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质对和谐社会的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1226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素质对和谐社会的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化素质对和谐社会的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化素质对和谐社会的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化素质对和谐社会的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化素质对和谐社会的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文化素质对和谐社会的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素质对和谐社会的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文化素质对和谐社会的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素质对和谐社会的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素质对和谐社会的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1公民科技文化素质有较大幅度提高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公民科技文化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素质指标,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才能确保和谐社会的实现。

了解本国的公民科技文化素质现状,并且提出有效的途径提高本国公民的科技素质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和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为了解本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不定期的开展调查。

中国科协借鉴国际通用的测试公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分别于1992年至2010年间进行了8次全国范围(除港、澳、台外)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到2010年为止,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3]与2007年调查结果相比,我国公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且对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基本科学术语的掌握、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的认识到达一定高度。

调查结果表明,城镇劳动者和农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提升速度较快;

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显著攀升,利用科普设施及参加科普活动的公民比例有所提高;

公民对科技的理性支持态度和参与科技事务意识仍保持较高水平。

  1•2公民科技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尽管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民的比例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

但是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仅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透过这些调查数据,仍有一些问题值得重视和反思。

一是不同性别的公民科技文化素质存在差异且有扩大化的趋势。

根据2003年的数据,男性的科技文化素质为2•3%,女性的为1•7%。

到2007年,男性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9%,女性具备的比例为1•6%,男女性公民科技文化素质间的差距拉大了0•7个百分点[4]。

二是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跟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密切相关,受过高等教育及身份为教师、公务员、外企人员和学生的群体,具备科技文化素质水平比个体户和农民等其他群体高出2-6倍。

三是城乡公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差距在扩大。

城镇劳动者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从2005年的2•37%提高到2010年的4•79%;

农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从2005年的0•72%提高到2010年的1•51%[3]。

两者之间的差距从2005年的1•65个百分点扩大到了2010年的3•28个百分点。

受经济因素和教育水平影响,农村居民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比例偏低,这是制约我国公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

四是邪教、封建迷信和伪科学仍有市场。

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取得不断进步的同时,在一些地方求神拜庙、巫婆神汉、神怪洞府、丧葬挥霍、宣传迷信等愚昧行为仍频繁发生。

假冒科学之名的伪科学、反科学的诈骗行为又有所抬头。

这些丑恶的现象,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上不和谐现象的集中表现[5]。

  2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公民科技文化素质建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广大公民具备基本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基础和支撑,有效克服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的瓶颈制约[6]。

因此,公民科技文化素质建设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公民科技文化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谐社会的发展依赖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发展,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成果的广泛传播又以公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和基础,低下的公民科技文化素质必然会制约高科技的研究和发展,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最大障碍。

公众科技文化素质水平高的社会能够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成为高科技诞生的土壤。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取得了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才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但是我国经济、科技和文化水平仍然落后,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有相当比例的人口是文盲、半文盲。

因为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所以劳动生产率很低,辛苦劳作,却难以摆脱贫困,重大人为灾害、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构建和谐社会,使之真正称之为“和谐”,就必须提高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2•2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迫切要求科技文化素质与人的发展之间的正反馈机制,会导致公民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准之间的“两极分化”。

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2009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7,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不到1%的家庭掌握着全国41%的财富,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收入差距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收入的两极分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知识差距互为因果的,知识差距是解释中国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最重要的可控因素。

据2009年统计,我国约有1200万贫困人口,大部分都集中在农村、革命老区。

他们是物质上最穷,经济上最落后,又是科技文化素质最低的一部分。

在这些贫困地区,人口低下的科技文化素质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比较严重的影响,不仅制约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还影响着农村稳定。

只有缩小城市和农村的知识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现状才能得到遏制。

  2•3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因素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已经不同程度地品尝到环境破坏带来的恶果,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只有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才能使人们意识到,人们的实践活动既要符合社会经济规律,又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正如罗尔斯顿说过:

“当我们要知道我们怎么样归属于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才会从那种资源关系的原型中得出自然界不归属我们的方式。

我们是想要把自己限定在自然界的关系中,而决不是把自然界限定在我们的关系中”[7]。

人与自然之间只有从过去异己、敌对的关系,变成和谐、互惠的关系,才能获得恒久和持续的发展。

我国由于技术低下的原因,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

2009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利用率仅为65%,城市垃圾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率不到69•1%,大量没有得到处理和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堆积在城市郊区或流入江河湖海,成为二次污染源。

对我国来说,要改变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的困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从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开始。

  2•4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源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物质基础,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从科学的本质特征以及社会对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求来说,科学精神应该成为公民自身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它既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宝贵财富,又是公民科技文化素质的灵魂所在,它不仅可以激励人们学习、掌握和应用科学,鼓舞人们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攀登前进,而且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领导和管理工作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表明:

不少依靠科技和改革开放而富裕起来的人们却热衷于愚昧迷信的活动,甚至个别政府官员也在大兴土木建各种庙宇。

这说明我国社会当前科学精神缺失已经相当严重。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全面进步的过程中,我们要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让科学精神成为我们在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道路上应该遵守的原则,成为我们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勇于修正错误的强大动力。

  3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途径目前,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对于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已经形成共识,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城乡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矛盾凸显的形势下,提高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绝不是仅仅依靠学校、科协的科学普及这两种传统渠道就可以达到目的,而是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投入和参与,整合社会上一切的力量和途径才能实现。

美国学者雅诺斯基(ThomasYanoski)关于公民社会的认识,现代文明社会是国家领域、市场领域、公众领域以及私人领域这四大互相重叠又相对独立的领域构成的[8]。

根据雅诺斯基划分现代文明社会的思路,结合我国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立足我国国情,面向全社会成员,发挥从政府、科普组织到公民自身的作用,从而切实有效地推进公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建设。

  3•1政府的全力支持是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保障政府对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最强有力的支持就是进行有效投入,包括政策保障、资金投入两个方面。

政府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适宜政策并认真贯彻落实。

各级政府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经费投入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制订,并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学技术教育和科普投入,建立促进科学技术教育和科普事业发展的奖励制度,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财政拨款是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主要保障,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重视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重视对科学普及的投入。

为此,“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3]。

  3•2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是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的科学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科技工作者团体面向公众开展的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对提高全民特别是大批没有完整接受基础教育的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各类大众传媒开展的科学技术传播,已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对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立一支职业化的科学传播队伍是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主体保证。

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日益高度专业化,科学家的知识通常是面向专家同行的、最前沿的研究热点,而科学传播者所传播的科学知识是面向大众的、相对通俗的科学知识,使得科学知识生产者和科学知识传播者由于信息内容的差异而产生距离。

其次,建立足够的科技场馆是发挥科学普及功能的重要物质载体。

与2005年相比,公民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明显提高,由于“本地没有”而没有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明显降低。

以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的参观情况为例:

2010年参观过的公民比例为27•0%,比2005年的9•3%提高了17•7个百分点。

2010年因“本地没有”而未参观过的公民比例为37•6%,比2005年的55•7%降低了18•1个百分点[3]。

尽管在过去的几年,公民利用科普设施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增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科技场馆和科学文化设施仍非常缺乏。

截止2009年,我国先后建立了约921座科技类博物馆,其中,自然类博物馆287个,科技馆280个,专业科技博物馆154个。

从科技类博物馆的数量与人口总数的比例看,我国大陆地区仅相当于美国的1/4、英国的1/2•4、51日本的1/8和我国台湾地区的1/7[9]。

再次,利用网络媒体等先进手段来拓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

201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

与2005年的调查结果相比,2010年公民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比2005年的6•4%提高了20•2个百分点。

这就说明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互联网这个现代媒体,加强科普网站建设,提高科普网站的覆盖率和传播质量,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从而提高我国公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整体水平。

  3•3全民参与是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关键要切实有效的提高全面的科技文化素质,无论是财政投入、人力支持,还是主体的自身参与,都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我国全体公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投入到科学普及的宣传与学习活动中来,产生自下而上地效应,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条线路地合并融合,利用多元化、多层次的渠道和方式,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公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才能真的得到实现。

和谐社会构建要求全民积极参与到弘扬科学精神、全面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中来。

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这项工作,人人都是受益对象,公众的广泛理解参与和全社会的支持与倡导,是取得良好成效的一个重要条件。

只有全民参与,才能保证公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公民科技文化素质建设提供一个正常、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