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7734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文档格式.docx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面临爱情和事业的选择,你们会选择哪一边呢?

(多媒体出示林觉民的像)

大家知道这位帅气的小伙子是谁吗?

他就是林觉民。

广州起义中壮烈牺牲的烈士,牺牲时年仅25岁。

诗人说的“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不是诗人的杜撰,而是无数烈士在那个特殊年代以鲜血和生命作出的诠释。

1911年4月27日,这位怀着满腔爱恋的年轻人,这位拥有无数理想的年轻人,这位告别了怀孕的妻子的年轻的父亲,带着对革命的忠诚,带着对妻子的无限爱,毅然选择了为革命事业而死的这样一条道路。

他的死震惊了整个中国,他的“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爱却穿越时空直抵永恒。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林觉民烈士临起义前写给他妻子的诀别书——《与妻书》。

2.直接导入

黄花冈起义已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同时,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与妻书》这首壮丽而深情的爱歌也流芳于后世。

下面我们就进入林觉民《与妻书》的感情世界。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

14岁进高等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

“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

”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离东京回国,准备在福建起义响应。

到了香港,黄兴把他留下来协助广东革命事务。

于是他便停止了福建起义响应的计划,专程回福建召集同志来香港参加广州起义。

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文)会于城内。

下午五点多钟,一同攻击督署,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

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2.本文写作经过

(1)这封《绝笔书》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阳历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内容仅云:

“不孝儿叩禀父亲大人:

儿死矣,唯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

大罪乞恕之。

”这里所选的一封是写给他夫人陈意映女士的,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2)林觉民的《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

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

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

这封信言简意赅,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自山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

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笔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

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

《与妻书》手稿,现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3.相关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

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靶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

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

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

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

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做“黄花冈起义”。

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

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

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1.生字词

能载(gdu)不能竿失吾之悲(jin)使之肖我(xido)

此行之事甫我(yti)依依夸汝(bang)詹六夜四鼓(nian)

称心快意(chen)

2.释词

(1)卿卿

(2)如晤(3)掩映(4)率性(5)模拟(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8)独善其身(释义见课后注解)

3.掌握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竟书,写完;

书,名词活用作动词)

(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乐,乐于;

形容词作状语)

(3)汝泣告我(泣,哭泣着;

动词作状语)

(4)瓜分之日可以死(瓜,像切瓜一样;

名词作状语)

(5)卒不忍独善其身(善,完善,维护;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6)汝幸而偶我(偶,配偶,嫁;

名词活用作动词)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老人;

幼,爱护幼儿。

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指导学生积累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至、语、卒、其、竟、书、身、禁

(略)

5.文章中所用的典故

所谓“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诗句。

课文中的典故有如下几处:

(1)司马青衫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

"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

林觉民用“司马青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太上之忘情

原为“圣人忘情”。

语出《世说新语•伤逝》:

王戌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

王悲不自胜。

简曰:

’孩抱中物,何至于此?

’王曰: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钊,,正在我辈。

“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

林觉民说"

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出《孟了•梁惠王上》。

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不,自己要把爱妻了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

抑汝能之乎?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4)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

意思是极目远望,眼睛都快要望穿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

语出白居易《寄微之》诗:

“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

(5)骨化石

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

“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

古传云:

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

”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6)破镜能重圆?

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

“破镜重圆”,事见唐•孟梁《本事诗•情感》:

“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

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

'

他11必以正月望H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H访之。

’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

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于都市。

有苍头(奴仆)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

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照明月辉。

’陈氏得诗,涕泣不食。

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

”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

(7)独善其身

语出《孟子•尽心上》: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

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意思是处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养。

后用来指保持自身的节操;

只顾自身好而不顾大局。

林觉民说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胸怀。

6.课文中时间的记法

(1)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干支纪年,1911年。

三月,农历三月,当为公历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

念,通“廿”,二十。

四鼓,即四更,凌晨1〜3点。

(2)适冬之望日前后

冬之望II,农历立冬之月的十五H,即农历十月十五

信息筛选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筛选信息,理清结构,拟写标题。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理清本文结构。

明确:

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忍悲为汝言吾衷一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1段)

第二部分:

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2〜4段)

第三部分:

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

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于今日之中国。

(5〜6段)

3.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

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参考:

文章第1段“吾作此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

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为了引出"

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

第3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中心前半点的“吾至爱汝”。

第4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中心后半点的“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5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

“幸”,“吾至爱汝”;

“不幸”,使自己“就死”。

第6段希望妻了“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语言鉴赏

1.在文言文中杂有一些白话文。

如“吾至爱汝”“吾爱汝至”,“至”是文言;

而“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真真”是白话。

又如,“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中的“尚”“一人”"

一鬼”是文言,而"

看”“成为”是白话。

2.句式也从古文的基本上是单句而发展到很多都是复句或多重复句。

如: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3.对偶句式有所发展。

已从古文的四、六句而且句中不准有重复的字发展到字数相等或字数可多可少、句中可以重复的对偶句。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课堂小结

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云:

“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

”这番话,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

作业设计

1.熟读全文,积累常见的字词意义;

完成课后练习四。

2.找出文中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的一腔深情。

3.你是否同意林觉民的选择,为什么?

请说明原因。

1.歌曲导入

播放李建复《意映卿卿》。

词/许乃胜

曲/苏来

唱/李建复

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今夜我的笔沾满你的情/然而/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

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曾经我的眼充满你的泪/然而/我的心已许下四万万个愿/率性如我/又怎能抛下此愿/青云贯天/梦里遥望/低低切切/千百年后的三月/我也无悔/我也无怨

庄了说:

“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普希金说:

“如果你的语言不是出自你的内心,你就不能打动别人的内心。

”正因为林觉民这封信里都是剖肝沥胆的话语,所以读起来是那样的扣人心弦、动人心魄。

语句分析

找出文中感动你的句了并谈谈你的感受。

(引导学生欣赏文章抒情性的句子,并结合修辞手法等进行鉴赏)

参考句子:

(1)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2)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毂?

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3)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4)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卒不忍独善其身。

提示一:

抒情、记叙、议论的综合使用,尤其是直接抒情,传递了林觉民的真挚情感。

提示二:

修辞手法的综合使用。

人物分析

1.讨论一:

如何看待林觉民这个人?

参考一:

辛亥革命先驱者林觉民。

参考二:

是伟人,也是感人的柔情丈夫。

参考三:

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灵魂。

(结合相关背景、文章内容等来讨论,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林觉民的伟大和爱的执著)

2.讨论二:

如何看待林觉民在爱情和家国之间的选择?

支持林觉民的选择,毕竟国难当头,个人应当抛却儿女私情,选择为国家为民族而战,才是一个真正的好男儿。

真正的爱情离不开大局观。

支持。

选择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理想而战就是最好的选择。

爱情也是理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国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曾经有一句名言:

“一个战士的最佳选择,就是当战争结束时,一颗子弹穿越他的头颅,结束了他的生命。

”为理想而死,死得其所!

反对。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林觉民的选择,至少对他的妻子而言,比较残忍,而旦,他的妻子事前一无所知。

作为一个女人,似乎太艰难了。

作为她最爱的人,她居然连他的死都不能见上最后一面,太残忍了。

参考四:

中立。

“忠孝难以两全”,一个男人,没有国家、民族大局观,便是愚蠢的;

一个女人,不支持丈夫的事业,是没有见识的。

可因此而牺牲生命,付出巨大代价也是现实的,历史选择了,没有办法。

写作鉴赏

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记叙、议论。

作者把感夫妻之恩爱、

愤国家之黯弱、怜天下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感情融于一体。

信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生人作死别”的显豁,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

如写到中国事势之时,抒发的则是对国家黯弱腐败的愤慨之情。

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强情的感染力量。

如忆双栖生活时,“梅筛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惬意!

而今却生离死别,怎不声泪俱下!

或通过描绘形象来抒情,使情具象化。

读罢全信,我们似乎见到了一个既忠于爱情,但又能舍小家为大家,“为天下谋永福”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汉。

或结合议论来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说理充满了感情色彩,全信充溢着浩然正气,虽为生离死别的绝笔,却又是声讨反动势力的檄文,也是振聋发暇,给人以力量的正气歌。

一曲荡气回肠的天籁之音,一曲无奈心酸的心曲。

那些时隐时现的往事,那些尘封许久的爱情,在临别的时刻,全都涌上了心头,填满了林觉民的胸膛,此刻的他,该有多少话想跟心上人诉说啊。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位名人,确立一个角度,研究他(她)的爱情。

提不:

如鲁迅爱情的幸与不幸,郁达夫和王映霞爱情的苦涩与甜蜜,梁实秋忘年之恋的勇敢等。

2.阅读古今中外的爱情诗歌或者小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板书设计

习题解答

一、命题意图:

本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原文中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感。

参考答案:

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而是一位革命烈士抱着必死的信念,在起义之前写给爱妻的遗言,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和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的革命精神,将儿女之情和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烈士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命题意图:

本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四段中“窗外疏梅筛月影”至“故唯日日呼酒买醉”,引出夫妻恩爱的追忆以及为此爱所受的痛苦煎熬,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三、命题意图:

本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心理和视死如归的革命意志。

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满清王朝统治“可以死”的情况,直指种种社会惨状及其根源,坚定了必须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信念,向父亲、妻子申诉了革命大义,但是,他也为给家人带来种种磨难深感内疚,对父亲乞求饶恕,叮嘱妻子,希望其将遗腹子抚育成人,完成自己的意愿,革命大义与脉脉人情打成一片,感人至深。

四、命题意图:

本题的意图是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以及增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认识。

1.然而遍地是腥血,满街是狼犬,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H子呢?

(反问)

2.(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用典、类比)

3.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势看来,天灾能够造成死亡,盗贼能够造成死亡,国家被列强瓜分能够造成死亡,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够造成死亡,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个时候使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做么?

(排比句,熔理性和感情抒发于一炉)

资料选编

林觉民生平事略

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省闽县(今福州)人,生于1887年。

幼年时过继给叔父为了,其嗣父是个饱学多才的黛生,以诗文闻名于时;

嗣母生性善良仁爱,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

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亲自教导读书。

尽管所学的不外乎应考的时文制艺,枯燥无味,但嗣父严肃的要求,却给林觉民打下了良好的国文基础。

嗣母宽心仁厚,爱抚之情胜似亲生父母,滋润着林觉民幼小的心灵,对他仁爱之心的养成,有直接的影响。

13岁那年,嗣父要林觉民应考童生。

父命难违,他快快应试。

入考场后,他见主考官挺着肚子,目空一切,而考生则一个个诚惶诚恐,一股积压已久的对腐朽科举制度的不满油然而生。

他愤然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挺胸退出考场。

嗣父对儿了如此的行为,虽颇为不满,但此时正处于废科举的声浪之中,自己对“八股文”也有厌倦之感,所以,也只好顺着儿了的意愿,让他投考当时在福建颇有声望的全闽大学堂。

由于去全闽大学堂就学是林觉民自己所愿,他用心准备,欣然应试,一举被录取。

全闽大学堂(后改称全闽高等学堂),是戊戌维新的产物,西方的一些新学说在这里广为流传,饱受封建文化禁锢的青少年对这里的一切都倍感耳目一新,种种自由平等的蓝图使他们为之振奋,为之向往。

此时林觉民年龄虽小,他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却是那么的迫切和渴望。

他不愿做万户侯,但愿自己变成一只小鸟,抖掉绑在翅膀上的封建束缚,飞向那自由平等的理想蓝天。

于是,他从那时开始自号为“抖飞”。

在全闽大学堂,林觉民如鱼得水,其多才多艺的才能有了发挥的场所。

他生性诙谐,口才出众,出口成章,同学们总是喜欢和他在一起围坐在榕树下,海阔天空地谈论民族的前途。

他生性活跃,喜结朋友,且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学堂的学生曾为争得平等权利而闹过几次风潮,林觉民总是被推荐为组织者。

他忧国忧民,富有侠义之心,对于当时革命党人的革命义举极为同情,并与当时福州的革命党人有密切的联系。

他疾恶如仇,迫切希望改变社会的现状。

在学堂念书期间,为传播西方学说,改良社会风气,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在福州城北创办了一所私立学校,在城南魁辅里谢氏宗祠内创设了阅报所,这些地方既是进步青年学习新学说的地方(《苏报》《警世钟》《浙江潮》《天讨》《汉书》等进步书刊,启迪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的血气青年);

同时,这些地方又是进步青年聚集一起,讨论时局的场所。

在讨论时局时,林觉民不止一次地说:

“中国非革命不能自强。

”有一天晚上,林觉民在爱国社以“挽救垂亡之中国”为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

说到沉痛之处,他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场下听众无不动容。

恰好该校的一个学监也在场,他听后忧心忡忡地对人说:

“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嗣父对于林觉民在学堂的情况也略有所闻,不免有些担忧和不安。

他曾向校方提出,对林觉民不要过于纵容,否则恐会走入歧途。

但林觉民不仅在学生中声望甚高,而且也深受学堂中许多教师的喜爱。

学堂的总教习对这种担忧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