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中学届高考模拟高三月考试题整理精校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0174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绵阳中学届高考模拟高三月考试题整理精校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绵阳中学届高考模拟高三月考试题整理精校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绵阳中学届高考模拟高三月考试题整理精校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川绵阳中学届高考模拟高三月考试题整理精校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川绵阳中学届高考模拟高三月考试题整理精校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四川绵阳中学届高考模拟高三月考试题整理精校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四川绵阳中学届高考模拟高三月考试题整理精校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四川绵阳中学届高考模拟高三月考试题整理精校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四川绵阳中学届高考模拟高三月考试题整理精校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四川绵阳中学届高考模拟高三月考试题整理精校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四川绵阳中学届高考模拟高三月考试题整理精校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四川绵阳中学届高考模拟高三月考试题整理精校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四川绵阳中学届高考模拟高三月考试题整理精校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四川绵阳中学届高考模拟高三月考试题整理精校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绵阳中学届高考模拟高三月考试题整理精校版Word下载.docx

《四川绵阳中学届高考模拟高三月考试题整理精校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绵阳中学届高考模拟高三月考试题整理精校版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绵阳中学届高考模拟高三月考试题整理精校版Word下载.docx

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

“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

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

《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③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

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

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

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

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

“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

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停止。

  ④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

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都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⑤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

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

  ⑥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

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

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

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

《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

到了《红楼梦》,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就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⑦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节选自吴组湘《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5.关于小说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①小说起源于劳动。

(见《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 ②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

对这两种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B.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C.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D.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6.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也不属于同一阶段。

B.《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则属于同一阶段。

C.《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不属于同一阶段。

D.《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也属于同一阶段。

7.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给小说做出明确定义的是梁代的萧统。

 B.“话本”即“话本小说”,是宋代兴起的。

C.说“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可见《长恨歌》是一部传奇小说。

D.《金瓶梅》是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署名是兰陵笑笑生。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乞者赵生传

苏辙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

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

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以此,或曰:

“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

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予诘之曰:

“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

”生曰:

“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

“吾将与君夜宿于此。

”予许之。

既而不至,问其故,曰:

“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

”予曰:

“生游何至?

”曰:

“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

“何故?

“彼多僧与官吏。

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

“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

”因叹曰:

“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

“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

”生不答。

一日生笑曰:

“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予矍然异其言。

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

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

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家本代州,名吉。

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

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

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

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

故德顺时见于外。

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莫:

通“暮”,年末

B.僧逾分,吏暴物故耳暴:

糟蹋

C.自此知生非特挟术特:

特别

D.居兴国,畜骏骡畜:

蓄养

9.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①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②吾意欲见君耳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①③⑥B.①②⑥C.②④⑤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内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很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坏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见到一定会止息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贬居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

赵生主动上门拜见,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忿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第II卷(90分)

四、(24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3分)

译文:

(2)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

(3)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

(4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滕王阁诗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1)颔联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请加以描述。

(2)这首诗表达了复杂的情感,请联系全诗分析。

13.按要求将名篇名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一空1分,共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2)岂敢盘桓,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上)

(3)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桂殿兰宫,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6)____________________,李广难封,(同上)

(7)杂花生树,__________________。

(丘迟《与陈伯之书》)

(8)山高月小,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后赤壁赋))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18分)

难忘那一缕生命的馨香

——怀念残疾人作家史铁生先生

①2015届高考模拟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

消息传来时,新一轮的冷空气正席卷神州大地,瑟瑟寒风中,大片的雪花正在漫天飘飞,路旁的松树、冬青的枝叶也低垂着。

②史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

读他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与地坛》,这篇散文我读得很慢很认真,前后读过三遍,这篇文章里,史先生用平实的文字平静而低调地叙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他从自身出发,对存在的信念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思考,文中的母子情深令人动容。

在文章里,他坦承当初的颓废与迷茫,“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他平静地回顾当初的心理挣扎,“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便决定活下去试试。

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

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

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

”他这样阐述自己最初的写作动机,“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

”他的写作状态近乎痴迷,“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中了魔了,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

”像一位邻家大哥把真实的心迹娓娓道来,把真切的心灵感悟与千万读者分享。

《我与地坛》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与生命价值的触动,是亲切而深刻真实的。

③史先生说:

“左右苍茫时,总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于是他过上了“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生活,我对他的全部了解来源于他的文章。

读《我的轮椅》后,我知道他身边有一位不离不弃的守候天使希米小姐,后来,略知他的生平,1951年出生于北京,16岁初中毕业,18岁响应号召去延安地区的清平湾下乡插队。

21岁住进医院,从此双腿瘫痪再也没有站起来。

28岁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30岁患上严重的肾病,这样一位深受病痛折磨的人,却在病榻上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等优秀作品相继面世,由于多年来病痛缠身,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从自身经历出发,直面死亡,逐渐升华出对心灵的真正探索和诘问。

《活着的事》、《写作的事》、《病隙碎笔》和《我的丁一之旅》无不深具哲思。

④“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于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这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对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也是对他本人及其作品最真实最恰当的评价。

⑤史铁生的一生,似辛勤的蜜蜂,默默地把生活的苦难酿成生命的馨香。

那些充满睿智哲思的作品,影响了无数的读者,他不屈不挠迎接命运挑战的豁达态度,深深感染了数不清的人。

从他的字里行间里,我们看到了高尚灵魂的绝美舞姿,倾听到崇高心灵的歌唱。

“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2015届高考模拟的最后一天,他走了,带着无数读者的眷恋与景仰。

他永远在我们身边,那一缕生命的馨香,将继续温暖我们的心灵。

14.试分析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方法及作用。

15.请分析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分)

(2)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16.依照文本,请分条概括出第⑤自然段中“那一缕生命的馨香”的具体内涵。

17.请谈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实践给你的人生启发,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六、(8分)

18.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

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

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

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

项目

百分比

 

非常想父母

65.0

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

79.3

害怕陌生人

51.2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6.7

觉得自己很一般

34.8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

40.2

(1)参照以上数据,请概括出两个主要结论:

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

(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40分)

19.读材料,请按要求作文:

爱因斯坦在50年代,曾被邀请担任以色列总统,但他拒绝了。

他说:

“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

大文豪马克吐温曾经经过商,做打字机生意和办出版公司,结果亏了30万美元,赔光了稿费还欠了一屁股债。

马克吐温的妻子奥莉姬深知丈夫没有经商的本事,却有文学的天赋,便帮助他鼓起勇气,振作精神重走创作之路。

马克吐温很快摆脱了失败的痛苦,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富兰克林说过:

宝贝放错地方便是废物。

请根据材料主旨,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不得少于800字。

绵阳中学学月试题

答案

1.C(A.mù

/mò

/mù

B.jí

/jì

/jǐ/jì

C.都读qiè

D.pǐ/pī/pǐ/pí

2.B(A.殒—陨,掠—略;

C.紧——锦;

D.陈—成)

3.D(A.“差强人意”:

大体上还能够使人满意。

此处应是“不能尽如人意”B.“三人成虎”:

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

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不合语境,可改为“众志成城”。

C.“栩栩如生”:

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

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可用“惟妙惟肖”。

D.“雷声大,雨点小”:

比喻做起事来声势造得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

4.C(A.选项“尽管”改为“即使”,关联词语误用 B.“近……左右”赘余。

D.项偷换主语,“出台一系列政策”的主语应该是“中央”。

5.C(劳动是小说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神话传说是小说形成的源泉。

6.B(《金瓶梅》与《红楼梦》写的是平凡人物,而其它三部作品写的是英雄人物。

) 

7.D(A.萧统仅是将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

B.话本包括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

C.《长恨歌》是古体诗)

8.C(只是)

9.B(③是赵生对养性的议论,④是赵生对“道”、“术”的理解,⑤是表现赵生的狂妄而非率性)

10.A(“因而”后的推导不对,不构成因果关系)

11.

(1)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的多年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迹。

(3分。

“虽”、“道”、语句通顺各1分)

(2)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

“然”、“不吾见”是宾语前置句、语句通顺各1分)

(3)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良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

(4分。

“恶”、“以”、“自晦”宾语前置、语句通顺各1分)

12.

(1)意境寂寥、冷清,高远、开阔(1分)。

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2分,大意要合理,描述要生动)。

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

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

(2)既有对雄伟楼阁的喜爱和赞叹(1分),又有对自然盛衰无常、宇宙浩瀚永恒、时光流逝不返、古今物是人非的感叹(1分)。

抓住关键意象,联系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1分)

13.

(1)茕茕孑立;

(2)有所希冀;

(3)泣孤舟之嫠妇;

(4)渺沧海之一粟;

(5)即冈峦之体势;

(6)冯唐易老;

(7)群莺乱飞;

(8)水落石出。

14.(环境描写)(2分),渲染了一种肃穆凝重的气氛(1分),寄托了的哀思。

(1分)

15.①史铁生为了避开现实世界的疾病给自己带来的迷茫、绝望、苦恼等,到地坛去寻找生命的慰藉。

②史铁生通过他充满睿智的哲思的作品,照亮我们日益颓废的心灵世界,使人反省,振作。

(2分)

16.答①与读者分享的真切的心灵感悟。

②从自身经历出发,升华出的对心灵的真正探索与诘问。

③追索人的价值和光辉。

④豁达的人生态度。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共6分)

17.①人生难免遇到挫折,我们要有直面挫折的勇气。

②我们不仅要有直面挫折的勇气,还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去点亮别人的心灵。

举例要扣住这两点。

(每点概括加分析2分,共4分)

18.

(1)①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关爱;

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答对一点3分,答对两点6分。

其他合理答案正常判分)

(2)示例:

留下你的关爱,守护他(她)的心灵。

(2分。

语意1分,修辞1分)

19.作文提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经营自己的长处,人生便会增值;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扬长避短;

找准自己的位置。

《乞者赵生传》译文:

高安乞丐赵生,衣服破旧,头发蓬乱,不曾沐浴清洗,喜好饮酒,喝醉酒就殴打责骂街市里的人。

即使有好事的人时常召他谈话,赵生也谩骂人家,斥责他的过错和恶行。

所以高安的人都称他是狂人,不敢亲近他。

但是他与人交往,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的多年疾病和他平生善恶行迹。

因为这个,有人说:

“这不是有道之人吗?

元丰三年,我被贬谪居住在高安,有时在路途上见到他,也害怕他的狂妄,不敢询问。

这年年末,赵生前来拜见我。

我问他说:

“你不曾求过人,如今拜见我,为什么呢?

”赵生说:

“我心里想见你呀。

”赵生曾经告诉我说:

“我将和你在这里夜宿。

”我答应了他。

不久却没有来,问他原因,赵生说:

“我将和你到别的地方游玩,考虑你不可能不受惊吓,惊吓或许伤了心神,所以不敢喊你。

”我回答说:

“你到哪里游玩的?

“我经常到泰山下,所见的情况与世上说的地狱相同,你如果见到这些,回来后应当不愿做官了。

”我说:

“什么缘故?

“那里有很多僧人与官吏。

僧人超出本分,官吏糟蹋财物的缘故(才到那儿)。

“你能到他们那儿,他们也知道尊敬你吗?

”赵生说:

“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

”赵生于是叹息说:

“这也是歪门邪术,不是正道啊。

你能够自我修养使精气与本性俱全,那么出入生死之间,将不用学就会,这样以后才算是正道。

“养气请允许我听从你的说法去做,至于养性该怎么办呢?

”赵生没有回答。

一天赵生笑着说:

“你曾经问我如何养性,如果有梦、醒的差异,那么本性就不全了。

”我非常吃惊,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

从此知道赵生不仅仅持有方术,也是知道道的人啊。

赵生两眼有白膜,看东西不清楚。

但时常能脱开白膜看到瞳孔,是碧绿色的。

他曾经自己说生于甲寅年,至今一百二十七年了。

赵生家本来是代州的,名叫吉。

侍奉五台山一个僧人,不能坚持到底,离开了他,游走四方。

少年时期没有品行,所做大多是不合法的事,和扬州蒋君一同学习。

蒋讨厌他,用药毒伤他的眼睛,于是就长了白膜。

赵生喜欢禽鸟和六畜,经常带着这其中的一样跟随自己,和它一起睡觉吃饭。

居住在兴国时,他畜养了一头高大的骡子,被骡子踢伤而死。

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良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所以德行和谨慎时常表现在外面。

现在我看赵生,他的鄙俗、拙劣、忿恨、困窘,并非专门用来隐匿自我,但他的言语时常有合于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