公用)。

教学过程:

师: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

生:

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

师:

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

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师:

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生:

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

师:

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

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或其近似的)

师:

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

生:

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

[板书]

师:

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

生:

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

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大块的固体。

师:

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

生:

设计实验方案

师:

对。

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这个溶解快慢该怎样判断呢?

生:

溶解时间。

时间越长表明溶解越慢,时间越短表明溶解越快。

师:

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实验室的后面有一面钟,大家可以根据它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下面我们就以猜想

(1)为例,若我们要检验搅拌到底是不是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以前后两桌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生:

两杯水,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看哪杯溶解得快?

师:

实验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搅拌的那一杯溶解所需的时间短,就可证明搅拌能够加快食盐溶解

的速度。

如果时间一样,则证明……但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我们在研究“搅拌”这个因素时,对于水,对于食盐有没有什么要求?

生:

两杯水一样多,食盐质量也一样,水温也应该相同。

师:

为什么呢?

生:

……水—————————食盐

师:

根据大家刚才的猜测,我们把几个影响(温度、体积)(颗粒、质量)因素列出来看看。

我们发现,当我们研究方式—————————时间

“搅拌……”时,如果不限制其它条件,(搅拌)

比如说,两杯水,

(1)杯水多,

(2)杯水少;

(1)杯热水,

(2)杯冷水;

(1)搅拌,

(2)不搅拌。

如果我们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