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1530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校WORD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Word格式.docx

始丛林;

没有公正法治,现代社会也可能堕落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今天,随着物质财富不断累积,富裕起来之后的价值追问,更加峻切地摆在国人面前;

涵养我们

时代的精神道统,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出国旅游,能否用自己的行为.展示一个大国的文

明?

汽车时代,能否遵守规则,让社会多一份法治意识?

网络普及,能否尊重隐私,向他人释放出诚

信和友爱?

从这些点滴努力中,一个人能够获得自我升华,一个国家何尝不能实现从物质现代化向精

神现代化的飞跃?

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遥利;

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舍弃一时得失;

总有一种感

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的力量可以弥补物质的不足。

物质丰裕的时代,

精神的星光则能照耀我们走得更高更远,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收获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选自2014年4月9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精神道统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精神道统以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为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

习性、行为操守。

B.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属于精神道统这个范畴。

C.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只有人人去努力,讲文明,遵守规则,尊重隐私等,方能获得自

我升华。

D.悠久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影响下,孕育中华儿女崇德尚

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2.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说精神的星光能照耀人们走得更高更远的一项是(

A.近日,中国首善陈光标在云南盈江地震灾区行善时,和受灾群众一起手举200元捐款合

影,这高调行善,甚至暴力慈善的行为显得格外的耀眼,甚至显得另类。

B.苏州公交上一男子吃瓜子乱丢,旁边的西装男进行劝告,争执中西装男捏了小伙的脖子,瓜

子男情绪激动,语言轰炸连续七分钟并扯衣服不让西装男下车,公交司机和乘客劝架无果,最终西装男忍无可忍暴打瓜子男。

C.12月19日,沈阳大爷王福顺在人行道上被一名骑电动车的男子撞倒。

男子停车询问大爷是

否需要就医,大爷称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走吧,然后一瘸一拐离开了现场。

D.四川成都49路公交车上,一名63岁老人为抢座位,坐到一穿短裙的青年女子的腿上,并在

该女子让座后因言语不和扇其耳光。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向来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

身成仁。

儒家思想关于义的观点态度可以证明这一点,

B.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是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

治。

C.中国今天的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与缺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息息相关。

D.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一个人能够获得自我升华,一个国家也能实现从物质现代化

向精神现代化的飞跃。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

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举进士,调叶县尉。

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

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

震三一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税),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

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实录》成。

擢起

居舍人。

丁母艰。

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

章敦、蔡卞与其党论

《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

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

所余才三十二事。

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至是首问焉。

对日: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

之,真儿戏耳。

凡有闯,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骶

(歪曲,枉曲)法。

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

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

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送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

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

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

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

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濡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

云。

(《宋史·

黄庭坚传》)

4.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B.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C.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D.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

心,各有所爱所好。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

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B.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

面对盘

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

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

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

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2)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11分)

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8.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乱山残雪夜这句诗。

(6分)

9.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的部分。

(1)音乐是中国诗词里的常见内容,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的两句

(2)苟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______,____

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3)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名作,词中写道:

乡情自古伤离别,更那

堪冷落清秋节!

___

_?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太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

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25分)

时间之旅

林清玄

在李维的大学毕业典礼上,一名神秘的老妇人送给李维一只金表,并对他说:

我在等着你。

便自人群中消失,经过多方查访,李维找到该老妇的住处,老妇却已在他毕业典礼当晚逝世。

八年后(一九七九年),李维成为剧作家,有一天他前往一座老式的旅馆度假,在大厅里,他看

到一张摄于一九一二年的女明星肖像。

李维查询之下,才知道这位六十年前如花似玉的美女,竟然是

八年前送他金表的神秘老妇人。

为了实践八年前我在等着你的誓约,李维用自我的意志催眠,终于回到一九一二年与年轻时

代的珍西摩儿发生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超越了六十年的时空,爱情随着时空的换散发出震慑人的

光芒。

结局是,李维无意间从衣袋中掏出一枚一九七九年的银币,时光即刻向前飞驰六十年,风流云

散,一场以真爱来超越时空的悲剧终于落幕。

这一段故事是电影《似曾相识》.(SomewhereinTime)的本事,情节单纯动人,但是其中却有一

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是爱情与时间的问题,故事一开始几乎是肯定真爱可以超越时

间的限制,让观众产生了期待;

结局却是,真爱终于敌不过时间的流逝,留下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悲

剧。

爱情是可以突破时间而不朽的吗?

这是千古以来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大疑问,可是在历史中却

没有留下确切的解答。

我们每个人顺手拈来,几乎都可以找到超越时空之流的爱情故事,莎士比亚笔

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与林黛玉,小仲马笔下的亚芒与玛格丽特,沈三白笔下的

芸娘,歌德笔下的夏绿蒂,甚至民间传说里的白娘娘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可以说是熙熙攘

攘,俯拾即是。

问题,这些从古破空而来的不朽情爱,几乎展现了两种面目,一种是悲剧的面目,是迷人的,

也是悲凄的;

一种是想像的面目,是空幻的,也是绝俗的。

人世间的爱情是不是这样?

答案自然是否

定的,我们假设人间有美满与破碎两种情爱,显然,美满的爱情往往在时空的洗涤下消失无

形,而能一代一代留传下来动人热泪的情爱则常常是悲剧收场。

这真应了中国一句古老的名言恩爱

夫妻不久长。

留传后世的爱情故事都是瞬间闪现,瞬间又熄灭了,惟其如此,他们才能化百年悲笑于一瞬,让我们觉得那一瞬是珍贵的,是永恒的。

事实上一瞬是否真等于永恒呢?

千古以来多少缠谴的爱侣,而今安在哉?

那些永世不移的情爱,是不是文学家和艺术家用来说骗向往爱情的世人呢?

夏夜里风檐展书读,读到清朝诗人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对于情爱有如此的注脚:

紫陌眷情,漫额裹春纱,

自饷春耕,小梅春瘦,细草春明。

春日步步春生。

记那年春好,向春莺说破春情。

到于今,想春笺春泪,都化眷冰。

怜春痛春春几?

被一片春烟,锁住春莺。

赠与春依,递将春你,是依是你春灵。

算春头春尾,也难算春梦春醒。

甚春魔,做一场春梦,眷误双卿!

这一阅充满了春天的词,读起来竟是娥眉婉,千肠百结。

贺双卿用春天做了两个层次的象征,

第一个层次是用春天来象征爱情的瑰丽与爱情的不可把捉。

第二个层次是象征爱情的时序,纵使记得

那年春好,一眼便已化成春冰,消失无踪。

每个人在情爱初起时都像盂郊的诗一样,希望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坐结行亦结,结尽

百年月;

到终结之际则是还卿一钵无情泪,

他年重检石榴裙(苏曼殊)。

种种空间的变迁

和时间的考验都使我深自惕记,如果说情爱是一朵花,试问哪里有永不凋谢的花朵?

如果情爱是绚丽

的彩虹,人世哪有永不褪色的虹彩?

如果情爱是一首歌,世界上哪有永远唱着的一首歌?

在渺远的时间过往里,

情爱竞仿佛一条河,从我们自己的身上流过,从我们的周遭流过,有

时候我们觉得已经双手将它握实,稍一疏忽,它已纵身入海,无迹可循。

这是每一个人都有过的凄怆经验,即使我们能旋乾坤,让时光倒流,重返到河流的起点,它还

是要向前奔泻,不可始终。

对于人世的情爱我几乎是悲观的,这种悲观乃是和时间永久流变的素质抗衡而得来。

由于时

时存着悲观的底子,使我在冲击里能保持平静的心灵——既然情爱和时间不能并存,我们有

两个方法可以对付:

一是乐天安命,不以爱喜,不为情悲;

二是就在当时当刻努力把握,不计未来。

会心当处即是;

泉水在山乃清。

只要保有当处的会心,保有在山的心情,回到六十年前,或者

只是在时序推演中往前行去,又有什么区剐呢?

时间之旅只是人类痴心的一个幻梦吧!

一一九八一年九月十九日

注弘一法师赠会泉法师联语,刻在厦门会泉墓地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电影《似曾相识》的本事以单纯动人的情节,揭示了爱情与时间的问题,肯定真

爱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让观众产生了期待。

B.中国古老的名言恩爱夫妻不久长显示爱情就是一出悲剧,古今中外的无数爱情故事证明

了这个结论。

C.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借春天为爱情注脚:

爱情是无法超越时序的。

D.这篇散文以时间为经,情爱为纬,阐述了时间之旅的虚无,带有明显的消极情绪。

E.隋爱和时间不能并存,我们有两个方法可以对付:

-是乐天安命,不以爱喜,不为情悲。

认为要保持平静之心,活在当下是根本,时光倒流

也无济于事。

(2)说对于人世的情爱我几乎是悲观的,时间之旅只是人类痴心的一个幻梦吧!

为什么?

(3)运用哪些手法来表达自己对时间与爱情的解读?

请简要分析。

(4)爱情是可以突破时间而不朽的吗?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

认识。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赵小兰

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

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是蒙古裔的满族人。

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

她被关

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

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受震撼:

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竞可以舍弃生命?

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

要照顾两Al年幼的弟弟。

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

学。

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

叶嘉莹至今保存着老师当

年写给她的信。

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膏出于蓝而胜于蓝,

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信是用漂亮的繁

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风雨逼人一世来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

让念书,

也就念了。

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

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

到台湾。

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

谍而~抓。

3年后丈夫出狱,性情却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

象。

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

她经常噩梦连连,近

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

她记得诗是这样写的:

风吹瓦堕屋,

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

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来她发现,自己的记诵与原诗并不完全相合,但她默默要求自己:

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

丈夫,也要宽容忍让。

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

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

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

她的小女儿说,‘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晗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

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

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

再生变故。

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

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

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

农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

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

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

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

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

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

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

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

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

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诗歌使人心不死

201

3年之前,叶嘉莹几乎每年都要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来回奔波,不过,南开大学已然成为她从

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基地。

早在11年前,叶嘉莹就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所长。

不久前,有热爱中国诗词的友人听说她今后将定居南开,决定捐资,与南开合作为她兴建了一

栋集科研、办公、教学、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定名为迦陵学舍。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

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

样化为灰烬,如果让这有限的生命之火为点燃其他木柴而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苌久地流传下去,所

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

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

这话也有道理,可

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

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选文有删改)

【相关资料】

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

古典诗词里蕴舍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

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

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o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A无数。

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旧道德,新知识家教的女子,叶嘉萤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

(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

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B.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

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

C.叶嘉莹在国内各地高校讲授诗词,没有采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是讲解诗歌的

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D.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他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

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

E.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

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

(2)叶嘉莹为什么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

请结合文本加以回答。

(3)叶嘉莹借诗歌度过忧患,获得疗愈,请结合文本分析叶嘉莹借诗歌度过哪些忧患。

(4)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有哪些突出表现?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词语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馄饨(dn)

睥睨(n)

奋不顾身慢不经心

B.洞穴(xu)跬(ku)步

唉声叹气死皮赖脸

C.哂笑(shn)横槛(jin)

莞尔而笑不悱不发

D.央浼(mi)辖制(xi)

金壁辉煌殒身不恤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在钱塘江边,滔天巨浪,迎面扑来,瓦釜雷鸣般的巨响,让

岸边观潮的游客惊骇不已。

B.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C.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

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D.最近单位组织员工去鲅鱼圈旅游,这个季节正是海鲜收获的时候,大家都期待着,因为这趟

旅行不仅有优美壮阔的海景相伴,还可以大快朵颐,岂不美哉1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建造车间的彩钢板没有加用阻燃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