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64788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docx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第2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1内省法

  语言内省是指语言使用者对认知中凸现的语言的某些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注意。

认知语言学在开创之初,为了构建该学派的理论框架,主要都采用的是内省法的思辨性研究,即研究者通过观察、内省、分析、推理手段等对语言现象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内省研究方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柏拉图是纯粹的心智主义者。

他认为人类先天具有认知世界的能力,可用内省法进行逻辑推理,采用演绎法认识世界,并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

但是,内省法研究语言存在一些天然的缺陷。

  首先,主要参照既有的研究文献或语料进行研究,虽然该方法在逻辑上具有演绎的性质,但主观性太强;其次,不同实验主体用内省法得出的实验结果仅适用于解释特定的实验,缺乏普遍的解释力;最后,人类的某些认知功能无法被感觉经验所感知,等等。

  2语料库法语料库法是用来记录自然发生的言语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是对书写文本中的片段进行记录。

因此,语料库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给研究人员提供大量的文本信息。

从本质上看,语料库是研究者对于某一语言现象内省的验证。

它能利用计算机存储量大和检索迅速的优势。

近年来,该方法在认知隐喻理论、构式理论及词义理论等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为认知语言学的众多理论假设提供了实际的语料支撑,从使用频率上对语言现象的集中趋势进行验证。

语料库法的优点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料库法可以通过频率反映某一个语言现象的特征,从而揭示该语言现象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无意识性。

这种无意识性往往很难通过有意识的内省法揭示出来。

  其次,可从语料分析上观察某一语言现象的历时演变过程。

  另外,语料的频率统计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词语的共现特征。

而在这一点上其他研究方法,尤其是内省法很难做到。

  语料库法还能帮助研究人员发现那些与某一语词意义相近的表述。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有关某情境的表达式集合,如同义词词典。

  而内省法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说明人的认知能力不具备这样的信息提取能力。

  语料库法最大的弊端在于它受研究者个人主观判断影响。

首先,研究者对检索关键词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检索的结果,并影响研究结论;其次,语料库自身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最终的结论。

因为语料库中未出现的语言现象有时并非语言实际使用中没有,有可能是语料库不健全所致。

再次,语料库并不能直接反映许多抽象的、标准化的语言结构。

原因在于语料库所收录的语句可能是说话人省略了某些成分后的简化表达,从结构上看不符合标准的句法或语法要求,但实际使用中是完全可以进行交流的。

最后,语料库并不能给研究人员提供直接的结论,对检索结果的分析依然取决于研究人员的主观判断。

  3多模态分析法多模态分析主要用于手语和体势语的认知研究。

它同样也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通过对手语或体势语的研究来探索人类的认知过程,以期从新的视角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

  与语料库法不同的是,多模态分析可以记录言语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包括言者的语调、音调等。

学者们普遍认为,手语和口语一样,是一个系统的谱系结构,都具有认知上的共性。

对手语的研究可以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认知理据和语料来源。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美国手语中也有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以IDEASAREOBJECTS为例。

在ASL中,表达思想需要斟酌时,手势传达的是从许多可能的选择中小心慎重地挑出一个物体的意思。

  同样,手势也具有隐喻性。

研究人员发现,受试在表达好的事物或行为时,往往用向上的手势,而在表达坏的事物或行为时,通常使用向下的手势,这和语言表达式中蕴含的概念隐喻GOODISUP;

  BADISDOWN相一致。

此外,受试者在表达抽象概念时用右上手势,而在表达具体概念时用左下手势,这和语言表达式中蕴含的概念隐喻ABSTRACTISUP;CONCRETEISDOWN吻合。

  多模态分析法的优点首先在于可以灵活地分析那些言语过程中被认为是中度或低度可及性的次级信息系统,如,声音动态性、姿势、体势等。

其次,在线记录也可以捕获一些不易被直接提取的信息,研究人员可随后基于录像判断一个言语是否合乎语法等。

再者,它可以分析言语过程中的一些综合因素,因为这些因素都会促成说话人表述的形成,这也是内省法难以办到的。

  多模态法的主要弊端在于其自身并不能决定哪个模态及其成分是研究人员所应该关注和研究的要点。

这往往需要研究人员采用其他一些方法进行补充和探索。

  4心理实验法心理实验法也被称为行为研究法,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给予被试某种刺激或任务,然后观察被试对刺激的反应,或完成任务的情况,借此推断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机制或过程。

近年来,心理实验法在认知语言学中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采用。

例如,研究人员将该方法应用于隐喻理解过程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隐喻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对其理解则并不需要通过字面意义的过渡。

但如果是不熟悉的隐喻,则需要字面义作为中介,以触发隐喻义。

此外,心理实验法还可应用于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所涉及的不同的认知机制的研究等等。

  心理实验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观察到一些非常微妙的认知过程,如对认知加工时间的测量可以精确到毫秒。

另外,可以人为地控制一些变量,从而观察在受控变量下人们对语言反应的认知机制。

  5脑神经实验法脑神经实验法主要通过一些仪器设备,观察与某一语言机制相关的脑神经或脑区的活动。

目前主要应用于语言神经认知研究的方法有ERP,fMRI,PET,MEG等。

这些先进的科技手段已帮助语言学家发现了与语言有关的脑区在语言的认知加工时的一些重要的神经机制,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借助脑神经实验法,语言学家们从以往的仅仅通过内省式的推断,发展到现在能获得实证的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支持,这不但有助于检验一个理论假设是否具有心理实在性,还能检验其是否具有神经实在性。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ERPs电生理实验发现,认知语言学家所提出的框架语义理论是一个在神经层面客观存在的认知现象。

通过比较实验中不同的电生理指标,研究人员发现,在一个特定的框架中理解一个语篇所激活的N400比未提供框架下所诱发的幅度要高,这就证实了框架知识在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隐喻理解所涉及的神经机制也得到了相关脑神经研究法的验证。

  因此,神经法使得语言学家们所提出的心理神经语言三个层面在认知系统上更加完善、可靠。

可以说,在语言的人工智能领域,神经法是未来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与以往研究流派不同,认知语言学并非单

  一、密切铰接的理论,而是具有不同理论主张和研究方法的事业。

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正是认知语言学活力之所在,这使其成为当代语言学各种发展趋向的集大成者。

  1.理论层面将认知语言学众多理论和研究方法整合于一体的是其两大承诺:

认知承诺和普遍性承诺。

除两大承诺外,认知语言学坚持以下五大理论假设。

  1.具身认知:

人们运用身体五官体验和认知世界,语言与人的具身体验过程及认知结果密不可分,应当从人的角度解释语言。

  2.语义百科观:

词汇意义无法与所指事物的一般知识截然分开,即语言意义的表征并非仅是对语言系统意义的表征,还涉及对相关百科知识的通达,词汇形式在心智计算过程中可视为抽象符号,其功能是为激活词汇概念意义并为心智进入开放型的知识网络提供认知参照点。

  3.意义就是概念化:

概念化的世界是人化的世界,识解在概念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概念化和识解是语言理解的后台认知过程。

  4.象征性假设:

语法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形-义配对体,词、词汇短语和句子形成一个由象征系统构成的词汇-语法连续统,意义在该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不考虑语言意义的纯形式研究是没有意义的。

  5.基于使用假设:

心智语法是对情景化语言使用实例抽象后所得的象征单位,知识来源于使用,所以语言使用和语言知识之间并无本质区别,即语言知识就是如何使用语言。

  新近,社会转向的出现表明认知语言学在关注个体认知和心理的基础上已开始转向兼顾考察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而形成语言文化-认知三位一体的语言研究模式。

语言是文化历时发展的结果,即使是那些基于最基本的身体体验产生的范畴或意向图式也受到文化实践及其产品的塑造和打磨,即各种文化制度和制品在语言发展和传承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认知语言学认为精神生理和物质肉体的一致性使文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时,具体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使文化又呈现出一定的特异性。

无论从其两大承诺、五大理论假设还是新近出现的社会转向,都不难看出认知语言学极其重视人这一认知主体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强调语言是在人与客观外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遵循现实-认知-语言的语言观。

首先,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以下三个核心属性:

自然属性符号系统;社会属性交际工具;心理属性思维工具。

它们共同决定了语言研究必须综合考虑语言的符号认知参照点特性、社会和文化语境特性及其认知心理过程特性。

三方面协同合作,缺一不可。

其次,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就是概念化,即某一词语的意义等于说话者或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它依赖于心理过程的模式和内容。

正如Grdenfors所言,意义是认知模式中的概念化:

意义在人的大脑中。

再次,语义范畴涉及符号、人脑和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

说话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听到的或看到的,都被人脑处理为一种具有某种特定意义的符号系统,即语言结构本质上是符号的,并使概念内容符号化。

这种符号系统所指代的事物或真理与外部世界并不存在客观、真值般的镜射关系,而是一种经过人脑或心智加工、计算后具有特定实用意义的主观映射关系。

正如Albertazzi所言:

意义并不与外部世界直接相联,大部分情况下,它是主观的、情景化的、动态的。

  2.研究方法综观认知语言学近四十年的成长历史,不难发现,开山鼻祖在本事业建立之初多运用内省法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初探和创新,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但正如Gonzalez-Marquez等人所言: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承诺其理论建构在心理学事实基础之上,但其多数工作仍建立在理论学家的语言直觉之上。

这种建立在语言直觉之上的内省法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个人偏见的危险,它使得认知语言学早期的许多理论成果存在概念模糊、论证过程自相矛盾和循环推理的可能性。

Gibbs指出许多门外汉对认知语言学的抱怨之一便是无法证明其理论的虚实,这使其释义的充分性和可信性大打折扣,影响其研究的可证伪性和可重复性进而危及其科学性。

我们认为,尽管内省法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但其在语言学研究中尚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正如Talmy所言,内省法仍然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中起核心作用。

内省法对于研究可及性高的语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有时甚至是唯一可行的研究方法。

近来,包爱民等人基于脑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认为:

精神/心理状态可以被反思/内省,也可以用语言表述,而无论是反思/内省还是语言的基础都是客观的。

现代神经科学技术甚至能使人们对本来具有神秘感的脑-意识关系进行彻底地祛魅。

这表明,内省法并不像其他学者所说的那样是纯粹主观或者是研究者一厢情愿地拍脑袋。

相反,它是以大脑神经细胞活动的客观形式存在的一种认知共性。

它不仅具有生理和神经上的客观性,而且作为一种认知共性它具有主体间的客观性。

科学的实证方法正是基于主体间的证实。

新近,由Pragglejaz研究小组的隐喻识别程序和Steen等人的MIPVU便可视为对这一认识的实践。

  为了克服内省法存在的固有缺陷,研究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克服和弥补:

首先,注重语言研究的揭示性linguisticrevealing。

  张韧在分析国内认知句法研究的科学论证方法时曾指出:

科学的行为方式最终必须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在研究成果上,以便让读者清楚把握作者完成科学活动的过程。

否则,其研究就容易流于漫谈式讨论。

这一点从其他研究者对主流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批评中也可见一斑:

Lakoff等人的概念隐喻理论、Talmy的认知语义学研究存在多宏观语用推理、少具象化表征的弊病;尽管Langacker和Fauconnier等人一再强调其图形的重要性,但其只能看作语言分析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对其分析过程和结果的明晰性表征,这种繁复而笨拙的图解法有时甚至把已经明白的问题搞糊涂了,因此成为CL表现手段上的一个缺陷。

  针对此现状,Langacker在其最新出版的

  CognitiveGrammar:

ABasicIntroduction一书中多次使用的一个术语便是linguisticrevealing,即语言研究揭示性。

他反复强调,认知语言学家在做出语言描写时,不仅要寻求心理真实性和解释充分性,还应注重语言研究揭示性。

强调揭示性的目的很明确,即语言研究不仅仅旨在寻求最可信的发现,还在于如何使其发现更易于被证实。

  Gibbs也曾指出:

虽然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必像认知心理学家一样做实验,但应该注意实验性假设形成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特征,努力以一种可被其他学科的学者验证证伪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或经验发现。

  也就是说,认知语言学家应将其每一种假设以一种可被实验或经验实证证伪的方式表述出来。

因此,认知语言学家应更好地设计其研究方法,不仅使其研究经得起实证的验证,而且易于实证的考量,即在阐述任何假设性观点时,不仅要使其具有可验证性,而且应该易于验证,即要具有充分的语言揭示性以易于被其他学科的学者验证。

如能做到这一点,认知语言学必将在认知科学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其次,重视自我中心主义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有机结合。

  Kesckes多次指出,与现行语用学理论过分强调合作相反,认知研究过分强调自我中心在话语构建中的作用。

Kristiansen也曾指出:

尽管体验认知包容社会文化因素,但早期的认知语言学主要强调人类共有的神经生物系统和躯体经验,从普遍认知运作和认知图式的角度探讨人类认知的体验性。

这共同表明,传统认知语言学研究存在未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的嫌疑。

对于这一点,从认知语言学内部相关学者的论述中也可见一斑。

Langacker曾明确指出,要研究概念和语法结构的动态性就必然要研究话语和社会互动的动态性,而这一点无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扩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以涵盖话语和社会互动等领域。

社会互动是语言与认知所属语境中最凸显的部分,社会事实应该作为具体的本体论层次明确地纳入认知语言学的世界观。

CroftCruse指出,以往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把注意力放在心理表征和认知过程的研究上,只是近来才开始关注从话语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

Palmer也曾指出,语言范畴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文化特征。

GeeraertsCuyckens在论述认知语言学未来三大发展方向时,就明确地将语言社会维度研究确定为CL今后发展的首要方向,并强调文化环境和语言的社会互动性应成为语言认知研究的基本因素。

不难看出,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对语言的内部变异和交际变异不够关注,未全面考虑语言变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语言分析或跨语言比较都是在单一语言层面上进行的。

这种倾向势必导致对言语社区的同质化和理想化。

  近来,由

  Dirven、Geeraerts和Kristiansen等人主编的两卷本文集首次明确使用认知社会语言学这一概念。

可见,认知语言学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已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语言的社会性。

  KristiansenDirven在引言中明确指出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提出并不是任意的,而是由认知语言学坚持的基于使用和非模块论的核心主张所决定的。

他们进一步指出,认知社会语言学目标旨在将内含于语言之中的地域和社会模式引入认知范式研究之中。

这一目标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将内含于语言之中的地域和社会模式因素作为主题开展研究或在研究概念结构的同时平行考虑语言的地域和社会因素。

这给我们的方法论提示是:

任何关于思维特征和运作的解释,在重视基于最抽象的概念化、推理、体验和感知觉等自我认知因素的同时,还应充分注重对社会文化作用的考量,即辩证地对待自我中心因素和社会文化语境因素的互动作用,综合思考、整体把握。

  再次,综合运用其他新兴研究方法。

  近来,认知语言学越来越多地使用语料库研究法、多模态研究法、跨语言和历时分析、对语境和文化结构的考察、心理实验法、神经实验法和音像资料法等新兴研究方法。

  总之,漫谈式讨论的弊端要求研究者在对其理论假设进行阐述时不仅要具有心理真实性还要具有语言揭示性;内省法的客观性及其表

  现出的认知共性和个性的特征要求研究者在依赖个人内省的同时还

  应充分注重对研究者主体间内省的考量;话语构建中的自我中心因素

  和社会文化语境因素要求研究者应该具备整体、辩证的研究理念。

  二、作者及内容简介

  上文中,我们分别从理论层面回顾了认知语言学坚持的两大承诺

  和五大假设并归纳、总结得出认知语言学所坚持的现实-认知-语言的

  语言观,继而从研究方法层面探讨了内省法所存在的固有缺陷并概括

  得出其弥补方法和解决策略。

正是对上述理论假设的秉承和研究方法

  的认识,EvansGreen出版了本书,以此引导读者进入认知语言学学

  术殿堂并激发读者对上述问题展开思考。

下面我们将对本书作者和内

  容作简要绍介。

  VyvyanEvans是英国认知语言学会会长及其发起者和组织者,现

  任职于英国班戈大学语言学和英语学院。

MelanieGreen博士现任职

  于英国苏塞克斯大学语言学和英语学院。

Evans研究兴趣广泛,以认

  知语义学见长,其中涉及知识表征、词汇结构、比喻性语言和抽象思

  维等诸多领域,在每个领域都有重要著作问世。

新近,由他提出的词

  汇概念和认知模型理论在国际认知语言学界产生巨大影响,其代表著

  作有

  TheStuctureofTime:

Language,

  MeaningandTemporalCognition、CognitiveLinguistics:

AnIntroduction、NewDirectionsinCognitiveLinguistics、Language,

  CognitionandSpace:

TheStateoftheArtandNewDirections、LanguageandTime:

ACognitiveLinguisticsPerspective、AWindowontheMind和TheLanguageMyth等,可谓著作等身。

本书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本书包括四个部分,共二十三章。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四个章节,从不同但互补的角度论述了对认知语言学的本质、特点及其理论假设。

  第一章本章中,EvansGreen想向读者阐明的一个问题便是怎样才算理解一门语言。

作者开门见山,首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和其他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异同之处。

  对于语言的功能,作者认为语言作为编码和传递复杂、微妙想法的交际手段具有象征和交际两大功能。

所谓象征功能是指语言旨在表达思想和想法语言编码抽象的思想并使其具体化。

象征功能的实现依赖符号。

符号是语言最小的信息单位,由其形式和与其形式约定成对的意义构成。

因此,符号被理解为象征集合,即形式-意义对子。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和现实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镜像关系。

相反,语言源于感知觉,是心智投射的结果。

语言和现实之间存在概念这一心智中介,三者存在层递映射关系。

语言在瞬时交际过程中所发挥的提示符或参照点作用使得人类能够基于有限的语言符号表达其无限的思想。

词语和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开放型的知识网络的入口。

因此,语言理解不仅涉及对语言形式的前台处理还涉及对心智概念进行的大量后台处理。

语言不仅具有象征功能,还具有交际功能。

语言的交际功能不仅使得言语行为得以实现,更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影响他人并表达我们的情感。

  对语言系统的关注导致认知语法的产生。

认知语法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便是如何描述构成语言的一系列语言单位。

对习语结构及其意义的关注直接导致构式语法的产生,如为何例中的a句在特定语境下可以理解为习语,而其他几个句子不能作为习语甚至不能被理解?

  a.Hekickedthebucket.

  b.Helickedthemop.

  c.Thebucketwaskickedbyhim.*

  d.Bucketkickedhethe.不仅语言形式存在系统性,词语及其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以某种特定的规约型式得以组织之间也存在系统性关系。

因此,语言从本质上讲具有系统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层面表现出的系统性源于人类心智概念的系统性。

  鉴于上述讨论,认知语言学家的主要任务是基于说话者直觉和聚合性证据以及对人类认知及人脑工作机制的了解,对日常话语进行观察和描写,揭示语言系统性与概念结构组织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

  第二章本章主要论述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两大承诺和分支。

开篇我们曾提及认知语言学并非单一理论,它包括不同的理论主张和研究方法,而将众多理论和研究方法整合于一体的便是其两大承诺:

普遍性承诺和认知承诺。

  普遍性承诺旨在描述适用于人类所有语言层面的普遍原则。

普遍

  性假设的提出,主要反映了认知语言学家对模块论的不满。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语言的不同层面共享特定且普遍的基础性组织原则。

本章,EvansGreen基于具体语料分析分别以范畴化、多义现象和隐喻三个方面向读者证明并展示了截然不同的语言现象是如何共享这三个普遍性组织特征的。

普遍性承诺为认知语言学统一描写和解释各层面的语言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认知承诺要求研究者提出的每一语言结构原则都必须反映其他学科尤其是其他认知科学分支对人类认知的已有认识。

从这一要求可以看出,认知承诺认为语言是人类普遍认知能力的结果,而非仅限于那些只适用于语言自身的特殊性原则。

因此,从本质上说,认知承诺仍然要革模块论的命。

EvansGreen分别以注意、概念化和隐喻为例论述了语言是如何遵循并反映这三项普遍认知能力的。

  除两大承诺外,认知语言学还坚持五大理论假设,具身认知便是其中之一。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身体和心智是分离的,即所谓的二元论。

到了现代,二元论延伸到语言学研究范畴表现为理性主义研究方法,典型代表包括生成语法和蒙太古语法等。

它们共同认为语言可以脱离人类身体或体验而纯粹作为一种形式或计算系统得以研究。

相反,认知语言学非常重视人类经验在语言形成和使用中所发挥的基础作用,强调人体的中心地位以及人类特有认知机制和结构的重要性,坚持经验观脱离人类具身体验的心智无法得以调查和研究。

EvansGreen在本章第二部分分别从具身体验、具身认知和经验现实主义三个方面对人类具身心智展开讨论。

最后,作者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两大研究领域及各自的主要任务和二者之间的主次依赖关系。

  第三章EvansGreen在本章中向读者展示了语言共性和个性的认知语言学解读视角以及对语言相对论的重新认识。

尽管普遍性假设要求认知语言学家旨在调查、描写支配人类语言的普遍性认知原则,但它并不否认不同人类语言在语义或语法结构层面存在差异的语言事实。

也就是说,尽管语言受制于某些普遍性认知原则,但这些认知原则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语言是人类经验结构的符号表征系统,语言结构形式的不同,说明其所表征的经验结构的不同。

  对认知语言学来说,语言共性源于人类的普遍认知原则和相似的生存环境以及机体所导致的相同具身体验;语言个性归因于不同语言说话者所具有的潜在概念系统的不同。

  对语言共性和个性关注最多的当属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与认知语言学一样坚信人类语言的具体语言形式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普遍语法结构是有限的。

二者都坚持对具体语言现象进行自下而上的观察和描写,并对其作出功能认知解释且这种描写和解释,必须综合考虑语言使用的具体语境、意图、对象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