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556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人的认知年龄的发展特征【感觉,知觉,思维,表象】

2人的社会性年龄的发展特征【兴趣,爱好,能力,人格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各种心理活动年龄特征的科学

1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条件

2生理因素的发展

3动作与活动的发展

4语言的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心理发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而言;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中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从狭义而言:

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的种族发展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确定的先后顺序

【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度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平均的速度向前推进的。

一般的发展趋势是;第一发展加速期【从出生到幼儿期】

平稳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发展加速期【青春发育期】

成人期处于缓慢发展变化阶段

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呈下降趋势

【三】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人类心理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与此同时,个体心理发展在发展进程,内容,水平等方面又具有千差万别的特殊性各种特殊性统称为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四】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与衰退的辩证统一

心理发展这一概念本身既有增长又有衰退的含义,发展就是增长和衰退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

儿童期【0到18岁】:

以增长为主。

中年期:

增长与衰退相当。

老年期;则以衰退为主。

【五】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个体心理随时间而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发展的连续性进程。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法阵进程和特征

【三】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四】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前:

“婴儿的大脑是白板”

“儿童”并未被作为个体发展的特殊的重要阶段来看待,只被视为

“具体而微”的成人而已。

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

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以自然主义是教育思想为主导,提出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观念,他们强调儿童天性在其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这些观点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例:

福禄贝尔的“恩物”【福禄贝尔发明的用于开发儿童智力的玩具,意识是上帝恩赐给心爱儿童的礼物】

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等儿童心理学的早期研究成果

这些都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研究基础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时间: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

标志人物;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普莱尔于1882年发展的《儿童心理》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霍尔提出的“复演说”:

将儿童心理学研究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最早研究年龄心理

施太伦:

人格主义学派

杜威:

机能主义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华生:

行为主义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

维果斯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20世纪后半期,毕生发展的观点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发展心理学概念开始被确认,并取代了儿童心理学在心理学中所处的地位,使儿童心理学成为发展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早在20世纪初,霍尔就对老年心理进行研究,并著有《衰老:

人的后半生》1922年。

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也是在20世纪20,30年代研究个体全程的心理发展。

30年代美国先后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和《发展心理学》。

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

一横断研究:

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

二纵向研究【追踪研究】:

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

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单因素论:

早期的心理学家对制约心理发展的两大基本因素: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问题持“非此即彼”的单因素论观点。

这种观点又分为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1遗传决定论:

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英国的高尔顿。

他断定“人的能力得自遗传”,他进行了家谱调查法,并归纳出遗传定律。

遗传定律:

该定律表示人的遗传性二分之一来自父母,四分之一来自祖父母,十六分之一来自曾祖父母…。

属于遗传决定论阵营的霍尔曾说过:

“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还认为人的智商百分之八十来自遗传。

2环境决定论: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的强调和机械的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美国的华生

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观点的典型写照的名言:

给我12个健全的形体良好的婴儿,和一个由我自己指定的抚养他们的环境,我从这些婴儿中随机抽取任何一个,保证能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是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商人和领袖人物,甚至训练成乞丐和小偷,无论他的天资,爱好,倾向,能力,秉性如何以及他的祖先属于什么民族。

让我们把能力倾向,心理特征,特殊能力遗传的鬼魂永远赶走吧!

【二】二因素论:

为了克服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片面性,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调和的观点。

这些观点被统称为二因素论。

二因素论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说过,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是天赋本能的渐次显现,也非单纯由于外界影响,而是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复合的结果。

美国的吴伟士认为,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之关系是相乘而不是相加。

二因素论的出现是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一大进步,在当时是有影响的,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认同。

【三】相互作用论:

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他认为人的认识既不是来源于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是来源于独立于客体的主体,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是主体相对于客体而作出的能动作用。

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他的研究路线是从生物学出发,通过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而达到揭示人类认识发生规律的目的。

其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他以认知发展的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

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他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图式:

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

最初来自于遗传,是一些先天性的无条件反射。

以后再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丰富起来。

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

同化:

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顺应:

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交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这两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

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成熟:

是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基础

经验:

分为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两种

社会环境:

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平衡:

是指不断成熟的认知结构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4心理发展阶段说:

皮亚杰是心理发展论者,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心理发展阶段论观点为:

心理发展表现为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典型的特征,各阶段的发展次序是固定的,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也是后一阶段的量的积累过程,先前的认知结构包含并融合在后继的结构之中。

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的4个阶段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

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

孩子的独立行走。

大约在9—12个月:

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6,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合功能。

具有表现为:

【1】泛灵论【2】自我中心【3】思维的不可逆性【4】未掌握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特征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

这个时期儿童尚不能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

他律道德判断又称道德实在论,这个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以他律为主要特征。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

自律道德判断论又称到的相对论。

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0世纪40—50年代,新精神分析学派兴起,代替并系统地修正了弗洛伊德的学说。

突出的代表人物:

美国的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森。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与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

由此,艾里克森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

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

1婴儿时期【0—2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幼儿期【4---7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童年期【7---12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青少年时期【12---18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统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

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艾里克森细腻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如下:

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

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

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成果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三元交互决定论:

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

与传统的行为主义相比,明显地重视人的因素在行为中的决定作用。

2观察学习:

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矫正已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而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未对示范反应作出实际的外部操作。

观察学习是一种师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把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放在途出身地位。

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的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

【四】维果斯基的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1896---1934】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在20世纪20,30年代提出的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至今尚有一定影响。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是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

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

高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制约。

具有间接性,间接反映的中介结构即为工具。

间接的“物质生产工具”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工具,即符合,语言。

因此,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他论述了儿童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和指标。

就其原因而言:

社会文化历史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制约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运用符合这一中介环节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心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将社会文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

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有4个标准: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即指主动性和有意性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即指概括性,间接性的高级意识系统

【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儿童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间接,越减缩,其心理发展水平越高。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环境和教育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其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和活动特点上。

教学可视为“人为的发展”。

因此教育教学要走到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1927---1987】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他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

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

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

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

这个时期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都非常迅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

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动作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发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发射活动。

婴儿动作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动作发展受生物成熟的程序化制约,也受环境的影响。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

【二】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三】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四】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利顷序性。

【1】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步发展。

【2】近远原则;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3】大小原则:

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

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

【一】手的抓握动作

【二】独立行走:

需要注意的是,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第二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发展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突破

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paradigm】和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lookingparadigm】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婴儿感知能力发展的研究。

研究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了不起的反映外界刺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优先注视范式【刺激偏爱程序】:

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通过一个额数的观察小屋呈现刺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

偏爱的注视可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预定的程序---偏爱注视某些轮廓与图形。

这些轮廓与图形承载的信息量较大,表明他们对所接触的外部事件具有选择性。

【二】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研究发现,出生后3周婴儿的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理想的视焦点是距眼睛约26厘米处---哺乳时母亲的脸与婴儿眼睛的适宜距离。

2视觉追踪:

出生12---48小时的新生儿中有四分之三可以追视移动的红环。

3颜色视觉:

出生后15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3---4个月的婴儿颜色辨别能力基本上趋近成熟水平。

4对光的察觉:

出生后24—96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察觉光的闪烁。

5视敏度:

在出生后24小时只有成人的百分之十三,其后开始稳定发展。

【三】听觉的发展

婴儿的听觉发展包括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和视听协调能力等。

1听觉辨别能力:

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主要有三种表现,即感受抚慰,警觉,痛苦。

2语音感知:

婴儿对人的语音的感知能力十分敏感,对母亲的声音尤为偏爱。

3音乐感知:

婴儿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

4视听协调能力:

初生婴儿就有听觉定位能力,表现出视—听协调活动能力。

【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1味觉的发展:

味觉是选择食物的重要手段,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

2嗅觉的发展;嗅觉功能在出生24小时就有表现,并能形成嗅觉的习惯化和嗅觉适应。

3肤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和触觉分化发展迅速。

【五】空间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

通过习惯化研究说明,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

2深度知觉;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3方位知觉:

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左右。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二记忆的发展

出生到3个月婴儿的记忆:

这个时期的婴儿具有日益增长的保持能力。

新生儿默契经反复训练建立起的眨眼条件反射可保持10天之久。

2---3个月婴儿的记忆:

建立起的记忆可保持30天之久。

3---6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一时期的婴儿的长时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发展,他们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保持数天或数周。

6---12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个时期婴儿长时记忆保持时期继续延长。

出现“认生”现象,寻找物体的能力增强,出现大量的模仿动作。

这都说明长时记忆的发展。

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

这一时期符合表象的出现使婴儿词语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得以可能,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三思维的发展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其典型特征是:

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即婴儿思维依靠动作进行,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只能反映动作所触及到的事物。

婴儿直觉行动思维具有如下特点;

1直观性和行动性。

2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殊。

四言语的发展

语言在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最复杂的符合系统。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1后天学习理论:

强调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

代表人物:

斯金纳,班杜拉,布鲁纳。

后天学习理论又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两类。

强化说:

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强化,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社会学习说:

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

2先天成熟理论【自然成熟说】;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

代表人物:

乔姆斯基

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

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普遍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的语音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

代表人物:

皮亚杰

皮亚杰认为语言源于认知,而认知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语言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发展的,言语是在环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

分为语音感知和发音。

语音感知:

是对语音的辨别,主要表现在声音定位,区别语音与其他的声音,对语音的情绪反应。

婴儿的发音;在言语发展的准备阶段,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分为三个阶段:

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

多音节阶段【4----9个月】

有意义的语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婴儿真正发音是从掌握第一批词开始的:

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

婴儿只能发出他可以辨别的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