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8741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

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

文言虚词练习

(二)

何:

A疑问代词,作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

B疑问代词,作宾语,“哪里”“什么”;

C疑代,作定语,“什么”“哪”;

D副词,句首或动词前,“为什么”“怎么”;

E副词,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

F复音虚词“何如”,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G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2.大王来何操?

4.其间旦暮闻何物?

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6.徐公何能及君也?

7.开国何茫然!

()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9.是何故也?

10.今日之事何如?

11.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2.何以伐为?

13.童子何知。

14.沛公大惊,曰:

"

为之奈何?

()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句: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如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徐公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何()可胜道也哉?

然其妻如此言者,何()也?

其所据何()为?

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

可见,情之误,何()其大也!

然何()人能忘情耶?

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何()如?

文言虚词练习(三)

乎:

A语助,表疑问语气;

B语助,表揣度商量语气;

C语助,表反问语气;

D语助,表感叹语气;

E语助,用在句中表停顿,无义;

F介词,“在”;

G介词,“对(于)”“向”“给”等;

H介词“比”;

I介词,引出宾语,不译。

J形容词词尾。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儿寒乎?

欲食乎?

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5.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6.宁赴湘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9.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10.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

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

“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而王胡为乎()如此好乐?

若恢恢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乎()?

文言虚词练习(四)

乃:

A副词,“于是”“这才”;

B副词,“却”“竟然”;

C副词,“只”“仅仅”;

D人称代词,“你(的)”;

E判断词,“是”“就是”。

F.固定句式“无乃……乎”,意即“恐怕……吧”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项王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其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6. 

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7.臣乃敢上璧。

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二、下列句中的“乃”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A.而后乃今培风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D.家祭无忘告乃翁

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忠贞之士也!

然亦有人不齿,乃()曰:

“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不得已而谢。

文言虚词练习(五)

其:

A第三人称代词“他(的)”B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C指示代词“这”“那”D指示代词“其中(的)”;

E连词,“如果”F连词,表选择关系“是……还是……”;

G句中语气词,表猜测;

H句中语气词,表反问;

I句中语气词,表祈使(或商量);

J助词,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K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虽九死其犹未悔()

4.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6.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7.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只十有一月尔

8.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9.其若是,孰能御之?

10.天之苍苍,其正色耶?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1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14.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1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7.何其衰也()

18.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三、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人言,蔺相如徒以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仅口舌哉?

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

“吾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

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时,何人能如此?

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观古今英杰之所为,其()皆出于此乎?

故吾以为,汝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一二。

其()是耶,其非耶?

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文言虚词练习(六)

且:

A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

B连词,表并列;

C连词,让步假设,“尚且”“即使”;

D副词,“将要”;

E副词“姑且、暂且”。

一、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3.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5.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6.且庸人尚羞之。

7.若属皆且为所虏。

8.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9.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

二、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且将就时意,怜取眼前人。

A.不出,火且尽。

B.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三、判断“且”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声歌,且()委政非人。

则李唐且()亡,必矣。

于斯世,河水清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

纵有“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文言虚词练习(七)

若:

A“如同、像、(引申“比得上”);

B“你、你的”;

C表近指,“这样、如此”;

D连词“假如,如果”;

E连词“与、和”;

F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至于”;

G;

“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

H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

I海神的名字。

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 

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3.为蛇将若何?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南宫适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

”()

6.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7.吾儿,久不见若影。

8.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

9.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1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1.以为莫己若者。

12.望洋向若而叹。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⑧若辈得无苦贫乎。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三、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奇哉若()人之思,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

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龙之一爪也。

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文言虚词练习(八)

A名词,场所、位置;

B“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

C所以,表示“……的原因”D所以,“用来……的东西”;

E“为……所……”表被动;

F表示大概的数目;

G“座、套”。

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父去里所,复还。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5.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6.余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9.所以游目骋怀 

10.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11.某所,而母立于兹

12.纵一苇之所如

二、下列句中的“所”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人焉叟哉?

A.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石之锵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随从弟子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钦。

以其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

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所()言非伪饰耳。

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

此二人皆所()以教人向上者也。

文言虚词练习(九)

为:

(wé

i)A动词“做、成为、认为……”;

B介词,“被”;

C句末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wè

i)D介词,“给、替”;

E介词,“因为、为了”;

D介词,“对、向”

一、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其曲中规,輮以为轮。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3.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4.缇骑按剑而前,问:

“谁为哀者?

”()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6.吾属今为之虏矣!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8.何辞为?

9.何以伐为?

10.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11.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2.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13.古人所以重施行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二、下列选项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B.故为之文以志。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C.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为人也孝悌。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其为人之本与?

三、判断“为”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此为()至理,当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巫所惑。

巫者,以诡为()业,其所为()皆为()利也。

故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

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

文言虚词练习(十)

焉:

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何(在哪里)”;

B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

C代词,相当于“之”;

D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

E语气词;

F连词,相当于“乃”“则”“就”。

一、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去今之墓而葬焉。

2.朝济而夕设版焉。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6.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7.吴之民方痛心焉。

8.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9.盘盘焉,囷囷焉。

10.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11.怯夫慕义,何处不免焉。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3.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14.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

二、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B.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D.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三、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

于是余有叹焉(),骄而轻敌,焉()能不败?

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焉()?

但以其人之傲,若斥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文言虚词练习(十一)

也:

A句末语气,表判断;

B句末语气,表肯定;

C句末语气,表疑问;

D句末语气,表感叹;

E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以引起下文。

一、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死生,昼夜事也。

4.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5.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6.故曰:

弊在赂秦也。

7.至于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9.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10.吾其还也。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是()

例: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三、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

”“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

”“汝之言,金玉也()。

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

文言虚词练习(十二)

以:

A介词,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B介词,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由于”;

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在、从”;

D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和、跟”;

E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

F连词,表承接;

G连词,表目的;

H连词,表因果;

I连词,表修饰;

J副词,通“已”,已经。

K复音虚词“所以”,表示……的原因或用途;

L和方位名词连用,表示界限。

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輮以为轮。

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醉则更相枕以卧。

4、故为之文以志。

5、不赂者以赂者丧。

6、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7、意北尚可以口舌动也。

8、约以连兵大举。

9、焉用亡郑以陪邻。

10、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1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1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3、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

15、谈笑以死。

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17、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18、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19.敢以烦执事。

20.所以隐忍苟活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B.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C.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之故事D.何以伐为

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若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

否则,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故自当以()书卷为伴,弃夷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

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权贵交,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录”之叹。

文言虚词练习(十三)

因:

A动词,依靠、凭借;

B动词,沿袭,继续;

C介词,依照、根据;

D介词,趁着;

E名词;

原因;

F介(连)词,因为,由于;

G介词,通过,经由;

H连词,于是,就,因而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4)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5)不如因而厚遇之。

(6)因跪请秦王。

(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8)不如因善遇之。

(9)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10)因击沛公于坐。

(11)相如因持璧却立。

(12)风云因而变色。

(1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14)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15)蒙故业,因遗策。

(1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三、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

其常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

此亦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枯木变为荣木也。

途经绍墓,其尚因()众人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

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

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文言虚词练习(十四)

于:

A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译为“在、到、向、从、对于”等;

B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胜过”;

C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D动词词头。

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善假于物也。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游于是乎始。

(5)赵尝五战于秦。

(6)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7)请罪于母。

(8)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9)黄鸟于飞。

(D)

(10)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11)暂得于己。

(12)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黄鸟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

然于()吾等,则久别矣。

自十年前偶见之,于()今已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