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8309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曾子大学Word格式.docx

「瑟兮僩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5』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四传】

『1』子曰:

「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第五传】

『程子补充』所谓致知在格物者:

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

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传】

『1』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於中,形於外。

『3』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4』富润屋,德润身。

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第七传】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第八传】

『1』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故谚有之曰: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3』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第九传】

『1』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

悌者,所以事长也;

慈者,所以使众也。

『2』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

」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3』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让,一国兴让;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4』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怒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5』故治国在齐其家。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7』诗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8』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9』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第十传】

『1』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上老老,而民兴孝;

上长长,而民兴弟;

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2』所恶於上,毋以使下。

所恶於下,毋以事上。

所恶於前,毋以先後。

所恶於後,毋以从前。

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

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

『3』诗云: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

民之所恶恶之。

此之谓民之父母。

『4』诗云: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

辟则为天下僇矣。

『5』诗云: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德众,则得国;

失众,则失国。

『6』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

有人,此有土;

有土,此有财;

有财,此有用。

『7』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

『8』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9』是故财聚,则民散。

财散,则民聚。

『10』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11』康诰曰:

「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12』楚书曰:

「楚国无以为宝;

惟善以为宝。

『13』舅犯曰:

「亡人,无以为宝;

仁亲以为宝。

『14』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娼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

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15』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16』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1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

是谓拂人之性。

灾必逮夫身。

『18』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

骄泰以失之。

『19』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

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则财恒足矣。

『20』仁者,以财发身。

不仁者,以身发财。

『21』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

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

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22』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於鸡豚。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

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23』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第00经大学经文

【01】注释译文解读

【注释】

(1)大学之道:

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

一是“博学”的意思;

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

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

“亲”(音:

xīn)“新”的通假字,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

知道目标所在。

(5)得:

收获。

(6)齐其家: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

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

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

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

指平民百姓。

(11)壹是:

都是。

本:

根本。

(12)末:

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音:

):

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

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

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

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

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

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

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

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解读】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

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

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

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

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

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

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第01传明明德

【注释】

(1)康诰:

《尚书·

周书》中的一篇。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

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克:

能够。

(3)大甲:

即《太甲》,《尚书·

商书》中的一篇。

(4)顾:

思念。

是:

此。

明命:

光明的禀性。

(5)帝典:

即《尧典》,《尚书·

虞书》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

《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

俊:

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7)皆:

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译文】《康诰》说:

“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

”《太甲》说:

“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尧典》说:

“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解读】这是“传”的第一章,对“经”当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句进行引证发挥,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从夏、商、周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强调了的,有书为证,而不是我们今天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产物。

《三字经》说: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生来都是善良的,只不过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才导致了不同的变化,从中生出许多恶的品质。

因此,儒家的先贤们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为“四书五经”之首的《大学》一篇里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弘扬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弃邪恶的诱惑。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西方基督教的“忏悔”,东方佛教的“修行”,还是列夫·

托尔斯秦式的“道德自我完善”,毛泽东式的“狠斗私字一闪念”,乃至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四有新人”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为目的。

第02传新民

【注释】

(1)汤:

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盘铭:

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

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

(2)苟:

如果。

新:

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3)作:

振作,激励。

新民:

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

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诗曰》”句:

这里的《诗》指《诗经.大雅.文王》。

周,周朝。

旧邦,旧国。

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

维:

语助词,无意义。

(5)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是故,所以。

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译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

“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解读】如果说“在明明德”还是相对静态地要求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的话,那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问题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被刻在商汤王的洗澡盆上,本来是说洗澡的问题:

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天一天地下去,每人都要坚持。

引申出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每日忏悔,使人联想到女作家杨绛把她那本写“干校”生活的书起名为“洗澡”。

精神上的洗澡就是《庄子·

知北游》所说的“澡雪而精神”,《礼记·

儒行》所说的“澡身而浴德”,说到底,也就是毛泽东所一再强调的”加强思想革命化”。

话说回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论如何展示的是一种革新的姿态,驱动人们弃旧图新。

所以,你不仅可以像商汤王一样把它刻在洗澡盆上,而且也可以把它刻在床头、案头,使它成为你的座右铭。

第03传止於至善

【注释】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引自〈诗经·

商颂·

玄鸟》。

邦畿(ji),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

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随上下文而有所区别。

在这句里是居住的意思。

(2)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小雅·

绵蛮〉。

缗蛮,即绵蛮,鸟叫声。

隅,角落。

止,栖息。

(3)“穆穆”句:

引自《诗经·

大雅·

文王》。

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

於(wu),叹词。

缉,继续。

熙,光明。

止,语助词,无意义。

(4)《诗》云:

这几句诗引自《诗经·

卫风·

淇澳》。

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

澳(yu)水边。

斐,文采。

瑟兮僩兮,庄重而胸襟开阔的样子。

赫兮喧兮,显耀盛大的样子。

諠,《诗经》原文作“谖”,遗忘。

(5)道:

说、言的意思。

(6)恂栗,恐惧,戒惧。

(7)於戏!

前王不忘:

周颂·

烈文》。

於戏(wuhu):

叹词。

前王:

指周文王、周武王。

(8)此以:

因此。

没世:

去世。

【译文】《诗经》说:

“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

”《诗经》又说:

“‘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

”孔子说:

“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

”《诗经》说:

“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

”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

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

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

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

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诗经》说:

“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

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

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

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

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

”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

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

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

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

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

”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

”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

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解读】这一段发挥“在止于至善”的经义。

首先在于“知其所止”,即知道你应该停在什么地方,其次才谈得上“止于至善”的问题。

俗语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

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大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人们向往而聚居的地方。

但这还只是身体的“知其所止”,不是经义的所在。

经义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

要达到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努力方向,而殊途同归,最后要实现的,就是通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修而达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成为流芳百世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

这当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教育:

渴望不朽,崇尚伟大,追求完善。

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当今读者来说,这种要求似乎过于理想化,过于远距离了。

倒是回过头来说到“知其所止”,对于我们来说,仍具有较深的启发意义。

“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

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读书人心态平衡,或许还“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可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所谓“下海”的机会与诱惑重重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读书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

何去何从?

所止何处?

使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

以至于出现了教授卖大饼之类的畸形社会现象。

其实,《大学》本身说得好:

“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这样一来,教授当然也就不会去卖大饼了!

第04传本末

【注释】

(1)“子曰”句:

引自《论语·

颜渊》。

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

犹人,与别人一样。

(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

(3)民志:

民心,人心。

【译文】孔子说:

“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

”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解读】这一段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

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

审案和卖药都只是手段,或者说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强体质不再生病才是目的,或者说才是“本”。

说到底,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

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本末的关系如此,终始的因果也一样。

从哲学命题的角度来看,本末是本质论,终始是发展观,千古哲学的两大范畴在《大学》这篇儒学的入门读物中以轻轻巧巧的八个字对仗而出: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再以八个字加以干净利落的解决: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真是语言极度简洁而蕴含无比深刻,显出“经”的本色。

第05传格物致知

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注释】①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两句。

朱熹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

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文字。

②即,接近,接触。

穷:

穷究,彻底研究。

③未穷,未穷尽,未彻底。

④益,更加。

【译文】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

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

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解读】格物致知——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

这种认识论很具有实践的色彩,打破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