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7046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Word格式.docx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Word格式.docx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①陆浑别业:

宋之问早年在洛阳为官期间,公务之暇,常前往此地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別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你怎么看?

请阐述理由。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

王安石

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山借扬州更寂寥。

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豪华只有诸陵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金陵古都的帝王气象早已消失,连当地的百姓都不知道前事,充满浓厚的历史沧桑感。

B.颔联是实写,寓情于景,上句写金陵的园林已荒芜废弃,下句写群山倚靠扬州,更显得荒寂冷清。

C.颈联上句中的“荒”“暗”两字营造了一片昏暗的景象,而“月晓”则生发出一丝光亮,令人顿生喜悦之感。

D.尾联落笔帝王陵墓,抒发朝代更迭、盛衰无常的感叹,揭示了本诗的主题。

2.“空场老雉挟春骄”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州桥①

州桥踏月想山椒②,回首哀湍③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鸣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州桥④

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

几时真有六军来?

【注】①州桥:

位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旧游汴京所作。

②山椒:

山顶。

这里指在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处的钟山。

③哀湍:

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

④州桥:

与王诗所咏为同一座桥。

此诗为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诗人奉命出使金国经过当时被金占领的汴京时所作。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先写于州桥踏月,思念家乡,后写在家乡赏月,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而忆及汴京。

B.王诗中两次写到州桥和溪流,时空转换,交叉渲染,写出了人事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

C.范诗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等”“询”,将强烈感情浓缩于此,真切而炽热,撼人心灵。

D.范诗末句中的一个“真”字,真切写出了被金占领区域的“父老”的哀怨、思念与失望。

2.这两首诗虽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一个“思”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思”的异同。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字无咎)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

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玉瓶"

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

夕阳"

是所见之景,"

吹角"

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

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

客"

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

无伴怕君行"

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6.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

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

雨"

"

暮"

的主题。

B.诗中的雨虽是微雨却下得细密,以致船帆涨满,鸟儿飞缓。

C.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

D.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2.诗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太白岭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

ngsǒng):

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有瞩

韩惺

晚凉闲步向江亭,默默看书旋旋行。

风转滞帆狂得势,潮来渚水寂无声。

谁将覆辙询长策,愿把棼丝属老成。

安石[注]本怀经济意,何妨一起为苍生。

【注】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

A.首联写晚凉中诗人在江边散步、看书,交代了诗题“有瞩”的具体情境。

B.颔联描绘风劲帆动、潮来水寂的景象,象征小人得势、英雄落寞的时代。

C.“棼丝”,原指乱丝,这里喻指纷乱之事,暗含了诗人对晚唐时局的担忧。

D.本诗写景与抒怀有机结合,状物绘景,气势壮阔,借典抒怀,蕴含深厚。

2.本诗后两句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末尾三句(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皆以前人自况自勉,思想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忆秦娥[注]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此词相传为李白所作。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呜咽的箫声惊醒夜梦人,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情感基调。

B.上片写闺情念远,由月色到柳色,由虚到实,道尽了离别之伤。

C.下片写秋望伤时,咸阳古道、汉家陵阙勾连古今,抒兴废之悲。

D.全词意境开阔,既有时序的跳跃,又有场景的转换,开阖有致。

2.这首词的结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有何妙处?

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终须南去吊湘川"

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

C.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

D.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

202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答案:

1\答案:

(1)B;

“悲伤的惜别之情”错,整首诗感情豪迈,员写送别,但从“岂能愁见”“真是英雄一丈夫”等可以看出并没有悲伤之情。

(2)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

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

②李副使经历非凡。

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

③李副使志向远大。

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2\答案:

1.D“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理解有误,从诗歌内容和注释来看,诗人是公务闲暇来山中享受休闲时光,但没有信息体现“归隐之情”。

2.示例一指诗人自己。

①尾联中的“酣歌”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酒”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

②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二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①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

②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3\答案:

1.C“而‘月晓’则生发出一丝光亮,令人顿生喜悦之感”分析有误,“催月晓”说的是昏暗中啼叫的公鸡催落了残月,体现的是时间流逝的速度之快,抒发了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感叹,“生发出一丝光亮”与全诗的整体风格不一致,也看不出喜悦之感。

2.既有对金陵王气消失的伤感与无奈,又寄寓了对盛衰无常、昔盛今衰的无限感喟。

本句表面写景,“空场”突出金陵的空荡、荒芜,“挟春骄”写出野雉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自由自在飞翔的情态,实则借景抒情,金陵原为繁华帝都,如今荒芜一片,只有野雉在空寂的场地自由飞翔,突出金陵王气消失,也寄寓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4\答案:

1.A;

“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错误,由上一句诗中的“哀湍”可知,此处的“旧呜咽”是指溪水的声音。

2.同:

两首诗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思考,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异:

①王诗先写自己在京时对家乡的思念,后写晚年回到家乡后对京都的思念以及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想,虚实结合,感情丰富深沉;

②范诗主要写沦陷区父老的故国之思,暗含了自己的亡国之痛,隐晦地流露出对议和政策的不满。

5\答案:

“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別、喝酒”错误。

首句中有“懒”字,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別,心中难过,已不想喝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

2.

(1)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

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

(2)劳于仕宦的疲惫。

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

(3)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

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6\答案:

1.D;

“尾联……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说法错误,尾联为“直抒胸臆”。

故选D项。

2.①“迟”“重”二字用意精深: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②“漠漠”“冥冥”运用叠词,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音韵美,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

③作者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写照。

7\答案:

1.B;

“跌宕起伏的心情”不正确,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2.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

8\答案:

1.B“象征小人得势、英雄落寞的时代”不准确,应是用风劲帆动、潮来水寂的景象表现政局的动荡。

2.同:

都以历史名人自况自勉,表达了烈士暮年的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懑。

①韩惺以名相谢安自况自勉,期待为民出仕;

②辛弃疾以名将廉颇况自勉,渴望为国出征。

9\答案:

这里应该是由实到虚。

2.①意象叠加(列锦)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胭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拥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凉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西风残照,汉家陵朗”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干开阔的景象之中。

10\答案:

1.C;

“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错,时人认为朱云微不足道。

2.①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

②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

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