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8009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2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1)丝织品(丝、丝绸)、麻织品(麻布、麻)。

(2)革新棉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促进棉纺织业发展。

这一说法充分肯定了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但说成是“黄道婆一人的功劳”,夸大了其个人作用(因为她是在学习黎族人民先进棉纺织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

(3)使她的故乡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发生了技术性变化,逐渐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棉布盛行之前,我国人民的主要衣被原料是丝织品(丝、丝绸)、麻织品(麻布、麻)。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促进棉纺织业发展。

因此“黄道婆一人的功劳”指的是这一事件。

这一说法充分肯定了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但说成是“黄道婆一人的功劳”,夸大了其个人作用,因为她是在学习黎族人民先进棉纺织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促进棉纺织业发展。

使她的故乡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发生了技术性变化,逐渐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元政府在西藏地区和台湾地区分别设置什么机构管辖?

(2)为加强对广阔地区的管辖元政府实行了什么制度?

(1)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1)行省制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边疆地区,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

(2)元朝为统治空前辽阔的疆域采取的行政制度是行省制度。

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点睛】

解答本题应注意识记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来巩固统治的措施。

4.隋唐时代特征:

繁荣而开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片的人物是中外交流重要历史事件的代表人物,简述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

请你写出唐朝中外交流的其它事例。

材料二图1、图2、图3

材料三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广州)为起点。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翰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2)材料二中的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哪两个方面的进步?

从图3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1)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2)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唐朝妇女骑马、打球,从事男子的活动,反映出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3)特点是:

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

贸易范围较大;

;

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

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因此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玄奘西行天竺。

唐朝中外交流的其它事例,还有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明,但他仍继续努力,第六次终于成功,传授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曲辕犁,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农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进和创制的耕地工具;

图2是唐三彩,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的发展,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有名,所以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从图3唐朝妇女打马球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唐代上层妇女骑马、打马球,从事男子的活动,反映出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3)根据材料三“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广州)为起点。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翰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是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

5.隋唐时期一度出现了繁荣的盛世局面。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

——《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

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

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对外则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材料三:

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

丁壮之夫,不识兵器。

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开元纪事》

(1)根据材料一,简述隋文帝杨坚的主要历史功绩。

(2)材料二中的“理想局面”是指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理想局面”?

(3)材料三中的“开元”是唐朝哪位皇帝的年号?

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推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1)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

(2)贞观之治;

唐太宗懂得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

(3)唐玄宗;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箱等。

(1)据材料一“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可知,隋文帝杨坚的主要历史功绩是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

(2)据材料二“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

对外则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可知,“理想局面”是指贞观之治,出现这一“理想局面”的原因有唐太宗懂得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

(3)据材料三“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

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他采取的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箱等措施推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注意归纳历史上出现的盛世局面的相关知识点。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航海活动

时间(年)

次数

人数(人)

船数

船只大小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

7

27800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

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2-1504

4

1000-1500

17艘

旗舰长24.5米,

宽6米

请回答:

(1)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2)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1)红海非洲

(2)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贡献。

(1)依据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2)根据材料二的“时间、次数、人数、船数、船只大小”可以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

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综合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郑和下西洋的范围、特点和历史意义。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本题共12分)

材料一:

毛泽东说:

“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仅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

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

……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人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材料二:

武则天重用酷吏、实行恐怖统治。

从临朝称帝开始,武则天先后重用酷吏27人,以严刑峻法排除异己。

材料三:

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却没有为自己立碑(下图为武则天的“无字碑”)。

其说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毛泽东对武则天评价很高的原因是什么?

(2)对于武则天的“无字碑”,材料三列举了三种观点。

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有道理,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1)武则天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第三种。

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一分为二。

(1)依据材料一“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它不仅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高度评价武则天的原因是她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贞观遗风”。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武则天的“无字碑”,我同意第三种观点。

武则天虽然重用酷吏、实行恐怖政治,以严刑峻法排除异己,但是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一分为二原则,不能片面看待人物,也不能凭借自己的看法夸大和缩小人物的功过。

8.如图,请你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地名。

运河两端:

A.      (地名)

B.      (地名)

运河四段:

C.

D.

E.

F.

【答案】运河两端:

A涿郡(地名)B余杭(地名)

C永济渠D通济渠E邗沟F江南河

大运河的最北端是涿郡,最南端是余杭。

自北向南由: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部分构成。

9.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和图二反映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图一中的人物就是小说《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形,你知道他谁吗?

他出国前往的目的地是哪里?

后根据他旅途上的所见所闻,撰写了哪一本书?

(3)图二中的人物是谁?

他曾历尽艰辛6次东渡,最终到达哪里?

(4)从以上两位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结合上述图片和所学知识,谈谈唐朝的对外交往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1)开放的对外政策。

(2)玄奘,《大唐西域记》。

(3)鉴真,日本。

(4)不畏艰险,勇于跋涉,不怕苦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5)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注意与外国友好往来,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

(1)依据图一和图二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玄奘西游,图二是鉴真,他六次东渡日本,两个人都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这反映唐朝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2)依据图一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是小说《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形,他出国前往的目的地是天竺,后根据他旅途上的所见所闻,撰写了《大唐西域记》。

(3)依据图二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中的人物是鉴真,他曾历尽艰辛6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播了唐朝的先进文化,促进了中日的友好往来。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以上两位人物身上不畏艰险,勇于跋涉,不怕苦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结合上述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对外交往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是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注意与外国友好往来,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澈《栾城集》

材料二辽统治者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长年生活在辽境内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

材料三西夏先发制人,在1040、1041、1042年连续三年中,三次大败宋朝军队,并试图向关中进军。

1043年前后,北宋内部农民起义渐成为燎原之势。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宋朝方面才急于求和。

西夏方面也被战争的消耗和北宋的经济封锁拖得疲惫不堪,民怨沸腾:

1044年宋夏议和。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

“蕃”在这里主要指哪一少数民族?

(2)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的是什么条约?

简述该条约的主要内容。

(3)材料二中汉族人“忘南顾之心”,说明了什么?

(4)据材料三,概括宋夏议和的背景。

(1)北宋契丹族

(2)“澶渊之盟”宋朝给辽岁币

(3)辽的社会稳定

(4)北宋内忧外患,西夏阶级矛盾尖锐

(1)依据材料“(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体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可知,“朝廷”是指北宋政权,“蕃”在这里指契丹族。

(2)依据所学可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的是“澶渊之盟”;

1044年,宋真宗时,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澶州之战的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对北宋而言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客观上给边境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双方开展边境贸易,加强了边境地区同内地的联系。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汉族人“忘南顾之心”,说明了辽的社会稳定。

辽统治者在推行汉法的同时,还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使得统治区域的人民负担减轻,所以使得常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忘南顾之心”。

(4)依据材料三“1043年前后,北宋内部农民起义渐成为燎原之势。

1044年宋夏议和”分析概括可知,宋夏议和的背景是北宋内忧外患,西夏阶级矛盾尖锐。

11.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古代中国灿烂的科技成就”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手抄报。

下面是他们设置的部分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

(栏目一)杰出的古代工程建筑。

它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

(栏目二)伟大的发明创造“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

……一板印刷,一板已布字。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栏目三)光辉的科技巨著

(1)栏目一的两段材料分别介绍了我国古代哪两项建筑?

(2)栏目二材料中描述的是哪一项科技发明?

它的发明者是谁?

(3)分别写出栏目三中两幅图片人物的代表性著作。

(4)综合上述三个栏目内容及相关问题,你有何认识?

(1)故官(紫禁城);

明长城

(2)活字印刷术;

毕异

(3)图一:

(天工开物》;

图二:

《本草纲目).

(4)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杰出的科技成就;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为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等,(育之有理即可)

(1)依据材料一“它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可知建筑是紫禁城。

结合课本所学,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

清朝继续沿用北京作为都城。

北京城的建筑,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建筑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各类殿宇等近9000间,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由“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防御工程,亦称边墙”,结合课本所学,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的明长城,明代长城城墙为主体,防御边塞外敌,亦称边墙。

(2)依据栏目二“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

”结合课本所学,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用胶泥刻成陶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用来排版印刷,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3)依据图一中的文字“宋应星”,结合课本所学,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书中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业百科全书”。

依据图二中的文字“李时珍”,结合课本所学,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书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的插图,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4)依据前面材料:

我国劳动人民修建了北京城、明长城;

劳动人民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科学家宋应星和李时珍著有传世名著。

得出: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杰出的科技成就;

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为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等。

12.宋朝“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宋朝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录取名额也成倍增加,唐朝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朝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1)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评定宋朝“重文轻武”的观点是否正确,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防止武将专权或兵变

(2)观点:

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发展了科举制,也带来了弊端。

论述:

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杜绝了武将专权与兵变情况的发生,有利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但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所以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起到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消极影响。

(1)根据所学可知,唐末以来,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武将专横跋扈,威胁到了中央集权和皇权,所以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或兵变,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杜绝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与兵变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同时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来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但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长城居庸关、八达岭的城墙都是沿着山脊的脊背修筑,因为山脊本身就好似一道大墙,再在山脊上修筑城墙就更加险峻了。

——摘自罗哲文《古迹》

(1)据图指出明长城的东西端点。

(2)小历认为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东)端点:

鸭绿江边;

(西)端点:

嘉峪关。

(2)判断:

同意。

理由:

长城修筑时借助当地地形地势而建;

在险要处建立军事要塞;

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并修建相连的道路,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的修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观察材料一中的图片可知,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御北方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时间修筑长城。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

(2)我同意小历的看法。

因为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

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垦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

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备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4.阅读下列材料:

(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

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人主,可不畏惧!

(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富贵。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关系?

理由何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