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8926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0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不同

之处有哪些?

5、段句、给划线句子断句,只断两处。

原文五、.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

"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

①赵襄主:

赵襄子.御:

驾车.王子期:

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

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

更换.后:

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

谐调.⑤诱:

引导.⑥此……所以:

这就是……的原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给划线句子断句,只断两处。

原文六、.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①管仲,隰(x)朋:

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

古国名.②迷惑失道:

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

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2.迷惑失道()3.遂得水()

二,翻译

1.管仲曰: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七.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

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

以讹传讹"

更要不得.

①常一人居外:

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

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

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

得"

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四,"

穿井得人"

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五、给划线句子断句,只断两处。

原文八.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

我欲之②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

吾马良!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吾用③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吾御者④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成语"

南辕北辙"

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①持其驾:

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

动词,往,到.③用:

资用,即路费.④御者:

驾车的仆夫.

1.我欲之楚()2.将奚为北面()3.吾马良()4.此数者愈善()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九.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

涓人对曰: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

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①安事死马:

要死马做什么②捐:

白白费掉.③市:

买.

1.君遣之()2.而捐五百金()3.于是不能期年()

以"

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而吾以捕蛇独存()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原文十.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②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③,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

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

注释:

①发:

启封.②恙:

灾害,忧患.③说:

通"

悦"

高兴.④本:

根本的,重要的.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2.不然()3.苟无岁()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

5、给划线句子断句,只断两处。

原文十一.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

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①淳于髡(kn):

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

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

相当于"

三环山"

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

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

困倦,这里是"

使……困倦"

的意思.⑤弊:

疲劳,这里是"

使……疲劳"

的意思.

1.天下之疾犬也()2.各死其处()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4.谢将休士也()()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二,翻译:

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12.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

夫子问之曰:

“大雀独③不得,何也?

”罗者曰:

“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黄口从大雀,则不得;

大雀从黄口,亦可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

“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

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④也。

导读:

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

注释:

①罗雀者:

张网捕鸟的人。

②黄口:

雏鸟的嘴为黄色。

后又借指雏鸟。

③独: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④戆(zhung):

愚。

败:

祸乱,祸害。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大雀从黄口(    )  2.孔子顾谓弟子曰(    )

3.利食而忘患(    )  4.善惊以远害(    )

二、翻译

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亲_____而远_____有相似之义。

原文13.教子

  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

王在湓城②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梁元帝③时有一学士④,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一行之非,揜⑤藏文饰,冀其自改。

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文中列举了正反两个“教子”事例,孰好孰坏,读者一目了然。

作者用意也不难分辨。

①王大司马:

即王僧辨(?

~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

②湓(pn)城:

也称湓口,古城名。

③梁元帝:

即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

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

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

④学士:

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

⑤揜:

同“掩”,遮蔽,掩盖。

⑥婚宦:

结婚和做官。

此指成年。

1.性甚严正( 

 

) 

2.年逾四十( 

) 3.少不如意( 

4.揜藏文饰( 

1.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三、文中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作一正反_______,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

四、试举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

(正面、反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14.石崇与王桤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①,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武帝,恺之甥也②,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③击之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又以为疾④己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

“不足恨,今还卿。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⑤,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⑥。

恺罔然自失。

石崇,一个较高级的封建社会官员,竟富甲天下,试问钱从何来,不问自知。

而作为一国之君的武帝,不仅不管,反而帮助王恺与之斗富争豪,正如孟子所云“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

①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和王恺争比豪富。

石崇,宇季伦,西晋人,是当时最大的富豪。

王恺,字君夫,官至后军将军。

②武帝,恺之甥也:

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

武帝,晋开国君王司马炎。

③如意:

一种供赏玩之物。

④疾:

同“嫉”,嫉忌。

⑤条干(gn)绝世:

枝条树干世上少见。

⑥如恺许比甚众:

像王恺那样的非常之多。

1.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 2.恺以示崇,崇视讫(   

3.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   

) 4.如恺许比甚众,恺罔然自失( 

 )(   )

1.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三、文中描写石崇与王恺争豪,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的方法。

原文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

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至⑥。

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

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①孔融被收:

孔融被逮捕。

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

②中外惶怖:

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中外,指朝廷内外。

③二儿故琢钉戏:

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

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

④冀罪止子身:

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

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⑤二儿可得全不:

这两个孩子可以保全他们生命不能?

不(fu),同“否”。

⑥寻亦收至:

不一会儿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寻,不久。

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   ) 2.冀罪止于身(   )(   )

3.二儿可得全不(   )      4.寻亦收至(   )(   )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原文16.长安何如日远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

明帝问:

“何以致泣?

”具以东渡意告之。

因问明帝:

“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

“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

更重问之,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答曰:

“举⑥目见日,不见长安。

明帝两次的回答不一样。

自然不能都对,但他却都能说出个道理来。

这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①洛下:

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②潸然流涕:

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

潸,流泪的样子。

③意谓:

心里认为。

④居然可知:

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

⑤邪(y):

同“耶”。

⑥举:

抬起。

1.元帝问洛下消息(    )  2.潸然流涕(    )

3.元帝异之(    )     4.更重问之(    )

1.具以东渡意告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三、明帝两次回答问题自相矛盾,你怎么看待?

原文17.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

既毕⑤,令间谍问曰:

“魏王何如⑥?

”匈奴使答曰:

“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导读 

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识英雄,决非平凡之才。

曹操当机立断派人追杀他,也是防患于未然。

①魏武将见匈奴使:

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

魏武,即魏武帝曹操。

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

②雄远国:

威震远国。

③使崔季珪代:

(他)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匈奴使臣)。

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

④帝自捉刀立床头:

魏武帝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

捉刀,握刀。

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

⑤既毕:

指接见完毕。

⑥魏王何如:

(你看)魏王这人怎样?

⑦雅望非常:

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

l.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   2.帝自捉刀立床头( 

 )

3.魏王雅望非常(  

)      4.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二、填空

“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词性为_____解释为_____;

“使崔季珪代”中的“使”,词性为_______,解释为________。

三、在匈奴使者眼中崔季珪“雅望非常”,但曹操却是气度非凡。

说明曹操虽“形陋”,但英雄气质自然流露,非崔季珪可比。

此事世人多认为曹操阴险奸诈,你对曹操的看法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18.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①。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②。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

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⑥,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雪夜喝酒、吟诗、忆好友、连夜冒雪乘舟访友,真是兴致极高。

然而刚到门前却又抽身返回,真是高人雅致,此中真意,只可意会,不好言传。

①王子猷居山阴:

王子猷住在山阴。

王子猷(yu),名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

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命酌酒:

命令(下人)斟酒来喝。

③咏左思《招隐》诗:

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

左思,字太冲,西晋大文人。

④戴安道:

名逵,字安道,名画家。

⑤剡(shn):

今浙江省嵊(shng)县。

⑥经宿方至:

过了一夜才到。

1.夜大雪,眠觉( 

    

)    2.四望皎然(    )

3.因起彷徨( 

   

)       4.经宿方至(    )

1.造门不前而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左思,西晋大文人,《招隐》诗曰:

“策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房屋),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试背诵。

四、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原文19.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

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①期:

约定时间。

②元方:

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1.太丘舍去( 

2.尊君在不(  

)3.下车引之( 

4.元方入门不顾( 

非人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20.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太傅¢

Ù

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

¡

°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在文辞上下功夫提炼,叫做炼字。

一字的精当,往往流传千古。

柳絮因风起¡

就使谢道韫名垂千古。

¢

谢太傅:

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官至宰相。

精练

1.俄而雪骤( 

  ) 

2.白雪纷纷何所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