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9972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3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宁阳四中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6.“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这一学说(  )

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7.泰山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右图“五岳独尊”石刻所示的书法为(  )

A.楷书B.隶书C.行书D.草书

8.“(2014·

武汉调研)唐代《开元占经》中提到:

“五谷生、长日种者多实,以老、死日种者无实,又难生,以忌日种之一人不食”,“麦生于酉,疾于卯,长于辰,老于午,死于巳,恶于戌,忌于子。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B.中国古代农学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

C.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多D.中国古典科技侧重于对经验的总结

9.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

“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

”信中所说的“沈存中法”是()。

A.活字印刷术B.雕版印刷术C.造纸术D.指南针测向技术

10.明清时期,以大量记述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小说蓬勃兴起并长足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  )

A.白话文已开始流行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扩大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11.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

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

这一现象说明(  )

A.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B.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C.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D.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12.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

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

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

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是(  )

A.反对轮番而治B.提倡妇女参政C.主张人民主权D.宣扬人文精神

13.历史学家余英时论及西方人文精神的演变说:

“和基督教的传统不同,他们的理想世界在人间不在天上;

和希腊的哲学传统也不同,他们所关怀的不但是如何“解释世界”,而且更是如何“改变世界。

”在此,他论述的主题可能是(  )

A.智者学派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14.卢梭的理想社会是“既没有乞丐,也没有富豪”,“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购买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

这实质上反映了他主张(  )

A.经济平等B.消灭私产C.主权在民D.社会契约

15.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

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  )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16.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论基督教徒的自由》一文指出:

“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而得生’。

我们的得救,无需借助机构来实现。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讲诚信的人一定会因为他的信义而重新被他人认可

B.有信义的人一定会因为其信义获得新生

C.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的事先安排

D.世间俗人直接对话上帝,灵魂就可得到拯救

17.在《物种起源》发表后不久,一些学者就以达尔文理论为依据,批评现代社会庇护“不适应环境”的成员,使他们免受自然选择。

进化论的法则甚至曾经被解释为胜利属于最强者,它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这说明进化论(  )

A.其进步意义超出生物学领域B.可用于解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C.无益于其他科学领域的进步D.在社会科学领域被曲解和误用

18.《发明简史》一书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发明共归类为十四章,其中四章的标题分别为“科学理论反哺科技发明”“先造仪器,再谈科技”“科技发明是把双刃剑”“以人为本,面向未来”。

下列选项中,属于题干中所述“先造仪器,再谈科技”一章的发明的是(  )

A.蒸汽机B.无线电C.原子弹D.移动电话

19.英文的“Communication”有多重译义,一般包括“传播和传达”、“交通”和“交流”。

有人说,从互联网迄今的发展过程看,网络就是传媒(Communication)。

对互联网的这一理解旨在强调互联网(  )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B.最大的成功在于技术的不断更新

C.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D.作为人类交往方式而存在与发展

20.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

1946年问世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设计之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轨迹的;

导弹的前身是德国人研制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目的是用于空袭英国。

以上史实主要说明( )

A.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B.军事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第一动力

C.科技的进步加剧了战争的破坏性    D.战争促进了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发明

21.“随着现代化在中国的起步,通商口岸知识分子作为与现代工商业相联系的新兴阶层,提出了新的价值观念”,中国近代提出的“新的价值观念”是指(  )

A.师夷长技B.中体西用C.君主立宪D.民主共和

22.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了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

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  )

A.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B.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C.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

2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认为:

“《海国图志》是《南京条约》签订以来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一次开放性的总思考,影响了以后数十年中国的发展道路。

”《海国图志》对此后数十年中国发展道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激发清政府反抗外来侵略的斗志B.诱导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C.促使中国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引导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4.1918年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刊词上说:

“凡合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

依仗自家强力,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

”这体现了作者(  )

A.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B.追求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

C.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D.强调国家富强的文明意识

25.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

这个表明孙中山(  )

A.十月革命影响下主张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

B.十月革命影响下决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

C.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

D.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

26.毛泽东在论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时指出:

“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原子弹)怎么办呢?

可靠的办法就是……增加经济建设的费用。

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这段论述出自(  )

A.《论持久战》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论十大关系》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27.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

“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毛泽东主张中国最终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B.《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D.毛泽东主张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

28.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

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20世纪80、90年代,工科院校在大学体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才的培养有其时代特点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

C.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成果   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29.毕沙罗的《瓦赞村口》(右图),在画中充满阳光、空气,清新、明净、温暖的乡村生活气息。

这种以明亮的色彩和颤动的笔触来表现风景的画法属于下列哪一流派?

(  )

A.印象主义   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30.世界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雷纳·

韦勒克在评论某文学流派时说:

“就诗歌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

”他所评论的是哪一文学流派()

A.新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本题共4道小题,第31题17分,第32题23分,第33题15分,第34题15分,共70分)

31.(17分)中国教育的变迁是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缩影和历史见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

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推崇教化的主要措施及目的。

(4分)

材料二:

宋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说:

“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

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

嵩阳、岳麓、睢阳及是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

宋初最著名的书院,除公认的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之外,还有茅山、石鼓等。

这些书院一般是由私人隐居读书发展为置田建屋,聚书收徒,从事讲学活动;

设置地点多在山林僻静处,后世认为这是受了佛教禅林精舍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院》

(2)结合材料二分析宋代书院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有利于书院发展的条件(4分)。

材料三、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

“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

”有的还说:

“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

”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坤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

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3)依据材料三,简要评价晚清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和实践。

(3分)

材料四、1984年,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提出新要求:

教育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1985年中国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要求:

有系统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改革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

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为发展教育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2分)综合以上材料,指出我国不同时期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2分)

32.(2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光启(1562-1633)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公元1607年,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如果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

——根据中央电视台电视片《徐光启》整理

材料二、早期的耶稣会传教士,特别是利玛窦神父,敏锐地看到中国人的数学知识虽然并不落后,却未能将其应用在诸如天文学这样的领域。

不过,耶稣会传教士确实希望唤起中国人对欧洲科学的兴趣,并借此发展传教活动。

——瑞尔《寻找文化的契合点——论早期天主教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方式》

材料三、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法国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顾立雅《孔子中国之道》

材料四、

材料五、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

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1分)?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莱布尼茨盛赞中国儒学的原因(4分),并指出伏尔泰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理由。

(3)根据材料五,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

(2分)这对他们的什么政治主张产生了影响?

(4)根据材料举例说明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知识界关注重点的变化?

(6分)

(5)综合上述材料,不同文明的交融对我们有何启示?

3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

凡籴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王安石于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在各地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规定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年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

王安石于熙宁四年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工料由当地居民分派。

王安石于熙宁五年(1071年)下令各地清量土地,按土地肥瘠定为五等,以此为依据收税。

——摘编自XX百科

材料二王安石,两次任宰相,两次被罢免,历来颇具争议,褒贬不一。

宋高宗赵构“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神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

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

”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对他的改革高度赞同。

1944年,美国华莱士说青苗法对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扭转有参考价值。

——百家讲坛资源网: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4分)并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

(2)请从材料二历史人物对王安石的评价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5分)。

综合上述材料给予王安石身份评价,你认为恰当的说法应是?

34.(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斯拉夫派的一个成员宣称:

“西方将了解到它所夸耀的自由和自由主义制度在危险时候没有什么用处,赞美这种制度的俄国人将被迫承认强有力的、指导一切的专制制度是保持民族伟大的唯一手段。

——《全球通史》

俄国渴望与西方的交往已有300年了,300年来,俄国已从那里获得了最重要的思想,最富有成效的学说和最生动、令人爱好的事物。

——彼得Y.恰达耶夫

材料三:

完全违背时代潮流的农奴制经济是俄国专制制度的基础……历史的辩证法却诠释了它不可能永远按老样子存在下去,外部世界改革与革命的潮流的冲击和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它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面貌。

——《世界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俄国当时社会的主要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俄国采取“改变自己的面貌”的具体措施。

(9分)

山东宁阳四中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二历史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1.D2.B3.C4.D

5.C。

宋明理学的概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所以A不合题意;

汉代儒学是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所以B错误;

汉代以后儒学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以D也不符合题意。

宋明理学是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所以答案选C。

6.C。

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

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天人感应”的思想:

灾异谴告,警告君主要爱护和关心百姓。

实际上是通过“天谴”这种形式来对君主的专制权力进行一定的限制,以防止君主任意妄为。

所以选C。

7.A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题干材料叙述了农作物种植的时间,即何时适宜种植,何时忌种植。

这实际上与阴阳五行学说一致。

故选B项。

9.A10.C11.B

12.A。

据材料“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可知,苏格拉底主张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而不应该抽签选举,从而看出其反对轮番而治,即A。

B是对材料断章取义的理解,排除;

C、D在材料中并未涉及到人文精神,排除。

故选A。

13.D14.A15.D16.D17.D

18.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时几乎在科学领域没有受过训练的技工们,对已经发明的设备进行再发明和改进,是17世纪和18世纪科学发展的特点,因此A项说法正确,B、D两项说法属于“科学理论反哺科技发明”,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

C项说法属于“科技发明是把双刃剑”,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A。

19.D。

材料没有涉及“市场”的任何信息,故A项错误;

题干没有提及技术的更新话题,故B项错误;

题干没有提及信息产业发展的问题,故C项错误;

题干中强调“网络就是传媒”“交流”等意思,故D项正确。

20.D。

材料列举了三个事例,共同点在于新科技出现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用于战争,故D项正确。

21.C22.A23.C

24.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陈独秀强调的是“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可知B项正确,CDA项不是题干中强调的内容,排除。

25.C

26.C。

《论持久战》属于抗战时期,故A项错误;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国民大革命之前文章,故B项错误;

材料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建设”可知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论十大关系》,故C项正确;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民主革命时期文章,故D项错误。

27.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是空想”可知此应为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主张,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A、D两项,选择C项;

B项应为1945年中共七大的召开,晚于题目中“《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时间“1940年”,故排除。

28.A。

根据材料中“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

”说明教育适应了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说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根据材料中“到20世纪80、90年代,工科院校在大学体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是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充分说明人才的培养根据时代发展而变化,故A项正确;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是50年代的教育方针,材料反映的是教育发展与时代变迁,故C项错误;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与题目不符,故D项错误。

29.A。

印象主义画家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在画面中造成一种“光”与“色”的生动明快效果,与材料中“以明亮的色彩和颤动的笔触来表现风景的画法”相符,故A项正确;

与材料中“以明亮的色彩和颤动的笔触来表现风景的画法”不符,故B项错误;

与材料中“以明亮的色彩和颤动的笔触来表现风景的画法”不符,故C项错误;

与材料中“以明亮的色彩和颤动的笔触来表现风景的画法”不符,故D项错误。

30.B。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材料反映的是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与希望,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ACD不符合题意。

31.参考答案:

(1)主要措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办太学,将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3分)目的:

通过提高民众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1分)

(2)特点:

书院规模相对较大、由儒生讲学、地点僻静、受理学和佛学影响等(2分)

条件:

思想条件:

理学的发展。

经济条件:

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

文化与科技条件: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使用;

科举制的改革与发展。

政治条件:

宋代重文轻武,学术氛围宽松。

(3)维新派和一些清朝官员都认为兴办近代教育是强国的条件,百日维新期间提出并创办了新式学校,这些“教育救国”思想和实践,有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启发民智,解放思想,对救亡图存有积极作用,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