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7686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9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投机动机是人们为财富储藏而持有货币的动机,由此形成的货币需求是对限制的货币余额的需求,即对资产形式的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指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入而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灵活偏好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当利率低到某一点时,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不会下降而会上升,从而都抛出债券持有货币,此时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达到无限大,货币供给量无论怎样增加也不会使利率下降,货币政策失效。

 IS曲线:

IS所代表的含义是投资等于储蓄,即I=S。

这一公式所表示的实际上就是商品市场均衡,即商品市场上总需求与总供给相当的状态。

(西方学者用IS曲线来说明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所谓产品市场的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

 LM曲线:

货币市场的供求相等就是L=M。

LM这一缩写所表示的意思就是货币的供求相等也就是货币市场达到均衡。

(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所有实际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的轨迹。

挤出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通过利率中介变动导致的私人部门支出降低,被称为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宏观经济目标:

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变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达到预期目的。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时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

 投资陷阱:

投资对利率完全没有弹性,即投资函数 

 

中,b=0,从而投资函数为 

 。

(课本第157页)

充分就业:

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只有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时社会的就业状况.

财政政策:

是在一定的财政体制所设定的活动规则条件下,通过运用这些规则所提供的经济机制来实现宏观管理目标.

自动稳定器:

自动的财政政策又称内在稳定器,是指那些对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自动起到缓冲作用的财政调节工具,是经济中一种自动的作用机制.

货币创造乘数:

我们把由于一笔新存款引起的整个银行体系增加的存款与最初增加的新存款之间的比例称为货币创造乘数,或货币供给乘数,用KM表示。

货币创造乘数即基础货币扩张或收缩的倍数,是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比.用M表示货币供给量,即KM=M/H。

(课本第98页)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特点:

控制货币供给最主要的手段,比其他手段有更多的灵活性:

数量可以控制,方向可以纠正,影响可以预测。

法定准备率:

中央银行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准备率来调节货币和信用供给.(使用:

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银行准备率。

特点:

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当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如果准备率变动频繁,会使商业银行的正常信贷业务受到干扰而无所适从。

 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情况改变再贴现率。

贴现出口的作用是允许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其短期的现金压力作出反应,因此不常使用;

贴现率不具有主动性,只有商业银行借款的时候才能起作用.往往作为补充手段和公开市场业务一起使用.)

货币政策:

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局---中央银行———通过对整个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的控制以及对整个金融体制的管理,来影响实际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措施.

基础货币:

银行体系中的准备金和经济体系中的现金之和构成了全部货币供给量的基础,因此它们被称为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或货币基数,用H表示。

即基础货币H等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R和公共持有的通货C之和:

H=R+C(课本第98页)

 奥肯法则:

该法则说明的就是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经验统计规律。

即:

相对于潜在的国民收入而言,实际国民收入每减少2%,失业率会增加1%;

反之,实际国民收入每增加2%,失业率会减少1%.(课本第340页)

需求拉起的通货膨胀:

这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

而对于引起总需求过大的原因有两种解释:

一是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或净出口等实际因素引起总需求变动的影响;

二是货币供给对总需求的影响.(课本第345页)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这是从总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

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

因此,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只有在高于从前的价格水平时,才能达到与以前同样的产量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这种价格上升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即,由于成本增加所引起的,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课本第346页)

结构性通货膨胀:

这种理论从各生产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生产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赶超速度等角度分析了由于经济结构特点二引起通货膨胀的过程.(课本第347页)

菲利普斯曲线:

一条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的依存关系曲线。

(课本第349页)

恩格尔曲线:

反映的是所购买的一种商品的均衡数量与消费者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

二.简答题:

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核算

 概念:

即GDP.是指一个国家范围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总价值。

a) 

 GDP是用市场价值来计算的,即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使用货币加以衡量的。

b)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

c) 

GDP是一定时期生产的而非售卖的产品。

d) 

GDP是一个流量概念。

e) 

GDP是一个地域概念。

 核算:

GDP的核算主要有生产法、收入法或支出法、增值法。

a) 

 GDP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理论上将所有最终产品市场价值加总就可以得到GDP了,即GDP=∑PiQi。

但是存在两方面困难,一是最终产品的判定,二是即使能够判定,最终产品也非常多,用它们乘以各自价格并加总,实际几乎不可能.

 生产法:

只从最终产品来计算GDP。

只要是社会生产了一种产品,并且它不是中间产品,我们就按照市场价格乘以生产数量等于产品价值的原则记录下该产品的总价值。

有多少种产品我们就可以得到多少种产品的价值,最后我们把所有产品的价值加总获得GDP。

(不计算中间产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

收入法或支出法:

收入法是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看,是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的加总,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成为国民收入,即NI。

GDP=工资+租金+利息+利润+间接税+折旧。

支出法是把一个国家一年期间投入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按购买者支出的金额分类汇总而成。

(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即总卖价来计量GDP。

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消费者还有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

)即,GDP =C+I+ GP+ NX。

因此,收入流也可以看作支出流。

在理论上国内生产总值GDP应与国民收入NI恒等。

即,GDP=NI。

增值法或部门法:

是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把所有企业单位投入的生产要素新创造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在市场上的销售价值,按产业部门分类汇总而成,也称为部门法。

2。

国民收入循环

两部门—两市场模型:

 两部门-三市场模型:

(课本第29页)

因为消费者不会将其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而会将其收入中的一部分存入金融机构,即储蓄起来.这样收入就被分成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储蓄是消费者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这部分资金将成为货币市场(或金融市场)中借贷资金的来源。

于是我们在两部门的模型中引入了第三个市场—-货币市场或金融市场。

储蓄的资金流入货币市场之后,运动并没有终止。

如果同时企业部门将家庭部门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即储蓄等于投资。

(PS:

C为消费、S为储蓄、I为投资)

 三部门模型:

(模型图可以看课本的第31页)其含义为三部门指企业、政府、家庭.三市场指要素、产品、金融。

在这种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是通过税收与政府支出来实现的。

政府通过税收与政府支出和家庭、企业发声联系。

税收T是政府从国民收入中抽走的一部分资金,因此是国民收入的漏出量.政府支出G又会将一部分资金注入国民收入的循环中,因此被看作是国民收入的注入量。

政府支出G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政府用来救济贫困家庭和支付社会保险费用的资金,由于这部分资金要流回家庭部门,因此被称为政府转移支付,即GT.另一部分是政府用来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资金,称为政府购买,即GP.因此政府开支G=GT+GP。

从税收T的构成看,转移支付GT是从税收中还给家庭部门的部分.因此,政府得到的净税收NT=T—GT。

(T=NT+GT)

当政府税收等于政府支出时,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因此有T=G即GT+NT=GT=GP。

即政府的净税收等于政府购买(NT=GP).

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相等就是C+S+T=C+I+G,即S+T=I+G.

四部门模型:

(课本第32页)

国外市场包括两个因素:

出口EX和进口IM。

3。

简单和完全的NI—AE模型

1.简单的NI-AE模型(课本第45页到第52页,要认真领悟)

只有两部门的NI-AE模型,即假定只有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不存在政府和对外经济关系.

两部门模型中,净税收NT、政府购买支出GP以及净出口NX三个量都等于零。

而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国民收入减去净税收以后的余额,即DI=NI-NT。

由于净税收NT在简单的模型中等于零,所以个人可支配收入就等于国民收入,消费就可以直接看作是国民收入NI的函数,即 。

假定总投资I是不随国民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自主投资,为常数,总支出为

AE=C+I= 

+MPC*NI+.

如果总收入等于总支出,即NI=AE,就意味着总供求相等.我们把总收入与总支出相等时的国民收入称作均衡国民收入,将NI=AE称作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均衡公式,也是最终产品市场上的总供求均衡公式,此时可计算出均衡的国民收入。

1.完全的NI-AE模型(课本第56页到第64页,重要公式在第64页)

 一个完全的NI-AE模型既包括政府开支与税收,又包括进出口。

但是,完全的NI-AE模型仍是以最终产品市场为基本对象的,它虽包括了企业、家庭、政府和国外这四大部门,但不包括金融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在内,因此完全的NI—AE模型并不等于完全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投资函数与乘数III

投资函数:

完全的NI-AE模型与乘数IV

进口函数:

IM= 

+MPM*NI

净出口函数:

NX= 

— 

-MPM*NI

完全的NI—AE模型中的总支出AE为AE=C+I+GP+NX

消费函数:

C= 

+MPC(NI—NT)

税收函数:

政府购买支出是由政府决定的,在模型中仍为一常量,用GP表示。

完全的NI-AE模型中,均衡国民收入为:

NI=C+I+GP+NX

NI= 

 +MPC[NI-( 

+MT*NI)]++MPI*NI+GP+ 

—MPM*NI。

4。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课本第85页到第91页)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也可称为灵活偏好理论或流动性偏好理论,指出货币需求量是收入与利率的函数,其突出贡献是分析了人们持有货币的三大动机: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与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

产生于人们收入和支出的非同步性。

谨慎动机:

成生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MDT=MD(Q)

投机动机:

指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入而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即,MDA=MD (r)。

灵活偏好陷阱,即当利率低到某一点时,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不会下降而会上升,从而都抛出债券持有货币,此时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达到无限大,货币供给量无论怎样增加也不会使利率下降,货币政策失效。

货币的总需求:

MD =MD(Q)+ MD(r),即货币交易需求函数MDT和货币投机需求函数MDA之和。

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对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发展是围绕着三大动机的货币需求理论展开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鲍莫尔的平方根公式、惠伦的立方根公式和托宾的资产组合理论。

(课本第90页)

5.货币创造(课本第96页,maybe也包括课本第74页)

货币存在于两种形式:

一是实际或物质资产,二是金融资产。

货币是一种金融资产,它可以随时替代或变换成其他实际资产。

货币的计量形式:

M1=现金+旅行支票+活期存款+支票存款

M2= M1+小额定期存款+短期定期储蓄+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M3=M2+长期大额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就是货币,它可以用支票在市场上流通。

所以客户在得到商业银行的存款以后,一般并不取出现金,而是把所得到的贷款作为活期存款存入同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商业银行,以便随时开支票使用。

所以,银行贷款的增加又意味着活期存款的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这就是银行的货币创造过程。

货币存款创造是在多家银行的多次行为中产生的,在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量并未增加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存款与贷款活动就会创造货币,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

货币创造乘数:

我们把由于一笔新存款引起的整个银行体系增加的存款与最初增加的新存款之间的比例称为货币创造乘数,用KM表示。

6。

货币市场的均衡(课本第102到第108页)

把货币的供求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说明货币市场的自动均衡过程,以及货币市场的变动对最终产品市场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

 货币市场的自动均衡过程:

(在课本第102到第105页)

 货币供给变动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

(课本第105到107页)

 从货币市场到最终产品市场的传导机制:

(课本第107到108页) 

7。

双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全章,即课本第112到第123页)PS:

我真的好讨厌IS-LM模型啊,狗血的模型。

看了就好想吐~~~~

商品市场的均衡:

IS曲线

IS表示投资等于储蓄,即I=S。

这一公式所表示的实际上就是商品市场均衡,即商品市场上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的状态。

b) 

投资函数:

(b>

0)

c) 

储蓄函数:

S= +MPS*Q

e) 

IS曲线的斜率为负值。

货币市场的均衡:

LM曲线

货币市场的供求相等就是L=M。

LM所表示的意思就是货币的供求相等,也就是货币市场达到均衡。

实际的货币需求:

 货币市场均衡等式:

LM曲线的斜率是正值.

IS-LM模型:

IS-LM模型的基本公式:

S(Q)=I(r)

MS/P=MD(Q,r)

PS:

以上两个式子要结合写,用大括号。

f) 

8。

凯恩斯的AD曲线的推导(如果说只管AD曲线的推导的话,是不是就只管看总需求曲线就好了呢?

然后就不用管AS曲线了,对不?

哇哈哈,开心开心。

课本第135到第139页,重点应该在第137页)

与古典学派不同,凯恩斯的总需求曲线是由IS-LM模型决定的。

商品市场的均衡也就是IS曲线并不涉及一般价格水平,于是可以假定IS曲线是给定的,如上图.因为LM曲线的方程为MS/P=MD(Q,r),由于实际货币供给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反比关系,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时,将使LM曲线的位置发生变动,这会与IS曲线在不同的点相交.因此,在每一价格水平上都将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总需求点。

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AD,如上图。

补充:

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

如果价格上升,造成利息率上升使投资减少;

另一方面价格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劳动工作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

这样,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就会下降。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

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任何使总支出曲线向上或向下移动的因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主要有:

1、消费需求尤其是耐用消费品购买的变化

2、投资需求的变化

3、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化

4、净出口的变化.

9.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课本第225页)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使宏观经济运行达到一定的效果,有意识地用来干预和影响经济运行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变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达到预期目的。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

实现充分就业:

实现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西方国家把失业分为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所谓充分就业就是消除了非自愿失业时社会的就业状况。

充分就业往往不仅是指让有劳动能力而且愿意参加工作的人员都找到工作,同时也是指让闲置的生产能力投入使用,用于财富的生产。

 保持物价稳定:

保持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中,由于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物价不可能保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水平上,一般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或高或低的通货膨胀。

物价稳定并不意味着每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固定不变.持续的物价上涨会让人们的实际收入下降,同时国民收入发生因价格变动引起的再分配,在这种分配中,最主要的受害者是领取固定收入的人员。

同时,它使经济中价格关系紊乱,人们对未来难以预料,从而影响社会的投资、储蓄,进而影响产量和人们下一期的收入。

通货膨胀最终会引起经济的衰退,阻碍经济增长.

促进经济增长: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

经济增长是社会财富增加的表现,因此,经济增长是改善人民生活、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基本途径.稳定的经济增长被看作是与经济衰退作斗争的最有力武器,也是社会稳定最有力的保证。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合理运行的又一要求。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

经济政策目标的协调:

从长期来看,这四个宏观经济目标之间是相互促进的。

经济增长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物质基础。

物价稳定又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国内物价的稳定,有利于利用国际资源扩大本国的生产能力,加速本国经济的增长。

充分就业本身就意味着资源的充分利用,这当然会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但是从短期来看,这几个目标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

宏观经济政策为了全面实现这四个宏观经济目标,就需要考虑各种因素来对各种政策目标进行协调。

10自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课本第230页到234页)

自动的财政政策:

自动的财政政策是由具体的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造成的,它的存在和作用大小与财政体制中的许多具体规定相关。

自动的财政政策又称内在稳定器,是指那些对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自动起到缓冲作用的财政调节工具,是经济中一种自动的作用机制。

它的功能表现在:

当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出现萧条时自动减轻萧条,而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措施.

构成自动的财政政策的经济机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i。

累进所得税制度

ii。

失业补助及其他缓解贫困的支出

 iii.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自动的财政收支变化(课本第231页)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就是指政府根据对经济情况的判断而作出财政收支调整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低于充分就业时,通过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来提高有效需求,消除失业,这称之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二是在国民收入均衡水平高于充分就业时,增税或减少政府开支,降低有效需求,这称之为紧缩性财政政策。

11。

公债的挤出效应和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课本第238页到240页)

公债的挤出效应:

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发行债务,当大量政府债券投入市场时,提高了对资金的需求,从而提高了市场利息率,利息率的提高便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或者说挤掉了一部分私人投资,从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刺激经济的作用就被减少。

这就是所谓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财政赤字的货币化:

在西方国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工具是分属财政部和中央银行掌控的,当政府在采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时,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如果没有货币当局相应的行动是不会使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动的.

 关于“挤出效应”以及财政赤字货币化对“挤出效应”的消除作用可以用下图来说明。

12。

货币政策的工具和传导机制(课本第250页到第257页)

货币政策的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中央银行推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最主要有三个:

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i. 

 法定准备率:

法定准备率的高低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存款中有多大比例可以作为贷款使用,因此,改变法定准备率可以调整商业银行的过渡储备数量,进而调节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

 ii。

 再贴现率:

再贴现是相对于贴现而言的,企业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卖给商业银行,得到短期贷款,称为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