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50376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Keywords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

digitalizedschoolyard;

construction

  Author’saddressEducationalEquipmentResearchInstitute,MinistryofEducation,Beijing,100080,China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部在2000年10月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启动“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从此,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

数字化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众多解决方案中的一种,其整体化改革的思想得到教育界越来越多的认同和青睐。

它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校园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是信息技术应用在学校全面渗透的标志。

继一些大学提出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并付诸行动后,许多中小学也纷纷将数字化校园作为学校信息化的理想选择,启动数字化校园计划。

我国中小学校在经费数量、技术力量、办学目标和管理模式等方面与大学存在很大的差别,其数字化校园建设也应该立足自身特点,经受住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对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数字化校园的内涵

  数字化简单地讲就是将许多复杂的信息用“0”和“1”2个数字表示,然后利用计算机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实现其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

数字化的实质就是信息化。

数字化是就其表现形式而言,而信息化是就其内涵而言,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某一领域,就有某一领域的数字化行业,如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医院、数字化图书馆等。

  1990年由美国克莱特大学教授Kenneth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TheCampusComputingProject),最早出现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题为“数字地球:

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最先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全世界普遍开始接受数字化概念,随之引出“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各种概念。

  数字化校园是建立在校园网基础上的,它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在我国,中小学应用计算机进行教育大致经过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学习使用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二个阶段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第三个阶段就是建设校园网,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融入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应该包含3个基本要素:

数字化的学校教育环境、数字化的学校教育资源以及数字化的学校教育活动。

数字化的学校教育环境是指数字化校园的基础硬件和软件平台。

数字化的学校教育资源包括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各种课件、视频及音频素材、数字图书以及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产生和累积的资源等。

数字化的学校教育活动是学校在数字化环境下的运作范式,它包括以课程组织方式、课堂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方式、备课方式、作业方式、评定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决策活动数字化。

它并不只是把传统学校活动数字化照搬到网络上,而是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整理、设计和构造学校活动,优化并提高学校工作质量,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该借助校园网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校园的神经中枢,完成校园信息传递和服务,以及辅助完成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活动,以学校发展引领数字化校园建设,以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学校发展为指导思想。

  2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已在全国各地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从硬件上看,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基础设施建设很快,但其使用效率、应用效果与人们的预期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学、科研、管理等方法远远没有达到日常信息化程度。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在建设和应用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盲目投资中小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发展相对较晚,加上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在应用研究方面就更显滞后。

一些中小学校并没有认真研究自身现状,盲目引进和追逐技术潮流,甚至将一些大学的应用软件移植到中小学校,如远程教学系统、大型图书馆系统等,这些应用一进学校便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脱离学校实际,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相冲突。

  2.2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及应用据有关调查显示,学校在软件方面的资金投入远远低于硬件,对师生培训的资金投入则更少。

很多学校配备的计算机档次很高,在网络硬件设施上不惜花费上百万、上千万,在应用软件的建设上却不肯投入,造成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情况。

在软件的建设方面,学校比较重视各种管理系统的建设,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这对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而对于教学系统的建设,则显得相对薄弱。

特别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系统,如课件库、资源库、网上考试系统等的建设相对匮乏。

在资源建设方面,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大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支撑,但一些所谓的“资源库”只是从网络上下载的内容,缺乏原创性和校本特色。

  2.3应用分散导致信息孤岛学校在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中,各部门逐渐建立自己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如学籍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校园管理系统等。

由于这些系统来源不一,采用各自不同的标准,使用各种不同的数据库平台,应用软件也是千差万别,因此势必造成各系统之间数据彼此封闭,无法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交换以及相互关联,形成诸多信息孤岛。

这些信息孤岛阻碍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影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质量。

2.4大多数教师的信息素养尚待提高信息素养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

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提出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

其中信息获取第一,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

信息分析第二,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

信息加工第三,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

信息利用第四,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大多数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低,青年教师计算机水平比老教师高,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运用方面大多数教师显得吃力。

正因为大多数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低导致数字化校园运用效率低,所以一定要加强广大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以上这些都是中小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些学校的领导早就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对未来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也在积极推进学校数字化建设工作,但由于数字化建设本身涉及行业、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上级主管部门也存在“管业务的不懂技术、管技术的不懂业务”的状况,因此很难对学校的应用做出具体指导。

涉足教育行业的软件公司存在同样的问题,他们在学校应用层面上很难做出具体的指导。

自身力量不足,加之缺少相应的指导与帮助,中小学校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开展得十分缓慢。

探索数字校园在教育应用中实现的途径,不断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是一项迫切的工作。

  3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解决模式

  3.1功能定位,目标明确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首先要对其功能进行定位。

一般中小学校的校园规模不大,办学经费有限,计算机管理专业人员缺乏。

针对这些情况,必须坚持以经济实用为指导思想,同时要兼顾随技术进步可扩充升级的原则。

在规划校园网时,不仅要考虑现有的校园网情况,还要考虑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既符合经济原则,又具有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发展战略。

具体的原则就是数字化校园在建设中应该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设备,系统应易于升级和功能扩充,可以方便地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

整个系统应具有开放性,遵循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协议;

提供开放的网络接口和数据接口,使不同产品能够协同运行,方便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

整个校园网的功能应完全立足于学校管理和教学的需求,保证系统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安全、可靠、及时、准确。

网络系统必须有高度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对系统的非法入侵;

要提供有效的网络管理和系统监控体系,保证系统维护简洁方便。

在充分满足系统应用功能需要,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选用物美价廉、经济实用的技术和产品。

  3.2统一门户,数据互通目前,各中小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呈迅猛发展趋势,各部门工作已越来越依赖信息系统。

例如,办公室有人事管理系统;

财务部门有工资管理系统及资产管理系统等;

教务处有学籍管理系统、成绩统计系统;

信息科组还负责管理众多的系统,诸如教学资源库、视频点播系统等。

就学校范围来讲,各个系统中的用户信息本该一致、共享,但实际中往往因开发单位不一样,数据结构不一致,各系统间无法交换数据而导致各个系统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

同一个用户,进入校园网的不同应用系统,可能需要多次进行身份标认证,缺乏统一的访问资源和应用接口,导致许多工作的简单重复和管理效率的低下。

  通过翻阅文献和学校实际调研,笔者认为建立学生和教师的公共数据库,采用单点登录的方式,通过用户认证来统一各信息系统的用户管理,是解决数据互联互通的基础。

其次是统一数据标准。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早在2002年就发布《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互操作规范CELTS-40WD1.0》(简称《CELTS-40WD1.0》),该规范文本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作出详细的要求,建立一套与平台无关、与应用程序无关的数据交换标准,使得遵照此规范的应用程序之间能够无缝地交换数据,有效地解决系统互操作的问题。

所以,数字化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应严格参照《CELTS-40WD1.0》规范来进行。

建立共享数据库是解决数据互联互通的关键,共享数据库存储着与学生、教师、科研、办公等信息相关的基础数据,通过建立共享数据库,整合学校内各个系统的数据,提供集中的数据交换,实现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

另外,由于校园网络各应用系统已经被大量运用,为了保证每个应用系统仍然能够独立运行,在数据整合过程中应采用松耦合的集成方式,也就是说每个应用系统在保留原有的应用基础上,还要向其他应用系统提供一下业务服务调用,使得其他应用系统可以通过调用这些服务,从而达到访问该应用系统内部信息的目的。

  3.3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数字化校园应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领域深入应用,教育信息化给教学也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更应备受关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1月正式启动,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起止时间从2000年至2010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是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方面来体现的,它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为教师呈现出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与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

  要实现上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必然离不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因为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为实现其目标创建较理想的环境。

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具备使用他人提供的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能力,创造性的教学工作还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资源开发能力,如开发教学课件、教学工具等。

只有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业务水平高、技术较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才能使数字化学校的建设顺利进行。

学校要立足自身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新课程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培训,使教师从制作演示型课件的阶段转向以改变传统教和学的方式为重点的课程整合阶段,探索基于数字化校园环境的教与学的问题研究。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以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和延伸,更是今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起点和基础。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无止境的过程,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也是如此,数字化校园的“数字化”3字体现的不应是最终结果,而应该只是数字化的程度。

总之,数字化校园直接服务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庞大的耗时、耗力、耗财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规划、设计、应用和管理。

所以,在项目建设以前,提高认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认识到建设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只有去寻找和发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损失,建设好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数字化校园。

  参考文献

  [1](美)尼葛洛庞帝.胡泳,等,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7

  [2]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

(2):

15

  [3]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苟朝霞.校园网信息系统整合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7(17):

19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