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7662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

《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胀管施工工艺Word格式.docx

允许最小直径

允许椭圆度

允许圆锥度

32

32.64(32.84)

32.3(32.5)

0.27(0.3)

38

38.64(38.94)

9

38.3(38.6)

42

42.64(42.94)

42.3(42.6)

51

51.7(52.1)

51.3(51.7)

0.32(0.3)

57

57.8(58.1)

57.4(57.7)

60

60.8(61.1)

60.4(60.7)

0.32(0.4)

70

70.9(71.1)

70.5(70.7)

76

76.9(77.2)

7605(76.8)

83

84.06(84.46)

83.6(84)

0.37(0.4)

89

90.06(90.46)

89.6(90)

102

103.16(103.66)

102.7(103.2)

108

109.26(109.76)

108.8(109.3)

133

134.54(135.04)

134(134.5)

0.42(0.5)

注:

1.椭圆度是指管孔同一断面处最大和最小直径之差。

圆锥度是指沿管孔深度方向最大和最小直径之差。

2.括号内数值适用于按1961年锅炉专业标准制造的锅炉。

第二节管子的检查

14.管子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明书,其钢号应与设计要求相符,如无出厂证明书或对材质有所怀疑,应作化学分析和机械性能试验,不符合要求时不得使用。

15.擦去管子表面上的污物,检查管子的表面。

外表面不得有斑疤、小眼、裂纹和重皮,管端胀接部分不得有纵向沟纹,如果有横向沟纹,其深度不得超过管壁厚度的1/10,内外表面均不得有严重锈蚀。

图2弯曲管外形的允许偏差(mm)

16.管子的外形应在放样平台上进行检查,其偏差如超过下列规定时应予校正(校正时应往锅炉上试装一下,以作核对):

1)直管的弯曲度不得超过每米1mm,全长弯曲度不得超过3mm,长度偏差不得超过±

3mm。

2)弯曲管外形偏差不得超过图2的规定。

3)弯曲管平面的不平度(图3)不得超过表2的规定。

弯曲管不平度的允许偏差(mm)

图3弯曲管的不平度

长度C

不平度a

的允许偏差

50~500

>500~1000

>1000~1500

>1500

3

4

5

6

4)管子最后校正完毕,应作通球试验,以能全部通过为合格,对过热器蛇形管和弯曲半径不大于3.5倍管子外径的弯曲管子,所用圆球直径为管子公称内径的80%,对其它管子所用圆球直径为管子公称内径的85%,圆球一般应用钢材或木材制成,不得用铅等易产生塑性变形的材料。

17.检查每根管子胀接端的外径,其偏差不得超过表3的规定。

检查数量一般为管子根数的25%,有问题时全部检查。

管子外径的允许偏差(mm)表3

管子公称直径

允许最大外径

32.45

38.45

42.45

51.45

57.57

60.6

70.7

允许最小外径

31.55

37.55

41.55

50.55

56.43

59.4

69.3

76.76

83.83

89.89

103.02

109.08

134.33

75.24

82.17

88.11

100.98

106.92

131.07

18.检查每个管子胀接端的壁厚,其偏差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当管子表面有缺陷时,缺陷深度不得使管壁厚度小于允许最小壁厚)。

管口壁厚的允许偏差(mm)表4

公称壁厚

允许壁厚

同一截面上壁厚

的允许最大差值

最小

最大

2.5

2.25

2.9

0.25

3.0

2.7

3.45

0.30

3.5

3.1

4.0

0.35

3.6

4.6

0.40

4.5

5.2

0.45

5.0

5.7

0.50

当偏差超过本规定时,应与锅炉使用单位协商处理。

19.管口断面不得有毛刺,并应与管子中心线相垂直,用角尺检查时,角尺与管口边缘之间的间隙(图4)g不得大于管子外径的2%。

图4用角尺检查管口断面、

第四章胀管准备

第一节技工鉴定及试胀工作

20.胀管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本规程的规定,需经口试和实际操作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胀管操作。

21.胀管的实际操作试验,其试件的钢号、尺寸、加工精度、管子与管孔的配合等要求应与设备相符,胀闭后应通过下列检验:

1)按本规程第六章规定进行外观检查和水压试验;

2)确定合适的胀管率和操作中控制胀管的方法;

3)割下管头,检查胀口印痕、管壁减薄、管孔变形等情况。

22.如果是熟练的胀管技工,又是连续施工型号规格相同的锅炉,所用的胀管器并未更换,经施工单位主管部门技术负责人的批准,可不经过试验。

第二节管端退火

23.未经退火的管子胀接端应进行退火,如果胀接端外表的硬度低于HB170,同时低于管孔壁处的硬度时,也可不进行退火。

测硬度时去掉金属表面的氧化皮。

24.管端退火长度应为150~200mm,退火时应先将管子另一端堵住(以防空气在管内流动),在将退火端均匀地加热至600~650℃,在此温度下保持10~15分钟,不得将管端加热到700℃以上。

25.管子的冷却应埋在干燥的保温材料(如石灰、砂、白灰等)内进行,如果保温材料降低到接近环境湿度后方得取出。

不得在风、雪、雨的露天场地上进行冷却。

26.退火一般采用“铅浴法”间接加热:

1)铅锅规格应根据具体要求决定。

2)铅材内不得含有能腐蚀管子的杂质,熔化后除掉夹渣,铅液表面应铺洒厚约10mm的煤灰渣等粉末状材料。

3)为了测量正确,防止超出或不到规定温度范围,应用热电偶等高温计测量,温度计的量程最好在0~1000℃范围内,不得目测估计。

4)热电偶的瓷管外应套有相应规格的一端堵死的钢管,作为保护,热电偶的毫伏计应调整准确,其冷端应装有补偿导线或补偿器。

5)铅液易飞溅和氧化,氧化铅有毒,操作地点应宽敞和通风,并有防止铅中毒和铅液溅伤的安全措施。

6)退火的管子应根据管排分批堆放,预热烤干。

管头应干燥,无其它杂物,待铅液加热至600℃左右时,将管子逐根逐批插入铅锅。

7)管子插入铅锅后,加热应缓慢,平均温升不得超过15℃/分钟。

27.退火方法亦可采用锯末、木炭、焦碳(含硫、磷量各在0.03%以下)或电能直接加热。

第三节胀接面的清理

28.管子胀接端的外表面应挫磨至全面出现金属光泽,挫磨长度应比管孔壁厚长50mm。

挫磨时应尽量使管子外表面维持圆形()不要成多边形),挫磨掉的厚度一般不宜超过0.2mm。

挫磨后不得有起皮、凹痕、夹层、裂纹、麻点和纵向沟纹等缺陷。

距管口100mm内管子内壁的锈皮,应予除掉。

29.挫磨后的管端不得碰撞和沾污,如因某种情况当时不能立即胀管,应妥善保护,防止生锈。

第五章胀接面的清理

第一节装管

30.管子经挫磨后,在装管前应用外径千分尺或游标卡尺测量其胀接段的外径,一般应测量几处,取得平均值后作好记录。

31.装管前应核对汽包和联箱的相对位置是否正确,并检查它们固定得是否牢稳,方得进行胀接工作。

32.装管前应将管孔和管子上已错磨的胀接面清洗干净,如有浮锈,需用砂布擦去。

清洗剂一般不使用含乙铅得汽油或四氯化碳,洗净后应用干净的棉布擦干,再进行装管。

33.装管前对外形相同的管子,应按照已量得的管孔直径和管子胀接段的外径进行选配,尽量使管子与管孔间的间隙不超过表5中的正常值。

当间隙超过表5的最大值时,应与锅炉使用单位和当地锅炉监察部门协商处理。

34.管子的两个胀接端装入管孔时,应能自由伸入。

管子必须装正,不得歪斜;

当发现有卡住、偏斜等现象时,不得使劲硬插,应把管子取出检查校正后再插入。

装管时为节省人力,可使用管卡子(图5),将管子重量通过管卡子支持在下汽包上。

管子与管孔间的允许间隙(mm)表5

32~42

57~60

83~89

允许正常间隙

1

1.2

1.5

1.8

2.0

2.4

允许最大间隙

1.4

1.7

1.9

2.2

2.6

2.75

3.4

35.管端伸出管孔的长度(图6)h,应符合表6的规定。

在同一个汽包内,应尽量作到伸出长度一致,如果伸出长度超过规定,切除后应按第22条进行检查。

图5管卡子示意图图6管端伸出管孔的长度

管端伸出管孔的长度(mm)表6

32~33

51~60

70~76

管端伸出长度

正常

10

11

12

15

16

允许最小

7

8

允许最大

18

19

20

第三节胀管一般规定

36.管子安装后应随即进行胀管。

在锅炉的许多管子中,应先胀汽包两端的管排,作为基准管排(图7),然后一般宜自从中间分向两边胀接,同一根管子应先焊焊接端,后胀胀接端。

37.各管排的排列应整齐,以免影响挂砖;

应按照基准管排为基准,用拉线法和卡板进行找正。

38.各管子胀接的次序易采用反节式,以防胀管时使其它管子的胀接松弛。

39.胀管工作在环境温度为0℃以上时进行。

40.胀管过程中应严防油、水和灰尘等渗入胀接面间。

41.胀接完的管端,其管口应翻边,斜度为15度,并应在伸入管孔1~2mm处开始倾斜(图8),即b-a=1~2mm。

图7基准管排示意图图8胀完的管端(沿汽包纵向截面)

42.管子的胀管率应在1~2.1%的范围内,每台锅炉的预定胀管率应根据试胀情况确定,预定胀管率不宜选择太高,应留有余地,使在必要的补胀后最终胀管率不超过2.1%。

胀管率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H=[(d1+2t)/d-1]×

100%

式中:

H—胀管率(mm)

d1—管子胀完后的最终内径(mm)

t—未胀时管子实测壁厚(mm)

d—胀管前管孔的实际直径(mm)

43.胀管前,管端内部以及胀管器的胀珠和胀杆上,均应涂上润滑脂,必须注意不使油脂渗入胀接面间。

一般情况下,每胀过15~20个胀口,应将胀管器拆开放在煤油中洗净,仔细检查是否损坏或过度磨损。

44.胀管器放入管内时应保持胀杆正对管孔中心,操作时始终应保持正确的相对位置;

胀杆转动应平稳而均匀,不得忽快忽慢,或对胀杆施加冲击力。

45.胀口内壁应平滑,无凹痕、擦伤、重皮和起皮等现象,否则应找出原因(例如胀管时润滑是否不良,管内的铁锈和铁渣是否未除洁净,或胀珠是否已磨损不平等),清除缺陷。

图9已胀接的单根管子试压示意图

1-施加压力;

2-试压罩;

3-橡皮垫;

4-上汽包;

5-所胀管子

所加压力不应过大,一般不得超过试压罩内径面积乘以试验压力的2倍,并且压力应逐渐增加

46.施工人员在锅炉上胀最初几根管子时应注意检查,观察胀管方法和所选用的胀管率是否恰当,必要时可对单根管子进行水压试验(图9)。

在胀管过程中,当对某个胀接端的严密度有怀疑时,可对该管子作单根水压试验。

47.胀管时应指定专人,认真记录每个管孔和管端的测量数据,作为质量鉴定和交工验收时计算胀管率的依据;

测量计算胀管率所需的各数据时,测外径应使用内径千分尺,测内径应使用内径千分表。

求实际胀管率不一定对每个管头都进行计算,可选择其中若干典型者,一般计算数不得少于总数的10%。

48.胀管的操作方法,可采用一次胀管法,也可采用二次胀管法。

基准管排一般采用二次胀管法。

第四节一次胀管法

49.使用一次胀管法时,操作人员可用下述三法中之一控制所需胀管扩大值:

1)控制胀杆相对于胀管器外壳的行进距离y1。

y1=1/k×

p+x

y1—胀杆相对于胀管器外壳的行进距离;

k—胀杆的圆锥度(即胀杆两端直径差与长度之比值);

p—所需扩大值

x—综合修正常数,此值在试胀时测定。

2)控制汽包壁外侧管子根部外径比胀管前管孔实际直径的增大值△d,此值在试胀,按所选用的胀管率测定(当有椭圆度时,应取其平均值)。

3)控制终端时胀杆对外壳的相对位置,即按所选胀管率算出d1,按d1即可定得胀杆相对与外壳的位置,再加一综合修正常数(在试胀时测定)。

本条所述的只是控制操作的方法,最后的质量鉴定和交工验收仍需以胀管率为依据,因此操作人员应经常注意检查操作结果是否符合允许的胀管率范围。

50.为控制翻边深度(即第41条所规定的1~2mm)可从下述方法中任择其一:

1)用钢管制的止推环(图10,a),其高度应使胀管器外壳凸缘碰住止推环时,胀口的翻边交线刚巧伸入汽包壁内1~2mm。

2)用片数不同厚度的钢板制成几个垫圈(图10,b),将不同数量的垫圈组合迭起,可得到不同的高度(每隔1mm一级);

胀管器放入前先量一下管端伸出长度,再配置适当高度的垫圈,使胀管器外壳凸缘碰住垫圈时,胀口的翻边交线刚巧伸入汽包壁内1~2mm。

图10控制翻边深度方法示意图

a—用定长止推环;

b—用可调节垫圈;

1—胀管器外壳凸线

2—定长止推环;

3—可调节垫圈;

4—汽包壁;

5—所胀管子

第四节二次胀管法

51.二次胀管法是把胀管分成固定胀管(初胀)及翻边胀管(复胀)二道工序完成。

固定胀管时,将管子与管孔间的间隙消灭后,再继续扩大0.2~0.3mm的超额固定值(此值应计入胀管率内)。

固定胀管以后,管子的扩大和翻边,应使用翻边胀管器作为一道工序同时进行,不得单独进行扩大或翻边。

52.翻边胀管时可采用“装置距离”的控制方法,其步骤如下:

1)装置距离y2就是胀管器外壳相对于汽包壁的行进距离,其所需的数值在试胀时确定;

2)预先作出两块样板,一块始胀样板和一块终胀样板(图11);

终胀样板中A的尺寸,应使胀口的翻边交线伸入汽包壁内1~2mm。

53.胀管扩大值的控制可参照采用第49条所规定的方法,也可用千分表测量管子胀接端增长数值的方法,此值在试胀时确定。

翻边深度的控制亦可用第50条所规定的方法,但采用止推环时,不得使用千分表测量胀接端增长值来控制胀管扩大值。

第五节补胀和换管

54.水压试验时漏水的胀接端,放水后应随即进行补胀。

补胀量应严格掌握,使总胀管率不超过2.1%。

补胀漏水的胀接端时,必要时应对其临近的一些胀接端稍加补胀,以免受到影响而松弛。

55.补胀时应同时进行扩大和翻边。

56.补胀后的胀接端,如果胀管率已超过规定,而水压试验时仍漏水,则应割换。

57.割除不合格的胀接端时,必须注意不损伤管孔壁。

已割掉管头的管子,如果其本身没有缺陷,可焊上一段新的管头,按本规程前述规定再行胀接。

焊上去的新管头的长度,离汽包外壁和管子弯曲起点,均不得小于50mm。

第六章胀管质量的检验

第一节外观检查

58.管子胀后应无裂纹,如果发现有较浅的斑纹,可用修刮方法消除。

59.管端翻边喇叭口的边缘上,不得有裂纹,如果个别管子裂纹不长,可用机械方法将裂纹部分割去(不得用氧炔焰切割),切割后管端伸出长度不得低于5mm。

60.胀口内壁由圆柱部分转入翻边部分应有明显的翻边交线,但不得有切口和挤出现象。

61.胀口内壁大部分过渡到未胀大部分应均匀面平滑,不得有切口和沟槽(使用自进式胀管器时,允许有轻微的螺旋形痕迹)。

62.胀口不得有偏挤(单边)现象。

63.胀口不得有过胀现象,这样现象一般有:

1)胀大部分与未胀部分直径相差很大,从管内和管外均可看出显著的过渡部分。

2)管孔边缘被挤突出,产生局部的塑性变形。

3)管口沿纵向伸长,在汽包外形成沟环。

第二节水压试验

64.汽包、联箱、对流管、下降管、过热器、省煤器、给水阀、主汽阀、排污阀、水位表和压力表等均应进行水压试验。

安全阀应单独作水压试验,在锅炉水压试验时应用盲板隔开。

65.水压试验的压力按表7的规定执行。

66.水压试验前应作好下列工作:

1)拆去汽包的临时支架;

2)进行所试验部分的内部清理和表面检查;

3)由焊接检验人员检查焊口的质量;

4)检查管子有否堵塞;

5)装设校验过的压力表;

6)装设好排水管道和放空气阀。

项次

所试部分名称

汽包工作压力(Mpa)

试验压力(Mpa)

锅炉本体

<0.8

1.5P≮0.2MPa

2

0.8~1。

P+0.4Mpa

>1.6

1.25P

非沸腾式省煤器

1.25+0.5MPa

67.水压试验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环境温度高于+5℃时进行,不得已时必须采用防焊措施;

2)试验用水的温度,易高于环境温度,但最高不得超过60℃;

3)锅炉上水至最高点时,应检查有无漏水,并把内部空气排尽,然后进行升压;

4)升压后,压力上升每分钟不超过0.15Mpa;

5)当压力升至3~4个表大气压时,应进行一次检查,必要时可拧紧人孔、手孔和法兰等螺栓。

68.水压徐徐上升到试验压力后,保持20分钟,降到工作压力进行检查,降压速度不得过快,在检查时间内,应保持工作压力不降(略有下降时可补充加压),以达到下列标准:

1)水泵停止供压后,20分钟内(指在试验压力下)压力下降不超过0.05Mpa;

2)渗水和泪水(指不向下流的水珠)的胀口数之和,不超过总胀口数的3%;

3)泪水的胀口数不超过总胀口数的1%;

4)焊缝、法兰、阀门、人孔和手孔等处没有渗水、泪水现象。

69.外观检查和水压试验均已合格的胀接端,如果胀管率稍超过规定,经当地锅炉监察部门同意,可不必更换,但最大不超过0.8%。

70.水压试验后应将水全部放出,不得使锅炉内部留有积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