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1944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皮亚杰率先卓有成效地运用这一研究方法。

实际上是谈话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综合运用。

一般做法为:

第一步由主试提出任务(以口头、实物和口头相结合的方式),由被试者回答(以口头、操作与口头结合的方式),主试者根据回答情况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深入了解儿童未能表达出的心理活动。

如此连续要求被试者做出解释,直到主试者感到满意为止。

这种方法对主试者有较高的要求。

要求主试者具有高度的机敏,善于恰当地提出问题,立即作出判断,并迅速提出新的问题;

主试者必须熟悉所研究的领域,同时要求了解并熟悉被试者的一般情况。

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

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是:

”发生认识论”.认为动作是认识的源泉。

图式:

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

同化:

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

顺应:

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

(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阶段论的观点

1.心理发展表现为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

2.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典型特征。

3.各阶段的发展次序的固定性。

4.前后相邻阶段之间具有连续性。

皮亚杰以认知发展的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皮亚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即认知结构的性质为依据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其四阶段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6、7岁):

前运算阶段的表现:

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

获得守恒概念(数量守恒,大小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思维摆脱具体内容的约束,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客体永久性:

是指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泛灵论:

是指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皮亚杰所说的守恒:

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

皮亚杰道德阶段的划分研究方法:

对偶故事法

皮亚杰道德阶段的划分,道德判断的不同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直接接受行为结果。

处于前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8、9岁)作判断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进行道德判断时个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

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弗洛伊德按其情欲说划分儿童发展阶段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情欲说。

他主张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性本能并强调人有追求自我快乐的本能,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驱力。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力比多集中投放于身体的特定部位,并以此为标准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生殖器期(4-5岁)、潜伏期(6-青春期)、生殖期(青春期)。

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标准是心理社会危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

1第一阶段为婴儿前期(0-2岁):

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中心环境母亲。

2第二阶段为婴儿后期(2岁-4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中心环境双亲。

3第三阶段为幼儿期(4-7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中心环境家庭。

4第四个阶段为童年期(7-12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中心环境学校。

5第五阶段为青少年期(12-18岁):

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中心环境同伴

6第六阶段为成年早期(18-25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中心环境婚姻

7第七阶段为成年中期(25-50岁):

主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中心环境家教、传统。

8第八阶段为成年晚期(50岁以后),主要为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良好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中心环境人类、亲友。

列昂节夫以儿童的主导活动为依据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

1三元交互决定论

2观察学习:

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

认为观察学习是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维果斯基的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发展就是由低级心理向高级心理转化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的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

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将人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和6个阶段。

3种水平:

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6个阶段:

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2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3好孩子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6阶段特征:

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的个体特征是(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2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特征:

(个体的道德判断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即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3好孩子定向阶段的特征是(考虑到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4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特征是(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特征是(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

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的特征是(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

儿童道德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

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

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

婴儿期动作的发展和感知觉的发展。

婴儿期(0-3岁)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3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4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动作的发展规律

1、从整体向分化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

从上到下。

(2)近远原则:

从中心到外周

(3)大小原则:

粗细指向。

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1、手的抓握动作:

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意义:

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

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

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的发展奠定基础。

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分化和手眼协调动作通常在5-6个月期间出现。

2、独立行走:

独立行走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它使儿童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

扩大了儿童的认知范围;

增加了与周围人交往的机会;

为发展儿童个体活动的自主性提供必要条件。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

婴儿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适应周围环境。

这一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是对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的察觉、组织、综合及对它的解释。

揭示儿童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优先注视范式:

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婴儿视觉的刺激偏爱通过范兹(RobertFantz)的刺激偏爱程序的创新,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刺激有特殊的偏爱,这些刺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如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

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装置:

视崖。

产生深度知觉的年龄是6个月。

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关键时期是婴儿期。

记忆发生的标志:

条件反射的出现

婴儿的思维主要特点:

按照皮亚杰理论,婴儿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

1直观性和行动性

2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5思维开始和语言联系起来,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

婴儿言语的发展

1后天学习理论。

2先天成熟理论。

主要观点是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们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

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

其代表人物乔姆斯基(Chomsky)。

乔姆斯基是生成转化语法理论的创始人。

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因结构——普遍语法,这种先天就具备的学习语言能力--普通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他认为转换的机制就是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

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的过程的理论就是生成转换语法理论。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婴儿言语的发展历程

世界各国人类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

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一岁半到二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三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

出现认生现象的年龄大致在(6个月---12个月)

婴儿期笑的发展按顺序分为:

1自发性微笑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说

1.容易型(占40%):

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

容易型儿童易获得成人的最大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占10%):

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情绪紧张不安,交往困难。

困难型儿童易使亲子关系有疏远。

3.迟缓型(占15%):

适应环境缓慢,也称慢慢活跃型。

迟缓型随着爱抚和耐心教育而转化。

其余35%儿童的气质属于混合类型。

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系。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的反应。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婴儿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占65-70%)是积极依恋,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2.回避型依恋(占20%)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感情联结;

3.反抗型依恋(占10-15%)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依恋。

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可见良好的教养可以促进良好的依恋。

可以从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三个方面来衡量母亲的教养行为。

自我意识:

是指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

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划分为:

主体我和客体我

自我意识的发展

1岁以内尚无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萌芽:

1周岁末开始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2-3岁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突出的表现是从称呼自己的名字(如“宝宝吃苹果”)变为“我”这一代名词来称呼自己(如“我吃苹果”)。

这一变化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是简单发音阶段,多音节段、有意义的语音

婴儿期句法的发展顺序为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完整句

婴儿恐惧可分为:

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连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

由想象引起的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狼外婆”,属于(预测性恐惧)

婴儿游戏特点:

1岁以内的婴儿游戏是成人-婴儿游戏,由成人发起的主动游戏;

2岁婴儿的游戏是实物游戏,从简单摆弄实物到以实物的功用做游戏。

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多。

幼儿(3—6岁)的游戏理论

1精力过剩论2精神分析论3练习论4重演论5娱乐论6认知论

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

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

象征性游戏特征:

1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些相似性。

2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

3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

4具有想象的特点。

5具有概括性质,在游戏中体现某一类活动的一般行为。

幼儿的娱乐、学习、社会交往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等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独自游戏2平行游戏

3联合游4合作游戏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1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2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3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4培养健全的人格。

5增强体质。

幼儿言语的发展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生获得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此促进幼儿期言语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极其宝贵的时机。

幼儿期的言语发展水平,将会影响到他们未来从事的职业和社会交往的基本能力。

幼儿语法结构的发展

第一,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第二,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第三,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第四,从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数多的长句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

1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迅速发展起来;

2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起来,这两种记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3形象记忆为主,词的记忆发展起来。

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

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

幼儿期思维的发展:

按照皮亚杰理论,婴儿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其典型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具体形象性思维的主要特点

1具体形象性

2不清晰性和易变性

3具有符号功能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幼儿抽象思维的初步发展主要表现在提问的类型的变化和概念形成的特点上。

1提问类型的变化

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开始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

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到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儿童自我控制活动类型

1运动抑制

2情绪抑制

3认知活动抑制

4延迟满足

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

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工具型攻击为主

幼儿期友谊多半建立在:

地理位置接近、喜爱共同的活动、拥有有趣的玩具

同伴关系的作用:

1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2促进了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3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4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第一反抗期发生的时间大约是3岁----4岁

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

童年儿童游戏是规则性游戏,游戏的情境和角色都是内隐的,而游戏规则是外显的。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7岁---12岁)

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

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学习兴趣的发展:

1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

2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3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就逐渐减低。

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

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童年期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童年期记忆策略的运用

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儿童记忆的主要策略有:

1复述(背诵)是能促进儿童记忆的一种有效策略,是注意不断指向输入信息的过程,也是为了达到识记目的而主动做出的意识活动。

实验说明,儿童掌握背诵策略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

2组织是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

组织策略一般可分为归类和系列化两种情况:

(1)归类把要识记的材料按某种标准或关系进行归并,以帮助记忆。

研究表明,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更多地采用归类策略。

但不同年龄儿童分类的水平也不同,年龄小的往往按简单联想归类,稍大的儿童常以功用关系分类,然后才逐渐形成和发展到按概念进行分类。

(2)系列化是把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以帮助记忆的方式。

小学一年级学生还不能运用系列化策略,从三年级开始,这种能力随年级增长而提高。

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其基本特征在于:

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经过童年期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

这一转变是思维发展过程的质的变化。

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童年期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思维具体形象性的束缚。

表现在逻辑推理需要依靠具体形象作支柱,甚至要借助直观来理解抽象概念。

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往往是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同时起作用。

这两种思维成分相互渗透,进行消长变化。

3.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转折期的具体年龄具有伸缩性,根据教学条件可以提前或延后。

童年期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1概括能力的发展

1)直观形象水平:

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2)形象抽象水平:

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的)。

2推理能力的发展

1)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2)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3)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3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按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的理论和认知发展阶段性的划分,小学儿童属于具体运算阶段,进入逻辑运算时期,但不能摆脱具体形象性。

其主要特点:

1)掌握守恒

即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不再受事物的空间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抽象概括。

2)思维具有可逆性

指思维活动既可以向一个方向运行,也可以返回,向另一个方向运行。

有两种形式的可逆,一是反演(或否定)可逆性,二是互反可逆性。

3)补偿关系认知

思维运算是以某种守恒性为前提的,思维运算的守恒性又与思维活动的可逆性,补偿关系的认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4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使儿童认识事物容易把握本质特征,从而为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进行推理还必须掌握类别体系化和序列化等推理规则,童年期儿童具有了掌握基础推理规则的能力。

1)类别体系化

2)序列化

这一时期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还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还不能超越具体事物。

童年期自我描述的变化模式:

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

童年期自我评价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

小学阶段亲子关系的变化表现为:

父母关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种阶段依次为:

父母控制、共同控制、儿童控制。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是:

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小学儿童的伙伴关系发展的三个时期

1、依从性集合关系期:

主要特征是儿童首先依从老师

2、平行性集合关系期:

主要特征是形成团伙

3、整合性集合关系期:

主要特征是儿童更注重朋友之间所共有的价值观、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儿童的班级团体意识更强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按阶段可分为:

1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2单向帮助关系

3双向帮助关系

4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1相互接近

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3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4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