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324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3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docx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1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图示学习法是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有更直观的了解。

下面是小明在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代》这一课的知识时所绘制的示意图,请你结合此示意图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的内容,请将下列一段对此示意图的简介补充完整。

北宋结束了A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与辽和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B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登基称帝,后定都,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辽与北宋的和议、B政权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

(3)结合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五代十国,金,赵构,临安

(2)澶渊之盟,郾城大战。

(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解析】

【详解】

(1)根据示意图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因此北宋与辽、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金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基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北宋之间的和议是澶渊之盟,金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是郾城大战中岳飞收复了很多失地。

(3)依据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的看法是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

“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

普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

“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

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太祖”指何人?

(2)材料中指出“兵革不息”,其原因是什么?

(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赵匡胤。

(2)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措施:

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影响:

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解析】

(1)由材料“太祖既得天下”“唐季以来”可知,“太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由材料“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以来,兵祸连年,国家不安定的原因是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由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可知,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

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这些措施的实施,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点睛:

关于北宋的知识,需要掌握北宋建立的过程;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和产生的历史影响等知识。

3.阅读下列材料

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

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开元盛世时期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不得摘抄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元年间实行哪些措施对上述局面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答案】

(1)表现:

物价低廉;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社会安定。

(2)措施:

任用贤能(统治者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提倡节俭;等(答出2条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材料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要求根据材料且不得摘抄原文,需要在提炼材料信息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语言,材料第一句“天下无贵物”可知物价低廉;第二句“夹路列店肆肆待客,酒馔丰溢”可知商业繁荣;“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说的是交通发达,社会安定。

(2)本题考查材料以外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联系所学知识将唐玄宗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答出即可,如任用贤能;重视发展生产;提倡节俭等等。

4.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所示工具发明于哪一朝代?

写出它们的名称。

(2)图三所示工具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农具。

它是用来种植哪种农作物的?

它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

(3)概括上述工具发挥的共同作用。

【答案】

(1)唐朝;图一:

曲辕犁、图二:

筒车。

(2)水稻;背景:

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越南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等。

(3)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动农业发展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图一、图二所示工具发明于唐朝;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

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

(2)图三所示工具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农具,它是用来种植水稻的秧马;它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越南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等。

(3)上述工具都是古代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其发挥的共同作用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动农业发展等。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语曰:

“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①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②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何时开始的?

何时完成的?

③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不少于两点)

④你认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①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②经济重心南移(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从唐朝中期开始,南宋时完成。

③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加上自然条件的便利,南方农业生产发展逐渐超过北方(至少两点)

④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等(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表格中数字的变化可以看出唐代南方户口数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可以归纳为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依据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得出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2)依据上述表格和材料反映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这个内容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的变化,随着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或者说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我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是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时完成的。

(3)依据所学知识总结南方发展的原因即可。

如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大量增加;北方人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府的重视等。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要引进外来技术等等。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

但明王朝遣使西航的目的,并没有和民间对外贸易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

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的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

材料二限制海外船入口,严禁中国海船出口,放弃市舶税利收益,高价买进,贱价卖出,甚至无偿赠送,这是明代朝贡贸易与前代航海贸易不同的特色……(郑和)忠心执行的朝贡贸易,由于长期贬价贱卖,无偿赠送,耗费巨大。

“收货所出数十万,而所取曾不及一二。

且钱出外国自昔有禁,今仍竭天下所有以与之,可谓失其宜矣。

”可见赏赐开支疲于应付。

致使国库枯竭,财政短绌,长此下去,终会导致明王朝的经济崩溃。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所到达的最远地区。

(2)根据材料二,说明郑和下西洋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角度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

【答案】

(1)宣扬国威: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明初朝贡贸易出多入少,造成重大损耗。

致使国库枯竭,且缺乏内在驱动力。

(3)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的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从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2)依据材料信息“忠心执行的朝贡贸易,由于长期贬价贱卖,无偿赠送,耗费巨大”可知,明初朝贡贸易出多入少,造成重大损耗。

致使国库枯竭,且缺乏内在驱动力,是郑和下西洋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

(3)依据所学可知,从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7.回顾历史,古代中日之间曾有过友好的交流,但也有过冲突。

结合下列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海内存知己)

材料一

(1)图1中,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这些遣唐使回国后,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2)图2中,鉴真东渡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他东渡日本后,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但愿海波平)

材料二

(3)图3中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是在什么时期?

倭寇的骚扰给沿海人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图4中,抗击倭寇的著名军队名称叫什么?

其主帅是谁?

其有何功绩?

(一笑泯恩仇)

材料三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日关系。

我们主张双方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5)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应如何促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答案】

(1)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建筑技术等船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唐玄宗;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3)元末明初;倭寇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害。

(4)戚家军;戚继光;荡平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5)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在日本正确面对历史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来华的目的是大力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时期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鉴真在日本除弘扬佛法外,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倭寇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害。

(4)第一、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

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5)依据材料三“我们主张双方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可见中日要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再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历史上日本曾和中国友好往来,取长补短,但也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因此日方也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面对历史问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材料二  《宋书》这样描述江南:

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

(2)材料二反映的情况和材料一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简要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江南地区的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从江南地区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

(1)经济落后;贫穷;尚未得到开发。

(2)变化:

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

原因:

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3)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4)大力引进人才和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民族关系融洽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内容“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可以看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是:

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

(2)依据材料一“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可得出当时经济荒凉落后;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可以知道,宋时江南地区经济已得到发展,变得很富庶;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再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所以江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气候地理原因有:

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

(3)依据课本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江南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导致了人口的大量南迁,人口的南迁为南方的开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4)围绕“我们要大力引进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民族关系融洽等等”作答。

发展经济应该大力引进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告诉我们,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先进技术的传入和使用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点睛:

(1)问理解材料一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2)问理解材料二的内容与材料一对比得出答案,材料二反映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确定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3)问依据课本所学,理解是关键,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收入依靠东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4)问围绕“我们要大力引进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民族关系融洽等等”作答。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评价一

“贼臣杨镐、袁崇焕先后卖国。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

评价二

“袁崇焕……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

彼时主昏政暗(君主昏庸政治黑暗)……深可悯恻(哀怜)。

—《清高宗(乾隆帝)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

(3)请以“袁崇焕之我见”为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要求:

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答案】

(1)原因:

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评价:

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依据材料二评价一“袁崇焕先后卖国”,评价二“尚能忠于所事”,可以看出,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有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按照要求写作,注意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标题可以是:

我眼中的袁崇焕。

袁崇焕抗金有功,保卫边疆安全,是忠君爱国的英雄。

袁崇焕没有卖国,是被冤枉的。

【点睛】

(1)

(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

解答时,就紧扣材料,找到关键语句,译为现代汉语,概括回答即去掉不必要的字句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

解答时,按照要求写作,做到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注意有理有据,提出观点,给出证明。

1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

材料二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是出自我国哪个朝代的哪部科技著作?

其作者是谁?

(2)这部著作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哪两个方面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这部书有什么地位?

(3)请列举出两部同时期的优秀科技著作及作者。

(4)这些科学家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①明朝②《天工开物》③宋应星

(2)①农业、手工业②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①《本草纲目》李时珍②《农政全书》徐光启

(4)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

(观点正确,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明朝的《天工开物》;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可知,《天工开物》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依据所学可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也是明代著名的科技著作。

(4)开放性题目,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等。

11.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繁荣。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士人读书风气盛行,教育事业也因此发展,文学艺术繁荣。

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

日本、大食、天竺等国纷纷遣使到唐朝……日本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庞大,居各国之首。

材料二: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

“历史上,唐代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

”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

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

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传统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王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结果。

材料三:

宋朝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

“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

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士人读书风气盛行”主要是由于唐朝继续推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所说,列举出宋代自信和创造力的突出表现。

【答案】

(1)科举制

(2)大量外国人留居长安;外国人受到比较平等的对待;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外国人可以在朝廷做官;外国人可以和中国人通婚;外国文化受到尊重与接纳。

(3)货币(交子或会子等纸币与铜钱并行)流通普及、火药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造船技术先进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士人读书风气盛行”主要是由于唐朝继续推行了科举制。

(2)依据材料信息“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

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

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传统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唐代大量外国人留居长安;外国人受到比较平等的对待;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外国人可以在朝廷做官;外国人可以和中国人通婚;外国文化受到尊重与接纳。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宋代商业活动的发展,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宋代制成了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等。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

“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1)上述材料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