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49756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必修二考前辅导.ppt

中期考试复习提示,主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后:

封建社会过渡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前后:

封建专制政体向民主政体过渡新中国成立前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三大改造前后: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重要历史阶段和阶段特征1、古代朝代更替顺序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阶段性:

18401895年:

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18951949年:

资本输出为主。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典型试题示例,1、材料一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铁锸穿有鼻环的牛尊图一春秋战国时期图二两汉时期图三隋唐时期

(1)促进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及其标志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教材,归纳农具进步的表现及意义,并简要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在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1)促进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及其标志分别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标志:

生产工具的进步。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教材,归纳农具进步的表现及意义,并简要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在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表现:

从材质方面:

石、木青铜、铁;从工艺方面:

打制磨制冶炼、铸造;从牵引动力方面:

人力畜力自然力;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意义: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农业技术的提高,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对不同时期农业生产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两汉时期,出现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式,农耕区域扩大,推动了农耕技术走向成熟;隋唐时期,创制了新的耕作工具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农耕技术的成熟和完善,奠定了隋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2、农历二十四节气:

1)选择题:

中国古人用动物与农历纪年相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12年为一轮回。

生肖纪年源于:

A.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B.封建迷信思想的产物C.古代农耕文明的影响D.古人环保意识的体现【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文明的影响【答案解析】C解析: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该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蛇、猴、虎、兔,这些是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知,十二生肖用动物与农历纪年相配源于古代农耕文明的影响。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了解十二生肖十二种动物与古代农业的关系2)古代二十四节气对古代农业生产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日地关系,抓住了季节、气候变化的实质,因而能准确地掌握农时,指导农业生产。

1、(09徐州高三质检)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2、农历七月初七日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

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3、(2009,泰安市高三质检)“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

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D艰难脆弱,(2009广东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来源:

学科网ZXXK材料一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去城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称昌南镇。

至宋景德年始置镇,因改名景德镇。

清嘉庆蓝浦著、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材料二唐陶窑:

唐初器也,上惟白壤,体稍馨,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

邑志云: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瓷名天下。

”宋景德窑:

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填,质薄腻,色滋润。

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

出处同上材料三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城,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海樽山俎,咸萃于斯,盖以山国之险,兼都会之雄也。

景德业制陶器,利济天下,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其不趋之如骛。

出处同上材料四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

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造实用。

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

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

浙江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锈,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

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述景德镇以及景德镇瓷器的有关信息。

(不得直译或摘抄原文)(10分)

(2)假如你是景德镇旅游局局长,你将如何利用景德镇瓷器这张名牌发展当地的旅游业?

(4分),

(1)根据以上材料,概述景德镇以及景德镇瓷器的有关信息。

(不得直译或摘抄原文)(10分)第一层信息:

景德镇因宋朝景德年间承造进贡御用瓷器而得名、著名;景德镇的兴起与当地的瓷土资源有很大关系;到明代,景德镇已有“瓷都”之名,四方工匠纷纷集中于此;发展到明代,景德镇瓷器为全国之冠。

(8分)第二层信息: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手工业也不断进步,形成了以景德镇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的手工业专业生产的市镇。

(2分)

(2)假如你是景德镇旅游局局长,你将如何利用景德镇瓷器这张名牌发展当地的旅游业?

(4分)制定符合景德镇当地情况的旅游发展新路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景德镇的知名度,塑造景德镇旅游好形象;建立并规范瓷器(拍卖)市场;建立景德镇瓷器博物馆或陈列馆,供游客参观;让游客参观瓷器制作现场,与工匠面对面,亲自体验瓷器的制作;加大文物保护力度;,选择题鉴赏,1、有人断言,20世纪2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取得了“永久的稳定”。

由于此时爵士乐具有反叛性的咆哮乐风行美国,这些人主张将经济发展、科技革命成果不断惠及民众的20年代定名为“咆哮的年代”。

上述现象:

A、说明美国经济发展与文艺成果融为一B、反映出经济繁荣对人们有较大的迷惑性C、客观地反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D、肯定了胡佛经济政策对美国做出的贡献浅析:

材料中的“咆哮的年代”“永久的稳定”只是美国经济发展的表象,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打破了这一论断。

故选B。

2、20世纪30年代,几乎每一个美国家庭都有一部收音机。

这一时期广播电台时而播送政治宣传节目,但是主要内容都具有逃避时事的色彩。

具有幽默和嘲笑特点的喜剧以及表现“超人”“神探”“独行骑警”等娱乐节目,受到众多美国家庭的热捧。

这一现象的出现从侧面说明了:

A、大萧条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伤害B、广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广播电台增强了美国家庭的凝聚力D、美国人对时政大事漠不关心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30年代”。

人们热捧喜剧和娱乐节目,说明了经济危机对人们所造成的心理创伤非常大,人们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逃避现实。

故选A。

3、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各种商品的销售都呈现难以挽救的下滑状态的情况下,香烟的销售量却从1930年的1230亿支,增长到1936年的1580亿支。

甚至在一个典型的中等城镇上为妇女服务的餐馆内也放上了烟灰缸。

这可能是因为:

A、联邦政府对香烟实行免税政策B、香烟属于普通家庭必备的生活用品C、人们通过吸烟缓解失业造成的压力D、餐饮业的发展推动了香烟销售量的增长解析:

题干时间是30年代,正是美国经济危机时期,香烟销售量增长,说明人们希望通过香烟的麻醉、安慰的作用来缓解压力。

故选C。

4、1931年9月至1932年7月,有48个主权国家增加关税,26个国家实行定额入口和公开禁运。

其中,英国在1932年实行保护关税和帝国优惠制,德国在1933年实施闭关自守计划。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是经济危机下各国采取的正确行动B、是损害世界贸易的保护主义措施C、说明自由主义经济已经严重过时D、这是对美国经济政策的有力报复解析:

材料显然体现的是各国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是一损俱损的做法,反而损害世界贸易。

故选B。

5、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人指出:

“当今世界经济战的最后胜负并不取决于各竞争商能力的大小,而是取决于为竞争商的买卖和生存投入天平托盘上那把剑的威力”,“只有”强大的民族主义国家才能保护民族经济并赋予它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此言论主要体现了:

A、法西斯分子的极端民族主义B、经济危机带来的贸易保护主义C、工业革命影响下的自由主义D、罗斯福新政推行的凯恩斯主义解析:

由材料划线部分可知,这显然是一种好战言论;同时,他所宣扬的“强大的民族主义”情绪正符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法西斯宣扬的那一套理论。

故选A。

6、罗斯福政府在19351938年通过了一系列的社会立法。

1935年8月颁布社会保险法,开始了美国“福利主义”的试验。

1935年6月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1938年6月颁布公平劳动标准法。

罗斯福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推行凯恩斯主义,改变发展模式B、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经济结构C、强化政府职能,实行混合经济D、保障有效需求,缓解危机压力解析: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罗斯福政府通过这些措施保护工人的利益,提高工人的经济地位,从而达到提高社会消费能力、扩大有效需求、稳定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目的。

故选D。

7、罗斯福在第一次“炉边谈话”中说:

“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了事,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的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

”罗斯福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国民对金融的信心B、让国民把钱存进银行C、兴办工程以解决就业D、向国民借债以恢复工业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划线部分可知,罗斯福此举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恐慌、重建金融信用、恢复国民对国家的信心。

故选A。

8、美国大萧条中写道:

“最初发生恐慌时,纽约时报工业指数跌到了224点,而到1932年7月8日,已经跌到58点工业生产指数在1929年8月曾经为114点,到1933年3月为54点,下降了超过一半”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A、鼓励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B、控制物价与实行“以工代赈”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D、监督生产与调整劳资关系解析:

由材料可知,题干要求回答的是罗斯福新政中恢复工业的措施,故选D。

A项属于农业方面的措施,B、C属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考察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发现,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

1956年的中国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突出危机对资本主义各国的沉重打击,直接恶果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至于美国的经济危机状况如何,罗斯福政府如何想方设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

中华读书报材料二: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加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历史(下册)(2012年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的原因。

(4分)2)材料二是从什么方面论述罗斯福新政的?

新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分)3)通过以上材料,谈谈你认为历史认识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4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的原因。

(4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新中国受到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60年代发起的“文革”使左倾思想严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

(4分,任答2点即可。

)2)材料二是从什么方面论述罗斯福新政的?

新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分)方面:

从新政的效果方面来肯定罗斯福新政。

特点: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3)通过以上材料,谈谈你认为历史认识会受到哪些因因素的影响。

(4分)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的时代环境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著名作家张爱玲在更衣记里写道:

“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

”在她看来,当时旗袍盛行的原因是:

A、迎合共和政治的需要B、男女平权之说的影响C、政府移风易俗的结果D、男女平等的基本实现解析:

五族共和之后的中国妇女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在各个方面模仿男子,于是旗袍即成为新潮女子争女权、争平等的副产品。

故选B。

2、据良友杂志总第150期的旗袍的旋律一文介绍:

“旗袍这两个字虽指的是满清妇女的服装,但从北伐革命后开始风行的旗袍,早已脱离了满清服装的桎梏,而逐渐模仿了西洋女装的式样。

”这反映出:

A、民国时期的上海妇女都喜爱穿旗袍B、穿旗袍在当时已经遍及全国各地C、时局的变动促进了民俗风情的变化D、良友只注重宣传中国的旗袍文化选?

3、“弄堂”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

早期石库门弄堂采用具有典型江南传统民居空间特征的单元,但在排列方式上既有南北向相联的,也有东西向相联的,主要考虑利用地形,多建房屋,并不太注重朝向。

这说明早期石库门弄堂的主要特点是:

A、固守传统B、排列整齐C、中西合璧D、实用性强解析:

早期石库门弄堂的建筑基本保持了传统民居的特色,但总体布局方式则更多地受到西方联排式住宅的影响,因此具有中西合璧的色彩。

故选C。

4、孙中山于1912年3月5日颁布的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云: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

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淄流,以终余年,痛矣!

”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力倡剪辫的动因是:

A、借剪辫倡革命B、改变社会风气C、挽救革命志士D、恢复汉族传统解析:

材料中,孙中山认为,满清贵族窃国后,强制人们蓄辫易服。

孙中山是借剪辫的这种形式来提倡在风俗领域继续进行反清革命。

故选A。

5、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西餐;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开始流行;改革开放后,港台明星逐渐成为中国大众关注的焦点。

对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表述较为全面的是:

A、中国大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B、中外交流使民众物质生活发生变化C、经济发展决定物质生活水平D、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受经济政治的影响解析:

ABC三项表达片面,故选D。

6、1993年5月,北京市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布票、油票、肉票和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工农业发展迅速B、科学技术发展C、人民生活改善D、经济体制变革解析:

粮票、布票等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些票证停止使用于1993年,而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故选D。

7、中国近代道路通行规则是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施行的租界规程。

它规定,车辆行驶时必须靠道路的左边。

1945年,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行驶改为靠右行驶,并特地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

这表明:

A、近代中国主动学习西方交通规则B、中国近代交通带有半殖民地色彩C、美国对中国交通的影响大于英法D、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发生根本变化解析:

中国近代交通规则源于英法联军的租界规程,后又受制于美国,这充分说明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A、D与材料不符,C以偏概全。

故选B。

8、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进行了大扫荡,到该年年底,全国继续出版报纸的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少了三分之二,同时,新闻记者中至少有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

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这表明:

A、报纸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B、袁世凯借报纸宣传巩固了统治C、当时传媒业已为袁世凯所控制D、报纸宣传混淆了人们的是非观念。

解析:

袁世凯查封国民党系统的报刊,是想断绝国民党通过舆论宣传来发动民众的企图,A符合题意;袁世凯意在借报纸宣传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材料没有指明其是否达到了目的,因此排除B;仅凭袁世凯查封国民党报刊,就得出C,属于以偏概全;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A。

材料一:

20世纪3040年代,贞节牌坊已被大批推倒,自由恋爱或再婚,均已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冥婚、野合、借腹等种种迷信陋习被取消健康和优生的科学观念开始得到强调新的婚姻观念真正开始进入社会的意识与公众心态之深处,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婚姻形态在近代中国的演变终于流经到了重要的转折点。

钟富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材料二:

资料表明,1989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一审离婚案比1980年增长了三倍,达到75万件。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逐年上升的离婚案中,女性原告远远高于男性,约占7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以上。

这一现象引起社会学专家们的注意,他们称此是,中国农村出现了“休夫”现象。

郑新立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传统婚姻向近代婚姻转变的重要转折点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农村出现“休夫”现象的背景(3分)3)从以上材料中婚姻观的变化,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4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传统婚姻向近代婚姻转变的重要转折点的原因。

(6分)原因:

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及其价值观不断传入中国,冲击着传统的婚姻观;辛亥革命以来民主自由等观念进一步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自由恋爱或女子再嫁,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主流;健康、优生等科学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妇女在经济上越来越独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任意3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农村出现“休夫”现象的背景(3分)背景:

新中国主张男女平等,妇女地位不断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妇女的思想不断解放;妇女在经济上越来越独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3分)3)从以上材料中婚姻观的变化,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4分)启示:

社会的进步推动了婚姻观的变化。

因此,应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传统观念对社会进步有着一定的阻碍,所以要顺应时代潮流,除旧布新。

(4分),材料一: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都为改良社会风俗大声疾呼,在婚姻、服饰、社交、女性解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见解。

20世纪初,激进派则掀起了一个批判旧风俗、创立新的生活范式的热潮。

翻开那时的报纸杂志,几乎到处可见对“三纲五常”的猛烈抨击,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材料二:

要之,新生活运动者,即除去不合理之生活,代之以合理之生活。

如何能使国民之生活合理?

曰必提倡以“礼义廉耻”为日常生活之规律。

一、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粗野卑陋之行为,求国民生活之艺术化。

二、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争盗窃乞之行为,求国民之生活生产化。

三、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乱邪昏懦之行为,求国民之生活军事化。

20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新生活运动纲要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激进派与国民党所倡导的新生活的区别。

(4分)区别:

激进派所倡导的新生活极力主张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猛烈批判旧风俗和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传统道德;国民党所倡导的新生活主张恢复中国传统,强调儒家传统道德的教化作用。

材料三:

存在这种“形、神分裂”,同在竭力推动“新生活”的贺衷寒和张学良,对“新生活”的理解,出现了截然相反、水火不容的新生活观。

贺衷寒说:

“五四是把中国固有的精华完全不要,今天的新生活运动,是把中国固有的精华加以发扬。

”张学良却大唱反调:

“所有仍在崇信本国精神文明,以为在今日推行新生活运动无其必要的国人,我以为应当赶快觉醒了。

”如高华所言:

“国民党只是在中央一级实行以党统政,省以下则实行党政的完全分开,在省以下的基层,其党务机构形同虚设。

”该不该嘲讽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国民党及其政府推行新生活运动的目的和失败原因。

(8分)目的:

以儒家的礼义廉耻为理论基础,达到生活艺术化、生活生产化、生活军事化。

(2分)失败原因:

新生活运动存在形神分裂的矛盾,人们无所适从;以礼义廉耻为核心,表面上为新生活,实为尊孔复古;国民党一党专政,腐败横行,很难身体力行以服众;国民党基层党组织形同虚设,新生活运动仅仅依靠中央一级推动,地方响应有限。

(6分),材料一:

张謇于光绪29年(1903年)5月东渡扶桑,受邀参观日本的第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即大阪博览会。

关于东游访日的动机,张謇曾明白无误地说过:

“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因先事农桑,竭八年辩论抵持争进之力,仅成一海门蚕业。

甲午后,乃有以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之思。

经划纺厂,又五年而后著效,此时即拟东游考察今年正月,徐积余自江宁寄日本领事天野君博览会请书来,乃决。

”摘自马敏张謇与近代博览事业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的经济主张(6分)主张:

兴办实业;政府倡导;经济与教育相辅相成;重视与外界沟通联系。

(任意3点,共6分),材料二:

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前身为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12年,火柴厂建成头几年经营不错,但1916年为了抵制外货,未加实验以本地土硝代替氯酸钾原料,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又恰逢地方恶势力落井下石,内外交困。

为解困,公司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白聘三向远房表亲、时任民国副总统的冯国璋求救。

一听说自己亲戚的公司不仅资金困难,还受到地方压制,冯国璋十分气愤,当即派了一个连的兵力护送4万元现洋赶赴泊镇支援。

借着副总统的权势,火柴厂甚是红火了一段时间,以至于有的词典在解释泊镇条目时写道:

“泊镇,地名,有著名火柴厂。

”也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泊镇火柴厂创办时期的有利条件及其创办的历史贡献。

(10分)有利条件: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扫除了一些障碍;一战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北洋政府的鼓励。

历史贡献: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共的诞生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选择题精选,1、与1936年相比,1949年中国工业产值下降了50%,农业产值下降了25%。

国民政府倒台前的12年间,通货增发达到1400多亿倍,物价上涨36807亿倍。

1949年城市中有4000万失业人口,农村有4000万灾民需要救济。

这种状况表明:

A、新中国的成立没有改变中国经济状况B、建国后必须尽快消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C、新中国面临严峻的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D、国民政府未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救济解析:

材料中的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是当务之急,C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时的经济背景,A与材料意思不符。

当时的任务不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国民经济,故B错误。

没有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就不可能实现,故D错误。

故选C。

2、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商业经历了两个阶段。

首先,中央和各级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原则,在国营经济领导下与私营工商业“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其次,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开展公私合营。

这两个阶段A、工商业性质均发生了根本变化B、共同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利用C、发展目标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D、分别属于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阶段私营工商业的性质未发生根本变化,但第二阶段即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其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工商业,故A错误。

两个阶段都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引导和利用,B正确。

C与第二阶段不符。

19491956都是过渡时期,D错误。

故选B。

3、下面是新中国城镇人口变迁图。

图中19601970年人口变化反映出当时:

A、中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B、城市人口因超过农村造成了就业压力C、中国城市化进程居于世界前列D、中国右倾政策造成城市人口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