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7958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山地

8

建设期

二、建设内容

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

机械挖运土

M3

18640

残树根清除

5468

人工修筑土埂

1038

2、农田水利工程

排水沟30*30

m

2273

蓄水池

16

按立方米/亩

布设

沉砂池

过生产道板涵

3、田间道路工程

机耕道

703

会车道

生产便道

481

踏步

1089

三、投资效益

A规模投资

元/亩

B新增耕地投资

年纯收益

静态回收期

第一章综合说明

项目可行性研究情况

为了积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当前国家土地开发政策、贵定县铁厂乡人民政府申报了贵定县铁厂乡摆城村黄桑土地开发项目,同时编制了《贵定县铁厂乡摆城村黄桑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查、认为该项目实施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项目立项条件较好,对关注“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定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项目预计投资万元,项目的实施是可行的。

项目综合说明

1.2.1项目建设规模

贵定县铁厂乡摆城村黄桑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为亩,建设规模(动工面积)为亩。

1.2.2项目类型

土地开发项目。

1.2.3项目性质

县级财政资金土地开发项目。

1.2.4项目区位置和范围

该项目位于贵定县铁厂乡摆城村境内,项目区东接苗寨田,西邻高坡,北靠年井关,南邻草坝,其范围为东经107°

03′45″~107°

04′20″,北纬26°

08′30″~26°

09′05″。

1.2.5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

项目区仅涉及贵定县铁厂乡摆城村行政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其权属界线清楚,四至明确、无争议。

1.2.6项目新增耕地面积和新增耕地面积比例

该项目区通过土地开发工程的实施可新增亩耕地,其新增耕地比例为%。

1.2.7项目建设工期

项目建设工期3个月。

1.2.8项目投资预算

项目预算投资万元。

1.2.9公众参与情况

对于《贵定县铁厂乡摆城村黄桑土地开发项目》,县、乡、村各级部门和相关业务主管单位在经过多次研究分析,以及国土、农业、水利等专业人员反复考察论证,并对项目区群众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调查,项目区所在地干部群众对进行该项目的实施的热情很高,并且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为今后的项目实施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第二章项目概况

贵定县简况

2.1.1贵定县地理位置

贵定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北部,东经106°

59′--107°

22′,北纬26°

05′--26°

47′。

贵定县东邻麻江县,东北与福泉毗连,东南连都匀,南与平塘接壤,西南紧靠惠水县,西北与龙里县相挨,北面与开阳县隔河相望。

2.1.2贵定县自然条件

贵定县地处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分水岭北侧,苗岭山脉中段。

东部、西部较高,中部较低,除河谷深切为中山峡谷地貌外,大部分地区为河谷盆地和丘陵地貌。

境内最高点在东部与都匀市交界处的斗蓬山,海拔高程1961米,最低点在北部新铺乡独木河出县境处,海拔高程785米,平均海拔1191米。

山地区面积%,丘陵区面积占%,山间贵定区面积占%。

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水量1143毫米,年日照时数1028小时,年无霜期287天。

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倒春寒,秋风,伏旱等。

全县以地带性土壤黄壤为主,另有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等。

全县土壤侵蚀面积占%,喀斯特面积占%,石漠化面积占%。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中等。

2.1.3贵定县的社会经济情况

根据贵定县2012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现辖12个乡,8个镇,18个居民委员会,95个村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住城关镇。

2008年全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万人。

有汉、布依、苗、壮、回、彝、水、侗等民族。

全县耕地面积公顷,水利有效灌溉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

三次产业的构成分别为:

:

,保持“二、三、一”的格局,第一产业相对薄弱。

项目区基本状况

2.2.1自然条件

a)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貌类型属浅切割低山丘陵区,兼有部分沙谷冲纵横谷区,地面坡度平缓为17度左右。

b)气象

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多阴雨而少日照等亚热带高原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量为1143mm,主要集中在5-8月。

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287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235小时,日照率为28%。

具体数据见下表:

表2.2.1铁厂乡自然气候数据统计表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降雨量

比例%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铁厂乡气候适宜,资源较丰富,但自然灾害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大要素,如干旱(春、夏),春季低温、冻害、秋季绵雨等。

全乡旱象多发生在3~4月和7~8月,每两年有一次重旱,每10年有一次大旱,时有特大暴雨灾害及低温冰冻灾害,在秋季常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大多出现在10、11月份。

项目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据气象局多年观测,区内年平均气温15℃,年无霜期287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235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1143mm。

由以上数据反映可见该项目区具有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点,适宜玉米、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发展。

c)土壤

项目区土壤主要为水稻土,经现场踏勘,现场取土,土体厚度大于60cm,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为荒草地,项目区作为耕地开垦,符合耕地开垦的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条件。

d)水文与水文地质

项目区主要灌溉水源为降雨,降水量分布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贵定县地处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分水岭北侧,苗岭山脉中段。

地貌东部,西部较高,中部较低。

总的降水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区内地下水较深,无地表径流。

e)工程地质

项目区岩层稳固,地质构造上为近南北向宽缓褶皱。

项目区地形为缓坡山地,沿三迭系白云岩、铝土岩及泥灰岩间发育,易修建地表附着物。

f)天然建筑材料

项目区石灰岩储量丰富,该项目的建筑材料可就近开采。

g)自然灾害

项目区自然灾害主要为干旱、倒春寒、冰雹、秋季绵雨、秋风、凝冻。

2.2.2社会经济状况

铁厂乡辖5个行政村,81个村民组,76个自然村寨,总户数2450户,10310人,其中少数民族7331人,占全乡总人口数的%。

乡内主要居住汉、布依、苗三种民族。

耕地面积公顷,其中田公顷,土公顷,人均耕地亩。

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反季节蔬菜、茶叶、果树等;

果树种植柑桔600余亩,板栗300余亩,梨、李、桃共计300余亩;

牲畜主要饲养兔、猪、牛、马。

全乡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1800元。

项目所在地无工业,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茶叶、果树等。

2.2.3土地利用现状

a)土地利用结构

项目区总面积亩,仅涉及铁厂乡摆城村集体用地。

其土地利用结构包括耕地、其他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未利用地为荒草地和裸岩地共亩,未利用地达到项目区总面积的的%。

项目区各地类面积情况详见下表表2.2.3—1。

表2.2.3—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面积汇总表单位: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三级地类

现状

名称

面积

比例(%)

农用地

耕地

旱地

其他农用地

原有道路

%

新增道路

水利用地

特殊用地

坟墓地

未利用地

荒草地

裸岩石砾地

总计

b)土地利用程度

1)土地垦殖率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100%。

项目区耕地0亩,总面积为亩,土地垦殖率为0%。

2)土地利用率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项目区已利用土地面积为0亩,总面积为亩,土地利用率为0%。

3)耕地复种率

耕地复种率=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100%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0亩,总面积为亩,耕地复种率为0%。

根据以上计算式计算,项目区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率和耕地复种率分别为:

0%、0%和0%。

c)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反映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指标是土地生产率,土地生产率是指在现有土地利用水平条件下的土地生产能力,是反映土地利用经济情况的指标。

土地生产率越高,说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越好,反之越差,土地生产率的高低可用土地单产说明。

贵定县铁厂乡摆城村黄桑土地开发项目区内的土地并未得到开发利用,故此项目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差。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基础设施条件

3.1.1交通条件

项目区距铁厂乡人民政府,项目区有一条宽约3m的通村公路,该交通条件有利于此项目的开发实施。

3.1.2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

项目区内及周边无灌溉渠系及水源进行使用,排水主要向区内地势低洼处自行排泄,最终流入项目区天然水洞。

3.1.3田间灌排工程设施现状

项目区无田间灌排工程设施。

3.1.4电力设施

项目区附近现已全部通电并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程控电话、无线通讯已覆盖了整个项目区,通讯条件较好,能满足工程施工和今后农业发展的用电需求。

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

项目区内无生产活动所需的基础设施,其区域季节性缺水严重,未利用土地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水土资源分析

3.3.1需水量预测

a)种植结构及灌溉制度

根据贵定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该区域的水资源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灌溉面积,合理拟定农林牧业生产结构、作物组成、轮作制度和耕地复种率。

拟定不同水平年的灌溉制度,基本选定灌溉水利用系数,分析不同水平年的作物耗水量、灌溉需水量和农村人畜饮水量。

需水量分农作物用水、人畜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林业生态用水等,项目区无工业,居民点距项目区有一定距离,不影响项目区水土平衡分析,林业生态发展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需水量较少。

因此,本项目的水量计算只考虑农作物的需水。

本项目的规划目标,是建成适宜耕作、能灌、能排、保水、保肥、保土的旱地。

据此、开发实施后项目区供水对象是开发后的新增耕地。

项目区主要的水源为降雨,综合考虑采用非充分灌溉原理蓄集雨量,采用很小的灌水定额和利用率很高的方法进行集雨人工点灌,节约用水。

项目区开发后耕地全为旱地,根据其气候环境、光热条件和贵定县农业区划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计划,项目区以种植玉米为主,开发后预计耕地复种指数为100%。

b)灌溉设计标准

灌溉设计保证率根据项目区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结合相关标准、规范确定。

灌溉设计保证率过大,其水利设施得不到充分利用,引起浪费;

灌溉设计保证率过小,不能保证作物生长用水需求,引起旱灾,甚至作物绝收。

项目区开发后耕地全为旱地,灌溉设计标准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标准(暂行)》黔国土资开发[2005]137号文的规定,在充分考虑灌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项目区灌溉设计保证率取75%。

c)灌溉定额

项目区灌溉用水仅靠天然降雨,属经常发生季节性缺水地区,该区域使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不同作物集雨灌溉次数和定额表见表3.3.1-1:

3.3.1-1灌溉定额

项目

玉米

灌溉定额(m3/亩)

总灌溉定额(m3/亩)

80

项目区开发后耕地为旱地,根据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计划,以及当地的种植习惯,旱地种植玉米为主。

综合确定玉米灌水次数灌水定额80m3/亩。

d)需水量

项目区旱地以玉米计算需水量,各种作物所需水量跟作物生长时间、农作物种类以及耕地复种率有关,开发后项目区耕地复种率取值为100%。

非充分灌溉全年灌溉水量按下式计算:

Md=β(N-10Pe-Ws)/η

式中Md—全年灌溉水量,M3/hm2;

β—非充分灌溉系数,取~;

N—农作物、果树或林草全年需水量,m3/hm2;

Pe—家作物、果树或林草生育期有效效雨量,mm;

Ws—播种前土壤有效储水量,缺乏实测资料的地区可按N的15%~25%估算

η—灌溉水利用系数,可取~。

根据项目区情况,非充分灌溉系数取中值,作物生育期中有效降雨按全年降雨的20%计算,播种前土壤有效储水量按N值的15%计算,灌溉水利用系数取。

表3.3.1-2项目区经济作物需水量计算表

耕地面积

旱地亩

合计

作物类别

种植面积比例(%)

100

种植面积(亩)

需水量(万m3)

经计算,项目区每年需水总量为万m3。

3.3.2供水量分析

1)供水

贵定县年降水量比较充足,多年平均降水1143mm,项目区年降水量比全县平均水平略高,根据最新统计资料,2004年项目区全年降水量达到1340mm,但是项目区天然降水多集中在每年的5~9月份,降水分布不集中。

项目区土地开发后增加亩旱地,配套农田水利设施,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杂粮作物,梯田内作物生长周期内,靠天然降水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水量。

按设计典型年75%的灌溉保证率来计算,典型年年降水量为1012mm。

设计典型年(1985年)各月平均降水量分配见表。

表典型年1985年降水量年内分配表

总量

1012

项目区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降雨丰富,设计典型年平均月降水量分配统计,典型年降雨量1012mm,但时空分布不均,多发生于5~9月。

规划时考虑通过修建集蓄设施,修建排灌沟、蓄水池工程排灌蓄水池项目区雨季多余的降雨量,在干旱时给农作物补充灌溉。

2)年集蓄水量分析

a)年集蓄水量分析

根据贵定县的降雨资料分析:

P=75%典型年降雨量为1012mm,由于降雨年内分配不均,以及作物的种类、集流面材料不同,天然降雨不可能全被利用,该项目区旱地部分均属于坡地,为了不破坏自然环境,不改变下垫面情况,集流面采用项目区现有的自然荒草地坡,根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年集流效率取。

根据雨水集蓄工程规范的集流面面积公式计算单位集流量。

式中:

W~保证率等于P的年份单位面积全年可集水量,m2;

Ey~自然土坡集流面积的全年集流效益;

Pp~设计保证率为P的年降雨量,1012.00mm;

b)单位体积集流面积确定

项目区旱地部分地面坡度较大,无法进行自流灌溉,规划时根据地形和建设条件,修建蓄水池。

根据设计保证率P=75%。

集流面采用现有自然荒草地坡,年集流效率为,计算单位平方集流面积S。

c)降雨径流有效集雨量

项目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降雨丰富,典型年降雨量1012mm。

降雨的年有效利用率按20%计取,则有效降雨量为:

有效降雨量=降雨量×

承雨面积×

有效利用率

有效降雨量=×

(×

10000×

)×

20%

=万立方米。

通过以上可供水量分析,项目区可供水量可达万立方米。

3.3.3水资源平衡分析

经分析,项目区全年作物需水量为万m3,可供水量万m3,供大于求,但是由于全年降雨量不均,因此很难充分利用。

通过以上分析,项目区灌溉用水可得到保证。

3.3.4节水措施

田间节水措施拟采用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管理措施和节水灌溉新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措施:

在工程上采用浆砌石给排水渠,蓄水池采用水泥沙浆抹面防渗,减少水在输送和储存过程中的渗漏。

在生产上,合理调整作物结构,加强田间管理维护,建议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采用薄膜覆盖、定额灌水及薄、浅、湿、晒灌溉制度以达到节水目的。

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项目的开发必须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必须对“山、水、耕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

因此,对20度以下区域的荒草地进行平整梯化、培肥规划为旱地,同时将部分荒草地规划成农村道路及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因此,新增耕地的来源为项目区内的荒草地。

公众参与

贵定县铁厂乡摆城村黄桑土地开发项目,经过县、镇、村各级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多次研究分析,以及国土、农业、水利等专业人员反复考察论证,并对项目区群众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当地干部群众对进行土地开发热情很高,并且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下列问题:

a)土地开发设计上,要依据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实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

b)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道路工程的建设,充分考虑运输、耕作的方便性。

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化经营等政策措施。

c)项目建成后土地权属仍保持不变,其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

第四章工程规划

工程规划目标

a)预计新增耕地面积亩,为区域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提供补充指标,保证粮食安全;

b)通过土地开发,充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c)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确保开发区农民的经济利益,改善生活条件;

d)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e)为项目的工程设计、项目的管理及工程进程控制等提供依据。

工程规划标准

4.2.1土地平整建设标准

根据《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标准(暂行)》的相关的技术指标,项目区的未利用地通过该项目的工程实施后主要变化为视耕园地D等的耕地。

4.2.2农田水利建设标准

排洪工程标准:

10年一遇24暴雨24小时排完设计。

灌溉保证率:

耕地灌溉设计保证率取P=75%。

衬砌结构:

采用浆砌石、C15砼设计。

4.2.3道路工程建设标准

道路工程建设按农用路标准建设,满足田间运输和方便耕作。

机耕道的设计标准为:

宽,道路路面基层采用100mm大渣和马牙石基层,面层为100mm泥结石路面,浆砌石路肩40cm×

50cm(宽×

高),。

生产便道的设计标准为:

宽,基层采用50mm碎石垫层,面层为100mm砼路面。

踏步的设计标准为:

宽,基层采用100mm碎石垫层,面层为150mm砼路面,台阶规格为30cm×

15cm。

工程规划设计依据

4.3.1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法律法规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4.3.2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相关政策

a)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3]363号;

b)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

c)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

d)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

e)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部[2005]29号);

f)《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g)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改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意见》(黔国土资发[2005]71号)。

4.3.3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相关规划

a)《贵定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

b)《铁厂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c)《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d)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编制规程(TD2006征求意见稿);

4.3.4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技术标准

a)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标准(暂行)》(黔国土资发[2005]137号)。

b)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e)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f)《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

g)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

h)《贵州省中低产田土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DB52/T485-2005)

i)《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标准(暂行)》

4.3.5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相关基础资料

a)文字资料

1)贵定县地名表

2)贵定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3)贵定县统计手册

4)农业水利资料

5)农业气象资料

6)贵定县综合农业区划和信息资料

7)贵定县2012年度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b)图件资料

1)项目区位置图

2)项目区1:

2000实测现状图

3)项目区1:

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

4)项目区1:

10000标准分幅地形图

工程规划

4.4.1土地利用布局

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对项目建设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组合,对耕地及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用地等各类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确定用地比例、面积和具体位置,选定土地利用结构的最佳方案。

项目区面积不大,考虑区内的土层情况,水源条件,确定土地利用方向:

对项目区坡度在15度以下的进行平整梯化规划成旱地。

田间道的布置要根据简捷、实用的原则,结合坡度和弯度等技术指标的要求,并与项目区周边土地利用状况相协调布置。

4.4.2开发后土地利用结构

该项目通过土地开发后,可新增耕地亩,项目开发后农用地面积为亩。

其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见表4.4.2-1。

表4.4.2-1项目区土地开发前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单位:

开发前

开发后

增减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