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5230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docx

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册城南旧事(I)

教学要求:

一、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二、领略本文以速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三、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1.影片概况

1982彩色片(宽银幕)

中国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

吴贻弓

编剧:

伊明(根据林海音同名小说改编)

主要演员:

沈洁(饰小英子)郑振瑶(饰宋妈)张闽(饰秀贞)张丰毅(饰小偷)袁佳奕(饰妞儿)严翔(饰英子父)洪融(饰英子母)徐才根(饰冯大明)

本片获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奖

2、剧情简介

两匹骆驼驮着沉重的煤袋,在主人的牵引下缓缓地行走在胡同里,向前转弯,又向北走去。

井的主人正摇着辗轳提水。

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小英子看着骆驼停在她家门前吃草。

不一会,她又到别处去玩,路上碰见一个疯女人秀贞。

秀贞在小英子面前蹲下来淡淡一笑说:

“我的小桂子。

”小英子家中的老妈子宋妈看见这情景赶紧走来,不让小英子搭理那疯子。

于是,小英子跟宋妈去了油酱店,在那里,看到一个与自己一般大的小女孩妞儿。

妞儿把酱碗递给伙计,伙计盛满了酱,妞儿伸手去取,可伙计又收了回去,要她唱段小曲儿,妞儿不作声,快要哭了。

英子很生气,一下子窜到伙计面前,夺过碗说:

“凭什么!

”然后又把碗交给妞儿。

妞儿破涕为笑,转身走了。

过了几天,小英子又见到妞儿,邀她去自个家里玩,妞儿说:

“你们胡同里有疯子,妈不让我去。

别的小孩都怕疯子秀贞,可小英子却总到秀贞那儿去玩,秀贞一直把小英子看作自己死去的女儿小桂子。

小英子曾听换洋火的人对宋妈讲,秀贞原来与到她家租房住的大学生好上了,可大学生被警察抓走了,这时秀贞已怀孕,不久一个女孩出生了。

孩子一落地,就被裹了包,赶着天没亮,送到齐化门城根底下,不是让人捡走,就是让狗吃了,秀贞打那儿起就疯了。

每回英子到秀贞家,都听到秀贞叨念着那个大学生,她让小英子看那男人的大衣,叮咛小英子:

“如见到小桂子就让她回家,小桂子脖子后有一块青记。

妞儿总来找小英子玩,俩人一起荡秋千。

有一天妞儿告诉小英子:

她的爹妈都不是亲的,她是被人从齐化门捡来的。

爹妈总打她。

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妞儿跑来找小英子说再也不回去了,要到齐化门找爹妈去。

小英想起别人曾说秀贞的孩子被人扔到齐化门,又想起秀贞曾告诉她小桂子脖子后有一块青记。

于是,她转到妞儿身后,拨开妞儿的小辫儿,只见有两道很深的伤痕一直延伸到头发根里,她认定妞儿就是小桂子。

她带着妞儿冒雨赶到秀贞家。

秀贞把妞儿搂进怀中,也认定她就是小桂子。

她亲啊,摸啊,直说:

“这是我的小桂子,是我的小桂子。

”秀贞要妞儿叫她妈,妞儿感动了,轻轻地叫了一声,秀贞不由地眼泪夺眶而出。

她把脸紧紧依照在妞儿脸上,然后带着妞儿到火车站去了,说是去找她爸爸。

大雨中,给他们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

小英子病好出院后,她家搬了新居,小英子也进了学校。

有一天小朋友们踢球,球飞到断墙后的草地里去了,大家都说那里面闹鬼,谁也不敢进去,小英子骂了一声:

“都是胆小鬼。

”然后自己爬过断墙,跳了进去。

她壮着胆,拨开草丛寻找,忽然发现了一堆东西,其中有铜茶盘、毛毯、小自鸣钟,可就没有那球。

没办法,她只好回来。

吃晚饭时,宋妈说胡同口张家闹贼了,丢了铜茶盘、毛毯、小自鸣钟什么的。

小英子问爸爸,贼干嘛要偷人家的东西,爸爸回答:

“他要吃饭,可又没钱。

”第二天小英子又爬过断墙,走进草地,遇见一人,她回转身刚要跑,那人喊住她,问她干嘛。

她说:

“找球。

”那人把球给了她,那人又问小英子在哪儿念书等等,然后嘱咐千万别跟人说看见了他。

小英子回到家后听宋妈说,昨夜又闹贼了,隔壁张家丢了30多件……几天后英子再一次来到断墙,见到那人,两人聊起天来。

那人说他弟弟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

“可我这个哥哥没出息,没能耐,家里连窝头也啃不起,为了供弟弟念书,走到这一步,没法子,我妈不知我干这一路,你说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英子真诚地答,“……我不懂,你分得清海跟天吗?

你见过海吗?

我们有一课书叫:

‘我们看海去,可我没见过海。

也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好人跟坏人。

”那人深情地对英子说:

“小妹妹,将来总有一天你会分得清的。

”在学校毕业典礼游艺会上,小英子看见一位考试得第一的同学上台领奖,下来后,他把奖状交给一个人。

呀!

那就是草丛里的那个人,他高兴地抚摸着弟弟的头。

过了几天。

小英子放学回家,看到人们叫喊着跑向断墙那边,说贼逮着了。

小英子不由地抓紧了宋妈的衣角。

人群过来了,草丛里的那个人被押着,他抬头看见了英子,英子眼里含着泪花,又一个朋友离她远去了……

又一天小英子放学回来,看见家门口的大树下拴着一头小毛驴,宋妈正在问一个刚来的生人:

“看见我的小栓子吗?

那俺的丫头子给刘村金子她妈带着,你可听说孩子结实不?

”那人吱唔着:

“哦,没……没听说,准没错,放心吧!

”宋妈有些疑虑。

晚上,宋妈给弟弟洗脚时,英子问宋妈,“你家小栓子多大了?

”宋妈说:

“12啦,给人看牛哪。

”英子又问,“你家丫头子呢?

”宋妈说:

“丫头子呀,给人带着哩!

”英子说:

“那为什么不自己带?

为什么到我家当老妈子,为什么挣得钱又给人家去?

”宋妈答道:

“说了你也不懂。

”过了些日子,小毛驴又来了,宋妈的丈夫冯大明带来了坏消息:

小栓子死了,丫头子早给人了,英子扑到宋妈怀里,两人哭得死去活来。

后来英子的爸爸又得了肺结核病,去世了。

枫叶红了的时候,在瑟瑟的秋风中,英子一家默默地站在父亲墓前默哀,接着宋妈坐着小毛驴渐渐地远去,英子趴在马车后座上,含着泪花,望着远去的宋妈……马车也远去了……

三、讲授新课。

1、林海音简介

2、影片鉴赏

影片《城南旧事》以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小英子为主人公,纪录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

然而它却不是一部儿童片,让人感觉到了丰厚、沉重的社会内涵,这种沉重感是用衬托和反差造成的,它间接地涉及了深刻的社会主题。

小英子天真纯朴,世界对于她来说本应像海跟天那般美好单纯,然而,她却不知道她身边发生着惨烈的社会现实。

她结识的许多朋友,都是这惨烈现实的牺牲品,这些朋友的悲惨命运都是复杂的社会历史矛盾所造成:

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未卜,而她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又为家族礼法所不容,私生的孩子必然要被做为耻辱扔到齐化门。

秀贞的疯折射着政治斗争的血腥迫害,折射着封建文化权力对女性自由意志、对无辜幼小生命的残酷摧残。

妞儿的命运正是秀贞命运的延续,由于同时作为儿童和女性,其处境似乎比秀贞更为悲惨。

她俩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

小偷本是好人,却被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沉重的生活负担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严重分裂,他在偷盗财物的同时背负着巨大的精神痛苦,所以才有“我妈不知我干这一路”,“走到这一步也是没法子”之语对小英子诉说,他希望小英子能分清好人和坏人,能知道他不是真正的坏人,表达着他希望社会理解他的本质的潜在愿望,暗含着希望社会给他出路的内心需求。

宋妈全身心地疼爱、养育着小英子姐弟俩,却将自己的儿女弃于乡下,由他人代管。

不仅经年累月不得相见,而且儿子病死、女儿被卖,多日后才能知晓。

宋妈在知此噩耗后末流洒泪,表情木然,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世道不公的代表性符号。

社会越黑暗,导演就越突出表现小英子的天真、美好、单纯。

为达此目的,创作人员坚持用小英子的低视角拍摄,全片60%以上的镜头是小英子的主观镜头,基本上做到凡是英子看不到的东西不拍,然后让英子按照她自己的性格逻辑,按照她自己对人世的理解不断地提出问题。

例如,她问爸爸:

“贼干嘛要偷东西呢?

”她问宋妈:

“为什么孩子不自己带?

为什么到我家当老妈子?

为什么挣的钱又给人家去?

”当妞儿告诉她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的以后,她也提出疑问,“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亲的?

”小英子用自身的生活现实和行为逻辑衡量周围人们的生活现实和行为表现,于是最能发现周围现实与自身生活的不一致,最能朦胧感觉周围社会的不合理。

她那天真直率的性格和好奇多思的心理,直接了当地衬托出生话的丑恶和反人性。

英子在父母的教育下,原来对社会的理解其实是善良大人们的社会理想,当她发现大人的解说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距离时,她的儿童时代就结束了。

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与黑暗现实互相衬托后造成的巨大反差,是这部影片显得丰实厚重的关键之笔。

《城南旧事》的结构设计,没有传统电影语法中的起承转合,首尾相连,环环相扣,曲折起伏,没有一条贯穿到底的情节线。

三个主要故事之间,没有互相间的因果联系和上承下延,前边出现过的人和事,后边就不再出现或提起。

用什么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影片抓住了原作的核心:

“离别”。

用摄影机描写和叙述主人公与周围的人们一个个相识交友,然后又一个个离别分手。

离别的情绪贯穿影片的始终。

例如影片精心摄制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

英子告别小偷后,小偷的近景一下子拉成大远景。

影片结尾英子伏在马车上渐渐远去的叠印镜头,都渲染着离别的哀愁。

为使全片紧凑统一,影片还运用“艺术重复”这一技巧,例如,影片前半部井台打水的镜头反复出现了四次,拍摄视角相同,内容相同,后半部的操场放学镜头也反复出现四次,拍摄视角相同,被摄人、景、物的场面调度相同,这种重复造成了一种生活的流逝感,它在暗示,尽管天有多变,人有多变,事有多变,但生活本身却平凡地一天天、一年年地悄悄从人们身边流逝而去,影片所叙述的桩桩琐事被这种生活的流逝感统一起来了。

影片不仅在视觉上“重复”,而且在听觉上“重复”。

我们听到,全片在片头、片中、片尾、字幕八段音乐中都使用《骊歌》旋律,虽有变化,也只是同一主题旋律的不同乐器演奏或不同幅度的变奏和发展,它只在每一大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处出现,从听觉上造成了连贯感和统一感。

第三种重复是节奏的重复。

导演根据女主人公心灵的童稚、善良、温馨、求知,感受到一种沉静和沉静之中的跳跃。

为了传达出这种节奏感,导演大胆地在影片中运用了较多的长镜头和大停顿,造成了节奏上的多次重复。

例如秀贞给英子染指甲的镜头,妞儿告诉小英子她非父母亲生的镜头,秀贞母女被火车压死后英子躺在病床上默思冥想的镜头,宋妈听到孩子死后在厨房里木然发呆的镜头,英子去医院探望父亲,父女默默对视的镜头,在摇移速度和持续长短上把握一致,使观众对全片节奏的统一感油然而生,并且始终沉浸于一种特定情绪之中。

影片之所以具有极大的情绪感染力,还由于导演有意识地运用电影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力量。

不难看出,影片的情绪积累及其特定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仰仗着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

导演意识到,影片艺术感染力的形成,不在于单个镜头的拍摄,不在于某一镜头的冲击,而是全片所有视听信息有机化合之使然。

因而导演要求每一部门的创作人员把精力和功夫放在本部门一点一滴的工作上,调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内在感情因素为影片的总的感情基调服务,于是藤箱里的小油鸡,屋檐下的夜雨,宋妈的皱纹,英子的眼睛,归鸦的聒噪,火车的轰鸣,庙会、操场、儿歌、红叶,以及所有的人、景、光、色、声都如涓涓细流一起汇成情感的巨流。

正如导演所说:

“很难设想,如果没了小油鸡、小秋千,观众只会凭妞儿的伤痕同情她;很难设想,没有写信,唱儿歌,喂药,送丈夫等等,观众只会凭宋妈失去儿女同情她。

感染力的能量,是靠一系列原先看来并不‘重要’的形象信息自然积累之后,才在关键时刻得以顺利释放出来。

”《城南旧事》以其清新、淡雅、隽永的散文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3、《送别》简介(《城南旧事》插曲)

J.P.奥德韦曲李叔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乡。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册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I)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明了作者关于教育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做出自己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科学、客观地思考文章中涉及到的教育方面的问题,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自觉地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能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清演讲思路,注意抓住演讲词的主旨,理解爱因斯坦有关教育问题的观点。

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防止学生陷入片面狭隘地否定现行教育的误区,实现文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的,让学生学会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一、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及教育改革的趋势,了解自己身边的教育现象,为学习课文积累材料。

二、布置学生准备课后思考题:

我国的中小学生在全世界奥赛中频频获金奖银奖。

在一长串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中,有好几位华裔科学家的名字,然而真正由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却至今没有。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他在1936年“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作过一次演讲,对于学校教育的一些根本问题,诸如学校的目标是什么,学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等问题都有精彩的论述。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演讲词,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和我们现在的学习都是有意义的。

二、介绍爱因斯坦

大家一定知道“三只小板凳”的故事,当那个小孩拿出自己做的小板凳,被老师批评为是世上最难看的时候,他拿出了自己做的前两只小板凳,说交作业的那一只不是最差的,第一只应当是最差的。

那个小孩就是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小镇乌尔姆,父亲是一家小电气工厂的主人。

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

幼时的爱因斯坦,没有丝毫天才的迹象。

直到四五岁,还没有学会说话。

上学以后,他的成绩很一般,老师说,“这个孩子生性孤独,智力迟钝,不守纪律,将来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有大的出息。

”爱因斯坦考大学也不顺利,第一次没有录取,第二年才考取。

在大学里,他也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在学校中,爱因斯坦一直是一只被老师瞧不起的丑小鸭。

然而,就是这只丑小鸭,却成了物理学的大师,成为物理学革命的领袖人物。

xx年,美国时代杂志公布了20世纪的“世纪人物”,第一名是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第二位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三位是印度的圣雄甘地。

xx年,西方某个学术组织调查人们心目中近1000年中的100位伟大人物,结果,爱因斯坦又名列榜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的创立者。

26岁那年,他做出了震惊世界的三项伟大发现。

他的科学成就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他反对纳粹的专制统治,反对战争,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以重大影响。

他是20世纪中最有影响的伟大人物之一。

三、熟悉课文

1学生熟悉课文。

(读书方式可以多样选择,关键要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找出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大致理清文章的结构。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演讲的开场白:

说明自己演讲的内容及初衷。

第二部分(4—18),演讲的主体:

学校教育的理想(目标)、指导思想、途径方法。

第一层(4—7),学校教育的理想及实现的方法。

第二层(8—15),推动学生实际行动的三种动力。

第三层(16、17),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次要的。

第四层(18),总结学校教育的理想。

第三部分(19),演讲的结尾:

重申演讲是个人看法。

2重点阅读演讲词的第4—18段。

(此时让学生带着更细致的问题去阅读文章,课堂上可以灵活处置,学生程度好些的可以让他们在阅读后总结归纳出作者的主要观点,也可以阅读后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或者教师出示演讲的提纲性问题,以便学生阅读,整理信息)

找出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讨论后归纳出作者对哪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问题:

(1)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当是什么?

明确:

学校目标——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使学生离开学校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

(2)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有哪些?

这些动力孰优孰劣?

请具体分析。

明确:

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有三种。

①恐怖和强制——最坏的事件,伤害了学生的健康的感情、诚实的自信,它制造出的是顺从的人。

②追求威信荣誉的好胜心——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力量交织在一起,求得别人的表扬和尊重,是人的本性、人类合作的精神根源,也是对个人的一种约束力;但一味地要求别人承认自己比同学、伙伴们更高明、更强有力或更有才智,就容易产生极端自私的心理,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害的。

③对于对象的诚挚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好奇心,要启发这种心理,当然不像使用强力或者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正因为难,才更有价值。

这种教育的基础是让孩子有一种得到有效的活动能力和人们的谢意的愿望,是要发展孩子们对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他人赞许的天真愿望,引导他们为了社会的需要参与到重要的领域中去。

只要学校这样做了,它就会受到学生的高度尊敬,学校的作业就会被他们当作礼物来接受。

(3)作者如何看待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相比较而言,作者更注重什么?

明确:

作者认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问题都是次要的,关键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人”,只要人有了健康的体魄、聪明的头脑和必要的技能,那么他可以胜任任何工作。

3理清作者思路。

在弄清楚了课文结构的同时,基本就清楚作者的思路了,先讲什么问题,后讲什么问题已经一目了然。

教师明确:

(1)起点:

提出学校教育的目标——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人。

(2)展开:

从教育思想、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教师、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达成这个目标。

(3)终结:

重申学校教育的目标。

四、作业

结合文中爱因斯坦的观点和自己课前准备的材料,准备一篇文章或发言提纲,下一节课上具体说说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的关于学校教育的演讲,使我们有了一次与世界级大师对话交流的机会,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爱因斯坦对教育谈了哪些看法:

学校是把传统财富从一代传到一代的最重要的机构。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大量的知识。

要达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而不是空讲道理侈谈理想。

推动学生行动最好的动力是启发学生追求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中的乐趣、对这些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进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艺术技能

……

二、讨论发言

爱因斯坦在本文中有好多说法和观点,同学们看了可能会很有感触,不仅是你们学生,连老师甚至一些专家,也会有感触。

对某一句话、一个现象、一个观点有感触,正是我们思考的开端,联系我们自己的实际,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并且加以论证,这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

所以说学习本文,发表看法,也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训练。

下面就请同学自己发言,谈谈看法

(课堂教学时可视实际情况而定,如学生能主动地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应注意正确引导;如课堂教学进程较慢,教师可以课后练习为提纲,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

以下是课后练习题涉及的一些问题。

1过去人们常说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可爱因斯坦却说学校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一代的最重要机构”。

这二者有什么区别?

你认为,这里所说的“传统财富”主要指的是什么?

(此处主要引导学生明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培养独立思考的人和知识传授的关系,切不可让学生以为“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是一错误的说法。

只是这一说法不够全面,不符合现代社会对学校的定位。

2怎么理解“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这句话?

(此处关键是要学生明白学校一切活动的宗旨是培养人,而传授知识只是一种手段。

要区别面前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适合用什么方式来向他传授知识,到了高级教育时甚至还要根据人的不同而传授不同的知识。

但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只要在学校学习,就无法避开“双基”的学习。

3如何理解“好胜心”是种“复杂的感情”?

“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力量密切地交织在一起”,怎样避免它的破坏性?

(关键在于让学生区别好胜心的目标指向,好胜心的目的如果仅仅是要取胜他人,而显示自己比别人高明,那么它是有害的;如果好胜心是以天真的愿望为前提,或是为了社会的需要为前提,而希望得到表扬和赞赏则是好的。

4本文认为与学校教育有关的“一切祸害中最坏的祸害”是什么?

正确的做法又是什么?

(此处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爱因斯坦所说的“恐吓”“暴力”“人为的权威”指的是什么,自己所在学校的情况和爱因斯坦所述的理想状况的差距在哪里。

5把“学校规定的课业”“当作礼物来领受”,我们有过吗?

(把学校的功课当作礼物来接受,有的同学可能偶尔对某学科有这种感受,有的同学可能从来就没有这种感受。

此时要让学生明白,人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一方面可以来自学校的引导和培养,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自己,自己人生目标、学习态度对学习兴趣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6爱因斯坦认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之类的问题都是次要的,即使是技术学校,也不应当把直接传授专门知识和技能当作首要任务。

(爱因斯坦的这个观点,就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对的,学校只要塑造了学生的健全体魄、聪明的头脑和必要的技能,他个人以后就能胜任各种工作。

但对于社会需求来说,专业技术学校,应该把直接传授专门知识和技能同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因为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情况可能和在学校学习的有相当的差距,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

7“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这种说法对吗?

(这个说法也要辩证地看,具体分析和第6问相似。

8至今为止,诺贝尔获奖者中有华人,但他们却不是由我们自己的教育机构培育出来的,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多种解释,也可能会一边倒,说我们的教育制度不行,无法造就出诺贝尔奖获得者。

对于这个问题,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就行,没有必要统一到某一个解释当中来。

不过还是可以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比如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体制的影响、经济基础的影响等等,尽量让学生全面地看问题。

三、学习“相关链接”材料

课后提供的材料是谈怎样独立思考的,由学生讨论归纳出作者的观点,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独立地思考是有积极作用的。

(文中涉及的主要观点见“相关资料”)

四、总结

爱因斯坦提出的学校要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的观点无疑是对的,就个人来说,能否具有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坚定地树立一个信念,在自己的学生生涯中,要努力地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能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为的人。

五、作业

课外查阅有关英国教育体制的资料,思考爱因斯坦为什么说英国的学校制度是最有可能实现他的有关学校的理想。

[参考资料]

美国教育不立模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到内心世界全方位开展自由想象,一开始就鼓励孩子创造。

而中国教育则设立样板,一开始就让孩子追求“像不像”。

可见,从根本上,中美教育倡导的价值方向就不一致。

中式教育重视模仿,中式教育思路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