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1683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Word格式.docx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体现了他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

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

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感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

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

近年来,我的习惯已完全改过。

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

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

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嫌恶;

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的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朱光潜《谈文学》)

把数量不多的好诗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朱光潜《谈文学》)

朱光潜的座右铭: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高考在线•随笔】

随笔是一种随意抒写、灵活自由的散文体裁,它可以即兴执笔,随意挥洒,自然天成,浑然一体。

随笔这种文体,古已有之,汉魏以后形成规模,称之为“笔记”;

宋代,随笔达到极盛,始有“随笔”之名。

洪迈的随笔最有名,著有《容斋随笔》,传说毛泽东终生珍爱,临终前十三天还要看这部书。

我国现代“随笔”源于西方随笔(essay),也译为“试笔”,日本作家厨川还说到:

“随笔比什么都紧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人格的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

鲁迅将随笔定位在“好友”之间的“任心闲话”。

而且是“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入题。

(3)作家背影

朱光潜的《谈美》又叫《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

书出版后,上海书摊上出现一本署名“朱光潸”的书,书名叫《给青年的十三封信》。

朱先生看后哭笑不得,给这位“朱光潸”写了一封信,含蓄地说了做人要坦诚的意思,署名曰“几乎和你同姓同名的朋友”,在《申报》上发表了。

  1984年春天,朱光潜完成了他最后一部翻译巨著――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的《新科学》,体重只剩35公斤,夏天他就病倒了。

朱光潜说:

“我的时间不多了。

中国的美学研究还很落后,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料不足。

我多翻译一些,可以为后人研究提供方便。

”他每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除了吃中饭,他不离书桌不下楼。

夫人和女儿嗔怪他:

“简直着了维柯的魔了!

”小外孙说得更形象:

“和外公讲什么他都听不见,一讲维柯,他就活了!

”历经三个寒暑,47万字的译著终于全部脱稿,可惜朱光潜等不及看到出版的新书了。

  一次,朱光潜先生帮摄影家邓伟敲定拍摄名单,他翻看着纸上的人名,问:

“你应该拍摄美学家蔡仪先生,有他的名字吧?

”朱光潜先生某些美学观点跟蔡仪先生是针锋相对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于“对手”的尊重。

同样在五十年代是朱先生“论敌”的李泽厚先生后来撰文回忆,当年朱先生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评价李泽厚的文章是所有批评他的文章中最好的。

在文革中,这两位“论敌”还曾偷偷小聚,把酒畅叙。

朱先生曾说,人活在世上,不要看风行事,应该实事求是,说公道话,做老实人。

(《我们的幸福》博客)

沈从文的作品得山川之助,光潜先生的笔墨则更多由中西方浩瀚的典籍之海流溢而出。

读沈从文,可流连山水,纵情之所之,虽然《边城》式的清醇的旁边,陈列着粗犷拙直,但那身在旷野的逍遥,却是沈从文的好友、身为当年“京派”另一主将的光潜先生所不能贡献的。

读朱先生的书,是从这本书到那本书的跋涉,那光景有时也确乎可以让人忘记这其实不过是端坐书斋在想象中游目聘怀。

光潜先生追求的是对书中之理的抽绎,编织,条贯,一生在书中过活。

他读了那么多书,又那么有耐心一一向我们介绍这些书中密如蛛网而且常常晦莫如深的思想线索,叫人不得不佩服。

――郜元宝《远远望去的印象》

他的精神人格之所以值得景仰,并经得起推敲,就在于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

他只专注于学术,看来是心无旁鹜的,他为什么没有乘上蒋介石派到北京来的专机飞到台湾去?

他早就被那边视为上宾,甚至是“国宝”,我并不想将此归结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与“进步思想”,而宁可认定是他对以“北平”为象征与称谓的民族古老深厚文化的眷恋所致。

他作为学者的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毅”与“勤”,像他那样作出了厚重的学术业绩,产生了那么多量的论著与译著,并且是以康德、黑格尔、克罗齐、维柯等这样一些高难度的人物与文本为其研译对象,如果不是每天从不懈怠、坚持长时间艰苦的脑力劳动,那是不可能达到的,这对于早年就已经功成名就、有条件“歇一口气”的学人更是不容易做到。

在学界中,有谁最常常使我想起加缪的西西弗斯?

他终生推石上山,周而复始,永不停歇,那就是朱光潜。

从出发点到既定目标,两点之间最便捷的路往往并不是一条直线。

我之所以常想起这样一种生存轨迹,是因为它常见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存在状态中。

(《两点之间的曲线人生》柳鸣九)

 【探寻背景】

《咬文嚼字》是《谈文学》中的一篇。

关于《谈文学》一书的特点,正如朱光潜在序言中指出的:

“这个小册子说浅一点不能算是文学入门,说深一点不能算是文学理论。

它有时也为初入门者说法,有时也牵涉到理论,但是主要是我自己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

文学是我的第一个嗜好,这二十年以来,很少有日子我不看到它,想到它。

这些短言语就是随时看和随时想所得到的一点收获。

在写它们的时候,我一不敢凭空乱构,二不敢道听途说,我想努力做到‘切实’二字。

在这一点,我希望这个小册子和坊间一般文学入门之类书籍微有不同。

我愿与肯用心的爱好文学的读者们印证经验”。

关于“套板反应”,朱光潜在《谈文学》一书中论述到“风花雪月的滥调”时曾有更具体的解释。

他说:

“他们不明白‘连篇累牍尽是月露风云’,其中有许多实在是空洞腐滥,不表现任何情感,也不能引起任何情感。

从前号称风雅的骚人墨客常犯这毛病,现在新文学家有时也‘雅到俗不可耐’。

许多关于自然的描写都没有情感上的绝对必要,只是相习成风,人家盲目地说这才美,自己也就跟着相信这真是美。

这种心理习惯,就是心理学家所谓“套板反应’,是一切低级趣味的病根。

▲语言知识积累

【音形辨识】

1、字音

嫌弃()垂涎唾骂氛围潜能

锱铢箭镞嚼碎月晕焚香

意蕴灞桥携手

字形

陈词滥调自鸣得意咬文嚼字举不胜举

留心玩索推陈翻新清沁肺腑变化莫测

锱铢必较索然无味胸襟气度轮外圆晕

[高考链接]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悖(bè

i)谬  翎(lí

n)毛   赧(nǎn)然   咬文嚼(jiá

o)字

B.脉(mò

)脉 提(dī)防  吮(shǔn)吸  模(mó

)棱两可

C.福祉(zhǐ)  重(zhò

ng)听  怔(zhè

ng)怔  虚与委蛇(shé

D.游说(suì

)  破绽(zhà

n)  翰(wò

)旋   少不更(gēng)事

【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这种出题方式就特别要求考生准确识别汉语拼音的能力,不仅要准确记忆读音,而且对拼音的规则也要十分清楚。

A项中"

翎毛"

n应为lí

ng。

C项中"

虚与委蛇"

shé

应为yí

,属多音字,"

委蛇"

读作wēiyí

D项中"

游说"

suì

应为shuì

,属平舌音与翘舌音声母混淆。

题中16个字的读音可归纳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多音字,一种是容易误读的字,一种是受方言影响读不准的字。

第三种情况的考法对方言区的学生来说是值得重视的。

【词义辨析】

玩索/玩味:

前者是指处处留心体会;

后者是指仔细体会其中含义,多指文句。

如:

对于汉字读音,固然有个发展变化过程,但是留心玩索是应该的,而不是像余秋雨先生一样,一味为自己辩解。

前一阶段,德国诺贝尔奖金获奖者曾寄语中学生,要高度重视基础知识。

这句话大有深意,值得玩味。

意思/意蕴。

意思,意见,语言文字的含义,心意,情趣,趣味等;

意蕴,内在的含义。

据2006年6月2日的“新闻联播”报道,广东省某学校为了祈祷学生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特地在六一这一天,给神仙呈献了一点意思。

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多次引用唐诗宋词,既言简意赅,又大有意蕴,深受媒体好评。

[高考链接]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第2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反分裂国家法》。

②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人心。

③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了4年。

A.制定振奋推迟B.制定震撼推迟

C.制订振奋延迟D.制订震撼延迟

【答案】B解析:

①“制定”和“制订”:

两个词语的搭配对象不尽相同。

制定,一般指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

制订,有“创制拟定”的意思,一般指定出具体的方案。

而原句中的《反国家分裂法》显然是一项重要的法律规范,应用“制定”。

②振奋,使精神振作奋发;

震撼,震动,摇撼。

“聋哑演员”的表演主要带给观众的是心灵的“震动”,所以用“震撼”较好。

③“推迟”和“延迟”:

两个词都有时间推延、延续的意思,但“延迟”更强调某事件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进行。

“13亿人口日”因为“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而“推后”了4年到来,而不是“延续”了4年到来。

所以应用“推迟”。

【熟语积累】

咬文嚼字:

形容过分推敲词句;

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

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自鸣得意:

自己表示很得意。

(含贬义)

陈词滥调:

陈旧不切实际的话。

索然无味:

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锱铢必较:

很少的利益,很小的事情也会斤斤计较。

学富五车:

形容读书多,学问大。

研习教材重难点

▲语篇感知

【语篇结构分析】《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

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

第l、2段为第一层次。

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

告诉人们:

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

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第8段,进一步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并激励读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做到三个“不能”,“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水到渠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

【语篇脉络梳理】

语篇品读

品读文章第一部分。

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以及咬文嚼字的重要作用。

1、品读文章第一第二自然段。

【品味】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语气强弱不同,表达思想感情不同,从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有关系”。

同时,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接着又列举了《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用的“你是什么”的句式,进一步阐明“‘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有力”。

顺势指出郭沫若把“你有革命家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风度”并不妥当。

这一组三个例子,典型生动。

说明各种不同句式,还要适合不同语言环境要求的道理。

在有力的例子证明下,再进行语法句式分析,顺理成章。

【体会】表面看来,似乎是谈论“句式”的语气问题,而实际上,则是暗含机杼,为下文提出文字与思想感情大有关系的观点作了铺垫与蓄势。

2、品读3、4段。

【品味】作者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

《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朱先生告知人们:

【体会】此一例子宕开笔锋,使得文章摇曳多资,颇有变化之美。

用王若虚改动《史记》原文例,指出并非愈简愈好,要顾及文章的意味。

从而进一步做了铺垫。

说明的“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是要顾及思想情感。

这样,文章列举了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

3、品读文章第5段。

【品味】作者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

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

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

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体会】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

它强调了思想感情对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4、品读第6、7段。

【品味】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

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

“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

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

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

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

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

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

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

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体会】作者运用举例与枚举的方式,同时运用正面与反面论述方式,将“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咬文嚼字”在不同的层面上展示了出来。

 

5、品读文章第二部分,即文章第8段。

【品味】作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及写作本文的目的。

一个“领略”,三个“不能”,似说服,也是规劝,不仅表现作者的取向及态度,而且也对读者寄予厚望,语言平实,语态亲和。

语调娓娓。

  

【体会】在论述在“咬文嚼字”的问题上,“为什么”和“怎么做”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交代了文章主旨,既回应了开头,浑圆了首尾,而且也指明了方向。

这样,文章既递呈自然,也浑然一体,语脉贯通。

语篇鉴赏

【整体鉴赏】

朱光潜先生认为一篇文章的精要在表述思想,睿智的思维须借之于明晰的思路与娴熟的技巧了。

“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

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

”他的文章的结构一般都极为简洁明了,但所阐述的思想则极为深刻而清晰。

这则归之于他执着而求真的精神。

这是事先须明确的。

“一番话在未说之前,我必须把思想先弄清楚,自己先明白,才能让读者明白,糊里糊涂地混过去,表面堂皇铿锵,骨子里不知所云或是暗藏矛盾,这个毛病极易犯,我总是小心提防着它。

”《咬文嚼字》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除此之外,我以为至少有三点颇值得称说。

作者持论公允,且较能深入浅出。

这是其一。

他的论述之所以令人叹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不著空文,例举详赡,并以细腻的笔触注意对语言的品味,注意展示思索的过程,因而在心灵深处很能打动人。

我们读他的文章,总时时有这样的感觉,他的例子信手拈来,从容不迫,意态祥安。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同样可见朱光潜先生沉潜学术,为人显示其渊博扎实的一面。

如对郭沫若先生的用例,作者既引书证又依据事实的经验,因而他的论述的涵盖面极广,不能不令人信服。

作者在论述语言文字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的重要性时,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作高深的陈述,而是在一开首便以生动的实例吸引着读者。

在读者深服其思想的过程后,他从容不迫,娓娓道出“咬文嚼字”对于文学创作与阅读的重要性。

但他对此也没有死死不放地大讲特讲,而是轻轻一带,即转入下一例的分析与品味。

因而他的说理点到为止,生怕读者的厌倦。

他的说理给人以理性的认知而不抽象,于生动的例证中恰是一种精当的概括与小结,故而能见出归纳与理性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喜悦。

这是一种难得的大家风范!

其次,作者以自然的文风与交谈的姿态,建立与读者之间的亲切而平等关系。

这种自然在他,就是真诚地流露自己,平等就是本色的无欺。

“文学是人格的流露。

一个文人先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与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

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借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

”我们读朱先生的文章,感觉不到他的壁立森严,相反,倒是自然的文风深深的打动着每一个人。

这其中的原因,我想一是来源于作者把他的思想无保留地袒露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思想的运动与美的和谐的展示。

的确,“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

二是源于他对文学事业的一腔热情。

一个对文学事业抱着热情的人,在他深味文学的艰辛与不易,懂得文学对于人生的作用与价值之后;

特别是沉浸在五千年中华诗书文明的光辉里的人,像他,以煌辉历史为己任,必对文学有着一种近似宗教的静穆的虔诚。

朱先生便是这样的人。

我们从他的《给青年们的十二封信》《谈美》《谈文学》《我与文学及其他》等作品里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他的那颗传道布业的宗教的心与道德的诚。

三是作者深知文学是娇贵的宠儿,惟有细心的保护,深心的玩索,朝夕的厮磨,才能深入它的细腻而实际上极其脆弱的敏感的心灵。

所以,作者说:

“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其三,作者见解独到而新颖,很能启人智慧。

这篇《咬文嚼字》从最平常处下笔而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确能见出作者的卓而不凡的思想。

如对“咬文嚼字”四字的理解,作者能从庸常的理解中,挖掘它的积极意义,赋予它以文学的谨严精神,故而耐人寻味。

这是不是让我们要独出机杼并留心生生的事实,正如他在文中所反对的“套板反应”的一种表示?

但是他的独出机杼又非圣人式的高大威严,乃常人所无法企及;

他的独出机杼是一条清浅的小溪涧,可以让人清缨濯足。

作者在我们面前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可模仿、可依个性与审美的对外对内的审度方式。

“你是什么”与“你这什么”,(文中用例)只要我们细细咀嚼,并目光向下地注意外在的事实与自我的感受,便不难理解这一字之差的微妙的区别。

又如“推”“敲”,一旦我们深入到诗作的具体情境中,我们便不会在字面上做苦苦的琢磨了,再看它们的分别,我们也不会觉着有什么玄奥难解的东西了。

朱光潜先生的可贵品格正在这里,他的极大的贡献也在这里,他用一种平和的理性形式还原或阐释着创作的非理性过程与情感化的积累以及激情的喷泄的情形,他打破了文学(诗歌)理解上的神秘性与贵族气,使其通俗化为一般人能够接受并能欣赏到的形式特征,从而在我们面前为我们呈现出文学理解与欣赏上的一种由独秘兴会、不可言传到可描述、可言传的公开。

【写作技巧鉴赏】

朱光潜先生是学贯中西的著名美学家和著作家。

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写了大量关于写作的文章,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他的许多著述内容丰厚,语言精当、风趣,读来兴味盎然,这与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坚实的功底是分不开的。

《咬文嚼字》一文,第一个值得借鉴的是这篇文章就具有“简要清通”的特点。

朱光潜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

“就写作技巧说,好文章的条理都是一样,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

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致枯涩,高华不至浮杂。

”他还曾提出要为“中国文创造一种新风格和新组织。

”他要求自己在写作时,要做到“我要求合逻辑。

一番话在未说以前,我必须把思想条理先弄清楚,自己先明白,才能让读者明白,糊里糊涂地混过去,表面堂皇铿锵,骨子里不知所云或是暗藏矛盾,这个毛病极易犯,我总是小心提防它。

……我爱好法国所推尊的明晰。

”《咬》文将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的辩证关系一线贯底,突出了“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这一主线,因为“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第一位,“语言”是为它服务的,“思想情感”也要不断的提升和陶冶,“不致落入下乘”,而要达到臻于“完满”就必须“刻苦自励,推陈翻新”,通篇文字简要清通,明澈可见。

《咬》文第二个值得借鉴的是选取典型材料阐释道理,理到笔随。

作者对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例子,分析透彻,入情入理,令人首肯。

为了剖析“是”与“这”二字的区别,先后引了《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是单纯的文字之争,而是涉及到了“思想感情”的意味。

接着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对举,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惊讶的意味”和“斩截的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