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8566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最新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最新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最新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最新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最新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

《最新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

7、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8、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是指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

9、失业率:

失业率是与就业率相对应的一个经济指标,指某一时期社会失业人口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比重。

失业率+就业率=1。

10、法定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率是指法律授权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对其存款必须保持的最低的准备金比例。

二、问答题

1、5个经济总量及其之间的关系

答:

5个经济总量:

GDP,NDP,NI,PI,DPI

1GDP—固定资产折旧=NDP

2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NI

3NI—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利息=PI

4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支出=DPI

2、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及各自的定义

⑴生产法,又称部门法或增值法。

其原理是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的“增加值”来计算GDP,即计算每个部门或企业对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值。

这种核算方法可以反映GDP的来源。

⑵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

其原理是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最终产品的各项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公式为:

GDNC+1+G+X—M。

⑶收入法。

其原理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由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GDP,公式为:

GDF^(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3、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加入政府变动将如何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答:

加入政府部门之后,经济的总支出和总收入的构成都会发生变动。

从总支出角度看,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

首先,假定政府购买是政府控制量,在决定国民收入时可以认为是一个常数,即

G=G0b其次,政府的税收影响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对私人消费产生影响。

政府的税收可以是比例税,也可以是定量税。

前者根据税基的大小征收,后者则与税基大小无关。

为了简单,假定政府只对收入征收定量税。

假定政府征收的定量税为T0,于是消费者的个人

可支配收入Yd=Y-T0因此,消费函数为C=a+BYd二a+B(Y-TO)。

从而,由计划支出与计划收入的均衡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可以由下列条件得到:

C+I+G=c+B(Y-TO)+I0+G0二Y即:

Y=(a-pT0+I0+G0/

(1-p)从均衡结果不难看出,投资和政府购买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增加,而税收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减少。

4、简述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并指出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1)乘数理论说明了经济中支出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倍数变动的关系。

主要有:

投资乘数或政府购买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或政府购买)支出变化的比率:

KI二KG=1/1-(1-t)旳(式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t为税率)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带动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在税收T为定量税时,税收乘数为:

KT=-阳一旳

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转移支付变化的比

率。

即:

KT=p/1—(1—t)旳

4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税收收入和购买支出以相同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的比率。

在税收为定量税的条件下,该乘数等于1.

5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还有外贸乘数。

外贸乘数指净出口额变动时引

起的均衡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KX=1/1-(1-t)B+丫o

(2)乘数理论揭示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某一部门支出(需求)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

(3)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有:

经济中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否则,支出的变动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

如果由于某几种重要资源处于瓶颈状态,会限制乘数的作用。

乘数理论是在产品市场分析中得到的,没有考虑到货币市场特别是利率的影响。

因此,在现实中乘数的作用并没有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大。

5、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均衡条件是什么?

国民收入的变动机制是什么?

投资等于储蓄(i=s)。

国民收入变动的机制是靠经济中的企业部门调整其产量来实现的,若社会的收入超过需求,企业的产品就会出现积压,从而导致库存增加。

为了适应市场,企业就会减少生产。

反之,若社会收入低于社会总需求,企业的库存就会减少,从而企业增加生产。

因此,企业根据社会总需求来安排生产,最终将导致社会处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的均衡状态。

6、运用IS—LM模型分析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与变动。

依据IS-LM模型,在IS曲线和LM曲线既定条件下,IS,LM共同决定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如果IS与LM曲线移动了,则均衡国民收入和利息率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IS曲线的移动主要有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等因素的变动引起,LM曲线的移动主

要有货币供给量、物价水平和需求函数的变动等因素引起。

IS与LM曲线的新的交点将随IS,LM曲线变动的方向与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7、试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效果。

(1)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一般而言,考察一国宏观经济活动水平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该国的国民收入。

从IS-LM

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政府收支变动(包括变动税率、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移动,从而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显然,从IS和LM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2)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反之IS曲线越平缓,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

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政策

效果就越大。

下面用IS-LM模型来分析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

①LM曲线不变,IS曲线变动。

在图4—6(a)、(b)中,假定LM曲线完全相同,并且起初的均衡收入丫。

和利率ro也完全相同,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现在假定是增加一笔支出AG,则会使IS曲线右移到ISi,右移的距离是EE2,EE2为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积,即EE2=Kg4G。

在图形上就是指收入应从丫0增加至丫3,丫0丫3=KgAG。

但实际上收入不可能增加到丫3,因为IS曲线向右上移动时;

货币供给没有变化(即LM曲线不动)。

因此,无论是图4—6(a)还是图4—6(b),均衡利率都上升了,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所谓“挤出效应”。

由于存在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问题,因此新的均衡点只能处于Ei,收入不可能从丫。

增加到Y3,而只能分别增加到丫1和丫2。

从图4—6可见,丫。

丫1<丫。

丫2,也就是图4—6(a)中表示的政策效果小于图4—6(b),原因在于图4—6(a)中IS曲线比较平缓,而图4—6(b)中IS曲线较陡峭。

IS曲线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的利率敏感度所决定,IS曲线越平缓,表示投资对利率敏感度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

若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映较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就是挤出效应较大,因此IS曲线越平坦,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被挤出的私人投资就越多,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增加较少。

图4—6(a)中的YY3即是由于利率上升而被挤出的私人投资所减少的国民收入,YoYi是这项财

政政策带来的收入。

图4—6(b)中IS曲线较陡峭,说明私人投资对利率变动不敏感,所以挤出效应较小,政策效果也较前者大。

②IS曲线不变,LM曲线变动。

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因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

LM曲线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

反之,LM曲线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如图4—7中所示。

图4—7中,假设IS曲线斜率相同,但LM曲线斜率不同,起初均衡收入丫。

和利率r。

都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增加支出AG,则它使IS右移到ISi,右移的距离EE?

即丫。

丫3,丫。

丫3是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积,但由于利率上升会产生挤出效应”使国民收入实际分别只增加YoYi和丫。

丫2。

从图4—7可以看出,政府同样增加一笔支出,在LM曲线斜率较大、即曲线较陡时,引起国民收入变化较小,也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小;

而LM曲线较平坦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化较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其原因是:

当LM曲线斜率较大时,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较小,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

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

相反,当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较大(从而LM曲线较平坦)时,政府由于增加支出,即使向私人借了很多钱(通过出售公债),也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从而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很大影响,这样,政府增加支出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试用IS-LM模型分析货币政策效果。

(1)货币政策指一国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在政策的理论分析当中,考察宏观经济活动水平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一国的国民收入。

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

反之则小。

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IS和LM曲线

的斜率。

(2)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仙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

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

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下面用ISLM模型来分析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

图4—9中,假定初始的均衡收入yo和利率ro都相同。

政府货币当局实行增加同样一笔货币供给量AM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LM都右移相同距离EE,EE二y°

y3二AM/k,这里k是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的k,即货币交易需求量与收入之比率,yoy3等于利率ro不变时因货币供给增加而能够增加的国民收入,但实际上收入并不会增加那么

多,因为利率会因货币供给增加而下降,因而增加的货币供给量中一部分要用来满足增加了的投机需求,只有剩余部分才用来满足增加的交易需求。

究竟要有多少货币量用来满足增加的交易需求,这决定于货币供给增加时国民收入能增加多少。

从图4—9(a)和(b)的图形看,

IS曲线较陡峭时,收入增加较少,IS曲线较平坦时,收入增加较多。

这是因为IS曲线较陡,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小(当然,支出乘数较小时也会使IS较陡,但IS曲线斜率主要决定于投资的利率系数)。

因此,当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不会增加很多,从而国民收入水平也不会有较大增加;

反之,IS曲线较

平坦,则表示投资利率系数较大。

因此,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会增加很多,从而使国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增加。

 

从图4—10看,由于货币供给增加量相等,因此LM曲线右移距离相等(两个图形中的EE•亦即y0y3的长度相等)。

但图4—10(a)中y°

yi小于图4—10(b)中yy,其原因是同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时,若货币需求关于利率的系数较大,则利率下降较少,若利率系数较小,则利率下降较多,因而在4—10(a)中,利率只从r。

降到a,下降较少;

而在4—10(b)中,利率则从r。

降到“,下降较多。

这是因为,LM曲线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

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

反之,若LM曲线较陡峭,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

而使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

总之,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较多(LM较陡时就会这样),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大刺激作用(IS较平坦时就会这样),则这项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强;

反之,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弱。

8、央行的“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

9、什么叫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对经济方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

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利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同理,在货币政策方面,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也要逆对经济方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提高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总需求,以缓解衰退和失业问题;

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中央银行就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10、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是指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就业、产出等经济变量的作用。

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的产出和就业效应

通货膨胀与产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