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8710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结构》湘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下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假如汽车上的车载仪表和各种感应器记录下了沿途的见闻,那么:

(1)地壳的组成物质主要是什么?

(2)软流层是在上地幔上部还是上地幔顶部,为什么有人认为它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

(3)外核的物质状态是什么?

为什么?

答案 

(1)地壳的组成物质主要是岩石。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

由于该处放射性元素衰变积累的热量可能使岩石处于熔融状态,因此有人认为它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

 (3)外核的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因为此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反思归纳

地球的内部圈层

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的概况,可简化总结成下表以便于记忆:

内部

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概念

指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

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

从古登堡面到地球核心的内核部分

厚度

平均厚度17km,陆地约33km,海洋约6km

2800多km

3400多km

物质

状态

固态

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主要

成分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其他

特征

厚度不均;

地壳上层为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下层为硅镁层,连续分布

岩石圈下面有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外核物质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

练习巩固1 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的游鱼,都会感到(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上下颠簸

D.左右摇晃

答案 C

解析 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其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所以会感到上下颠簸;

横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所以感到左右摇摆,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⑮大。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⑯迅速减小。

2.水圈:

由⑰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⑱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主要可分为⑲地表水和地下水。

3.生物圈:

是广泛分布于地壳、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

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思考 为什么说水圈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圈层?

答案 水圈由固、液、气三态水共同组成,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水圈没有一个完整的形状,因此说它是不规则的;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又通过自然界物质的循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所以说水圈又是连续的。

读“地球圈层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代表大气圈的是________,地球的外部圈层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代号)。

(2)A层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3)B层占有________的底部、________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4)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曾发生大规模的火山爆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这些火山灰物质可能来自图中________(填代号)圈层,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 

(1)A A B C 

(2)氮、氧 (3)大气圈 水圈

(4)E A

解析 从图中各圈层位置可看出,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

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火山灰可能来自地幔E上部的软流层,火山灰首先进入大气圈,溶于水中,被植物吸收,从而进入生物圈,最后经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进入岩石圈。

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特点见下表:

外部

组成

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厚度2000~3000千米,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由各种水体组成的外部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且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最活跃的圈层

练习巩固2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完成

(1)~(3)题。

                   

(1)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B.3个C.4个D.5个

(2)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

(3)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答案 

(1)C 

(2)B (3)B

解析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

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

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课堂小结

知识提纲

强化记忆

1.歌诀法记忆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心圈层分内外,内外划界用地面。

内部圈层壳幔核,莫霍古登来分界。

气水生物同属外,一起构成自然界。

气圈最厚排在外,水圈水体分三态。

生物生于三圈界,外部圈层添光彩。

2.歌诀法记忆地壳的厚度差异

大陆厚,大洋薄—海陆差异;

高山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深度差异;

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课堂检测

阅读材料,回答1~2题。

材料一 一队由各国地质学家组成的专家团观察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多年之后在出版的美国某月刊上发表报告,认为非洲大陆将一分为二,阿法尔已成为科学家们见证海洋形成的天然实验室。

材料二 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阿法尔地区火山喷发后形成的裂缝长度迄今已由1km增大至60km。

1.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形成于火山喷发之后,其和火山组成物质都来自地球内部的(  )

A.地幔B.地核C.地壳D.岩石圈

2.裂缝从1km延长到60km,非洲大陆也将一分为二,这些直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中的(  )

A.岩石圈B.大气圈C.生物圈D.水圈

答案 1.A 2.A

解析 岩浆来源于地幔中的软流层;

材料中的“裂缝”直接改变的是岩石圈。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3~5题。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

A.生物圈B.水圈C.①圈层D.②圈层

4.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

C.①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

5.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答案 3.A 4.B 5.C

解析 第3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位于地表附近,最接近生物圈。

第4题,生物圈是一个跨圈层的圈层,其界线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

第5题,岩石圈包括地壳及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

岩石圈的土壤层是生物生存的主要场所,所以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6.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是________界面,B是________界面,B界面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是__________。

(2)写出图中数码或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

①____________,①+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3)D层物质状态呈______态,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莫霍 古登堡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2)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 外核

(3)液 横波不能通过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以从莫霍界面的深度、地壳厚度不均的特点、软流层的位置、岩石圈的范围等知识点来分析。

读图时要注意图上深度数值的变化。

40分钟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会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小

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答案 D

解析 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机械)波而不是无线电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

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横波传到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显著减小。

纵波和横波传播到莫霍面波速都明显增加而不是减小,由于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传播速度快,故先从震源传播到地面。

2.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地球内部由里向外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②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③地幔以古登堡面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④地核是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中温度最高的一层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 地球的内部由里向外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

古登堡面是划分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受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的影响,总体来说,地球内部圈层的温度由外向里递增。

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是远远没有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巨大资源宝库,是关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与初期上天、下海、入地的“为进入而进入”相比,在资源紧缺的压力下,当前新兴战略资源的探索显得越来越迫切。

据此回答3~4题。

3.有关在上天的过程中所经地球大气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圈层只是由气体组成的圈层

B.该圈层中没有生物生存

C.该圈层是不连续且不规则的

D.该圈层的物质密度自下向上递减

4.如果人类有能力一直进入到地心,则下列有关在入地的过程中所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密度是均匀的

B.可以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

C.地球的外核为液态物质,该层物质是火山活动中岩浆的来源

D.自地表至地心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大气圈的物质密度自下向上逐渐递减。

第4题,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有明显的分层性,各层之间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

下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

读图完成5~7题。

5.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6.根据地壳厚度判断,图示M、N两地区的地形可能分别是(  )

A.盆地、山地B.山地、盆地

C.盆地、盆地D.山地、平原

7.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km为(  )

A.海平面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D.软流层中部

答案 5.C 6.A 7.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地壳等地球内部结构的掌握情况和读图分析能力。

从图中地壳等厚度线可知,我国大陆部分地壳从东向西逐渐增厚;

结合M、N两地的地理位置和地壳厚度特点分析,可知M处为四川盆地,N处为大别山区;

地壳厚度0km处应为莫霍面。

8.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观察图中所示的圈层①、②、③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解析 试题分析: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是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四大圈层。

生物圈渗透于其他圈层之间,故判断①为生物圈,岩石圈分布于四大圈层的最底部,故③为岩石圈,D项正确。

9.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

填图并回答问题。

(1)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2)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

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

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________波。

答案 

(1)如下图所示:

(2)横

10.读“地震波的传播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图中A表示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波。

(2)b图表示地球内部圈层构造,H表示________面。

(3)地球内部圈层C的名称是________。

(4)结合地震波的特性分析,推测F层为液态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出b图中下列圈层的名称:

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G________。

答案 

(1)横 纵

(2)古登堡

(3)地壳

(4)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不能通过

(5)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能力提升]

11.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据此回答下题。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

蔓延的火山灰物质首先位于大气圈中,再经过沉降到达水圈、生物圈中,最后经过一系列的地质过程,最终会回到岩石圈中。

12.为了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

解析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海拔8844.43米,离莫霍面最远。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

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

据此回答13~14题。

13.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

A.地壳B.地幔C.地核D.软流层

14.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D.地球内部

答案 13.A 14.A

解析 第13题,浅层地能主要存在于地表数百米内,在陆地地壳的平均深度范围内。

第14题,浅层地能埋藏浅,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少量来自地球内部。

15.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环境。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厚,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薄。

(3)④是________面,大约在地下平均________km处(指大陆部分)。

(4)③是________,其物质状态是________态;

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排序为________。

答案 

(1)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自然

(2)陆地 海洋

(3)莫霍 33

(4)地幔 固 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地壳结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