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64851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docx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docx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2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及酶的高效性;

  2.掌握酶定性分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基本原理

  1.酶是生物催化剂,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其催化效率比一般催

  化剂高106~

  1013.在生物体内过氧化氢酶能催化H2O2分解成H2O和O2,铁粉地H2O2分解也有催

  化作用,但其效率远低于酶。

  2.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会增大。

当到了最大值后,此时温度为酶的最适温度,由于温度过高,酶开始失活,导致酶的效率降低,最后完全失活。

  3.酶的活性受PH值的影响。

酶在一定范围的PH值下才有活性,高于或低于最适PH,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

  4.酶活性常受到某些物质的影响。

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增加,称为激活剂,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降低,称为抵制剂。

  5.碘液指示淀粉水解程度的不同色变化:

淀粉淀粉酶紫色糊精淀粉酶暗褐糊精淀粉酶红色糊精淀粉酶麦芽糖+少量葡萄糖加碘后:

蓝色紫红色暗褐色红棕色黄色

  三、试剂与器材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研究摘要:

讨论了不同条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因素很多,必须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最佳催化作

  用;淀粉酶具有高度专一性,其活性受温度、pH值、激活剂及抑制剂、酶浓度

  以及作用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产生唾液淀粉酶的量不同,活性强弱也有

  差异。

  关键词:

淀粉酶;活性;温度;抑制剂;激活剂;专一性2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的因素实验目的观察淀粉在水解过程中遇碘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观察温度、pH、激活剂与抑制剂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原理人唾液中淀粉酶为α-淀粉酶,在唾液腺细胞中合成。

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经过一系列被称为糊精的中间产物,最后生成麦芽糖和葡萄糖。

变化过程如下:

  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麦芽糖、葡萄糖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遇碘后分别呈蓝色、紫色与红色、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不变色。

  淀粉与糊精无还原性,或还原性很弱,对班氏试剂呈阴性反应。

  麦芽糖与葡萄糖是还原性糖,与班氏试剂共热后生成红棕色氧化亚铜的沉淀。

  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C,最适pH为

  6.8.偏离此最适环境时,酶的活性减弱。

  低浓度的Cl-离子能增加淀粉酶的活性,是它的激活剂。

Cu2+等金属离子能降低该酶的活性,是它的抑制剂。

  器材及试剂

  1、器材:

试管、酒精灯、烧杯、恒温水浴锅、量筒、冰浴、玻璃棒、试管夹、白磁板、试管架、铁三脚架、唾液淀粉酶

  2、试剂:

1%淀粉溶液、碘液、班氏试剂、0.4%HCl溶液、0.1%的乳酸溶液、1%NaCl溶液、1%CuSO4溶液、0.1%淀粉溶液操作步骤

  1、淀粉酶活性的检测:

取一只试管,注入1%淀粉溶液5mL与稀释的唾液

  0.5-2mL。

混匀后插入1支玻璃棒,将试管连同玻璃棒置于37°C水浴中。

不是的用玻璃棒从试管中取出1滴溶液,滴加在白磁板上,随即滴加1滴碘液,观察溶液呈现的颜色。

此实验延续至溶液仅表现碘被稀释后的微黄色为止。

记录淀粉在水解过程中,遇碘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向上面的剩余溶液中加2mL班氏试剂,放入沸水中加热10分钟左右,观察现象

  2、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

  0.4%盐酸、0.1%乳酸、蒸馏水与1%碳酸钠各2mL,再向以上四支试管中各加2mL1%淀粉溶液及2mL淀粉酶试剂,在沸水浴中加热,根据生成红棕色沉淀的多少,说明淀粉水解的强弱。

  3、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取3支试管,各加3mL1%淀粉溶液;另取3支试管,各加1mL淀粉酶液。

将此6支试管分为3组,每组中盛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液的试管各1支,三组试管分别置于0°

  C、37°C与70°C的水浴中。

5分钟后,将各组中的淀粉溶液倒入淀粉酶液中,继续维持原温度条件5min后,立即加2滴碘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根据观察结果说明温度对

  酶活性的影响。

  4、激活剂与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取3支试管,按下表加入各种试剂。

混匀后,置于37°C水浴中的保温。

从1号试管中用玻璃棒取出1滴溶液,置于白磁板上用碘液检查淀粉的水解程度。

待1号试管内的溶液遇碘不再变色后,立即取出所有的试管,各加碘液2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解释之。

  1.加入班氏试剂后

  2.PH值对酶活性影响:

1号深红色,2号为红棕色,3号为砖红色,4号为偏蓝。

因为PH=1时,超出了淀粉酶有效PH范围,使得酶完全失活,淀粉没有被分解。

2号是因为PH=5时,不是淀粉酶的最适范围。

3号是因为PH

  =7时,为淀粉酶分解的最适PH,淀粉被酶迅速分解生成麦芽糖和葡萄糖。

而4号则是因为PH=9超出了淀粉酶的适宜PH,活性受到或者是部分失活,使淀粉分解较慢。

  3.温度对酶的影响:

1号显紫红色,2号为淡黄色,3号为深蓝色。

当温度为0度时,蛋白质分子的热运动减慢,即酶分子的活性受到了抑制,使酶的活性降低了,淀粉分解减慢,生成紫红色的糊精;

  2号处于37度,接近人体温度,酶的活化性能较高,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就越快,所以是淡黄色,而当温度为70度时,由于酶是蛋白质,遇到高温时会失活,所以淀粉没有被分解。

  4.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的影响:

3号作为对照实验组,显红棕色,1号显浅黄色,2号显深蓝色。

因为在1号溶液中,NaCl对酶的活性在增加作用,激活了淀粉酶,淀粉酶迅速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滴加碘液时,溶液显浅黄色,而对照组显示红棕色,表明淀粉被分解成了糊精,在1号中,溶液中的淀粉没有被分解遇碘变蓝,通过对比1和3号,2和3号,由颜色的变化,判断淀粉水解程度为132,说明了NaCl具有激活作用,CuSO4具有抑制作用。

结论:

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

是生物催化剂,能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绝大多数酶的化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酶是高效催化有机体新陈代谢各步反应的活性蛋白,几乎所有的生化反应都离不开酶的催化,所以酶在生物体内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对酶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酶的活力是酶的重要参数,反映的是酶的催化能力,因此测定酶活力是研究酶的基础。

酶活力由酶活力单位表征,通过计算适宜条件下一定时间内一定量的酶催化生成产物的量得到淀粉酶是水解淀粉的糖苷键的一类酶的总称,按照其水解淀粉的作用方式,可分为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等。

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存在于禾谷类的种子中。

β-淀粉酶存在于休眠的种子中,而α-淀粉酶是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形成的。

  α-淀粉酶活性是衡量小麦穗发芽的一个生理指标,α-淀粉酶活性低的品种抗穗发芽,反之则易穗发芽。

目前,关于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很多种,活力单位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国内外测定α-淀粉酶活性的方法常用的有凝胶扩散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和降落值法。

这3种方法所用的材料分别是新鲜种子、萌动种子和面粉,获得的α淀粉酶活性应该分别是延

  二、实验原理萌发的种子中存在两种淀粉酶,分别是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β-淀粉酶不耐热,在高温下易钝化,而α-淀粉酶不耐酸,在pH3.6下则发生钝化。

本实验的设计利用β-淀粉酶不耐热的特性,在高温下下处理使得β-淀粉酶钝化而测定α-淀粉酶的酶活性。

  酶活性的测定是通过测定一定量的酶在一定时间内催化得到的麦芽糖的量来实现的,淀粉酶水解淀粉生成的麦芽糖,可用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测定,由于麦芽糖能将后者还原生成硝基氨基水杨酸的显色基团,将其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求出麦芽糖的含量。

常用单位时间内生成麦芽糖的毫克数表示淀粉酶活性的大小。

  然后利用同样的原理测得两种淀粉酶的总活性。

实验中为了消除非酶促反应引起的麦芽糖的生成带来的误差,每组实验都做了相应的对照实验,在最终计算酶的活性时以测量组的值减去对照组的值加以校正。

  在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温度及时间,以减小误差。

并且在酶的作用过程中,四支测定管及空白管不要混淆。

  三、材料、试剂与仪器实验材料:

萌发的小麦种子仪器:

  722光栅分光光度计DK-S24型电热恒温水浴锅离心机容量瓶:

50ml×1,100ml×1小台秤研钵具塞刻度试管:

15ml×6试管:

8支移液器烧杯试剂:

①1%淀粉溶液;②pH5.6的柠檬缓冲液:

  A液B液取A液

  5.5ml、B液

  14.5ml混匀即为pH5.5柠檬酸缓冲液;③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④麦芽糖标准液;⑤

  0.4MNaOH

  四、实验步骤

  1.酶液的制备称取2克萌发的小麦种子与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研磨至匀浆,转移到5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混匀后在室温下放置,每隔数分钟振荡一次,提取15-20分钟,于3500转/分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备用。

  2.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①取4支管,注明2支为对照管,另2支为测定管②于每管中各加酶提取液液1ml,在70℃恒温水浴中准确加热15min,在此期间β-淀粉酶钝化,取出后迅速在冰浴中彻底冷却。

  ③在试管中各加入1ml柠檬酸缓冲液④向两支对照管中各加入4ml

  0.4MNaOH,以钝化酶的活性⑤将测定管和对照管置于40℃恒温水浴中准确保温15min再向各管分别加入40℃下预热的淀粉溶液2ml,摇匀,立即放入40℃水浴中准确保温5min后取出,向两支测定管分别迅速加入4ml

  0.4MNaOH,以终止酶的活性,然后准备下步糖的测定。

  3.两种淀粉酶总活性的测定取上述酶液5ml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混合均匀后,取4支管,注明2支为对照管,另2支为测定管,各管加入1ml稀释后的酶液及pH5.6柠檬酸缓冲液1ml,以下步骤重复α-淀粉酶测定的第④及第⑤的操作。

  4.麦芽糖的测定⑴标准曲线的制作取15ml具塞试管7支,编号,分别加入麦芽糖标准液,计算上表中第4行数据均值,填入上第5行中,根据标准曲线的方程,计算第5行OD值所对应的麦芽糖浓度,填入最后一行,如上表。

  根据以上的数据整理的结果,结合以下公式计算两种淀粉酶的活性:

淀粉酶活性样品稀释总体积样品重5样品稀释总体积淀粉酶活性样品重5A——α-淀粉酶测定管中的麦芽糖浓度A’——α-淀粉酶对照管中的淀粉酶的浓度B——淀粉酶总活性测定管中的麦芽糖浓度B’——淀粉酶总活性对照管中的麦芽糖浓度计算结果如下:

α-淀粉酶活性淀粉酶活性β-淀粉酶活性-1鲜重分钟-1)

  六、结果分析

  七、思考题

  1、酶活力测定实验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什么?

实验设计的关键你认为是什么?

为什么?

答:

利用酶的专一性或酶活力的影响因素抑制除待测酶以外的其它酶活性,通过测酶促反应的产率推算酶活力大小。

  关键在于抑制其它酶的活力而不影响测定酶,这样可以减小或避免其它酶产物给测定结果带来的误差。

  2、本实验最易产生对结果有较大误差影响的操作是哪些步骤?

为什么?

怎样的操作策略可以尽量减少误差?

答:

①浸提步骤。

70℃温度或15min时间控制不严格不准确则可能导致β淀粉酶未完全钝化使测得活性偏大。

应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

②70℃水浴后需要立即冰浴,否则β淀粉酶复性使测得α淀粉酶活性结果偏大。

③向测定管中加入NaOH时应迅速,否则酶与底物继续反应使结果偏大。

  3、-淀粉酶活性测定时70℃水浴为何要严格保温15分钟?

保温后为何要立即于冰浴中骤冷?

  答:

由于-淀粉酶不耐热,在70℃下处理一定时间可以钝化,严格保温15分钟可以达到理想的钝化效果,时间过长,-淀粉酶活性也会受到影响;时间不足,-淀粉酶钝化不完全。

保温后立即骤冷是为了通过剧烈的温变改变-淀粉酶的结构以防止在随后的反应中复性,这样就保证了在随后的40℃温浴的酶促反应中-淀粉酶不会再参与催化反应。

此外我认为冰浴使酶迅速降温,便于严格控制高温处理时间的长短。

  4、pH5.6柠檬酸缓冲液的作用?

各管于40℃水浴准确保温15分钟的作用?

  答:

酶实验体系的pH值变化或变化过大,会使酶活性下降甚至完全失活。

加入pH5.6的缓冲液调至酶促反应的最适pH,同时稳定溶液的pH不至于在反应过程中大幅波动。

  40℃水浴准确保温15分钟为调整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

  5、众多测定淀粉酶活力的实验设计中一般均采取钝化-淀粉酶的活力而测-淀粉酶和测总酶活力的策略,为何不采取钝化-淀粉酶活力去测-淀粉酶活力呢?

这种设计思路说明什么?

答:

β淀粉酶与α淀粉酶的催化特性是有差异的。

β淀粉酶主

  要作用于直链淀粉的α-1,4-糖苷键,而且仅从淀粉分子外围的非还原性末端开始,切断至α-1,6-键的前面反应就停止了;而α淀粉酶则无差别地作用于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α-1,4-糖苷键,所以β淀粉酶需要α淀粉酶淀粉支链的α-1,4-糖苷键后才能完全体现其催化能力。

  此外我认为在实验中温度比酸度更易控制,钝化α淀粉酶难度远远高于β淀粉酶,而且若提高酸度钝化α淀粉酶,则回调最适pH时α淀粉酶也有可能由于复性恢复活力。

  这种设计思路说明在测定酶的比活力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酶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也要考虑到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6、本实验中所设置的对照管的作用?

它与比色法测定物质含量实验中设置的空白管有何异同?

本实验可否用对照管调分光光度计的100%T?

为什么?

  答:

消除非酶促反应和非测定时间内的酶促反应引起的麦芽糖的生成带来的误差。

  两种都是为了消除非测定部分对光的吸收,空白组是为了消除溶液中溶剂等其它组分对光的吸收,而对照管是为了消除非测量所需反应所得的多余溶质对光的吸收。

  不可,因为标准曲线的确定是在空白的基础上的,得到的是OD值与麦芽糖含量的关系

  7、我们所测定得到的总酶活力减去所测定得到的-淀粉酶活力是否就等于-淀粉酶活力?

为什么?

你的结论说明什么?

  答:

不等于。

因为β淀粉酶和α淀粉酶作用于α-1,4糖苷键,但二者都不能水解支链的α-1,6-糖苷键,而我们所测定得到的总酶活力是二者在与R酶的共同作用下测得的酶活力,R酶能够降解支链淀粉,断裂α-1,6-糖苷键,从而增大了β淀粉酶和α淀粉酶可水解的底物浓度,使测得的总活力大于β淀粉酶和α淀粉酶单独作用的酶活力之和。

  我的结论说明实验时要考虑各种酶协同作用的综合因素

  八、参考文献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自编教材基础生物化学赵武玲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