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4993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0 大小:8.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0页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0页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0页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0页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0页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0页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0页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0页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0页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0页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0页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0页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0页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0页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0页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0页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0页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0页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0页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2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docx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目录

1.我市发展环境和基础 1

1.1城市概况 1

1.1.1地理位置 1

1.1.2自然条件 1

1.1.3行政区划 1

1.2城市发展基础 1

1.2.1国民经济实现持续跨越,我市成为经济强市 1

1.2.2中心城市框架已全面确立,城镇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3

1.2.3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3

1.2.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5

1.2.5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节能减排深入推进 8

1.3信息化建设现状 8

1.3.1城市信息化建设 8

1.3.2政府信息化建设 9

1.3.3企业信息化建设 10

1.3.4农村信息化建设 12

1.4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 13

1.4.1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13

1.4.2信息化人才缺乏 14

1.4.3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14

1.4.4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15

1.4.5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待加强 15

1.5我市主要特点 16

1.5.1经济实习雄厚,具备中国经济强市潜力 16

1.5.2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城镇化率较低 16

1.5.3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17

1.5.4工业是立市之本,产业结构急需转型 18

1.5.5经济结构失衡,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 20

1.5.6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将环境置于高度污染状态 20

1.5.7发展特色农业,谋划现代农业产业布局 21

1.5.8两区六园的园区管理,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模式 22

1.5.9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接壤地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3

1.5.10我市政府经营城市的能力较低,资源富集掩盖了市场化进程滞后 24

2.建设和发展需求分析 26

2.1政策环境 26

2.1.1国家政策环境 26

2.1.2陕西省政策环境 29

2.1.3我市政策环境 31

2.2面临形势 33

2.2.1信息化在新四化中上升为国家战略 33

-i-

2.2.2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34

2.2.3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历史机遇 34

2.2.4国内能源供求紧张带来的市场机遇 35

2.3发展需求 35

2.3.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四化协调发展 35

2.3.2落实陕西发展规划,率先实现陕北崛起 36

2.3.3构建智慧能源新都,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37

2.3.4推动百年发展战略,绘就大漠绿洲蓝图 37

2.3.5建设和谐宜居城市,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38

3.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和趋势 40

3.1智慧城市的概念 40

3.1.1对“智慧城市”的理解 40

3.1.2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41

3.1.3基本建设思路 42

3.2国外智慧城市值得借鉴的经验 43

3.2.1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整体特点 43

3.2.2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启示 44

3.2.3典型智慧城市应用 47

3.3国内智慧城市值得借鉴的经验 48

3.3.1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整体特点 48

3.3.2典型智慧城市应用 49

3.4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53

3.5我公司智慧城市2N41模型 55

4.顶层设计的理解 57

4.1指导思想 57

4.2顶层设计内涵 57

4.2.1顶层设计的思想 57

4.2.2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 58

4.2.3顶层设计总体思路 58

4.3顶层设计重要性 59

4.4设计目标 60

4.5设计原则 61

4.5.1系统性与科学性 61

4.5.2逻辑性与合理性 62

4.5.3统一性与完整性 62

4.5.4先进性与扩展性 62

4.6设计方法 63

4.6.1主流方法论 63

4.6.2我公司5A方法论 67

5.总体框架 70

5.1总体目标 70

5.2总体任务 70

5.2.1夯实城市基础设施 70

5.2.2落实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7.1

5.2.3加快经济产业发展 7.1

5.2.4完善社会公共服务 7.1

5.2.5提升社会运行管理水平 72

5.2.6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72

5.3总体框架 73

5.3.1目标框架 73

5.3.2业务框架 74

5.3.3技术框架 75

6.基础设施 78

6.1框架 78

6.2建设内容 79

6.2.1基础网络 80

6.2.2云数据中心 81

6.2.3信息资源层 82

6.2.4公共支撑平台 83

7.城市空间布局 95

7.1框架 95

7.2建设内容 96

7.2.1城市“两带三区十片”总体布局建设 96

7.2.2城市“一城三区” 框架建设 96

7.2.3中心城区空间发展规划建设 98

7.2.4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建设 99

7.2.5城镇职能体系结构规划建设 100

7.2.6城市功能空间建设 101

7.2.7城市生活空间建设 102

7.2.8城市交通空间建设 103

8.经济产业发展 104

8.1框架 104

8.1.1业务框架 104

8.1.2资源框架 105

8.2建设内容 110

8.2.1智慧工业园区 110

8.2.2智能电网 110

8.2.3智慧矿山 111

8.2.4油气数字管道 111

8.2.5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与服务 112

8.2.6煤化工综合利用 113

8.2.7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113

8.2.8配套制造业管理 114

8.2.9节能监督与服务体系 114

8.2.10智能物流决策协助 115

9.社会公共服务 116

9.1总体框架 116

9.1.1业务框架 116

9.1.2资源框架 117

9.1.3技术框架 117

9.2建设内容 119

9.2.1教育信息化 119

9.2.2医疗卫生信息化 121

9.2.3社区信息化 123

9.2.4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 125

10.城市运行环境 126

10.1总体框架 126

10.1.1业务框架 126

10.1.2资源框架 128

10.1.3技术框架 129

10.2建设内容 132

10.2.1公共安全 132

10.2.2智慧城管 136

10.2.3智慧交通 138

11.市场运行环境 144

11.1框架 144

11.1.1业务框架 144

11.1.2资源框架 145

11.1.3技术框架 146

11.2建设内容 147

11.2.1市场监管 147

11.2.2经济监测 149

11.2.3投融资 149

12.生态环保环境 150

12.1业务框架 152

12.2技术框架 153

12.3信息资源 155

12.3.1信息来源及流向 156

12.3.2信息资源分类 157

12.4建设内容 158

12.4.1城市生态环境监测预警 158

12.4.2生态环境应急指挥 166

12.4.3建筑用能监控 170

12.4.4绿化卫生管理 173

13.政策机制环境 177

13.1框架 177

13.2建设内容 178

13.2.1绩效 178

13.2.2机制 187

13.2.3政策法规 194

14.风险和效益分析 198

14.1风险分析与规避办法 198

14.1.1政策风险 198

14.1.2资金风险 199

14.1.3技术风险 200

14.1.4管理风险 202

14.1.5实施风险 206

14.1.6安全风险 208

14.2效益分析 209

14.2.1社会效益分析 209

14.2.2经济效益分析 212

前 言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信息化的发展,尤其在十八大之后,新一届国家领导层明确将信息化提升到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一样的战略高度,未来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明确,渗透能力将更加强大。

此前,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之后,随着中国城镇化脚步的加快,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形成,这都与信息化息息相关,信息化将愈加显得重要。

中国城镇化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推进和支撑。

目前,国家科技部、住建部、工信部、发改委等中央部门先后相继提出了关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和指导要求。

在此国家战略背景下,国内大部分城市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的发展战略,按照相关要求和指导,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在国内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我市地处陕北重要战略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陕西省前列,各项城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并承担着国家能源化工示范区和陕西省两化融合示范区的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市经济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升政府和社会的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建设“宜居、和谐、幸福我市”,我市于2012年正式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

未来一段时间,我市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将紧紧围绕开展“智慧城市”展开,更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落实城市空间规划、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支撑起我市整个社会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vi-

1.我市发展环境和基础

1.1城市概况

1.1.1地理位置

我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接壤地带。

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陕西省延安市。

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263公里,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

总人口365万。

1.1.2自然条件

市内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分别占总面积的42%和58%。

境内海拔1000-1800米,

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0℃,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

1.1.3行政区划

我市的行政区分为1区11县,分别指榆阳区和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子洲县;8个开发区;222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以及5474个行政村。

1.2城市发展基础

1.2.1国民经济实现持续跨越,我市成为经济强市

2012年,我市国民经济持续跨越发展。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

-213-

2769.22 亿元,比上年增长12.0%,经济总量连续八年位居全省第二,

经济增速超全国4.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82549 元,是全省平

均水平的2.1倍。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88亿元,增长5.9%;

第二产业增加值2027.87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615.47

亿元,增长8.8%。

全市财政总收入666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地方财政

收入220 亿元,增长22.1%。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4140 元,比上年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81元,比

上年增长17.8%。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2亿元,同比增长16.3%。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042.15亿元,占GDP比重37.6%,比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

神木、靖边、府谷进入全国百强县,定边进入西部百强县。

图1:

生产总值及增速图

1.2.2中心城市框架已全面确立,城镇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为“能源新都、国家名城、大漠绿洲、宜居城市”,城市性质确定为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城市、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沙漠绿洲宜居城市。

“十二五”期间,我市城市总体规划正式批准实施,规划区面积22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400平方公里的区域中心城市框架已全面确立。

2010年,我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50.3万人,城市承载力明显提升。

2020年人口规模为80万人;远景规划人口为100万人。

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60平方公里;2020年建设规模用地为100平方公里。

11个县城新增建成区面积133平方公里,县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城市面貌也显著发生变化,古城步行街改造已经完成,并建成世纪广场、凌霄广场、火车站广场、阳光广场和展览馆、汉画像石馆等一批重点项目。

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一主三副”城镇空间布局,以我市为中心城市,靖边、神木和绥米为副中心城市,县城和产业园为辅的城镇主框架体系已基本形成,城镇保障服务功能大幅度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133599”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全市

城镇化率达51.3%,比“十五”末提高 8个百分点。

1.2.3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我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承载力明显提

升,五年来我市城区累计完成市政建设投资33.46亿元。

城区供水普

及率达到95%、供气率80%、绿化覆盖率36.1%。

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功能也在不断完善,绿化景观全面提升,人居环境也明显改善。

按照我市中心城区改造计划的街景规划,改建了芹涧路、榆阳西路、上郡南路、延寿路、金沙南路、桃园路、建设路、育才东路、长城南路、榆阳中路等44条道路,新增道路36.5公里。

新增供热面积160

万平方米,新增供气管网402公里,新增供水管网169.5公里。

成了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和城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200 吨

的无害化粪便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

并且新建了116座设施齐全的水冲式公厕,36座垃圾收集转运站。

目前已完成了榆溪河综合整治一、二期工程,我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6.1%,人均公共绿地

7.54平方米。

也对城市主干道、四大广场、榆溪河两岸、我市老街和300多条居民巷道进行了亮化,使城市景观得到了明显提升。

水源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李家梁水库、瑶镇水库、采兔沟水库以及榆横工业区应急供水工程已经建成投用;王圪堵水库、定边扬黄二期开工建设;榆神工业区供水工程(府谷岩溶水和漫滩地下水开发)具备供水能力;大泉黄河调水工程正在启动。

交通条件也在日趋改善,西包铁路复线、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开通直达北京、上海、天津、成都、我市等地的火车,神朔黄铁路改造正在进行中,我市铁路外运能力已达到1亿吨。

陕蒙、青银、榆神等高速公路相继通车,形成连接周边大中城市的“一日交通圈”,高速公路总里程及人均里程均居全省首位,公路外运能力突破亿吨。

阳4C级机场也成为陕西第二大航空港。

1.2.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1、农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显著提高

“十一五” 期间,我市政府解决了农村166.9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市累计建成基本农田630万亩,人均2.2亩;建成水电路配

套的高标准农田78.2万亩;水利设施供水能力达到6.8亿立方米,

水利工程的总灌溉面积达175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19.04万亩;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19.79万千瓦,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拥有

量10万多台套,机械作业的覆盖面得以拓展,农机结构不断优化,

机械化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

光明工程实施186个行政村,改造63

个无电行政村。

全市55%的村和100%的乡镇通了水泥路,农村公

路总里程达到25332公里。

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13万口,建成中型

沼气工程400多处。

2、农村公路建设实现通畅通达

全市农村公路完成投资93.72 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4.14 亿

元,省级投资11.63亿元,市级投资6.14亿元,县区自筹51.8亿元。

实施通乡国债工程1706公里,完成1656公里,实施县乡油路改造

工程878公里,完工828公里。

2010年底,全市共222个乡镇,

已通畅乡镇222个,乡镇通畅率为100%。

新铺通村油路水泥路5873

公里,并实施通达工程11207 公里。

全市共5525个建制村,已通

畅建制村3038个,建制村通畅率55%,实现了“十一五”末 55%

建制村通油水泥路的规划目标,已通达建制村5525个,建制村通达

率100%。

农村客运站点852个,有45%的乡镇建有五级站,15%的行政村建有客运站点。

农村公路实现了由“重建轻养”向“建养并重”、由“粗放养管”向“精细养管”的转变,基本做到了“有路必

养,有路必管,管养并重”。

3、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惠及大众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建设和改造10kV线路3776.92km ,低压线路9247.01km (380V 线路3064.47km ,220V 线路6182.54km);新增和更换配电变压器224MVA/3048 台,“一户一表”改造 214199 户。

行政村统计改造面达到93.52%。

改造后的农

村居民生活照明电价从网改前的1.5-2元/kWh下降为0.49元

/kWh,农村台区低压线损率从20%左右下降到12%左右,供电可

靠性从9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99.3%,电压合格率提高到98.5%。

通过农网改造工程的实施,使农网供电质量得以明显改善,电网安全运行水平不断提高,供电能力获得极大的提高,满足了我市城乡经济发展的需求。

4、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

“十一五” 期间,全市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091.4平方千米,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到21703.6 平方千米。

新建基本农田49.5万亩,

累计达到651.37万亩。

期间新增水地8.4万亩,累计达到170万亩;

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59.55万亩;新建水平梯田27.2万亩,累计

达到399.15 万亩;新增坝地13.9万亩,累计达到59.10万亩;引

洪漫地18.55万亩;新建各类小型水利工程1658处,定惠渠、织女渠、雷惠渠和三岔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相继立项,节水灌溉面积净增

5.15万亩。

农村水电装机容量1.55万kW。

全市共完成水利基建投资32.69亿元。

完成各类堤防工程80km,其中城防工程44km,乡村堤防36km;暧渠山、我市沟等23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按期完工。

开展了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项目建设。

5、农村社会事业保障水平大力改善

农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2009 年期间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

12572户。

农村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75%、99.62%。

实施了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薄弱学校建设、生活设施改造以及校安工程等教育项目,共维修、改造和新建校舍242万平方米,D

级危房已经基本消除。

公益性公共文化体育工程新建和维修了143

个乡镇文化站,新建“农家书屋” 323个,为全市577个村级文化

活动室配送了设施、设备,完成了7个县区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完成了7625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市约 70万农村

居民看上了四十多套高清晰电视节目。

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598

个、健身路径73套。

全市10.7%的行政村已经建立农民体育健身工

程。

农村社区建设有了突破性发展,实施了372 个农村社区建设项

目。

完成了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8个服务站的建设任务。

1.2.5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节能减排深入推进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节能减排也逐渐在深入推进,并启动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开展“三北”四期、天然林保护、“三个百树”工程和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植树造林“春风行动” ,“十一五”期间共完成造林433万亩,全市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007.5

万亩,林木覆盖率36.1%;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万平方公里,860万亩流沙有740万亩得到基本固定。

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175.2万吨、136兆瓦,关闭“五小”企业440户,建成13座污

水处理厂和15座垃圾处理场,无定河水质由4类提升为2类,全面

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控制目标。

2010年,我市城区空气质量好

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33天,其中一级天数达到27天,创历史最好纪录,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已全面启动。

1.3信息化建设现状

1.3.1城市信息化建设

1、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以光缆为主体,卫星和数字微波为辅,覆盖全市的多功能通信骨干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376.97万户,

其中固定电话51.88万部,移动电话325.09万部;宽带用户总数超

过15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突破20万户。

目前,以光缆为主体,卫星和数字微波为辅,覆盖全市的多功能通信骨干网络体系基本形成,电信、移动、联通等网络覆盖全市。

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全市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2、“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有了重要突破

“智慧城市” 项目的建设以围绕把我市建设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总体要求,充分应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有了重要突破。

目前,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信息资源数据中心机房、电子政务CA认证安全平台、人口计生、劳动社保数字化工程、“金审”、“金财”数字化工程、交通管理数字化二期工程基本

建成,财政、税务、银行横向联网系统实现了预算收入、支出信息共享。

税务系统已实现了自动化办公,并建立了网上征管系统和网上报税系统。

金盾工程投资600万元建立了新的指挥中心,实现了市公安局110、119、122三个报警台的统一整合、联网运行,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领域已建立了教育信息系统,实现了远程教育,初步建成了“校校通”工程。

科技领域完成了“我

市农业专家系统”(红枣部分)建设,并建成了“我市能源化工数据库”和“我市综合信息服务数据库”。

“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已于2010年6月通过专家评审,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1.3.2政府信息化建设

经对我市32个委办局信息化情况的调研,我们知悉我市政府的信息化建设总体上发展较慢。

我市政府已经建设了互联网、政务外网、政务内网共同构成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框架。

政务外网为非涉密网,

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主要运行政府部门社会监管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业务。

政务内网是涉密网,与互联网物理隔离,主要运行政府部门治安管理等业务。

互联网接入包括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的接入。

全市的骨干线网络已基本建设完成。

市、县两级的网络已全面覆盖,一些部门已接入政务内网开展网上办公,一些部门建立了专网。

我市政府领导下的32家委办局基本都已接入互联网,办公业务利用部门专网、政务外网、政务内网和运营商线路进行接入。

目前我市公安局、卫生局、农业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统计局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一批业务信息化系统。

全市超过60%的政府部门建立局域网络,市公安局、市质监局、市地税局等部门不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