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5141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ocx

《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ocx

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金融支持是推动农村城镇化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条件,且国有商业银行所发挥的金融支持功效正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本文引用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农村城镇化金融信贷模型,剖析了造成农业金融困境的主要宏微观因素,揭示了农业投融资体制的本质和金融支持的巨大潜力。

同时结合农村地区的金融投资现状,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主要就农村产业化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方面讨论了农村城镇化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商机与挑战,且以此为着力点探讨了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支持金融信贷模型

一引言

(一)农村城镇化理论

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

结合国情分析,城镇化分为两个层次,即过渡阶段的农村城镇化和更高层次的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1]是指要实现县域范围内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中,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农业人口比重日益下降,城镇与农村的差别不断缩小,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

农村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更新的格局在空间上的实现形式,是资源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

这个过程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向城镇转移;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四是生产方式向规模化、集中化、市场化发展;五是生活方式向多元化、社会化。

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过程的基础层次,强调农村不断向城镇转化的过程。

既然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农村城镇化发展就要兼顾金融支持城镇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单纯以城镇为研究对象,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对服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企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是片面的,完全从发展农村经济非农化和农村金融角度出发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讨论同样是不全面的。

因此本文探讨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农村城镇化发展主要通过支持农村产业化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大渠道实现的,且这三个方面皆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农村市场的意识已经大大提高,在金融供给,业务支持,渠道建设,产品创新等方面均有所改善。

且国有商业银行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优势,相较于农村信用社,农村邮政储蓄和民间资本而言,具有高的业务管理水平,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更充足的信贷资本,更密集的营业网络和更高效的支付结算体系。

其中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四大行中最大的涉农商业银行,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正发挥着领跑带头作用。

(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4年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其《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阐述了“两个部门结构发展模型”的概念,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这两种体系构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此后H.Fei&G.Ranis在1964年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强调在不同阶段工业和农业对比力量的转换,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

我国是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国家,这种“二元”结构不仅体现在工农产业之间、“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之间,还特别体现在城乡区域之间,城乡经济仍然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城镇化的发展初期是由工业化推动的,在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共同达到13%左右的水平后,城镇化开始加速并赶超工业化,到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占到GDP的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化对城镇化的贡献作用表现出减弱趋势[3]。

(三)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2]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

其涵义是:

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

该理论强调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功能,主要利用组织力量或市场力量“自下而上”地构建区域专业化分工,形成聚集经济效应。

产业集群最突出的特点是众多产业关联密切、地理空间集中,以相互信任和承诺为交易协作基础的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一种比纯市场结构稳定,同时又比科层组织灵活特殊的组织结构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不局限于规模较大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同样可以形成适合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我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正是在农村与小城镇兴起的,并且基于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率先获得集群式的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并进一步对邻近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辐射,最终导致区域经济的相对均衡增长。

二我国农村金融困境及模型分析

长期以来,我过农村城镇化战略的金融支持都是在政府主导,市场辅助的金融服务体系下开展,且国有商业银行虽说已经意识到农村城镇化所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但具体到开拓农村信贷市场,发展各项中间业务服务,从而支持农业产业化;扩大小微企业贷款,从而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各个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总结起来当前农村金融困境可以归结为金融支持总量不足与非农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信贷合约模型来进一步分析造成此金融困境的宏微观成因。

(一)金融支持总量不足与非农化

按照钱纳里1986年所提出的的多国模型,在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即S曲线的过渡期),农业的就业比例持续下降,且大致从人均1000美元开始农业就业发生绝对下降,一旦现代产业部门吸收了农业中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资本的密集度就迅速提高,这时农业发展过程的重要特征就是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资本量不断提高。

而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个经济结构转变的的时期中,限制农业投融资体制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业投入的资金总量不足,而且各投资主体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资金非农化现象。

第一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其投资总量力度不足,且在结构分布上不均衡。

按照上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及农业投入在社会总投入中的比重都会逐渐下降,但是农业投入总量和农业投入的增长速度应当是累进的,且两者存在密切相关性。

产值增长率与投资需求增长率之比表明,农业投入增长与农业总产值增长之间还存在一个超前增长的关系,例如农业投入总产值每增长1%,需要农业投入增长超过1%与之相适应,且定义农业总投入增长率与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之比为超前增长系数。

随着农业总产值的逐年增长,估计十二五期间,我过农业总投入缺口达到2至3万亿。

金融支持的总量投入不足更直接导致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和农业产业发展缺乏源动力。

第二,农业信贷支持总量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对农村放贷总量均小于来自农村的存款储蓄。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自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金融资源从农村的净流出量高达数百亿以上,农业和乡镇企业从国有商业银行所获得贷款额度不超过17%。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12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0.1%,基本与2011年持平(来源中国经济网,2013年2月22日),而其所获得的国有商业银行系统的金融资源为2012年末的17.63万亿元(来自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不足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放贷总量的10%。

且自2000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已全面收缩县及县级以下的营业机构,给农业信贷业务受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第三,农业资金的非农化迁移。

自实行联产承保责任制以来,农户逐步成为农业投资的主体,典型的现状是粮食收购价格逐年递增,而每百元粮食资金生产的粮食总量正逐年下降。

这种趋势意味着未来我国生产同样多的粮食将要求更多的甚

至是加倍的资金投入,由此减缓由于资金投入效益下降给农民收入增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促使了农业资金的非农化迁移。

上述农业金融困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微观诱因和宏观背景,既与微观农村金融信贷主体的行为特征紧密相连,也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导致的农业较之于工业的效益低下息息相关。

(二)农业金融的信贷合约模型[4]

农村信贷涉及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谈判与缔约,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过程的实质就是各方面的合约选择和缔约过程。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村金融的微观模型就是借款人和贷款人互为约束的条件下,通过对借贷金额、借贷利率等变量进行选择从而实现双方收益最大化的过程。

假定农户有两种选择,一是从事非农活动赚取工资性收入

,二是借贷定额资金

从事农业生产以获取农业性收入为

,其中

为农业收益率。

假设农户在借款从事农作时,贷款的偿付主要依赖农作的收益情况,且

,从而保证投资收益不会亏本。

若贷款利率约定为

,则借款人最后的总收益

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

(1)当

时,

.

(2)当

时,

.

且假定情形

(1)发生的概率为

,则情形

(2)发生的概率为

.则借款人的预期收益

.

(1)

假定银行也有两种选择,一是贷款给农户资金

,二是投资非农领域,设此时收益率为

,则放贷的机会成本是

在贷款给农户时,对应上述两种情形,银行的收益

也有对应有如下情形。

(1)当

时,

.

(2)当

时,

.

因此,银行的预期收益为

.

(2)

要使得农户和银行之间的信贷交易能够顺利达成,则必须满足如下的约束条件。

(3)

(4)

因为本文以国有商业银行为决策方,故在此放贷合约模型中,将进一步探讨满足怎样的条件,银行方将给农户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

即在满足贷款人收益最大化的情形下,借贷双方达成一个关于贷款数额

和贷款利率

的放贷合约。

这个合约首先要求满足(3)和(4)的约束条件,同时还应满足如下条件,

(5)

假设(5)存在最优解

,分别代入(3)和(4)中,假定

为决策变量,可得

(6)

(7)

式(6)为农户可接受的贷款利率水平,可见农户所得到的工资性收入

越高,其放弃贷款从事农业性生产活动的机率则越大,反之农户从事非农业经营活动的动机会则越强。

式(7)是银行所能接受的最低放贷利率水平,若资金的机会成本越高,利率相应就应更高,在利率受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会自然倾向于流向高收益率的投资,从而使得资金的非农化成为一种必然现象。

由(6)和(7)两式,可知

化简后有

(8)

简言之,均衡解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农户贷款的农业收益率不小于银行放贷的机会成本率与农户从事非农经营的机会收益率之和。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传统农业仍占据主要地位,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率不够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致使农业性质的放贷更多的倾向于政策性放贷,致使国有商业银行对农业贷款的收益期望降低,放贷积极性不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仍在于进一步推动农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提高农业收益率,扭转当前资金非农化流失的被动局面。

三农村城镇化带来的商机与挑战

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逐年推进,金融支持体系也将逐步由政策性推动过渡至市场为导向,在这一转变和过渡期间,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为国有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商机和挑战。

中国工商银行作为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若能抓住此商机并迎接挑战,将极大地有利于其经营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市场拓展,增强同业竞争力。

(一)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农村城镇化的挑战

1.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路桥区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纵观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6]:

(1)拥有一支面广量大、以农民购销户为主体的农产品流通大军;

(2)培育了一批档次高、上规模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基地;(3)建起一批以专业市场为骨干、批发与零售相结合的农副产品市场。

依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征,国有银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挑战为

(1)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信贷资金;

(2)利用信贷杠杆工具,通过贷款的投向,引导农业生产部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3)发挥金融服务的避险功能,防范和化解农业经营的高风险;(4)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信息平台,引导农民合理组织生产,降低市场风险,加快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经济发展方面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处于城市化的中高级阶段,此时正是带动投资大幅增长的最好时期。

初步预计在2010至2015年间,我国城市化带动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量将达到44万亿元。

如此巨大的投资需求,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而我国近十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值仅6%左右,占GDP的比重年均值不足3%,二者均未达到合理水平[7]。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最佳比重为10%至15%,占GDP的最佳比重为3%至5%。

依据放贷合约模型,我国金融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商业金融缺乏动力和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有限。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周期长、资金占用大、成本回收时间长,这与商业金融自身的赢利要求并不符合,而多数项目动辄10年以上的融资期限与商业金融的资金来源期限并不相匹配。

以上原因导致了市场运作机制下的商业金融缺乏动力进入该领域。

因此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政府一直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和建设主体,财政资金担当着城市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

当纯依靠财政资金不足以支撑该庞大的建设工程。

目前中国工商银行通过个人经营贷款满足了部分城镇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拓宽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凭借“工银商友俱乐部”服务平台向俱乐部的小微企业推出“商友货”专属融资产品,用以拉动城镇经济的发展。

故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经济发展的挑战为

(1)创新投融资模式,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筹集资金;

(2)通过大力支持重点企业,产生经济发展的龙头,按产业集群理论,实现规模经济;(3)引导城镇因地制宜的发展具有区域禀赋优势的新兴产业和特色经济;(4)引导城镇强化市场功能与提高服务业比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

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聚和农村人口的就地转化,均需要城市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收入有足够大的差距可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且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有足够强的能力可以容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

当前城镇化进程中,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顺利转移,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服务功能的完善外,促进城市自身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是建设经济城市化的软环境、提高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接纳能力的核心途径。

国际经验和我国城市化实践表明,以劳动密集为主要特征的中小企业一直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主要流向,而对于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来说,资金短缺一直是其发展中的一块短板。

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自我融资的比例达90.5%,银行贷款为4.0%,非金融机构融资占比2.6%,其他渠道占比2.6%。

由此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比例不高,且资金来源单一。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换,

(1)满足农民对保险和社会保障的需求;

(2)满足促进居民自主创业、就业的金融服务的需求;(3)满足进城农民消费信贷等服务的需求。

(二)农村城镇化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商机

1.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商机

城镇化进程的基础条件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备尤其是交通通讯供水供电和环境保护等设施建设。

以广东省为例,“十二五”期间计划城镇化率由64%提升至68%,城镇保障性安居安居工程建设由20万套增至180万套。

十二五伊始,全省通车里程达到14万公里;完成4.8万公里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000公里左右,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900公里左右,地铁达到300公里以上,到2015年,轨道交通里程达到5000公里(其中,城际轨道交通约7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500公里;港口货物通过能力13亿吨,力争实现沿海主要港口均通航10万吨级及以上船舶;民用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2亿人次(见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因此促使工商银行信贷投放由由传统工商企业更多地转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如此既有利于信贷风险防范,更有利于扩大优质信贷市场。

2.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商机

中小企业是推动城镇经济增长的支柱力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于中小企业,且其零售价和工商税收增长率均高于大型企业,且为城镇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

“十二五”期间城镇净增就业人数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而完成该任务的关键在于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

故抓住中小企业的发展契机,即可通过上浮贷款利率得到较高的经济收益,也可通过扩大市场,减少信贷集中风险并降低同业竞争带来的高额成本。

以工商银行为例,2012年工商银行向实体经济企业发放的贸易融资余额比2011年末增加了1,240亿元,增幅为17.0%。

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3.99万亿元,占全部公司贷款的72%。

特别是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8万亿元([9])。

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有力的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同事拓展了本行的信贷市场。

3.城镇居民生产和消费需求带来的商机

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张和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城镇化的基本条件,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通过积极发展住房金融业务和其他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将为工商银行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找到新的市场拓展方向。

以广东省为例,“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3898元递增至35100元,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增长3%,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至2015年达到6.6万(见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镇居住或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对购置大宗生产和生活用品都将产生巨大的需求这也为处于县城和中心镇的工商银行各类分支机构大力拓展消费信贷业务带来良机。

四推动农村城镇化的策略

面对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种种商机,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要着眼长远,把握机遇,加快对城镇化建设带给银行业务拓展影响的分析研究,抓好统筹安排。

根据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趋势,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优质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一)加强对城镇基础公共设施建设的支持

一要明确竞争对象。

以工商银行为例,今后其市场拓展的重点应立足于三大板块,即电力,交通和城建。

要抓住电力体制改革及西电东送的有利时机,全力支持三大水电基地建设和骨干电网改造等项目,还要加大对新建公路项目的业务拓展。

二要加强对项目的营销,要建立对城镇基础公共设施业务拓展的“快速反应通道”,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

县支行要发挥信息资料收集和反馈的功能,市分行要发挥纵向和横向的协调联系作用,省分行要立足专业优势,加强指导督促和管理作用,发挥整体优势。

最后,推广和应用客户经理制度。

要制定中长期客户经理战略,由客户经理负责项目营销的规划,市场调研和客户关系管理,以便项目营销的顺利开展。

(二)加快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要转变经营理念,树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思想。

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应做到“大中小齐头并进”,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不以所有制为界限,择优寻找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和有信用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

二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小,需求急的特点要在市场准入条件上进一步放宽标准,降低贷款下限;在贷款审批上,要下放一定额度的审批;在贷款利率上,要允许根据实际情况来浮动贷款利率,满足不同贷款企业的需求;在贷款品种上,要根据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适时推出符合企业需求的贷款业务品种。

最后,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营销的考核奖惩。

国有商业银行要吸取过去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信贷资金运用较好,中小企业贷款资产质量高的分支行要给予必要的激励;对信贷资金运用较差、资产质量较低的分支行要收权严控。

(三)积极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一要积极引导促进消费观念的转变。

作为个人消费贷款客体的居民个人,要逐步实现由自我积累型消费转变为有信用支持的适度超前消费,这需要国有商业银行的大力宣传和舆论的积极引导

二要加强营销,积极拓展个人消费信贷市场。

对现有贷款品种分类排序。

把深受客户欢迎、市场潜力大、风险低、效益高的个人消费贷款作为业务营销的重点,大力发展个人住房消费、汽车消费和教育消费等信贷业务。

三要简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在保证有效控制和防范贷款风险的前提下,简化个人消费贷款手续,促使贷款担保形式、范围和审批环节等方面更加灵活多样。

(四)加快金融业务创新以适应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一要发挥好主渠道作用,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由于政府财政资金的相对不足,银行信贷资金在间接投融资中始终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对采用BOT(建设、经营、移交)和TOT(转让、经营、移交)方式的城建经营模式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为各类投资基金筹集运营资金提供咨询、评估和相关的金融服务。

二要加强对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为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城镇建设项目信贷政策的分析研究,充分掌握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有关信息,把城镇建设项目作为业务拓展的重要战场,信贷政策的制定要有超前意识。

最后要加快创新信贷业务品种。

要不断加快金融创新步伐,积极试办以城市有效资产作为抵押的信贷业务,以经营城市的各种有效收费作为抵押,办理抵押贷款业务。

且积极探索和推行新的贷款品种,提供个性化信贷服务,满足不同优质客户对信贷产品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莉亚.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探讨[J].河北金融,2007(4):

10-11.

[2]宋建华.国有商业银行农村市场零售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金融纵横,2011(8):

1009-1246.

[3]H..钱纳里,M.塞尔昆.发展模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8.

[4]张劲松,赵耀.农村金融困境的解析:

信贷合约角度[J],管理世界,2010

(2):

177-178.

[5]李小龙.国有商业银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06(16):

112-116.

[6]范立夫.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问题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0(07):

1006-3862.

[7]段娟,文余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

(1):

80-84.

[8]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课题组.城镇化建设中工商银行面临的商机和经营对策[J],2004

(1):

31-36.

[9]中国行业研究网.2012年上半年工商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累计分析[EB/OL]

[10]陆岷峰,马艳.以金融支持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新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

(1):

98-102.

[11]梁欣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5):

7-9.

[12]段娟,文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